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以下是“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搜索结果(12)
解释篇
解释篇
3人气
亚里士多德2.2 万字
简介: 又译为《命题篇》或《论解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六篇之一。全篇的中心议题是关于命题的解释。在第一至第四章,根据柏拉图对句子分析的观点研究了名词和动词,分别给它们下了定义,论述了它们的种类和用法。亚里士多德认为,独立的思想和语句、语词无所谓真实与否,只有当思想和语词结合在一起时,才有所谓真实与谬误。第五至第七章,讨论命题的定义、结构和种类以及命题之间的关系。从结构上看,命题有简单与复合之分从命题的性质上看,有肯定和否定命题之分从命题的量上看,有全称、特称和不定命题之别。从第八章至第十四章,讨论了命题的涵义、命题的时态和真伪的关系。全篇首尾一贯,从判断的语言形式出发,研究了判断这种思维形式。他是西方逻辑史中第一个系统地讨论判断理论的学者,特别是他对判断形式所作的详细研究,对后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思想影响。 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解释篇
范畴篇
范畴篇
3人气
亚里士多德2.9 万字
简介: 归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名下真伪有争议的著作。主要讨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本体论方面的问题。全书共15章。第1章讨论同名异义的东西,同名同义的东西;由引申得名的东西。第2章讨论简单用语和复合用语的区别,指出本体的第一个标准:本体既不可以用来表述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的东西。并从肯定和否定方面列出四种情况和四种组合:Ƒ)可以表述一个主体,但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ƒ)存在于主体之中,却绝不表述主体;Ɠ)既可表述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Ɣ)既不存在于主体之中,又不可表述主体。第3章讨论不是复合用语的十个范畴:本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活动、遭受。第4—9章,就十个范畴的具体含义进行分析。第10、11章,讨论相反者,区别开四类对立者:Ƒ)相关者;ƒ)相反者;Ɠ)实有者;Ɣ)缺乏者。第12、13章分别讨论“先于”和“同时”两词的含义。第14章分析六种运动形态:产生、消灭、增加、减少、改变、位移。第15章分析“有”的含义,它分别表述:Ƒ)习惯、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范畴篇
前分析篇
前分析篇
2人气
亚里士多德3.5 万字
简介: 亦译《分析前篇》。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2卷。主要讨论逻辑学中三段论和推论的规则。第1卷46章。阐明该书讨论的主题和范围;纯粹命题的换位;必然命题和偶然命题的换位;纯粹三段论的三个格及其共同特征;三段论的前提的质和量;名辞、命题和结论的数目;每一格中要建立和否决的各种命题;三段论论证式区别;用于一切问题和特殊问题的直言三段论规则;反证法的、假言三段论的和模态三段论的规则;把论证分析为三段论的格和式;矛盾命题的真实型式。第2卷27章。讨论三段论的特性,从同一前提可以得出不同结论;从虚假的前提可以得出真结论;循环论证三段论的变位;三段论的反证法;从对立和矛盾的前提得出不同结论的问题;窃取论点(丐词)谬误的原因;同一个或一个以上前提的谬误而产生的结论的谬误;如何对待对立的论证,并维护自己的论证;何时可以反驳等;类似三段论的论证;换位的规则;把向往的事物同厌恶的事物作比较的规则;归纳法;例证;不确定论式;异议和省略式。在逻辑史上,该篇第一次提出并系统表述了直言三段论原理,在传统形式逻辑的发展中有重要地位。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数理逻辑学者们的研究,关于模态三段论的部分亦日益受到重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第二卷
后分析篇
后分析篇
3人气
亚里士多德2.3 万字
简介: 亦译《分析后篇》。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专门讨论逻辑学中三段论。2卷。讨论的重点,从《分析前篇》的推论规则,转入知识问题。提出什么是知识,如何获得知识,如何确保其真,如何扩大和系统化知识等。第1卷共34章,可分为5组。第1组包括第1—3章,讨论知识和证明。第2组包括第4—15章,讨论证明及其前提。第3组包括第16—18章,分析错误或无知的类型。第4组包括第19—23章,指出不存在无限锁链的指谓;阐明肯定的和否定的证明,都不能开展不受限制的递推。第5组包括第24—34章,比较全称和特称证明及其区别。第2卷共19章,分别讨论:Ƒ)证明和定义(第1—10章):探讨其四种可能的形式,它们都涉及中辞;阐明定义和证明之间的区别;其基本性质不能获得证明,不能凭借分类法推得;定义不涉及存在问题;自因的事物(基本前提)是被直接地掌握;分析定义的类型。ƒ)推论和原因(第11—12章),分析充当中辞的九种原因;因果推论中的时间问题。Ɠ)定义和分类(第13—19章),指出为获得某一本体的定义,使用分类法;讨论因果关系,指出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第二卷
论题篇
论题篇
3人气
亚里士多德1.6 万字
简介: 亦译《正位篇》、《论题篇》、《论辩常识篇》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专门论述推论问题,是其《工具论》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主要探讨辩驳双方在辩论中如何避免陷于自相矛盾的方法。全书8卷。第1卷导论共18章。第2—3卷讨论偶有性问题。第4—5卷讨论种和特性。第6—8卷分别讨论定义。在提供若干补充说明后,以诡辩推理的实例的叙述结束全书。中译文由李匡武译,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工具论》;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 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第八卷
