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五、祈祷与念佛

作者:铃木大拙 字数:6018 更新:2025-01-21 09:50:32

基督教唤起被动情感的办法是祈祷。“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把门关上,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会当众报答你。” 这是基督教创立人所举的一个例子,表明了如何导入行使“您底意旨”而非行使“我的意志”的意境的方法。而《效法基督》( The Imitation of Christ )一书的作者亦引申此意说:“如果你要追求真实的心境,那就进入你的密室,将世间的纷乱关在门外,就像经上所写的一样,‘在你的室中与你自己灵交,须要安静。’你将可在你的房中发现你常在外面失去的一切。”(详见该书第一册第二十章第五节。)

退避静处,专心祈祷,(倘是基督徒的话),或一心打坐,(倘是佛教徒的话),乃是一切追求究竟实相并与之相融的宗敌心灵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下面所引三个僧侣的故事,节自哈巴德(H.L.Hubard)为罗尔的《生活的改善》所写的一篇序言:这三位僧侣“各以不同的方式尝试行使他们的圣职:一个担任人与人之间的调解人,一个采视为病所困的患者,一个隐居荒漠之中。结果发现,前面两位无法完成他们自选的任务,因此去见第三位,将他们的失败情形说了一遍。后者要他俩各以一只容器盛水,倒入一面水盆之中,并要他们立即注视水盆,然后将看到的东西报告出来。两人照做了,但他们的报告却是:什么也没有看到。待盆中的水静下来之后,他要两人再看一次。他们又照做了,但这回的报告却是: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面孔清晰地映在水中。于是,这位隐者说道:‘这事对你们和对我一样;你们在人间因了人事的扰动而无所见,我独自隐居因了心静而得明见上帝和人类。’”

显而易见的是,上帝不将她的影像投射在扰动的浑水上面。运用佛教的话说,一个人在以“自力”体验自心的时候,他的心中便没有空间可以容纳上帝的“他力”,更别说融而入之了。有一位名叫铁梭(Tissot)的神父在他所著的《内在生命》( Interior Life )中写道:“上帝希望他自己作为我的生命的生命,作为我的灵魂的灵魂,作为我的存在的一切;他希望在我里面荣耀他自己,在我里面美化他自己。” [14] 欲求达到此种灵的境界,“我的”心必须像一面刚刚擦过的镜子一样,没有一丝“自我尘垢”的污迹,上帝才能让它自己反映其中,而“我”始可“面面相觑”地看到它。

说到训练心灵,使其终于能够在与神交往中体验到被动的情境,较之新教,天主教似乎拥有更为充分的文献。这是非常自然的事,因为,在救度的设想中,后者重视信心,甚于任何形式的心灵修炼。天主教容或含有形式主义和仪式主义的倾向,但它的“精神操练”(spiritual exercises),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很有效果的方法,可将信徒导入想要进入的境地——只要他们在听受教理方面没有理智上的难题就行。信徒欲求得到被他们视为特别神恩的此种神秘经验,不用说,当然需有一些基本步骤,亦即他们所称的“预备”(preparation),“净化”(purgation),“省察”(consideration),“冥想”(meditation)或“沉思”(contemplation)。

在佛教中,净土的真宗,跟基督教的新教一样。特别强调信心的重要性,因此,它的追随者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心理方法,用以加强信心的主观力量——除了谛听法师的开示和请示若干疑点之外。实在说来,在佛教各宗中,真宗是最为重视“他力”或此经验之被动面的一派,始终如一。就以教导而言,它教我们不存任何含有“自我”意味的念头,只可谛听法师所教导的一切,并依而行之;这也就是说,他的信息系由释迦牟尼传持下来,而释迦牟尼则是第一个将弥陀本愿介绍给我们的人。实在说来,真是一种始终一贯的或爱动的宗教。

作为真宗母宗的净土宗,则有它的特殊文法,为了体验最后的“安心”境界而做心理的准备。这就是所说的“念佛”,亦念诵弥陀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Namu Amida Butsu,梵语Namo’mitābhāya),意思是“归依无量光佛”。这个名号或片语,只以中文或日语的形式(Na-mo-o-mi-to-fu orna-mu a-mi-da-bu-tsu)反复称颂,而不以原文梵语或任何其他译语唱念。据说,某些精勤的信徒,例如昙鸾(476~542)、法然(1132~1212)等人,一天可念十万遍之多。

