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古地理书叙录

作者:向达 字数:9600 更新:2025-01-06 13:59:35

南齐陆澄撰《地理书》一百四十九卷,合《山海经》已来一百六十家以为此书。梁任昉复增澄书八十四家,别撰《地记》二百五十二卷。然澄书至唐时才存二十四家,昉《记》别行者亦只十二家;宋以后即所存数十家亦散佚殆尽。清金谿王谟为《汉唐地理书抄》,所收近四百种,其行役四裔诸门所辑亦三十余家,可谓富矣。顾其书未刊,稿存亡不可知。稍后会稽章宗源采获经史群籍传注,辑录唐宋以来亡佚古书盈数笈。自言欲撰《隋书·经籍志考证》,书成后此皆糟粕,可鬻之。今《经籍志考证》唯史部仅存,所辑书更不可问。至于专辑一书者有严可均之沈怀远《南越志》五卷,丁谦之杜环《经行记》,吴承志之《唐贾耽记边州入四夷道理考实》五卷。王静安先生亦有古行记之辑。唯汇辑古佚四裔地理书为一书,为之比勘考证者尚未之闻也。

汉唐之间世乱最亟,而地志之作,亦复称盛。其时佛教初入中国,宗派未圆,典籍多阙,怀疑莫决。于是高僧大德发愤忘食,履险若夷。轻万死以涉葱河,重一言而之柰苑。魏晋以降,不乏其人,纪行之作,时有所闻。又斯时南海一带海上交通甚盛,天竺海上尝有安息、大秦贾客懋迁往来。广州亦成外商辐辏之所。当代典籍时时纪及。凡此诸作,举足以羽翼正史,疏明往昔,其价值与正史不相轩轾也。

数年前曾就《御览》诸书比辑汉唐间此种资料,得数十种。欲仿董沛《明州系年录》例,以所辑各书为主,汉唐间他书可以互证者低一格著录于下,时贤考证又低一格用小字比辑于次,已有所见则冠以按字赘录于后。书首冠以叙录,略述全书体例以及作者姓氏爵里。然后合所辑汉唐间此类古地理书为一集,而于卷首为一长序,以述此一时期西域及海南诸国古史要略,中外交通梗概。顾少暇日,又见闻不广,关于考证之作,至今未蒇。兹先布叙录,现存诸书,亦时择要叙入。大率以今佚诸书居首,现存者附录于后,亦不尽依时次为后先。至于考订之疏,知所不免,尚祈并世君子有以进而教之是幸耳。

《吴时外国传》《扶南记》

《吴时外国传》及《扶南记》二书,卷亡,孙吴时中郎康泰撰,今佚。《梁书·海南诸国传》称泰与宣化从事朱应通海南诸国,经历传闻百数十国,因立记传云云。康泰书不知佚于何时,今散见于《水经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吴时外国传》《太平御览》引书目作此,而卷九百七十一及卷九百七十五引作《吴时外国志》,《艺文类聚》卷八十七引亦作《吴时外国志》。《扶南记》《水经注》卷一引作《扶南传》,卷三十六引作康泰《扶南记》,《太平御览》卷七百八十七引作《扶南土俗》。今按《梁书》有因立记传之文,康泰所作书如有两种,疑当名为《吴时外国传》及《扶南记》也。朱应别有《扶南异物志》一卷,《隋书·经籍志》及《唐书·艺文志》俱著录。

康泰书不见《隋书·经籍志》,《梁书·海南诸国传》大都依据康氏书。顾卷帙无考,全书体制若何不甚可知。今就散见群书之《吴时外国传》与《扶南记》观之,所述大致相同,《外国传》纪扶南事颇夥,而《扶南记》所志亦不尽为扶南。如《水经注》卷一引《扶南记》,从迦那调洲西南到枝扈黎大江口,渡江而西,极为大秦之一段文字,与《御览》卷七百七十一帆引《吴时外国传》文略同,少有繁简之殊而已。如属两书,似不应如此雷同。故杨守敬氏以为“《吴时外国传》其总书名,《扶南传》又其书之一种”(《水经注疏要删》卷一)。余疑不惟所谓《扶南传》者为即《吴时外国传》中之一部分,即《扶南记》《扶南土俗》与《外国传》亦实为一书。《扶南记》等名如非原书之子题,则系传抄者以意分之,后时沿袭,遂成二书耳。

