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二十七 观邪见品

作者:麦彭仁波切 字数:8377 更新:2025-01-24 11:40:48

丁二十七(观邪见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经云“以真实现见缘起之智,则不依前、中、后际”等,宣说了无有诸见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关于品关联的注释,有以下几种观点:)

按照《无畏论》与《佛护论》两大论著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现在应该依靠与声闻乘观点一致的经典内容,来宣说诸见不存在的道理。

本品的内容,即为针对以上说法而做出的答复。

按照清辩论师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五蕴是存在的,因为诸见存在。

(本品的内容)是为了宣说诸见不存在的观点。

按照月称菩萨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按照经书的说法“若能现见缘起,则不依前后际”,那么又是怎样不依前后际的呢?

(本品的内容,)就是为了回答对方的提问。

此品分二:一、认知相违之见;二、宣说破见之理。

己一、认知相违之见:

我于过去世,有生与无生,

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

(原译: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是无,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

人我在过去世有生、无生、(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加上世间界为恒常、(无常、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一共为八种见解,都属于依靠前际[过去世](而安立的)十六种见解的范畴。利用缘起的智慧,就可以将彼等彻底铲除。

此处“人我在过去世有生”的说法,与“(世间界为)恒常”的说法,二者的含义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局部与总体的关系,或者是以执著方式而划分为异体的。

所谓的前后际,是指依靠现有的身体五蕴而安立的过去以及未来的情形。“际”,就是指其前后的阶段。也包括在未来世,也即现在之后的其他时刻,究竟是有生还是无生等见解。

人我在过去世有生、无生、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加上世间界的我以及五蕴二者为恒常、无常、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都是依靠前际[过去世]而安立的。

我于未来世,有生及无生,

有边等诸见,皆依未来世。

(原译:我于未来世,为作为无作,有边等诸见,皆依未来世。)

在未来的其他时刻,人我的有生、无生、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加上世间界的我以及五蕴二者的有边、无边、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一共为八种见解。这些见解都是依靠后际[未来世]而安立的。以上文字,宣说了所破的(十六种)邪见。

己二(宣说破见之理)分二:一、安住于名言缘起如幻而破邪见,或为别破;二、安住于胜义离戏而破邪见,或为共破。

庚一(安住于名言缘起如幻而破邪见,或为别破)分四:一、破依前际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种邪见;二、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种邪见;三、破依前际而安立之恒常等四种邪见;四、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恒常等四种邪见。

辛一、破依前际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种邪见:

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

过去世中我,不作今日我。

关于“人我在过去世有生”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在过去世中产生的那个人我,并不是现在的这个人我。

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

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

如果对方认为:过去世中的人我,就是现在的人我。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过去与未来的取受五蕴[身]是异体的法,其二者不可能是一体。

如果对方认为:虽然先后的取受五蕴为异体,但(先后的)人我却是一体的。

这种说法无法立足。因为,在离开了取受五蕴[身体]的情况下,你们所谓的人我又能在别的什么地方存在呢?因为不可得,所以(这样的)人我是不存在的。

离身无有我,是事为已成。

若谓身即我,若都无有我。

在“离开取受五蕴[身]的人我,不可能单独存在”的观点已经成立的时候,如果还想承许取受五蕴[身]就是人我,那么就不存在人我了。

但身不为我,身相生灭故。

为什么取受五蕴不是人我呢?因为这些五蕴是有生有灭的,这与人我的法相相违(,所以,取受五蕴不可能是人我)。

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

如果对方认为:承许取受五蕴就是人我并没有过失。

怎么能将所取受的法变为取受者呢?(绝不可能。)因为作者与作业并不是一体。

若离身有我,是事则不然。

无受而有我,而实不可得。

如果对方认为:人我是存在于五蕴之外的。

但人我是不可能离开取受五蕴[身]而在他处单独存在的。如果承许在五蕴之外存在人我,则在没有取受五蕴[受]的情况下,人我也应该能够得到,但(这样的人我)无论如何也无法得到。

今我不离受,亦不但是受,

既非无有受,无有亦不定。

(原译:今我不离受,亦不但是受,非无受非无,此即决定义。)

由此可见,人我既不是离开取受五蕴的异体之法,也不是取受五蕴本身,更不是不观待取受五蕴而存在的,也不一定是依靠在名言中不存在而安立的,它与兔角的情况是迥然各异的。

过去我不作,是事则不然;

