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十二)末后句

作者:顾随 字数:8162 更新:2025-01-20 14:22:00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大约民十顷发表于《北京晨报》之副刊。而副刊的编者则是孙伏园。后来,鲁迅追记当时的情形曰:“那时伏园虽然没有现在这么胖,然而已经笑嘻嘻的颇善于催稿子了。”看其语气,颇若有憾于孙公者然。《正传》尚没有登完,这之间,孙公不知为了甚么事而告假回南了。代理编辑的一位某公,史无明文,其胖与瘦虽不可得而知,我想定是不那么笑嘻嘻的善于催稿子,于是鲁迅就将阿Q枪决了,而《正传》也就以“大团圆”收场。鲁迅于此曾说:倘若伏园不离开北京(那时当然还没有“北平”遮个名称),他一定不让阿Q被正法。现在,我们感谢孙公之善于催稿,同时,我们也致憾于其告假,以致阿Q竟在《正传》之第九章绑上了法场;如其不然,阿Q底寿命一定更为长些,而《正传》也将有第十章或第十七章了。然而过去底事终竟是过去底事,说甚么也挽救不回来,正如人死之不可复生。如今且说苦水之写《揣龠录》,自其开端之“小引”,一直到现在写着底“末后句”,没有一篇不曾受过中行道兄之督促,就是道兄自己也曾说苦水之写此录是“逼上了梁山”。于此我必须声明:中行道兄永远瘦,过去是,现在是,而且将来也永远一定是,虽然苦水并不懂得麻衣相法。在编辑底中途,道兄积劳成疾,还生了一次不轻底病:肺炎。记得我去看他底时节,虽已十愈八九,但他仍须躺在床上和我说法,看其面貌较之平时也并不算瘦;其时我想道兄大概平时早已瘦到不能再瘦底程度了罢。至于道兄之善于催稿子则决不弱于孙公伏园,即使苦水并非鲁迅,而且他也并不笑嘻嘻。他底面貌永远是那么静穆,语音永远是那么平和,总而言之,一句话:他永远不着急,不起火。遮常使我想:道兄真不愧为有道之士也。而其静穆底面貌与其平和底语音却有一种“逼人力”,即是说:他让你写稿子,你便不能不写,不好意思不写;即使是挤(鲁迅所谓挤牛奶之挤)也罢。多谢道兄:以苦水之无恒与无学,拙录竟托了谈禅之名出现于佛学月刊底《世间解》上,得与天下看官相见;而且一年有半底期限之中,竟写出了十有二篇。不过“多谢”云者,自苦水个人方面言之则然耳。在本刊第七期“老僧好杀”一文中,苦水曾拈举陈蒲鞋先撺掇临济老祖去问,后劝说黄檗大师去接底一则公案,且曰:“云门要将世尊打杀,而陈蒲鞋却强替他临济出头:学人且道那一个修福?那一个造孽?”苦水有嘴说旁人,难道没嘴说自己?苦水之写此录,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看官且道道兄之善于催稿,且催得苦水直写了“一打”恶札:修福欤?抑造孽耶?若说此乃道兄与苦水底胶葛,不必起动天下看官,那么,苦水此际已下了鲁迅先生枪毙阿Q底决心,立誓拙录于此第十二篇断手,平谚曰:砂锅子捣蒜,一锤子买卖,我不必再拉拢主顾,我也不怕道兄多心,就请道兄于编辑室中自责招状!

闲话揭开,且说:“末后句”遮一个题目乃是去年此际所早已拟定。说起去年此际,如果不是苦水最专心学道底时期,至少也可以说是苦水最高兴说禅底时期。那高兴底程度真乃不下于“食于羹,寝于墙”云。自从本年二月搁笔以后,学道之心即不无,说禅之兴乃大减。上期一篇“南无阿弥陀佛”已是笔墨无灵,于今草此一篇“末后句”,更是言说道断。月前,中行道兄怕我临期交不出稿去,曾嘱早早下手,尔时亦曾写得三页稿纸,现在拆了东墙补西墙,就整个儿移植于下面,其文曰:

伸开稿纸,标上题目,自念饥驱病缠之馀,拙录居然写到第十有二篇,于今也不必再说甚么始愿固不及此,今及此岂非天乎之类底馊话,只是觉得强弩之末,尚且不穿鲁缟,何况苦水之压根儿并非硬弓,现在又复力尽者乎?古德尝言:事不获已。苦水一向不敢援以自护,然而此刻除此四字,更无其他理由可以说明此第十二篇之非写不可。然则其所以不获已者虽不同,而其不获已则无异。吾尝谓不获已于世谛中可分为二种:其一为外在底逼迫,其二则为内心底需要。如以教义言之,前者近于“因缘”,而后者则颇似“心主”。古人之不获已,理当别有;若苦水之不获已,实兼上举二者。虽然,吾所欲言,前十一篇已具言之,今兹尚复何言?惟自写此录以还,时有所感,十一篇中或不暇言及;或言之而不能详且尽者亦往往而有,于此正不妨补言之,申言之:——

其一,苦水虽写此录,实不会禅。此意于第五篇“不是,不是”中说得最为明显,其言曰:“凡有说禅底,那个不是气压诸方,孩抚时辈,……谁个又如苦水一再声明自己是个凡夫?”又曰:“苦水具足凡夫,晓得甚底是禅?说去说来,写来写去,触不着向上关捩子,谈不到末后一句,理之当然,无足怪者。……初学发心,有志参禅之士想要向《揣龠录》中摸索一线路径,管保你是向鸡蛋里找骨头,求之愈勤,去之转远。”此类话头,在其他各篇,亦时有之,想来早在看官鉴察之中。切莫道俱是谦词。何以故?若苦水实会而偏说不会,则是诳语,不得谓之谦。若苦水实实不会,如此说了,正是实话实说,实犯实供,谦从何来?若谓苦水此录乃依禅而起,亦自不无,或谓为因缘生法,已是勉强,若其去禅之远,殆不知若干由旬也。明眼大师一笑置之,亦固其所。佛门广大,何所不容?醉汉呓语亦是寻常。如见之而气恼,毒喝痛棒,请勿吝惜。

其二,自拙录问世以来,各地大德或来书鼓励奖掖。苦水凡夫,满怀俗情,得此宁不欢喜。然自视阙然,又未尝不觉得惭惶。而此所谓欢喜与惭惶也者,尚非初心之所在。盖写此录最大之动机与希望,乃在于得到大德之赐教。苦水为此言,亦非谓真理以辩论而愈显,自信所见之必不差,将以笔墨征服天下;而只是自觉十馀年来闭门造车,几等井蛙,多病之躯加之以衣食之累,更无馀暇馀力出而参访寻求,今兹借本刊之园地,自陈浅见,倘蒙饱参不弃与以针诸,以增益其所不能:此则苦水之大愿也。外此尚有奢愿二。一者,即向所谓“请自隗始”与夫“抛砖引玉”。二者,自清代有所谓“愚僧政策”以来,禅学几于中绝,苦水诚不敢自居于倡导统帅之列,然而负弩先驱,摇旗呐喊,假使因此而引起一般学人之注意与研究,则苦水虽以口孽,堕落泥犁,又或五百世做野狐身,亦岂惟在所弗计,抑且甘之如饴。顾愿力虽宏,智力至微,一念及此,中必如捣矣。

其三,禅宗虽溯源于达摩,实畅流于大鉴。《法宝坛经》流传天壤,迹其所言,不独鞭辟入里,亦且明白晓畅:几如香山之诗,老妪能解。几经蜕变,乃成玄言;后来儿孙,拈槌、竖拂,施棒、行喝,极之而辊球,而弄狮,而进前,而退后,而打圆相,而做女人拜,其心即不差,其迹似不可。苦水之为此录也,初意本拟出以简明平易之笔,故于第二篇“第二月”中曾有言曰:“要如三家村中塾师教书,先从《百家姓》中第一句赵钱孙李说起。”然自第四篇以下,渐不能保持其初心,苦水浅人,何来深语?说理无当,亦固其所。而其行文,亦已不免荡闲逾检,鲁莽灭裂,如自文其陋,何异于欺人?况复言隐于荣华耶?中行尝告苦水,有人谓本刊文字以拙录为最难索解,闻此言未尝不内疚也。于此乃知深入者始能浅出;苦水于说禅之文字未能浅出,正以其学禅之功夫未能深入而已。