康泰事迹仅见《梁书·海南诸国传》,顾亦甚略。今按孙权既定江左,屡耀兵海外,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军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赤乌五年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先是黄武五年交阯太守士燮卒,因分交阯为交、广二州,燮子徽自立为交阯太守,拒不受命。吕岱被诏讨徽,平定交州。《三国志·吴书·吕岱传》称岱“既定交州,复进讨九真,斩获以万数。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朱应、康泰之通海南,当受岱命。岱平交州、九真,遣使外国,在黄武六年左右,康泰书之成,似在斯时,即公元二二七年左右也。《吴书·吴主传》又称赤乌六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献乐人及方物。今按《梁书·扶南传》谓范旃为前王范蔓之子长所杀。旃部将范寻又杀长而自立。康泰、朱应使扶南,正寻在位之时。《吴书》却云在黄武六年后十六年范旃尚遣使贡献,不知此时范旃死已二十年矣。此必《吴书》之误也。孙吴时遣使海南一事,日本人驹井义明有《孙权遣使南方考》一文(见日本《历史卜地理》第二十五卷第六号,民国十八年出版),于朱应、康泰二人南行所历之路程,康泰书所述各地名今地之考证,一一为之疏通证合;大都比辑诸说,加以断制。将分见后辑康氏书中,兹不能赘也。

《扶南异物志》

《扶南异物志》一卷,朱应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今佚。应事迹只略见《梁书·海南诸国传》,谓为吴时从事,南宣国化,与康泰同使扶南诸国。康泰之于朱应,疑亦如巩珍之于郑和也。朱应书《初学记》《类聚》《御览》诸书俱未辑录,不知佚于何时。章宗源氏举《通典·边防门注》《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宋膺《异物志》,疑宋膺即为朱应之讹,不知然否。按《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二帐引有“应《志》云:斯调国王作白珠交给帐,遣遗天竺之佛神”。所谓应《志》,岂即指朱应之《扶南异物志》而言耶?

《南州异物志》

《南州异物志》一卷,吴丹阳太守万震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今佚。万震事迹不见《吴书》,只《隋书·经籍志》注其为吴丹阳太守,未言孙吴何时。今按孙权、黄武、黄龙时屡耀兵海外,比之明代,约同成祖永乐之时。又丹阳太守在黄武初为吕范,至嘉禾三年诸葛恪为丹阳太守。自吕范至诸葛恪中间相隔十余年,未闻他人继范为丹阳太守者。疑万震之为丹阳太守,即在吕范之后诸葛恪之前,正当海外征伐甚盛之际。震在丹阳,接近国都,见闻较近,故有《南州异物志》之作,以志殊方异俗。虽以异物名书,所述多海南诸国方物风俗,无异一地理书也。

汉时南方渐与中国相通,殊异之物,多为中原所未有。览者异之,遂有《异物志》一类书籍出现,与《山海经》《博物志》相先后。《隋·志》著录此种书籍十余种,而以汉议郎杨孚孝先《交州异物志》为最早。万氏此书即仿之而作。全书体例,今无可考。就残存者考之,其书时杂四言韵语,如《御览》卷八百七珍宝部贝引万氏《南州异物志》曰:“乃有大贝,奇姿难俦。素质紫饰,文若罗珠。不磨不莹, 《类聚》八十四作不磨而莹 彩辉光浮。 《类聚》作彩耀光流 思雕莫加,欲琢靡逾。在昔姬伯,用免其拘。”此外如卷七百八十八类人,卷九百八风母,引万氏书俱作四言韵语。而《御览》卷九百六十摩厨、榕、坑梁、 竹,引无名氏《异物志》亦作韵语,如摩厨引云:“木有摩厨,生于斯调。厥汀肥润,其泽如膏。馨香馥郁,可以煎熬。彼州之民,仰为嘉肴。”《御览》卷九百七十二桶引陈祁畅《异物志》云:“馨子之树,枝叶四布。名曰种异,味实甜酢。果而无核,里面如素。析酒只酲,更为遗赂。”亦属四言韵语。岂诸家之书先后相袭耶?抑其时自有此一体也?

