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女孩儿节令

作者:邓云乡 字数:1838 更新:2025-01-21 09:53:43

五月节

现在年年要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而北京旧时女儿节,却早已很少有人知道了,真所谓无独有偶吧。这个“节”叫作女儿节,早在明代就有了。沈榜《宛署杂记》记云:

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俗呼是日为“女儿节”。

《康熙大兴县志》记云:

五月五日,悬蒲插艾,幼女佩灵符,簪榴花,曰“女儿节”,日午具角黍,渍菖蒲酒,阖家饮食之。以雄黄涂耳鼻,避毒虫。

过女儿节时,有几样有趣的习俗。一是“彩绳系臂”,这是自宋代就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在《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有记载。用红绿黄白蓝等杂色粗丝线或棉线搓在一起,成为彩色线绳,系在小儿女的手臂上、项颈里,俗语叫作长命锁或“索”,而文人叫作续命缕。明代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谓“系出五丝命可续”也。二是“绒花簪头”。彭蕴章《幽州土风吟》诗云:“红杏单衫花满头,采扇香囊不离手。”即是红色绒花做的“小老虎”、“蝙蝠”,红绒上还黏金色“符码”,这些都是哈德(崇文)门外花市做的。从东、西庙会上买来,届期大姑娘、小媳妇簪在乌亮的鬓边,也像过年戴的红绒花一样,谓之“福儿”,再配上一朵火辣辣的盛开的石榴花,就更显着花枝招展,十分耀眼了。三是“身佩葫芦”。《北京俗曲十二景道》:“五月端阳小孩儿欢,艾叶灵符插在门前,人换衣裳,‘葫芦’钉在身边。”用硬纸折成指头般大的小粽子,用棉花球团成筷子头般大的细腰小葫芦,用硬纸剪成很小的蝙蝠……把这些小玩艺再用五彩绒丝线缠出来,用彩线联成一串,晚近一些年还时兴再缠一个“卫生球”(即樟脑丸)。把这样一串小玩艺,用小布条钉在小儿女的衣服边上,据说可以驱“瘟疫”,避“邪风”。端午那天,过午之后,把这些扔掉,谓之“扔灾”。四是用雄黄酒在婴儿额上写个大“王”字,再用雄黄酒涂小儿耳、鼻等处。《舆地记》所谓“以雄黄涂耳鼻,取避虫毒之义也”。这是很古老的类似近代卫生防疫措施的风俗了。

常常想,我国古代虽没有现代科学的办法,但对于生活中的不少事物的认识和处理,都是非常符合客观的科学规律的而且又与艺术情趣结合起来,使得生活中许多事物变得非常有艺术情趣,非常美,人人爱它,祖祖辈辈传下来,这就变成很好的风俗。旧时端午节这一整套风俗都是这样的迷人,不少人都深刻地记忆着小时候母亲给抹雄黄酒写“王”字在额头上的故事,手腕上带着五彩线索的欢乐,小姑娘们用五彩绒线缠小粽子的情趣……都是永远使人怀念不已的。端午节的好多点缀生活的风俗,正代表了传统风俗中的欢乐、情趣的一面,不也代表了多少代人传统的智慧和创造吗?不也正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生活吗?

仔细一想,女儿节也就是端午节,把端午节叫作女儿节也是很好的。所谓“都人重五”,这女儿节是北京特殊叫法,外地是不这样叫的。端午节是全国甚至远东一些国家也过的。大家都吃粽子、插蒲艾。北京还要讲究吃“五毒饼”,但无“龙舟竞渡”的风俗。《帝京景物略》就有北京“无竞渡俗,亦竞游耍”的记载。盖在清代中叶之前,端午节还有外出游赏的事,所谓“女儿节,女儿节,耍青去,送青回”,习惯要到天坛“避毒”,天坛墙外走马。金鱼池、草桥、高梁桥等处游人很多,大家在树荫下,席地而坐,饮酒宴乐。这种风俗,很像西洋人的郊外野餐,在康熙时《大兴县志》还有记载,可惜后来没有了。这就是北京女儿节的故事,那插在小姑娘小辫上的“红绒小老虎”,大概有的人还会记得吧?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9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