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一、引言

作者:荣格 字数:7365 更新:2025-01-20 09:58:41

看起来在开始阐述第二部分内容之前,我有必要回顾一下分析诗歌“逐日飞蛾”(The Moth to the Sun)所揭示的独特思路。“逐日飞蛾”与之前的“创造的赞美诗”(Hymn of Creation)截然不同,但仔细研读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对太阳的渴望会引领我们走入一个神话思想的王国,这些思想与“创造的赞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密切相关:虽然在约伯的案例中造物主上帝的双重性非常明显,但此刻造物主却具有了天文学抑或占星术上的特征。他变成了太阳,也因此找到了一种自然的表达方法,超越了天父与魔鬼对立的道德区分。如同勒南(Renan)所说,无论我们采纳原始野蛮人的观点还是现代科学的观点,太阳都是上帝惟一真正的“合理”的意象。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太阳都是赋予万物生命的天父;它是孕育生命者,是造物主,是天地能量之源。作为自然客体,太阳不知内心冲突为何物,因而令人类灵魂深陷的分歧可以借助太阳得到和谐的解决。太阳泽惠万物,亦能摧毁万物;因此黄道十二宫以残暴的狮子象征八月的酷暑,而参孙(Samson)宰杀狮子之举也是为了使干枯的大地摆脱磨难。太阳的本性就是灼烤,在人类看来,太阳拥有灼烤之力是自然的事情。它平等地照耀在正义的与非正义的土地上,滋养有益的和有害的生命。因此,太阳绝对适合代表这个世界上肉眼可见的上帝,那缔造我们灵魂的力量,即我们所说的力比多。力比多的本性就是既产生有用的东西,又产生有害的东西;既产生好的东西,又产生坏的东西。太阳与力比多之比较根本不是玩弄字眼,这一点可以从神秘主义教派的教义中看到:当神秘主义者潜沉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在内心”发现太阳意象时,他们就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力量,他们基于一种正当的和(我认为是)物理的原因将这种生命力称之为“太阳”,因为我们的生命和能量之源实际上就是太阳。从生理学上看,我们的生命作为一个能量过程,完全就是太阳。印度神话已经把神秘主义者在内心深处意识到的这种太阳能的特性叙述得相当清楚了。下面关于鲁陀罗(Rudra)的段落选自《白识净者奥义书》(Shvetashvatara Upanishad):

只有一个风暴神鲁陀罗,不允许有第二个。他统治着所有的世界。它站在众生的背后,是众生的守护神;它创造了众生,并于时间的终结处将万物聚集在一起。

他四面有眼,四面有口,四面有手有足。惟一之神,制作天地,用他的手当作翼扇着,并将他们锻接在一起。

你是众神之源,一切的主宰,鲁陀罗,伟大的先知,于远古播下一颗金种子—今天赋予我们光明!

在这些属性背后清晰可辨的是万物的创造者,在万物的创造者背后的是太阳,它插上双翼用千只眼睛俯瞰世界(参见内文图11)。下面的文字确认了这一重要观点,即神包含于个体生命中:

在此之上是梵天(Brahma),最高的,隐藏自己于万物之躯的,包容一切的神。那些认他为主的人将会永生。

我认识这个强大的人普鲁沙(purusha),如同太阳般,它超然矗立于黑暗之上。真正认识他的人将超越死亡;他们不会误入歧途。

他存在于一切的面、头、颈中,他定居在万物的内心深处,态度和蔼,四处弥漫,无比慷慨,无处不在。

“如同太阳般”至高无上的主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认识他的人无论是谁都将变成不朽之躯。这段文字之后,我们读到关于鲁陀罗的更多属性,进而了解了他在人类中的存在形式:

伟大的主是普鲁沙,他刺激我们灵魂的最高处,让我们拥有最纯洁的收获—永不熄灭之光。

那个人,如拇指般大小,内在的自我,永远安坐在人类的内心深处,通过心灵、思想、精神展现出来。谙于此事的那些人变得不朽。

普鲁沙(人)有千首,有千眼,有千足;他从各方包围了地,还超出了十指。

惟有普鲁沙是这一切,过去的和未来的;他是不死者之主宰和一切借食物生长者。

《诃萨奥义书》(Katha Upanishad)中也有与此类同的文字:

