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者中间有一位博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坐在自家的软椅上翻阅到我们建筑加强管制工棚这个地方时,摘下眼镜,用一个直尺之类的扁平东西啪啪地敲着书页,频频点头说:
“嗯,这个嘛,我倒相信。至于什么‘革命的微风徐徐吹’,那纯粹是扯淡!狗屁!你们这种人是任何革命也搞不起来的。革命必须符合历史的规律性才能成功。可是,现在把你们这几千名所谓的‘政治犯’单独挑出来了,结果怎么样呢?你们丧失了人的外观,丧失了人的尊严,被剥夺了家庭、自由、衣着和食物,可你们怎么样呢?你们为什么不起来反抗呢?”
“我们在挣自己的一份口粮吃。看,我们在建筑监狱呀!”
“这,很好。你们本来就该从事建设。建设嘛,总是对人民有利的。这也是唯一正确的出路。既然如此,老兄们,你们就别再自称是什么革命者了吧!要革命,必须同唯一先进的阶级相结合……”
“可我们现在不已经都是工人了吗?”
‘脱这些,没有用!这叫做强词夺理!什么叫做规律,你们懂吗?”
规律吗?倒像是懂得。真的,我懂得。我懂得:既然这不计其数的、关押着千百万人的劳改营已经存在了四十年,那么,这本身也就该看做是某种历史的规律性。劳改营存在的年头过久,里面关押的以百万计的人数过多,以至于这一切都无法仅仅用斯大林的独断专行和贝利亚的狡黠奸诈来解释了。而且用那始终在先进学说光辉照耀下的执政党的轻信和天真也是解释不通的。不过,我并不打算用这一条规律性来开导我的论敌,因为他准会和颜悦色地、笑眯眯地对我说:“我们现在谈的不是这个,你离题了。”
可他呢,他以为我真是不大懂得规律性的。他有点性急,于是反而开始给我讲解起来:
“革命者曾经一举扫荡了沙皇制度。非常简单!可是沙皇尼古拉他能够这么做吗?他敢像对你们这样压迫当时的革命者吗?!让他试试给当时的革命者缝上号码布看!让他试试……”
“不错,沙皇并没有作过这种尝试。正因为他没有这样做,所以才使那些能够在他之后这样做的人保存了性命。”
“依我说沙皇也做不到这一点,做不到!”
看来,这倒也对。沙皇不是不想做这些,而是他做不到。
按照立宪民主党人(更不必说社会党人)的通常说法,整个一部俄国史就是一部以暴易暴的历史。鞑靼人的暴政,莫斯科大公的暴政,嗣后五百年本国的东方型的专政和根深蒂固百分之百的奴隶制。(没有过什么全俄缙绅会议或者农村公社,也没有过什么自由哥萨克或者北方的农民阶层!)不论是“可怖的伊凡”还是“最安分的阿列克谢”,是“严厉的彼得”还是“温和的叶卡捷琳娜”,甚至包括亚历山大二世,直到“伟大的二月革命”前的所有沙皇,都只懂得一件事:镇压。镇压本国臣民,把他们像小甲虫或毛毛虫似地踩死。臣民们被这个制度压得直不起腰,一切暴乱和起义总是被压得粉碎。
不过且慢!镇压确是镇压了。但也得打个折扣:它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种高科技意义上的“粉碎”。例如,在十二月党人暴乱的方阵中站立过的全体士兵,四天之后都被宽恕了。(请比较一下:一九五三年在柏林,一九五六年在布达佩斯,一九六二年在新切尔卡斯克,我国士兵们遭到处决并非因为参加暴乱,而是因为不肯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参加暴乱的十二月党人军官被处死的只有五人——这在苏维埃时代是可以想象的吗?这事要发生在我们今天,有一个能活的吗?
无论对普希金还是莱蒙托夫,都没有因为他们写了大胆的著作而判刑,也没有为托尔斯泰公开颠覆国家而动过他一根手指头。尼古拉一世向普希金问道:“如果十二月十四日那天你在彼得堡,那你会在什么地方?”普希金则直率地回答说:“在枢密院广场。”而为此,他被……放回家去了。然而,我们这些亲身备尝了我国司法机器之苦的人们。还有我们的检察官朋友们,却非常清楚地了解,要是在今天,普希金为了这样的回答应该付出什么代价-一适用刑法 他服满了流放刑期(他本可以毫无困难地“逃跑”,但为慎重起见他没有逃跑)。是不是自动地延长了他的刑期?改判他终身流放了吗?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违法的。期满后他被批准住在普斯可夫,只是不许他去首都彼得堡。但他可以去里加,去斯摩梭斯克,并没有派人监视他。于是他便同他的朋友(马尔托夫)一起,带着一篮子秘密印刷品到首都去了,而且他们干脆取道检查特别严格的沙皇村(这是他和马尔托夫过于自作聪明了),结果,他又在彼得堡被逮捕。不错,这时他身边已经没有那只篮子了,但他还带着一封用隐影墨水写的给普列汉诺夫的信,信里谈到筹办《火星报》的整个计划。但是宪兵们似乎不想自找麻烦:被捕人在牢房里呆了三个星期,信一直在宪兵们手里,可却没有把它显影出来。
那么他擅自离开普斯可夫这件事怎样了结的呢?像我们现在这样判了他二十年苦役刑?不,只有这三个星期的拘留就完事了;之后就彻底释放了他,他随即乘火车到俄国各地去,筹备推广《火星报》的地点。然后又到国外去筹备《火星报》本身的出版工作。(警察局发给他出国护照时也“没有看到有什么障碍!”)