万氏书多记海南诸国,如林阳、无论、歌营、加陈、师汉、扈利、姑奴、察牢、类人,皆前书所不载者。又《御览》卷七百六十九舟部上叙舟中引万氏书云:“外域人名船曰舶。案原误船,今据《广韵》‘舶,海中大船’之文改正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又卷七百七十一舟部四帆引万氏书云:“外徼人随舟大小式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庐头木,叶如牖,形长丈余,织以为帆。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吹。风后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宜增减之,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不避迅风激波,所以能疾。”《御览》卷七百六十九舟二叙舟中引康泰《吴时外国传》亦云:“扶南国伐木为船,长者十二寻,广六尺,头尾似鱼,皆以铁镊露装。大者载百人。人有长短桡及篙各一,从头至尾约有五十人,或四十余人,随船大小。行则用长桡,坐则用短桡,水浅乃用篙;皆撑上应声如一。”又《御览》卷七百七十一舟四帆引《吴时外国传》云:“从加那调州乘大舶,船张七帆,时风一月余日,乃入大秦国也。”今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五《大般涅槃经》第八卷音义大舶条云:“《埤苍》,大船也。大者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者是也。”又卷四十七《三具足论玄应音》船舶条云:“《字林》,大船也。今江南凡泛海舡谓之舶,昆仑及高丽皆乘之。大者受盛之,可万斛也。”又卷六十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律》第三十二卷音破舶条云:“司马彪注《庄子》云,海中大船曰舶。《广雅》,舶海舟也。入水六十尺,驰使运载千余人,除货物。亦曰昆仑舶。运动此船多骨论为水匠。用椰子皮为索,缚葛览糖灌塞,令水不入。不用钉谍,恐铁热火生。累木枋而为之,板薄恐破。长数里,前后三节张帆,使风,亦非人力能动也。”合此诸说观之,汉唐间南海船舶之状,可得梗概,而其时海上贸易之盛,亦于斯可知矣。法国Gabriel Ferrand著 Le Kouen Louen et les Anciennes interoceanigues Dans les mer du Sud (冯承钧译名《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于万、康二氏及慧琳书所引,俱未见及也。

《外国事》

《外国事》卷亡,支僧载撰,《隋书·经籍志》未著录,今佚。支僧载不见《高僧传》诸书,《水经注》及《御览》引之,只云支僧载《外国事》,未著其为何时人。杨守敬据《水经注·河水篇》引支僧载《外国事》:“一据据者,晋言十里也。”文谓支僧载为晋时人(《水经注疏要删补遗》卷一),日本人藤田丰八亦以杨氏说为然,并引《水经注·河水篇》引《外国事》:“菩萨于瓶沙随楼那果园中住一日。日暮便去半达钵愁宿。半达晋言白也,钵愁晋言山也”,以证杨说。藤田氏以为一据据者应为一据栌左之讹,即梵语Krosa之译音。半达,梵语作Punda,钵愁梵语作Vasu。(藤田氏说见日本《史学杂志》三十八编第七号其所著《叶调斯调私诃条考》附注二十三)其说甚谛。魏晋时外国沙门东来,辄以国名之一字冠于名上,如竺佛图澄,为天竺人,康僧会为康居人,安世高为安息人,则支僧载者当亦晋时自月氏东来沙门之一也。

支僧载《外国事》卷帙多寡,内容若何,今不可知。今就《水经注》《御览》诸书所引者观之,其书所述大都为北印度诸国,如维邪离国(Vaisali《水经注》卷一《河水篇》引,又《御览》卷七百一引作维耶离国),舍卫国(Srāvasti《御览》卷七百一引),迦维罗越国(Kapilavastu《御览》卷七百一引),摩竭提国(Magadha《御览》卷七百一引),皆在北印度境。所谓拘郍含国(《御览》引),当系拘舍郍国,即拘夷那竭(Kusinagara)。罽密(《御览》引)疑即迦湿弥罗。《外国事》所述诸国有名私诃调国(《御览》卷七百一,卷八百十二,卷九百三十二,卷九百九十九引)者,在大海中。据藤田氏考证,谓即今锡兰,私诃调乃Sinhala-dvipa之对音,说虽异乎前人,而宜若可据也。