辩谬篇
辩谬篇
3人气
亚里士多德4.5 万字
简介: 亦译《论诡辩式的反驳》、《论智者的驳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是其《工具论》六种著作的最后一种,可以看作第五种著作《论辩篇》的第9卷或附录。全书共34章,继承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早期著作中攻击智者派的方法,集中讨论诡辩式的三段论问题。目的是为了获得论证中必需的修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章)导言,分析真正的推理和反驳同表面的推理和反驳的区别,介绍用对话体裁表达的四种论证:说教的论证、论辩的论证、审察的论证、争辩的论证。是该书的主题。第二部分(第3—15章)驳斥谬误。第三部分(第16—33章)证明谬误。最后第34章总结全书,提出该书的目的是要发现推理的某种才能,即根据实际存在的、普遍承认的前提,对当前的任何论题进行推理的才能。 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辩谬篇
物理学
物理学
2人气
亚里士多德3.3 万字
简介: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著。这是一篇以自然界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自然哲学一般原理的讲课稿。始撰于前347年左右,属作者的中期作品,由后人编辑成书。该书是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其基本观点贯穿在他所有其它的自然哲学文献中,成为它们的理论总依据和出发点。这部总论性的作品共8卷,71章。全书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二卷主要论述本原和原因学说,与第一哲学的实体理论关系密切。第三卷至第八卷集中阐明运动学说,也讨论了与运动相关的时空理论。运动学说是全书的重点。在该书中,亚里士多德建立了著名的原因理论,说明了运动的本质和种类,论述了运动与事物、运动与时空、运动与静止、运动与变化、运动者与被运动物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也暴露了不少错误的观点和方法。从总体上讲,该书代表了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是西方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在整个哲学史、尤其是自然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第八卷
论天
论天
3人气
亚里士多德1.1 万字
简介: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著。它是亚里士多德继《物理学》之后的一篇较为重要的自然哲学方面的文献。该书主要讨论月上的物体以及在构成元素、运动方式等方面与月下物体的区别。全篇共4卷,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二卷论述月上物体,由26章组成。第三四卷阐述月下物体及其构成元素等问题,共14章。由于该书的重点在前两卷,所以被冠以《论天》的标题。作者在书中认为,月上物体与月下物体是不同的。前者由单一而纯粹的元素——“以太”构成,以圆周方式被移动;而后者则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混合而成,以直线方式(即向上和朝下)被移动。所以,前者更为高贵和神圣。他坚持地球中心说的观点,认为静止不动的、圆形的地球处于宇宙中心,其它天体则围绕它作圆周运动。关于宇宙的结构,他断言地球的表面是水,水上面是气,气上面是火,火之外存在着多层天。《论天》中的许多观点虽然是错误的,但该书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仍具有一定的地位。 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第四卷
论生灭
论生灭
3人气
亚里士多德1.9 万字
简介: 共有2卷,第1卷分为10章,第2卷分为11章。《论生灭》第1卷第1~4章区分了实体的生成和毁灭与一般的性质变化。亚里士多德指出生成与毁灭是一种独立的变化类型,不能被还原为主体的性质变化或元素的结合与分离。可感实体是能够被生成和毁灭的,它们的生成与毁灭区别于一般的性质变化,因为任何性质变化都预设了一个持存的主体和在主体之中交替的性质,但是一个实体的生灭是从这个事物到那个事物的整体变化,它的质料和形式都发生了改变,即在生成和毁灭的过程中,主体是不持存的。 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第二卷
气象学
气象学
3人气
亚里士多德1.9 万字
简介: 现存《气象学》分为4卷,由系统不同的两部分编合而来,其一为3卷,以气象学为主题,涵盖大气圈层内的一切现象,也涉及山川河海、地震等地理学和地质学领域的内容;其二为第四卷,叙述物理、化学若干内容,学界倾向于认为此卷由亚里士多德本人撰写,但仍有争议。作者在《气象学》中对于宇宙的认知、风霜雨露的形成机理、灾害性气象的性质和缘由皆有精辟独到见解,就方法论而言,亚里士多德以归纳和演绎并行,将天气现象从经验性描述引领入科学探知领域,促使气象学演变为一门科学。作者也因为《气象学》一书被誉为西方气象学鼻祖。 《气象学》对于欧洲中世纪,尤其是中世纪晚期的气象学影响极大,被奉为经典著作,其建立的气象学体系维持学界近两千年之久,直至17世纪理性主义思潮席卷下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1650)《气象学》的问世,此书的统治地位方被打破。 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第四卷
首页 12 末页
本周C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