以上是一个月前所写。说“已”便“已”,当下搁笔。不过倘有人问:“上所云云,即是苦水底末后句耶?”苦水将答曰:那里,那里。末后句者,不说则千言万语,说则半句也无。上所云云,当然不是半句也无,而且也并非千言万语,乌在其为末后句耶?有一位老宿上堂:“我在老师会中得个末后句,不免将来布施大众。”良久,乃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便下座。妙喜见之,却说:“山僧即不然,我在老师会中得个末后句,不免举似大众。”便下座。苦水看来,那位老宿私通车马,嘴里大似官不容针。妙喜老人官不容针,意中却又正是私通车马。于此正好一案办理,同坑埋却!不见道:赵州八十尚行脚,只为胸中未悄然;及至归家无一事,方知虚费草鞋钱——如问苦水:“你自家的末后一句毕竟做么生?”于诗有之,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三十七年十二月十日于后海之前

注释

*第一至十一篇连载于一九四七年、一九四八年佛学月刊《世间解》第一至十一期。其中第八、九、十三篇于一九四八年七月以《兔子与鲤鱼》为题出版单行本,最后一篇为未刊稿。

《兔子与鲤鱼》自序*

去年夏天,有一家杂志约我写关于禅宗的文章。因为是月刊,于是每月就写一篇。遮之先,我并未曾写过遮类文字,起初笔下颇勉强,待到写过第四篇之后,渐能畅所欲言。遮也并不是说我底禅学功夫之长进与夫见地之明白,而只是文字运用得熟习而已。然而在勉强时多少尚有些儿规模;待到熟习时,我觉得我已不复是谈禅而是写近代所谓底散文了,虽然内中引用着许多经典以及宗门中底公案与话头,而且行文还沿用着语录体。遮一本小册子乃是原稿底第八、九、十三篇,以其内容尚有联系,就抽出来并为上、下两篇,且系于一题之下。禅人读之,将疑其非禅;非禅人读之,又将嫌其太似禅也。苦水不想骗人,顶门具眼底亦决不致为其所惑。但愿读者于其非禅处有以得苦水底文心耳。今者心圆道兄将以之付印,又有新雨誊录校勘,虽异嗜痂,终近好事。其在苦水,则感谢之外,更益惶惭。若云彼此俱是做无益以遣有涯,其然,岂其然?

卅七年春日苦水于北平之倦驼庵

注释

*《揣龠录》第八、九、十三篇曾以《兔子与鲤鱼》为题出版单行本。

张中行《传心与破执》跋*

俗人多以为禅不可说。此其由来,则原于禅之不可知,不可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在今日治禅学者,势必推翻。禅决定可以知,既然决定可以知,便决定可以说。“不可以识知,不可以智知”,此言亦势须扔到臭茅厕里去!不然者,便仍旧在古人机境上做生活,更谈不到现代“禅”学!这里有一则话头,录出呈似一看(原出于苏联一九五〇年出版的一部侦探小说):

所谓直觉也和通常的论理思维过程一样,是需要合理的推断的;换言之,所谓直觉也和普通的论理思维一样,是完全要有事实做根据的。整个问题在于:要合理地解释“直觉”思维的结果是更困难得多……显然,问题在于:在这种场合之下,思想所指示的不是一条推理的不断的线,而是一种点线……思想的运动是由一个焦点跳跃到另一个焦点。所以从旁边看来,它会成为玄妙的,深奥的,不可理解的,而对某些人甚至是神秘的……