又据《御览》卷七百一引《外国事》:“播黎日国者,昔是小国耳。今是外国之大都,流沙之外,悉称臣妾。”又谓舍卫国、迦维罗越国俱属播黎日国云云。今按播黎日国既为外国之大都,疑即Pataliputra对音之讹,后世书中所称为波吒釐子,一译华氏城者是也。华氏城自孔雀王朝以降以至麴多王朝,历为国都,相继勿替,旅人因即以国都之名名其国;梁《高僧传·释智猛传》所云华氏国阿育王旧都之语,即其证。华氏城至麴多王朝国王三摩陀罗麴多(Samudragupta)以后,虽仍人民殷庶,而政府中枢,已移至阿逾陀城(Ajodhya)。今支僧载《外国事》仍称播黎日国,疑其漫游五印,乃在三摩陀罗麴多即位初叶,麴多帝国征服四境之大业未告厥成之际,为时尚早于法显之游印度。惜其书只存断简零缣,否则必足以补苴第三、第四世纪间之印度古史,而可与法显、玄奘之书成鼎足之势也。

《游行外国传》

《游行外国传》一卷,释智猛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今佚。梁《高僧传》卷三有猛传,谓猛以姚秦弘始六年(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四〇四年)甲辰之岁,招结同志沙门十有五人,发迹长安。出自阳关,西入流沙。历鄯善、龟兹、于阒诸国以登葱岭,而九人退还。至波伦国,同侣竺道嵩又复无常。仅余四人,共度雪山,渡辛头河,至罽宾国、奇沙国。于是西南行到迦维罗卫国。后至华氏国阿育王旧都,得《大泥洹》梵本及《僧祗律》诸梵本。乃于甲子岁(宋元嘉元年,公元四二四年)反国。同行三伴于路无常,唯猛及昙纂俱还。自出发至印度,前后留二十一年而后归。归途仍循旧道,至高昌小住。过凉州出《泥洹经》一部。十四年至建业,同年入蜀。十六年复反建业,七月七日于钟山定林寺造《游行外国传》。元嘉末卒于成都。今按西域龟兹为北道大国,汉魏以降,国势颇盛。是以班超以为:“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前秦吕光讨平西域,上疏亦云:“惟龟兹据三十六国之中,制彼王侯之命。”(《御览》卷八百九十五引崔鸿《十六国春秋》)《晋书·龟兹传》称其“王宫壮丽,焕若神居”。《载记》吕光入龟兹城“大飨将士,赋诗言志。见其宫室壮丽,命参军京兆段业著《龟兹宫赋》以讥之”。段业《龟兹宫赋》今不传,不知其所述何如。智猛历游西域诸国,途经龟兹,时距吕光之伐西域尚未三十年(吕光之伐西域在东晋孝武帝太元七年,公元三八二年。智猛至龟兹当在元兴三年至义熙元年之间,才二十余年耳)。吕光自西域反,虽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伎异戏之属,而于龟兹宫室未加燔毁。智猛游龟兹,犹及见之,故曰:“龟兹国高楼层阁,金银雕饰。”(《初学记》卷二十七银二引)颇足以证《晋书》之言。惜乎全书不传,现存者亦只寥寥数条(僧祐《出三藏记集》中收有一条),否则其可以补正西域史地者当不鲜也。

《外国传》

《外国传》五卷,释昙景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今佚。昙景,《通典》卷一百九十一《西戎传总序注》引作昙勇,今按即《高僧传》卷三之《释昙无竭》。昙无竭,此云法勇,《隋·志》《通典》截取首字之音,无竭则译其义,而《隋·志》又讹勇为景,其实一人也。《高僧传》称其所历事迹,别有记传。《历代三宝记》第十,昙无竭著述有《外国传》五卷,竭自述西域事。

《高僧传》述昙无竭以宋永初元年(公元四二〇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发迹北土,远适西方。初至河南国,仍出海西郡,进入流沙,到高昌郡,经历龟兹。此一段行程与法显、智猛同路。唯法显、智猛自龟兹折而南,而昙无竭则自此至沙勒诸国,登葱岭度雪山,进至罽宾、月氏。然后停檀特山南石留寺,受大戒,以天竺禅师佛驮多罗为和上,汉沙门志定为阿阇梨。停三月日,复去中天竺。其归国于南天竺随舶泛海到广州。据《历代三宝记》,“昙无竭游西域二十余年,自外并化,唯竭只还。于罽宾国写得别件梵本经来。元嘉末年达于江右”。则昙无竭自南天竺反国,当在元嘉二十年左右,比之智猛之留五印,为时更久矣。与勇同行之僧猛、昙朗,俱不见《高僧传》。