过去世中我,异今亦不然。

如果又承许人我在过去世无生,也是不合理的。同样,过去世产生的所谓人我,与现在的人我本性也不存在异体的关系。

若谓有异者,离彼应有今,

与彼而共住,彼未亡今生。

(原译:若谓有异者,离彼应有今,我住过去世,而今我自生。)

如果承许现在的人我与过去的人我本体为异体,则因为其二者互不观待的缘故,则有在过去的人我不存在的情况下,现在的人我也会产生的过失;这样一来,还有过去的人我与现在的人我可以如同瓶子与氆氇一样共存的过失;以及在所依的前世没有死亡的前提下,今生仍然可以产生的过失。

如是则断灭,失于业果报,

彼作而此受,有如是等过。

如果承许前后各异、刹那毁灭的人我本体存在,则因为现在人我的过去世人我已经毁灭,所以有断灭的过失;还有作业者人我所作的作业失坏;以及前世已经消失的其他人我所作之业,却让后世新生的另一个人我来承受等众多的过失。

先无而今有,此中亦有过。

我则是作法,其生亦无因。

(原译:先无而今有,此中亦有过。我则是作法,亦为是无因。)

另外,如果承许先后人我二者的自性为异体的他法,那么(现在的人我)是原先没有产生而后来新产生的。

但是,人我不应该是原先没有产生而后来新产生的。因为,如果人我是原先没有产生而后来新产生的,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过失。

如何导致呢?首先,如果这样承许,则观待于过去而新产生的人我就必将成为依靠因的所作法。如果是依靠因的所作法,则会成为无常,如同瓶子一样。

其次,如果承许人我为新产生的法,那么,这种没有先后时间差别的人我总相,就应该与此时新产生的人我为一个本体。这样一来,则现在的人我与过去尚未产生的人我一样,都与人我的总相完全相同。因为这些同类的人我在过去并不存在,那么就有存在开端,原先不存在的众生可以新产生的过失,以及在原本没有产生的情况下,无因或者不需观待而产生的过失。这也就是偈颂中“亦”字所带出的无因之过。因为相同的人我在过去并不存在,而是新产生的,所以(这种新产生的人我)就会成为无因。

另外,我们也可以(将偈颂中的“亦”字,)替换为“或”字,也就是说,(如果这样承许,)就有人我成为有为法,或者人我(的产生)有无因的过失。否则,就不能承认过去未产生。

如过去世中,有生无生见,

若共若不共,是事皆不然。

(原译:如过去世中,有我无我见,若共若不共,是事皆不然。)

由此可见,人我在过去世有生、无生、二者兼具或者二者皆非等依靠过去世而安立的见解,都是不合理的。

辛二、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种邪见:

我于未来世,为作为不作,

如是之见者,皆同过去世。

对于(人我)在未来的他世有生[为作]、无生[为不作]、二者兼具或者二者皆非的见解,也可以用与抉择过去世见解相同的方式加以破斥。即用“未来世有我,是事不可得。未来世中我,不作今日我……如未来世中,有生无生见,若共若不共,是事皆不然”等推导,只需将个别词句进行变换即可。

辛三、破依前际而安立之恒常等四种邪见:

若天即是人,则堕于常边。

天则为无生,常法不生故。

在人道众生因造作善业而转生天界之时,如果此天人就是(以前造作善业的)彼人,那么三有轮回就会堕于恒常之边,所以不合理。(如果这样承许,)则天人也就成为了无生,因为恒常之法不存在生法。

若天异于人,是即为无常。

若天异人者,是则无相续。

如果人是成立于天人之外的异体他法,则(三有轮回)就成为了前法寂灭而后法产生的无常之法。如果天人与人为异体的他法,则前后相续为一体的说法就无法成立,因为(前后的相续),如同芒果树与山豆根的果实一样(大相径庭)。

若半天半人,则堕于二边。

常及于无常,是事则不然。

如果对方认为:从生命或者人我的角度而言,人与天人二者为一体,但从身体的角度而言,二者却是迥然各异的。

如果一方面是天人,而另一方面又是人,则会堕于恒常与无常的二边,这种见解是彻头彻尾的荒谬之见。

若常及无常,是二俱成者。

如是则应成,非常非无常。

如果“恒常”与“无常”二者兼具的法可以成立,那么就必须承认非恒常与非无常(二者兼具)的法成立。既然已经成为所破的恒常与无常二者兼具的人我本体丝毫也不存在,那么二者皆非的(人我)也不可成立。

这里所说的于同体中恒常与无常二者,如果是以异体的方式而成立,则为二者兼具;如果是以一体的方式而成立,则为二者皆非。如果将恒常视为无常,将无常视为恒常,但(常与无常)二者是如同光明与黑暗一样不可位于同体的法,又怎么能在见到其中一者的时候,又见到另一者呢?