心中的那个人,如拇指般大小,像火焰般燃烧,却不见烟雾,过去与将来的缔造者,亘古不变,那就是自我。

图11具有霍鲁斯(Horus)贝斯(Bes)铜像,埃及,约公元前六世纪之眼的喜神

我们知道大拇指汤姆(T o m Thumbs)、指头人和卡皮里(Cabiri)都貌似男性生殖器,这一点很容易让人理解,因为它们都是创造力的化身,而阳具也一样,是创造力的象征。它代表力比多或心理能量创造性的一方面。很多其他的性意象也是如此,它们不仅出现在梦境和幻想里,也出现在人们日常言谈中。无论哪种情况下,我们都不该按字面意思解释这些意象,因为它们不能被当作代表确定事物的符号来理解,而应被当作象征。象征是对某种难以界定因此捉摸不透的事物的模糊的措辞,通常具有多种含义。而符号的含义总是固定的,它或者是一件已知事物已成惯例的缩写,或者是某种公认的指示方法。因此象征具有大量相似的变体,其变体数量越多,客体投射出来的意象就越清晰完整。同一个创造力既可以用大拇指汤姆加以象征,也可以由阳具及其他无数的象征(参见插页图16)加以表述,这样就进一步描绘出隐藏在深处的整个过程的方方面面。具有创造力的小矮人们常年秘密劳作;阳具亦在黑夜里苦干,创造生命;这把钥匙开启了一扇神秘的禁门,门背面某些奇妙的事情正等待着人们来探索。这种联系让人想起《浮士德》中的“玄牝”(The Mothers):

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在你和我分手以前,我得夸你几句!

我看出你明白魔鬼的心意。

请拿去这把钥匙。

浮士德:这个小小的玩意!

梅菲斯特:你好好拿着,不可轻视。

浮士德:它在我的手中膨大,明光熠熠!

梅菲斯特:你就会明白用它能干出什么名堂。

钥匙会探测出正确的位置:

跟着它去,它引你去见玄牝!

这里魔鬼再次把神奇的工具放在浮士德的手中,此前,他化身为黑犬的时候是这样向浮士德作自我介绍的:

我是那种力量的一体

它常常想的是恶而常常做的是善。

这里所描述之物即为力比多,它不仅具有创造力和生殖力,同时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禀赋,一种能够嗅出“正确的位置”的神奇力量,它仿佛是具有自己独立生命的活体(这也是它易于被人格化的原因)。如同性本身,它也是目的明确的,因此二者非常喜欢被人加以比较。“玄牝之域”与子宫(内文图12)、母床有着相当多的关联,也频繁地被用来象征潜意识的创造功能。这个力比多是大自然之力,善恶兼备,道德中立。浮士德与其完美结合,起初恶果累累,最终造福人类,成就了他生命的杰作。于玄牝之域,他找到了宝鼎,即“赫尔墨斯之皿”,在那里缔成“皇室的姻缘”。但是他需要具有生殖力的魔棒带来天地间最伟大的奇迹—帕里斯(Paris)和海伦(Helen)的诞生。浮士德手中那个不起眼的工具就是只在听从它的命令的人面前显灵并且真正拥有创造奇迹力的潜意识之黑暗的创造力。这个自相矛盾的怪物看起来非常古老,在《白识净者奥义书》(19,20)中对这个矮个子神,宇宙之普鲁沙是这样描述的。