又按唐时日本飞鸟寺僧信行撰集《翻梵语》十卷。其卷四刹利名第二十,僧伽达,引《外国传》第四卷;卷六杂人名第三十,尸梨、俱那罗、佛陀多罗、拘罗祗、梵摩丘罗,引《外国传》第二卷;卷七龙名第三十四,芸叶阿婆罗罗,引《外国传》第二卷;卷八国土名第四十二,村婆村婆施、国多国,引《外国传》第二卷,迦罗奢木引第四卷;同卷城名第四十四,一慈园、尸那竭、婆屡 、迦罗越、不沙伕,引《外国传》第一卷,醯罗、卑罗、提毗罗、沙竭罗、宾奇婆罗、婆吒那竭、阿伽留陀、卢颉多、遮留波利、阿瞿陀,引《外国传》第二卷,摩头罗、迦拏忧阇、提罗、阿罗毗、拘黎罗波利、苏韩阇、阿娄陀、瞿那竭,婆陀漫、不那婆檀、摩梨、耶快囊,引《外国传》第三卷,阿波利、波头摩、婆留城、比栌罗、槃耆城、俱罗波单、褒多梨、摩诃都吒、多摩那竭,引《外国传》第四卷;又同卷村名第四十七,婆陀漫、陀毗陀、诃梨伽蓝、毗醯伽览、罗阁毗诃,引《外国传》第二卷;卷九山名第五十一,那陀利引《外国传》第一卷,扶罗尸利,引《外国传》第三卷,尸梨漫陀、干吒尸罗、石婆尸罗、阿婆尸罗、阿鞞耆利、支多耆利、摩尼优利、呼漫山,引《外国传》第四卷;又同卷林名第六十一, 多陀林引《外国传》第一卷,昙摩罗若,引《外国传》第三卷;卷十花名第六十五,摩罗毗河,引《外国传》第一卷。细加考察,《翻梵语》卷六杂人名第三十中有佛陀多罗,与《高僧传·昙无竭传》所云南石留寺天竺禅师佛驮多罗之名合,则其所引之《外国传》必为昙无竭书无疑。《隋·志》及《三宝记》谓昙勇书五卷,《翻梵语》只引四卷,必有所遗也。昙无竭书唐宋以后不见各家征引,今竟与法盛《历国传》同籍日本僧一书而得传其一二,(法盛《历国传》见下)可谓幸矣。

《历国传》

《历国传》二卷,释法盛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今佚。法盛不见《高僧传》诸书。释道宣《释迦方志·游历篇》第五于宋世高昌沙门道普之后别著法盛,谓为高昌人,则亦宋世一沙门也。其书诸家少见征引,《通典》间采一二,《西戎总序注》云:“诸家纂西域事,皆多引诸僧游历传记,如法明《游天竺记》、支僧载《外国事》、法盛《历诸国传》、道安《西域志》、惟《佛国记》、案惟《佛国记》疑应作法维《佛国记》。昙勇《外国传》、智猛《外国传》、支昙谛《乌山铭》、翻法师《外国传》之类,皆盛论释氏诡异奇迹,参以他书,则纰缪,故多略焉。”《太平御览》引书目不及法盛此书,疑其佚在唐宋之间也。