而且,不止这些!他从国外的侨居地点也照样把关于马克思的文章寄交俄国百科全书(格拉纳特兄弟编的)编辑部,而且这篇文章居然被刊用了。还不只是这一篇呢!
最后,他在离俄国边境不远的奥地利的一个小地方进行反对沙皇政府的活动,而沙皇当局也没有秘密派遣一些“好汉”去把他偷偷活捉回来。其实,这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办到的。
沙皇对任何一个重要的社会民主党人的迫害也都表现了类似的软弱无能和不坚定性(在对待斯大林的问题上尤其如此,不过,这里又有其它疑点了)。例如,一九O四年在莫斯科搜查加米涅夫时没收了他的一些“诋毁性信件”。审讯时加米涅夫拒绝说明这些信的情况。也就完事了。于是,作为惩罚,把他遣送到……他父母居住的地方去了。
的确,对社会革命党人的迫害要严酷得多。但到底严酷到什么程度呢?难道格尔舒尼(一九O三年被捕)和萨温科夫(一九0六年被捕)的罪行还轻吗?他们组织领导了对俄罗斯帝国最显要人物的谋杀。但是,并没有处死他们。玛丽亚-斯皮里多诺娃打死的仅仅是一名五品文盲(而且整个欧洲还掀起了一场保卫她的浪潮),那更是如此了——不敢处死她,只好把她流放了。假如一九二一年唐波夫省(又是唐波夫!)农民起义的镇压者被一个十七岁的女中学生打死了,那么在“回击”的红色恐怖浪潮中不经审判而就地处决的中学生和知识分子会有几千呢?
俄国海军基地(斯维亚堡)的暴乱造成了几百名无辜士兵的死亡,为这件事枪毙了三十八人,另有八百人被判刑。(其中几个人二月革命时在传说得神乎其神的泽林图伊苦役地获释——这次革命时在那里总共才发现了二十二名政治苦役犯。)
那么对一九O一年在彼得堡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的大学生们是怎样惩罚的呢?据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回忆说,当时彼得堡的监狱里简直就像大学生们在举行郊游野餐一样,学生们笑语喧腾,一起唱歌,随便在牢房之间串来串去。伊万诺夫一拉祖姆尼克竟然要求监狱长准许他去看一场艺术剧院的巡回演出:他说,不然,票就白白浪费了啊!后来判他“流放”,流放到什么地方?根据他自己的选择到辛菲罗波尔去,这样他就可以背着背包在克里米亚到处游逛了。
阿里阿德娜-特尔科娃在回忆这同一个时期时写道:“对我们这些受侦查的人,管制并不严格。”宪兵军官们向受侦查人提供从最好的“多顿饭店”’买来的午餐。另一位喜欢深入钻研的民意党人评论家布尔采夫证实:‘彼得堡的监狱比欧洲的监狱要人道得多”
列昂尼德-安德烈耶夫曾起草号召书,号召莫斯科的工人们举行武装(!)起义以推翻(!)专制制度。为此他被……关在牢房里整整十五天!(他本人也觉得太少了,所以他自己加了刑;三星期。)我们来看看他当时的一段日记吧。
“单身牢房!不过,没什么,也并不十分糟糕。我铺好了床,把小板凳挪过来,摆好灯,放好香烟、梨……边读书,边吃梨,完全和在家里一样……满有意思。确实有意思。”“先生!喂,先生!”狱卒这样招呼他吃饭。他手头有许多书,还有从邻室传来的条子。
总之,安德烈耶夫承认,从居住条件和饮食方面来说,牢房的生活并不比他当年的大学生活更差。
这个时期,高尔基在特鲁别茨要塞监狱里写完了他的剧本《太阳的孩子》。
一九O五-一九O七年革命退潮以后,许多活动分子,如季亚奇科夫-塔拉索夫和安娜-拉克之流,并未坐等逮捕,纷纷出了国,——二月革命以后他们一个个英雄似地回来,主宰国内的新生活了。这样的人有好几百。
布尔什维克的领导部门以“格拉纳特”百科全书 或者,举个相反的例子吧。关于谢马什科的一条里有这样的话:“监禁(在莫斯科,7八九五年)是非常令人痛苦的”:蹲了三个月监狱之后,他被判流放三年,流放到……自己的故乡叶列茨去!
