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以下是“老子”的相关搜索结果(5)
老子衍
老子衍
4人气
王夫之676字
简介: 一卷。清王夫之撰。清以前为《老子》注释者,历代都有不同的宗派。各家都流传不同的说法,到王弼、何平叔二人均从《周易》乾坤之意阐述《老子》鸠摩罗什、梁武帝二人又从事理因果方面阐释《老子》陆希声、苏子由、董思靖以及焦竑、李贽等人纷纷以禅宗之论而注释《老子》。王夫之认为:历代各派互相杂糅,众说不一,令今人无从依据,于是尽废诸家之短,扩展各家所长。他作《老子衍》,引韩非、严君平,钟士季、王弼、陆希声、王介甫、王元泽、苏子由、吕吉甫、李息斋、邵若愚、张文潜、章安、叶梦得、董思靖、刘仲平、吴幼清、薛君采等诸家简单的注文,加以印证。注解展伸《道德经》之旨,并杂儒说于其中。王夫之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发展了老子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否定了 “人性不变”的说法,反对 “以知为行”和禅学 “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强调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肯定了矛盾的绝对性,即认为矛盾是无时不在的,自然不能归结到消解矛盾,取消斗争。所述极为深刻。但此书语言时有欠通,某些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实乃本书的遗憾。现存《船山遗书》本、1962年中华书局王孝鱼点校 《老子衍·庄子通》本。 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自序
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
3人气
张道陵1.6 万字
简介: 《老子》的注释。注者不详。或说为东汉张道陵撰。现仅存敦煌莫高窟所出六朝写本残卷。它 把道教精神与儒家思想、灾异报应结合起来解说《老 子》,如主张长生成仙说,强调去邪守真道宣扬天神、 忠、孝、仁义相信食气、宝精等修炼方法肯定天人感 应。第一次提出“太上老君”之名。本书受《太平经》影 响,两者之间有同有异。它反对内丹炼形和胎息之法, 高扬天神而下抑帝君,认为“臣子不畏君父也,乃畏天 神”。它第一次提出“道教”名称,并初步判定了“道诫”, 其基本宗旨是:“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 寿”。主张以善行作为学道的根本,“人当积善功,其精 神与天神通”。本书的思想表现了张鲁五斗米道的特 征。有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牋》񢈤年香港本)。 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老子想尔注全文
老子注
老子注
3人气
王弼197字
简介: 又名《老子道德经注》、《玄言新纪道德》。二卷。魏王弼撰。王弼之注《老子》,原“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熊克跋语)。今本二卷八十一章的体例系受河上公本影响,其定型亦当在唐以后。此书在当时已为何晏激赏,西晋之末何劭作《王弼传》,称其注《老子》“致有理统”,南朝时期更居于独尊的地位(其时《河上公章句》主要流行于北方)。唐代帝王崇奉道教,玄宗亲为《老子》作注解疏说,王弼注遂不行,至宋已属“希有”(熊克跋语)。清修《四库全书》,广搜民间书册,始得明万历中张之象刻本。此注侧重于从哲学思辩角度阐发《老子》思想。王弼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的基础上提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认为“无”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称“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三十八章注),从而奠定了正始玄学的基调。王弼《老子注》在思想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唐陆德明云:自《河上公章句》“言治身治国之要,其后谈论者莫不宗尚玄言,唯王辅嗣(王弼字辅嗣&#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熊克重刊跋
老子河上公章句
河上公6461字
简介: 旧题汉河上公撰。此书《汉书·艺文志》失载,其成于何时,学者看法不一,大致有“西汉”说与“东汉”说两种。不过,今通行本《老子》之分章体例即是沿袭《河上公章句》而来。当时《老子》各本体例不一,如刘向所定上篇三十四、下篇四十七,共八十一章严遵分上经四十、下经三十二,共七十二章马王堆帛书《老子》不分章次。此书则为上经三十七、下经四十四。此书分《老子》为八十一章,每章各有“章题”,如《体道》、《养身》、《安民》、《虚用》等,并对经文逐句逐段进行说解。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为要归,认为“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三章注),糅治国与养身为一体。作为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其注文句简明,流传极广,在民间影响极大。在文字校勘上亦有相当价值,唐傅奕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四句,古本无有,独得于(河上)公耳。”有宋麻沙本、《道藏》本、《六子全书》本、《四库全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 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河上公章句卷四
道德经
道德经
4人气
老子1276字
简介: 一名《老子》。道家典籍。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全书共5 000余言,格言体,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名。以“道”为其哲学之最高范畴,“道”含有万物之本原、事物变化发展之规律等含义。“道”永恒存在又不能直接感知。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而“道”又具有无的否定之性质。强调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且具有向对立面转化的变化规律,即所谓“反者道之动”。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但主张对立面无条件地转变,带有相对主义的色彩。在对待事物变化的态度上,主张贵柔、守雌,崇尚虚静、无为。轻视实践,排除感性经验,主张在虚静中直接体验道的境界。在历史观上,以“小国寡民”、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为理想。书中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养生、军事等方面的珍贵遗产。后世道教奉《老子》为主要经典。流行的注本有三国魏王弼的《老子注》等。 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老子第八十一章
本周C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