信行《翻梵语》引有《历国传》。卷一杂法名第六,大般舟瑟坛,引《历国传》第二卷;卷二比丘名第十一,佛陀多罗、昙摩沙、佛陀椰支、昙摩练儿、呵利难陀罗汉,引《历国传》第一卷,昙摩末底道人引《历国传》第三卷;卷四婆罗门名第十九,逻阇桑弥陀罗门,引《历国传》第二卷;同卷刹利名第二十摩贤王子,引《历国传》第三卷;卷五外道名第二十四,睒摩道士郁卑罗迦叶,引《历国传》第二卷;卷六杂人名第三十,因那罗人、摩贤陀罗、豆迦、波罗河、尸婆摩提、迷伽跋摩、此奢,引《历国传》第三卷;卷七鬼名第三十三,呵利陀鬼子母、毗摩鬼、佛陀波罗夜叉鬼王,引《历国传》第一卷;同卷龙名第三十四,须那摩龙,引《历国传》第三卷;卷八国土名第四十三,伽沙国、波卢国,引《历国传》第一卷,富那跋擅国、乾若国、伽鼻国、婆施疆国,引《历国传》第三卷,波私国、阿那罗国,引《历国传》第四卷;同卷城名第四十四,波庐瑟城、那竭呵城,引《历国传》第一卷,婆楼那城、裴提舍城、多留罗城、烦耆城、拔吒那竭城、须变钵名城、摩头罗城、僧伽沙城、多摩致城,引《历国传》第三卷;同卷寺舍名第四十八,沙毗诃等寺、波罗寺、离越寺、陀林寺、一迦延寺,引《历国传》第一卷,阿婆耆梨寺、摩呵比呵寺、祗那比呵罗,引《历国传》第四卷;卷九山名第五十一,乾婆伽山、支多哥梨山、金毗罗山,引《历国传》第一卷;同卷河名第五十二, 连然钵底小河,引《历国传》第三卷;同卷洲名第五十五,楞伽洲,引《历国传》第四卷;卷十果名第六十六,摩头菓、迦多离菓,引《历国传》第三卷。按汉唐间以《历国传》名书者仅法盛之作,法盛书《通典》作《历诸国传》,《隋·志》作《历国传》。信行《翻梵语》所引《历国传》当即法盛书。《翻梵语》引《历国传》四卷,与《释迦方志》“又高昌法盛者亦经往佛国,著传四卷”之语合。《隋·志》著录法盛书,只云二卷,抑为载笔之误耶?

又按《翻梵语》卷二比丘名引《历国传》亦有佛陀多罗之名;又卷八国土名引《历国传》有伽沙国,为法勇西行所曾经。则法盛者,其为与法勇同适西土之同志沙门二十五人之一耶?或即《高僧传》所云之昙朗,亦未可知矣。

《佛国记》

《佛国记》,卷亡,竺法维撰,《隋书·经籍志》未著录,今佚。《通典》卷一百九十三,《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三,俱引竺法维《佛国记》,《水经注》卷一《河水篇》数引竺法维说,当即《佛国记》文也。法维不知何许人,《释迦方志·游履篇》第五有云:“至如法维、法表之徒,标名无记者,其计难缉。”所云法维,疑即著《佛国记》之竺法维,盖亦一曾游西域之沙门也。杨守敬云:“《释迦方志》有法维、法表之徒云云。又《高僧传》竺法雅河间人,《佛图澄传》法雅为澄弟子,又称中山竺法雅。‘雅’‘维’形近,未知是一是二。”今按《高僧传·法雅传》,未言其曾游西域,疑为二人。又《水经注》卷一引竺法维《佛国记》记罗阅祗国文。熊会贞氏据晋译《十二游经》及《史记·大宛传》正义引《括地志》,以为罗阅祗国即王舍城(《水经注疏要删补遗》卷一),盖Rajgriha(Rajgir)之音译。罗阅祗一名为晋时译音,疑竺法维亦晋时人也。

《扶南记》

《扶南记》,卷亡,竺枝撰,《隋书·经籍志》未著录,今佚。《水经注》引作竺枝,《御览》引作竺芝,未知孰是。竺枝不见诸家书,《水经注》卷三十六引竺枝《扶南记》云,“扶南去林邑四千里,水步道通。檀和之令军入夷浦”云云。檀和之见《宋书·夷蛮传·林邑传》,高平金乡人,檀憑之(《宋书》作檀冯)子。宋元嘉时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元嘉二十三年(公元四四六年),以林邑王范阳迈违慠,因命和之伐之。《水经注》卷三十六引竺枝书所记,盖即和之伐林邑事。又《水经注》卷一引竺枝书,纪一道人尸六十年不朽,末云“竺枝目见之”。则竺枝乃刘宋时人,曾亲至扶南;其所著《扶南记》,盖目识亲览之作也。

(叙录只成前半,后半未就。一九五五年一月十日补记)

(见《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四卷第六号

页二三—三六,一九三〇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版。)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6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