不是“不断的线”而是“点线”,“由一个焦点跳跃到另一个焦点”,此可为天才底(上乘、上智)古德的做功夫与说法下注脚。

吾辈今日治禅学,第一步须先做到将此“点线”连成“不断的线”,而出之于口,而笔之于纸,使夫浅学与下智者能有所摸索,有所遵循。不佞如此说,亦正可为道兄大作末尾所谓“通俗”一词做注脚也。至于“由一个焦点跳跃到另一个焦点”,不佞尚别有语在。有人谓尼采行之,譬如巨人(Giant)在群山上,每一举步,便从此峰巅到彼峰巅。是故常人读之,每每不解所谓。天才底古德做功夫与说法亦复类此。吾辈今日说禅,要将巨人一步(即由此峰至彼峰)间之沟壑溪涧、陂陀丘陵,俯仰高下,凹凸坎坎,一一举似学人,使其虽不能如巨人之一步跨到,亦可以匍匐竭蹶,爬行而至焉。然此非述堂①所能胜任也。亦非由于述堂之年衰疾久,智减学荒。所以者何?此在前已言及之。述堂学禅自感性认识出发,故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能以语人且使闻之而知之?今兹道兄自理性认识出发,倘肯屈己为人,自然说来头头是道,使读者聆言之下,恍然大悟。说到述堂之感性认识,当其为己,奴仆风月,奔走万类,原不无其受用之处。若夫为人,则左说右说,终有搔不着痒处之叹。今得道兄舍身布施,夫复何憾?草草不觉又尽两页纸,欲言者尚不止此。

述堂白 八月九日

注释

*刊于《现代佛学》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号。

①作者晚年堂号“述不作堂”,又作“述堂”。

论书法

题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印《宋游丞相藏兰亭玉泉本》

(一)卷头

余廿年前曾写《兰亭序》,信手涂鸦不足以言学书。比来心绪不佳,时时作字自遣,极喜圣教,以为可见右军笔意。今日试临兰亭一过,乃知此帖多楷法,与圣教之用行草者各有佳妙不可及处,未可便顾彼而失此也。

廿六年六月卅日苦水识

(二)清梁同书(山舟)跋语后

山舟在当时,书名满天下,而甜俗如此,名之不可凭也如是夫。

廿六年六月卅日苦水戏书

(三)清翁方纲(覃溪)跋语后

覃溪负书名,乃并不解横平竖直之谓何,固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也。

(四)孔广陶跋语前

此等劣字亦敢作跋于兰亭之后,苦水之跋不可不写在卷头也。

题《颜鲁公祭侄帖手稿》

(一)封面

廿六年初冬购于东安市场。

(二)卷前空白页

余年过不惑初不知颜平原书法佳妙处。家六吉弟少余廿岁,初学书即喜颜。余亦不解其何所见,要其天性则然耳。去冬余偶于东安市场小摊上得此本,嗣后时时展玩,乃知鲁公亦是从右军得法,不过以雄伟易其峭丽而已。余于书初学苏黄,近学李赵,结体之俗先不必论,而转笔处苦不能圆乃必须先治之病症。若于此本致力则对症之药也。有成与否毫无把握。病即不可不医,书此聊当箴铭。

廿七年一月二十六日灯下苦水识于习堇庵

题有正书局民国六年珂罗版精印《南唐澄清堂帖》*

(一)封面

廿七年二月十一日购于东安市场 苦水

(二)卷末

四十二岁初度日游东安市场,于小书摊上购得此册。原跋谓有十六页,此只有十五,盖缺少跋文一页耳。帖不见改订痕迹,意有正书局原订时即漏去也。

廿七年二月廿七日苦水识于习堇庵

(三)首页

王虚舟曰此帖极似官奴,兰亭为右军之极笔。极是。大观此帖丰腴,此则差枯瘦,未免逊一筹耳。然风姿尚存,未可厚非;石印快雪则稚弱矣。

廿七年五月十四日阴雨课罢记

注释

*此帖本上有与“大观帖”之互校七处。

题《褚遂良书千字文》拓片后*

题跋佳帖底是难事,盖非佛头着粪即珠玉在前也。如此帖本非佳本,而苦水在卷头所写的一段,仍然看不得,况他本乎哉!书此自诫,然而不觉又贰过了也。

苦水廿七年三月十九日

注释

*此文乃将拓片装裱成册后题于卷尾者。今所见之装裱本,并不见“苦水在卷头所写的一段”。疑是装订时因对所写不满意而未辑入。在拓片四旁之空白处,有据宋高宗书所做之校勘六处。

