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眼镜谈趣

作者:邓云乡 字数:1643 更新:2025-01-20 09:52:16

在《元宵·家宴》一文中,曾说曹公在“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渲染得体,描绘细腻,但也不免有一个小小的漏洞。这“漏洞”是什么呢?是服饰、用具中的一个必需的小物件,那就是“眼镜”。不妨先看原文。在五十三回中先写贾母榻上道:

榻上设一个轻巧洋漆描金小几,几上放着茶碗、漱盂、洋巾之类,又有一个眼镜匣子。

接着又写道:

贾母歪在榻上,和众人说笑一回,又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

试看这两小段文字,有什么奇怪的呢?在上面作者特地写了“一个眼镜匣子”,这在当时是很高贵很摩登的玩艺儿。下面又写“说笑一回,又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两句,貌似十分生动,却产生小问题了。试想,贾母年纪大了,眼镜匣子所装,自然是老花镜。而老花眼镜却不同于近视眼镜和望远镜,它是起放大的作用,看近不看远的。老花眼是看眼前的东西,细小的东西看不清,而看远处的东西,却比较清楚,如戴上眼镜看远方,甚至稍远一点的人与物,都要模糊了。因而老年人写小字、看小字书、穿针引线,必须戴眼镜,这时马上有一个人过来,便要摘下眼镜看,或把眼镜推下,从眼镜上面去看人了。这是很普通的道理。明白这点,再看曹雪芹写的这句“又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不是很滑稽了吗?

为什么说眼镜在当时还是比较高贵的玩艺呢?因为当时老花眼镜虽然已较普遍,但还不是处处都有,老人可以随便得到的东西,曹雪芹在贾母几上特地写一个眼镜匣子,也正显示了高贵的气派。和曹雪芹同时代的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有一篇考证眼镜的文章,说明我国古代没有眼镜。到了明代中叶,才有了眼镜。引张靖之《方州杂录》、郎瑛《七修类稿》及《吴匏庵集》诸书。张著云:

宣庙(朱瞻基)赐物如钱大者二,形色绝似云母石,而质甚薄,以金相轮廓而纽之,合则为一,歧则为二,如市中等子(按,即戥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细书,张此物加于双目,字明大加倍。近又于孙景章参政处,见一具,试之复然。景章云:以良马易于西域贾胡,其名曰“逮”。

又引吕蓝衍记云:

明提学潮阳林某始得一具,每目力倦,以之掩目,能辨细书,其来自番舶满加剌国贾胡。名曰“叆叇”云。(按,“满加剌”即孟加拉。)

赵翼在这段考证后面总结说:

则此物在前明极为贵重,或颁自内府,或购之贾胡,非有力者不能得,今则遍天下矣。盖本来自外洋,皆玻璃所制,后广东人仿其式,以水精(水晶)制成,乃更出其上也。

贾母所用眼镜,是来自外洋,还是广东人所制,则不得而知了。

曹雪芹小时候,经常看到眼镜,是可以肯定的。其祖父曹寅《楝亭集》中,有首七言古诗,题为《夜饮和培山眼镜歌》,题下注云:“时方钞《说字》。”诗一开头,便描写用眼镜云:

铜盘磨云光致致,晶莹刻得棘端刺。

白头巾箱何所为,便便已饱五经笥。

残年眵泪如撒沙,漫空赤晕生狂花。

琉璃自信眼根见,叆叇已尚工倕夸。

生人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

电光一抹宁再来,两眶秋水摇春梦。

追硗寓硊世味多,蛛丝倒影成擘窠。

堆案还愁束带热,等身其奈操觚何。

不知曹雪芹读过这首诗没有?按常情揣想,应该是看过的。可惜他没有仔细理解老花镜的道理,再有他去世早,可能没有用过老花眼镜,因而在写贾母使用老花镜时,便不免出现一个小小的漏洞了。

清代眼镜匣子、眼镜盒子之外,尚有制作精美的眼镜荷包,因之把这篇小文排列在“荷包”之后。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8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