法若定有来,及定有去者。

生死则无始,而实无此事。

如果对方认为:从无始以来,(众生)以连续不断的生生死死一再流转漂泊,以及未来的流转漂泊是实有存在的,这种恒常存在的轮转者,就称之为人我。

如果承许人我或者五蕴从以往向此时的来,以及前往何处的去以自性而存在,则人我就成为没有开始,也就是从无始以来即恒常存在的法。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因为在十六品[观缚解品]等各品中,已经宣说了人我或者五蕴无论以自性而成立为常与无常,其来去[流转]都不合理的理由。所以,所谓“无始轮回”的说法,只不过是分别心假立的法而已。

今若无有常,云何有无常,

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由此可见,如果轮回不存在丝毫的恒常,那么无有始终的轮回又怎么会是无常的呢?因为无始无终并非一刹那的法,而无常又是刹那之性。既然如此,那么所谓前后世的取舍者又怎么可能应理呢?绝不可能。

还有,如果恒常之法丝毫也不存在,那么寂灭的无常又是指什么呢?作为无常之法,就不能被无常所吞噬,因为是刹那性的,故而以他法不可毁灭,如同以水不能使水潮湿一样,并且不存在非无常的法。

既然如此,那么无常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对此,诸大派别都异口同声地说过:“以‘恒常无常中,悉皆无无常’就可以将(无常)驳得毫无立锥之地;而以‘无常中无常,常亦无无常’又可以举一反三地类推二者兼具的情形;这样一来,证明二者皆非不存在的破斥方法也就一目了然了。”所立之法也因此而不可存在了。

因此,包括单独的恒常与无常,以及汇集其二者的二者兼具都被驳得荡然无存,二者皆非的情形也随之而不可能再有安身之处了。

辛四、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恒常等四种邪见:

若世间有边,云何有后世?

若世间无边,云何有后世?

如果世间的人我及五蕴为有边,则为断灭之法,那么又怎能会有轮回世间的后世呢?如同阿罗汉最后的身体一样。

反之,如果轮回世间为无边,又怎能会有轮回世间的后世呢?因为并没有新产生跟随前世五蕴的后世取受五蕴,前后世的五蕴完全成为了一体。

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焰。

以是故世间,不应边无边。

为什么呢?因为,五蕴既在接连不断地延续,又在(接连不断地)毁灭前法[前面的五蕴],如同灯火的火焰也是以接连不断生灭的方式出现的一样。因为前法的毁灭,所以遮破了有边;又因为后法的产生,所以又遮破了无边。

以灯的比喻可以揭示出:所谓前际仅仅为有边,或仅仅为无边的说法,都是不合理的。

若先五阴坏,不因是五阴,

更生后五阴,世间则有边。

如果前一刹那(的五蕴)已经毁灭,并且依靠前面正在毁灭的五蕴,也没有产生后面的五蕴,如同灯火熄灭了一般,那么世间也就成了有边。

若先阴不坏,亦不因是阴,

而生后五阴,世间则无边。

如果前面(的五蕴)没有毁灭,并且也没有依靠前面的五蕴,而产生后面的五蕴,那么世间也就成了无边。但以上的两种假设都是不合理的。

(鸠摩罗什原译中“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如是则生死,非有边无边”一偈,在藏文原文中遗缺。)

若世半有边,世间半无边。

是则亦有边,亦无边不然。

如果(世间的)一半是有边,而另一半是无边,那么世间就成了有边无边二者兼具的法。但是,因为其二者相违,所以这种假设不合理。

彼受五阴者,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是事则不然。

其理由是:怎么能说取受(五蕴)者的一半已经坏灭,而另一半又尚未坏灭呢?我们通过两方面所阐述的理证,都可以将其推翻。因此,取受者不应该是(坏灭与非坏灭)二者兼具的法。