题北京故宫博物院印行《唐虞世南临兰亭帖》首页

廿七年四月十七日与家人游此海归,至景山见故宫博物院广告牌,因下车购此册。返寓细看一过,似有所得,但须临数过方能作准耳。

十八日苦水记

题有正书局民国八年十月珂罗版精印《宋仲温藏定武兰亭肥本》卷头

曾冉农①谓此帖为虞临,殊为具眼。今以故宫所印虞临兰亭真迹对勘,不爽毫发。体态点画,使转锋芒一一毕肖,信乎其非定武也。然自“不痛哉”以下,则又与故宫所印之褚临本相合,其当时拼合二帖装为一册邪?宋仲温不曾见及此,冉公亦失却一只眼矣。

廿七年五月廿五日于市场小摊上得此本,归来漫题。羡季

注释

①曾冉农,当为曾农冉,名曾熙,清书法家。

临“同州圣教序”为史树青题

“圣教序”世所传褚登善书者有二本,“雁塔”与“同州”是也。然以岁月考之,“同州”本实非河南笔,其结体虽大致与“雁塔”本相同,间亦小异;其用笔亦时时类小欧阳,不尽是褚法也。右本是余廿七年所帖,不知缘何流落厂肆,庶卿得之,嘱题其后,因识数语。

卅三年春日 苦水

题文明书局影印本《孔氏岳雪楼藏旧拓麓山寺碑》后

吾于唐人书多所好亦多所学,独不学李北海,非不好之,自知其不能学,故亦遂不敢学耳。孟子静虚时时从吾游,学北海书颇得髓。顷于津市得此麓山寺碑,盖文明书局印本地。昨乃举以赠我,非所谓明珠暗投者哉。吾有感于孟子之意而识之如此。

卅六年九月五日 倦驼庵苦水

题《怀素“藏真”、“律公”二帖》封面*

今所传怀素帖自序最煊赫,然用笔多鲁莽灭裂,殊少古意。不如苦笋寥寥数字之较为耐看。此“藏真”、“律公”二帖,笔致极近苦笋,“藏真”尤佳妙可法。此本虽是晚近所拓,然驼庵自谓能于设字处会得古人意。或有人见此言而谓苦水大言欺世者,亦姑听之。假设静虚道人在平,必能相信。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有一人信我亦已足矣。

卅七年伏中 驼庵苦水剪帖竟自识

注释

*此文乃将拓片装裱成册后题于卷尾者。今所见之装裱本,并不见“苦水在卷头所写的一段”。疑是装订时因对所写不满意而未辑入。在拓片四旁之空白处,有据宋高宗书所做之校勘六处。

题文明书局民国廿四年珂罗版影印《唐太宗书〈温泉铭〉》拓片

唐文皇书以前代君臣语录屏风为最有二王法。此温泉铭与晚来肿势帖笔致极为相近,以晋人书衡之未免失之纵逸矣。然神采飞跃意气不可一世,当时书家如伯施、信本、登善辈,虽精工巧丽犹在下风,信如王梦楼所谓行墨间俱含龙章凤姿者也。是本乃文明书局精印,世乱未已,事事凋敝,即谓为旧拓亦何不可之有?

莘园道兄嘱题

卅七年伏中 苦水

题有正书局民国十四年珂罗版精印《清宫藏隋贤出师颂》

(一)卷前

小松本于重字必变体,此本弗及也。

(二)卷尾

晋唐小松本“出师颂”结体有与此小异者,因以朱笔校一过,以便临摹。

一九五二年夏 废翁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8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