没有脚,他移动身体,没有手,他抓住东西;没有眼睛他观六路,没有耳朵他听八方;他知道将被认识的一切,却没人认得他。人们叫他原生人、宇宙人。

和小比起来,更小,和伟大比起来,更伟大……

图12生产之洞口来自墨西哥亚麻布画

男性生殖器经常代表创造之神,赫尔墨斯便是极好的例子。有的时候阳具被认为是独立的个体,这种想法古已有之,而今也时常出现在儿童和艺术家的画作中。因此,我们不该讶异于发现神话里的先知、艺术家,或是创造奇迹者带有某些生殖器的特征。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铁匠维兰德(Wieland the Smith)、摩尼(Mani,摩尼教的创始人,亦以其艺术天赋闻名)都是跛子。说到这我要解释一下,足被认为是具有神奇的生殖力量的。古代的先知墨兰普斯(Melampus),据说是阳具崇拜的创立者,就有一个非常怪异的绰号—黑足,此外,失明看来也是先知们的特色。相貌丑陋与身体畸形是那些神秘的冥界之神、赫淮斯托斯之子和卡皮里的专有特征(参见内文图13),他们都拥有创造奇迹的非凡力量。萨莫色雷斯的卡皮里崇拜与赫尔墨斯有着紧密的联系,据希罗多德(Herodotus)所说,赫尔墨斯的阴茎形象是由佩拉吉斯人(Pelasgians)介绍到阿提卡的,他们当时被称作μεγάλοιθεοί,意思是“伟大的神”。他们的近亲是伊达山指头人(IdaeanDactyls)(手指或其他的大拇指汤姆),神的母亲已经将铸铁工艺传授给他们。(“跟着它去,它引你见玄牝”)他们是最早的智者俄耳甫斯(Orpheus)的老师,正是他们创造了奇妙的以弗所灵符(Ephesian magic formulae)和音乐节拍。《奥义书》(Upanishads)和《浮士德》里面神在特征上的悬殊差异再现于此。巨人赫拉克勒斯(Hercules)被说成是伊达山指头人,身材高大的弗里吉亚人,瑞亚(Rhea)的技师们也被称作指头人。宙斯(Zeus)的双生子狄俄斯库里(Dioscuri)与卡皮里相关,他们头上也戴着古怪的小尖顶帽—这种所谓的弗里吉亚帽成为这群充满神秘色彩的神的特殊装扮,之后延续下来成为秘密的身份标志。阿提斯和米特拉神都戴着这种小尖顶帽(参见内文图9和图20)。今天这顶帽子已经成为冥界小鬼、精灵和小妖怪头上典型的道具。

侏儒这一主题让我们联想起神童的形象,诸如《永恒的少年》(the pure aeternus,πaĩs,幼年的狄俄尼索斯,青年朱庇特(Jupiter Anxurus),塔吉斯(Tages)等等。底比斯花瓶画已经提到(参见内文图14):被标记为KABIPOΣ的是蓄有胡须的狄俄尼索斯,和他一起的的形象夸张的男孩被称作IIAIΣ,后面的漫画男孩被标记为IIPATO∧AOΣ,其后另一个蓄有胡须的漫画形象叫做MITOΣ。Μίτos的意思确实是“线”,但在俄耳甫斯教用语中它代表精子。我们猜测这组形象和圣殿里供人膜拜的神像相对应。这种设想得到了这一崇拜相关历史知识的支持。它最早起源于腓尼基派的父子崇拜,父与子即或多或少与希腊神祇相似的大小卡皮里。花瓶画上成年与幼年狄俄尼索斯的双重形象正契合了这种相似性。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大人与小人崇拜。现在,以各种样貌示人的狄俄尼索斯是神,在其崇拜中阳具占据了显赫的地位,阿尔戈斯的(Argive)狄俄尼索斯公牛崇拜就是一例。此外,阳具造型的石柱神像又生出了作为狄俄尼索斯生殖器化身的法勒斯(Phales)神—也就是酒神的同伴普里阿波斯,除此没有别个。他被称作rαĩρο或者σύγκwμο奥义书的文本里表达伟大与渺小,巨人与侏儒这一矛盾时言辞不甚激烈,而是采用了男人与男孩或是父与子这样的措辞。在卡皮里崇拜中反复出现的畸形这一主题(内文图13)在花瓶画上也有所表现,与狄俄尼索斯和IIαĩs相映成趣的是漫画形象Μίτo和IIparóλao。如前文提到,块头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分道扬镳,此刻身材的畸形也让他们不能并驾齐驱。Вακχίου。