不用说,念佛的明显目的,自然是以反复持诵佛名的办法而得阿弥陀佛的慈恩加被,但从心理学上来就,则系为了成熟心灵而作准备,使其撇开所有一切的表面意识作用,而从其无意识源头唤起一种比经验上的自我更为伟大的能力。从神学或玄学上来说,其中含意也许有很多,但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念佛好似一种祈祷 [15] ,尝试为似已达到顶点的心灵打开一道新的生命之流。因此,念佛的意思便是竭尽一种有限的心力,在其到达此种窄路死巷的时候,将它投向非它所能确知的无限实相的脚下。

坐禅现被动

禅里面显然没有被动的迹象可求。正如禅者所宣称的一样,它是东方大乘佛教强而有力的“自力”的一翼,并且,究其所重视的知性意义而言,也是指将整个的重点完全置于直观直悟真理的上面。但就心理学的一面而言,禅的意识亦不能自外于其他的宗教意识;它在吾人的经验中作用的方式,跟其他宗教经验中的作用方式并无二致。对于它的经验,不论我们给它什么样的玄学解释和内容,它里面总也免不了有一种被动之感。超越有限知性作用的境界,其法并非运用知性本身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超于知性或不只是知性的东西,既有超于心识的东西而其作用又须在心灵里面透过心识显示出来,心识就不得不扮演被动的角色了;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可循。

“自力”的意识在禅者的心中虽然显著,但这却不能推翻唯以心灵体验超越心灵本身能力之境的经验原理。所谓“被动的主动”或“主动的被动”这两个名称究该如何选择,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甚于事实的本身,因为事实总是可作左右逢源的解释。若要了解禅对此点所取的立场,对于禅那(Dhyāna) 或中、日所称的“坐禅”(Tso ch’an or Zazen) 必须先有一番相当的认识。中国和日本所称的“禅”(Ch’anor Zen)与印度的“禅那”含意不尽相同——尽管“禅”这个字原是梵文“禅那”(Dhyāna,日本读作Zenna)的略称;但是在实际修习上,身体所取的姿势,却也没有多大差别。下面所引一位禅师所述的“坐禅仪” ,可使我们看出禅对此点所持的态度。

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

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两大拇指相拄。

正身端坐,鼻与脐对,舌拄上腭,唇齿相着。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习定高僧,坐常开目。法云圆通禅师呵人闭目坐禅,谓“黑山鬼窟”,有深旨矣。

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郎觉,常觉不昧,不昏、不散;万年一念,非断非常。此坐禅之要术也。

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疚者,盖不得其要:得其要则自然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法味资神,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然恐道高魔盛,逆顺万端。若能正念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如《楞严经》,天台止观,圭峯“修证儀”,具明魔事,皆自心生,非由外有;定、慧力胜,魔障自消矣。

若要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后,常作方便,护持定力。

诸修行中,禅定为最。若不安禅静虑,三界流转,触境茫然!所以道:“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静慧,皆依禅定生。”《法华经》云:“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一生取办,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幸诸禅友,三役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

禅宗公案的功用

我们说,佛教——不论大乘和小乘,悉皆富于知性的要素,但这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佛教在开发宗教意识方面,完全将重点放在逻辑或哲学的推理上面,而是说,对于究极的宗教真理提倡一种直觉或直观的体悟,而不只是纯然地接受救主的言教。因此,它教人修习坐禅的法门,就是作为达到此种直观体悟目的的有效手段,上节所录的“坐禅仪”,这样得到一切佛教徒(印度的佛教徒,中国的佛教徒,以及日本的佛教徒)的遵行——除了净土宗的信徒。因为他们深信坐禅功夫一旦成熟,这种直观的体悟即可自动自发地从内部产生出来,正如经中所说的一样,般若自会在清净的静水上面反映出来。