受亦复如是,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是事亦不然。

还有一个理由:作为近取五蕴的受蕴,怎么会一半已经坏灭,而另一半又尚未坏灭呢?这种情形也是不合理的。

若亦有无边,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无边,是则亦应成。

如果所破之法亦有亦无边可以成立,那么就应该承认遮破该法的第三种法——非有非无边也能以本体而成立。但这种假设也是不合理的。

由此可知,正是对因果的取舍,从而导致五蕴如同灯火一般持续不断地往后延展。

因为以五种方式在取受五蕴上都不可寻觅,所以相违的坏灭与非坏灭不可能聚集于同体之上。

庚二、安住于胜义离戏而破邪见,或为共破:

一切法空故,世间常等见,

何处于何时,谁起是诸见?

依照胜义离戏的观点:因为内外一切法,都是如同影像一般的缘起空性之法,所以,关于(世间)恒常、无常等的四边十六见,无论在任何处所、任何时刻,哪位补特伽罗又能以什么理由而生起呢?绝不可能,因为已经证达彼等一切皆为空性。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七观邪见品释终

乙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

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

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原译: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众生)怙主(释迦牟尼佛)敷演正法之因,不是为了求得名闻利养等回报,而是以极其清净的先见之智,以及无缘大慈大悲之心,为了令其断除一切颠倒边执恶见的需要,而摄受一切众生,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缘起离戏寂灭之正法的。

(我龙树)以感恩戴德之心,向无等本师释迦狮子表示真诚的敬礼!

所谓正法中的“正”,是指不住于二边的遍知妙智之同类因,以及究竟断证之正因;所谓“法”,是指贤善或者护持圆满二利之力。也可以这样解释,所谓“正”,是指诸圣者;所谓“法”,是指救脱于轮涅有寂之险隘。还可以这样解释,所谓“正”,是指为圣者所称叹;所谓“法”,是指从执著边见之险崖处获得救护。

所谓“瞿昙” ,是因为(世尊)出生于瞿昙大仙人种姓,所以冠以(“瞿昙”)之美称。

甲三、末义:

这里的末义,也即为论著撰写圆满所作之跋。

归属大乘对法之义,阐扬胜义真如法性,开显(圣)般若波罗蜜多之理的《中观根本慧论》,乃为拥有不可掠夺之智慧与悲心,开演如来无上大乘之理,成就极喜地之果位,前往极乐刹土,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源光如来”之圣者大阿阇黎——龙树菩萨圆满撰著完毕。

奉拥有殊胜自在妙智之具德大国王赤松德赞之圣诏,印度中观大论师,堪布[法师]杂加纳嘎巴达[益西娘波 ],与主校比丘焦若·鲁坚赞 译师共同翻译、校勘并订正。

该论共二十七品,四百四十九偈,共计一卷半。

之后,于克什米尔慧美继鸿城[妙臂城]中心的仁亲卫寺[藏宝寺]内,克什米尔堪布——大智者哈萨玛德[夏波洛珠],与西藏译师巴擦尼玛扎[日称],于(克什米尔)国王帕巴拉[圣天国王]年间,根据与克什米尔版本相符之《显句论》,再次进行修订。

随后,于拉萨大昭寺殿内,印度堪布嘎那嘎瓦马色及国卡[金铠]与译师(巴擦尼玛扎),(依照印度东西方各类版本)再次进行大校。

印藏圣贤所宣义,

智者轻易而传引,

以上师语为庄严,

趋入圣者密意境。

遵循前辈无垢之传统,

以宣无谬殊胜善妙语,

为证绚烂清净大光明,

故当趋入而获聪睿智。

愿此善令无缘法藏道,

广弘十方灭除有无边,

论妙理者普获具德智,

发出实相狮子之吼声。

根据雪域中部之语狮子,了义大全知麦彭蒋扬南加加措亲书之笔记,承蒙前噶托寺加衮思德仁波切提供誊写顺缘,并赐写前后颂词。然因其余志未了而匆匆辞世,故令校正等不甚周密。

十五胜生周之丙寅年(1926年),于协亲寂地胜乐吉祥增善寺,由协亲结美白玛南加,与自在演说教理之(成就者)——堪仁波切根桑华丹对照颂词注释反复校对,并最终定稿。

愿以此善根能圆满文殊怙主金刚持师徒之心愿,并成为正法与众生获得广大利益之因。

二〇〇四年四月初八译竟于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8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