是那些在监狱里骨头变软了的人们,诸如帕尔武斯之流的政客,为了向沙皇专制报复,才会以那种充满感伤主义美丽辞藻的夸张的回忆录描写沙俄的监狱,在西方制造了所谓“恐怖的俄国巴士的狱”的美名。
从数以千计的小人物的单独传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况。
例如,我手头就有一部百科全书,不过,它不很合适:是一部《文学百科全书》,比较陈旧(一九三二年版),里面还“包含着错误。’现在,趁着这些“错误”还没有被清除掉的时候,我姑且取一个“K”字母为例,举几个以“K”字母起头的人名看一看吧。
卡尔片科-卡雷。他是伊丽莎白格勒市的市警察局(!)的秘书,可他却向革命者提供护照!(把这句话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护照科的工作人员替非法组织弄护照。)为此他……被处绞刑了吗?没有。他被判流放……五(!)年,流放到……他自己的田庄去了!也就是说等于到别墅去了。后来他成了作家。
基里洛夫-B-T。他参加过黑海舰队水兵的革命运动。枪毙了吗?判了他终身苦役吗?没有。他被判流放到乌斯特-塞索尔斯克三年。他后来也成了作家。
卡萨特金-H-M。他在监狱里服刑,同时在写短篇小说,而且报纸上居然发表这些小说!(我们这里连刑满释放者写的东西也一概不予发表。)
卡尔波夫-叶夫季希曾经被流放两次(!)。后来却还是委以重任,让他领导亚历山大皇家剧院和苏沃林剧院。(如果在我们这里, 恰好,我也正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之所以在劳改营里忍受,就是因为外界没有舆论。
一个囚犯要想反抗强加于他的制度,他通常能想得出哪些可用的办法呢?不外下面几种吧:
l)抗议;
2)绝食;
3)逃跑;
4)暴动。
可是,正像那个死人常说的那样,“谁都晓得”(如果不晓得,那也能够想法使你晓得)前两种办法只是有了社会舆论的支持才有力量(监狱官才怕它)!如果没有社会舆论支持,人们对于囚犯的抗议和绝食只会报以嘲笑!
像捷尔任斯基那样在监狱长面前撕碎自己身上的衬衣,从而争取达到自己的要求,当然是很有戏剧性效果的。但那也只是在社会舆论支持的情况下才行。没有舆论支持,人们就会用个什么东西把你的嘴一堵,然后还得叫你赔偿公家的衬衣!
这里不妨回忆一下十九世纪末期在卡里苦役地发生的轰动一时的事件。当局向政治犯们宣布:从今以后对政治犯可以施行体罚,而政治犯娜杰日达-谢格达要 格尔丰德-帕尔武斯,毁灭性的《财政宣言》(一九O五年十二月)的作者,一九O五年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实际指导者……被五马分尸了吗?没有,他被判处流放图鲁汉斯克边区三年,半道上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就曾有机会跑掉(放犯人们进城购买食品,列夫-杰伊奇一去不回,帕尔武斯慢了一步)。他到了叶尼塞斯克,在那里才把唯一的一个押送士兵灌醉,自己溜走了。他不得不换上庄稼人的衣裳,沿叶尼塞河多走一段回头路,庄稼汉的环境,肮脏,跳蚤,使他受了一些罪。以后他仍住在彼得堡,以后到了国外。
而我们的逃跑——从乘破旧的小船渡海或躲在原木货舱里逃出索洛维茨群岛开始,到豁出性命。丧失理智、毫无希望地冲出斯大林晚期劳改营(本书有几章专讲这些事)为止,——我们的逃跑是巨人们的行动,但这是必遭灭亡的巨人们的行动。革命前的逃跑从来没有表现过这样的勇敢,这样的想象力,这样的意志,但很容易成功,而我们的逃跑则几乎从来没有成功过。
“那是因为你们的逃跑按其阶级本质来说就是反动的!……”
一个不愿再当奴隶、不愿再当牲畜的人振臂奋起,企图逃跑,难道他的这种激情竟会是反动的吗?
逃跑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逃跑过程的后几个阶段的成败取决于普通居民对此所抱的态度。而今天我国的居民是不敢帮助逃亡者的,甚至(出于自私动机或者由于思想认识的原因)还要出卖逃亡者。
这就是我们社会的舆论!……
至于囚犯的暴动,像劳改营里那样有三千人、五千人、八千人参加的暴动,在我国历次革命的历史中还从来没有先例。
而我们却有过。
可是,还是由于同样的邪恶力量的作用,我们所作的最大努力、最大牺牲所带来的只是显微不足道的成果。
那是因为整个社会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因为如果没有社会舆论的支持,即使在最大的劳改营里的暴动也不会有任何进展。
因此,对于我们“怎么会忍受的?”这个问题,现在可以作出回答了:就连我们也并没有忍受!读者下面就会看到:我们绝对不是一直在忍受的。
我们确实在特种劳改营里举起了政治犯的大旗,并且确实成了当之无愧的政治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