不过,禅宗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公案制度流行的时候,为了将直观的体悟再向前面推进一步,便将所谓的坐禅或打坐推到后台去了。一代宗师大慧宗杲(1089~1163)曾经大胆地宣称:“他人先定(禅定)而后慧(般若),某甲先慧而后定。”在中国,他是提倡公案参究的大力禅师之一,与他同代的宏智大师(1091~1157)针锋相对。正如我在本论丛第一系列曾经解释过的一样,参究公案的学者,对于宗教经验被动面的体究,悉皆采取近乎暴烈的攻击态度 。

在禅者的修行中,似乎没有任何被动的痕迹可寻,但此处所指的,乃是知性上的被动,而不是情感上的被动,就像基督教的神秘家和佛教的净土行人所表现的一样。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公案参究法的运用,目的在于使用纯粹的意志力消除一切知性作用的推理行迹,以使举者的意识有适当的余地而使直观的体悟爆地而出。他们勇往直前,穿过一道观念的稠林,深入他们的自心之中;而当他们挣扎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忽然放下一切,于是,从心理学上来说,他们一直精勤但盲目追求的那个意境,便不期然地脱颖而出了。

这最后的放下,便是我要指陈的宗教经验之中的一种被动状态。一般而言,如果没有这种放下——不论是知识上的,还是智性上的、情感上的放下,抑或是可被我们指为此种心理作用的什么,便不会体验到究竟的实相。且让我在此处从袾宏(1531~1615)所编的一本叫做《禅关策进》的书中引用一些东西,作为具体的说明;这本书不妨意译为《突破禅关》( The Breaking Through the Frontier Gate of Zen ),广为禅者所爱读,因其对于疲乏的精神颇具激励和鼓舞的效用。

须将“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讨取个分晓。如只随群作队、打哄过日,他时阎老子打算饭钱,莫道我不曾与你说来!

若是做工夫,须要时时检点,刻刻提撕:那里是得力处?那里是不得力处?那里是打失处?那里是不打失处?

有一等(人),才上蒲团,便打瞌睡;及至醒来,胡思乱想;才下蒲团,便说杂话!如此办道,直至弥勒下生,也未得人手!

须是猛着精彩,提筒话头,画参夜参,与他厮捱;不可坐在无事甲里,又不可蒲团上死坐。若杂念转斗转多。轻轻放下,下地走一遭,再上蒲团。开两眼,捏两拳,竖起脊梁,依前提起话头(公案),便觉清凉,如一锅沸汤,搀一勺冷水相似。如此做工夫,定有到家时节!

下面所引的另一位禅师则提出了如下的忠告:

今时有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獦狚地休去歇去 ;又教人随缘管带,忘情默照;又教人是事莫管——如是诸病,枉用功夫,无有了期。但只存心一处,无有不得者;时节因缘到来,自然触着、磕着,喷地醒去。

把自家心识缘世间尘劳的回来抵在般若上,纵今生打未彻。临命终时定不为恶业所牵,来生出头,定在般若中现成受用。此是决定的事,无可疑者。

但自时时提撕,妄心起时,亦不可将心止遏。只看个话头,行也提撕,坐也提撕;提撕来,提撕去,没滋味。那时便是好处,不得放舍;忽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便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这种充满热情和奋勉精神、用以进行自我省察(self-inspection)的禅宗修法,看来似与被动恰好相反。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被动的心境既不会自动出现,亦不可与纯像植物一般冷漠的心态混为一谈。所谓被动,以其最高的宗教含意而言,系指突破自我主义而成相对主义的硬壳,溶化于无限的法界之中。这种溶化,从心理上的感受来说,便是一种接纳的心情;从神学的解释上来看,便是绝对倚靠的情感,这就是我在本文中所指的被动。

对于禅门行者而言,这就是所谓的“全归般若”或“体现般若”。一般而言,大乘经典不仅归于诸佛和菩萨,同时也归于般若波罗蜜多。大凡禅门的颂赞,总是赞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如它是一位像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三世诸佛和菩萨一样的圣人一般。并且,般若亦被比作如实地映现万象世界的大圆镜。运用此处所采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被动的大圆镜(theperfect mirror of passivity)。我想在下面一节要做的工作,是将此点说得更为明白一些。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6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