这一切都说明虽然弗氏名词“力比多”具有性含义,然而对这一概念给出排他的只关乎性的定义是片面的,因此也必然招致反对。欲望和强制是一切冲动和自动症的具体特征。和日常用语中的性隐喻一样,本能过程中与性相关的类比以及由此而生的征兆和梦都不能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心理自动症的性学说是站不住脚的偏颇之词。一种本能无法衍生出如此繁杂的心理现象这个事实无法容忍给“力比多”下片面的定义。我使用这个名词时采纳的是其被古典作家们认可的更普遍的意义。西塞罗(Cicero)赋予它的含义非常宽泛:

他们认为愿望与愉悦生发于两种期待中的美好,愉悦之情产生于当下之美好,愿望之景来自于未来之美好……愿望,一旦受到诱惑并被点燃,将不可阻挡地冲向貌似美好的事物……因为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追求美好之物而躲避丑恶之事。因此,任何事物只要将自己装扮得美好,本性自身就会驱使人们努力得到它。如果获得者在争取的过程中表现得节制、谨慎,那斯多噶派(Stoics)学者会将这种努力称作βoύλησιss,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志。他们认为只有智者才拥有意志,因此给意志下了这样的定义:意志是理性的欲望,若失去理智,被过分强烈地激发,意志就变成了蠢人身上的“力比多”或放纵的欲望。

图13被刻画成卡皮里侏儒的奥德修斯(Ordysseus),和他在一起的是喀耳刻(Circe)来自卡皮里画家(?)所绘制的钵,约公元前400年

此处力比多的含义是一种“渴望”或者一个“愿望”,与斯多噶派所指的“意志”相对,是“放纵的欲望”。西塞罗在下面的语句中使用该词时即取此意:“[Gerere rem aliquam]libidine, non ratione”(出于任性的欲望而非理智而做某事)。萨卢斯特(Sallust)也说过类似的话:“Iracundia pars est libidinis”(愤怒是欲望的一部分),或者取相对更柔和更泛泛的含义,这个含义也更接近于我们使用时赋予它的意思:“Magisque in decoris armis et militaribus equis, quam in scortis atque conviviis libidinem habebant”(和在酒会上寻欢作乐比起来,他们更能在精密武器和战马嘶鸣中获得快感)。再比方说:“Quod si tibi bona libido fuerit patriae”(你是否足够关注国家的利益)。力比多一词的使用相当普遍,短语“libido est scire”的意思只是“我喜欢”或者“它使我感到愉快”。“aliquam libido urinae lacessit”中,力比多指的是“激励”。它也可以很微妙地表达“挑动情欲”之意。圣奥古斯丁很恰当地将力比多定义为“所有欲望的总括”,他是这样总结的:在复仇的强烈欲望被称作愤怒;对金钱的渴望被称作贪婪;千方百计赢取胜利的欲望叫做偏执;美化自己的欲望叫做自负。欲望的种类不计其数,花样繁多,其中一些可以命名,其他的则不然。例如谁能轻易地给控制欲起个名字呢,然而连年内战让我们领教了它在暴君心里如此强大的力量。

图14卡皮里宴会来自卡皮里画家手绘的钵,约公元前435年

对他而言,力比多的本义就是欲望,如饥或渴,谈到性他认为:“肉体先要感受到如饥和渴的欲望,才会产生快感。”古典名著中对这一名词的宽泛使用与词源学中的说明一脉相承:

Libido,亦作lubido(包括libet,从前作lubet):“它令人高兴”;libens,亦作lubens:“高兴地,乐意地”;梵语lúbhyati:“体验强烈的渴望”,lôbhayati:“激发渴望”,lubdha-h:“热切的”,lôbha-h:“渴望,热望”;哥特语liufs,古高地德语līob的含义都是“爱”。与此相关,哥特语lubains指“希望”,古高地德语lobôn, loben, lob的意思是“赞美、荣耀”;古保加利亚语ljubiti指“去爱”,ljuby是名词“爱”,立陶宛语liάupsinti是动词“赞美”那么我们可以说力比多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堪媲美进入罗伯特·迈尔(Robert Mayer)时代后物理学中能量的概念。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