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大学翼真卷五

作者:胡渭 字数:12662 更新:2025-01-06 13:45:19

德清胡渭撰

康诰曰:「克明德。」

东阳许氏谦曰:「明」字即上「明」字,「德」字包「明德」字。

大甲曰:「顾𬤊天之明命。」

新安吴氏曰:言德则命在其中,故释「明德」曰「人之所得乎天」;言命则德在其中,故释「明命」曰「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

双峰饶氏鲁曰:静存动察皆是顾,

「明命」即「明德」,上「明」字却在「顾𬤊」二字中。帝典曰:「克明峻德。」

虚斋蔡氏曰:或以「峻德」为「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者,非也。盖「明峻德」只就帝尧一身言,故下文方说「亲睦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今之言「明峻德」者,只可说其德之明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却是正意。若说出外,便是新民境界矣。

「峻德」是极言明德之量,峻如「峻极于天」之峻。彦升按:朱子以尧典「九族既睦」是尧一家之明德,「百姓昭明」是尧一国之明德,「黎民于变时雍」是尧天下之明德。真西山以尧典为大学之宗祖,而首揭之以冠衍义一书,是尧典首节与大学首章实相为表里也。盖大学孔氏之遗书,祖述尧、舜,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皆自明也。

虚斋蔡氏曰:著此一句以别新民。小注以「为仁由己」释之,本文无此意,观章句己「德」二字尤可见。

渭按,自明对「明明德于天下」而言,「明明德于天下」即新民也。上三引证「明明德」,下三引证「新民」,中间不得不著此句,以清其界限。或以此句与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对,非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定。邵氏甲曰:日日盥颒,人所同也。日日沐浴,恐未必然。内则篇记子事父母,不过五日燂汤请浴,三日具沐而已。斯铭也,其殆刻之盥颒之盘欤?

渭按:此义虽小,然必如此说,方与日日又日之意相协,当从之。彦升按:大戴践阼篇武王有盥盘之铭,而无浴杅之铭,可见汤盘必是盥盘。

欲新民,未有不先自新者,汤铭或重在自新,然亦未始不可兼新民。而传者断章取义,以证经之「新民」,则以三新字属民,如放勋命契之意,亦未有以见其必不然也。自新即自明,上文已有,似不必再加提醒。

以新民为明明德于天下,经之所有也;以明明德为自新,经之所无也。经之所无,愚未敢信。唐诰曰:作新民。

孔氏曰:作新民者,周公使康叔作新殷民也。周公当作武王。武王之封康叔也,以商之余民染纣污俗而失其本心也,故作康诰之书而告之以此,欲其有以鼓舞而作兴之,使之振奋踊跃,以去其恶而迁于善,舍其旧而进乎新也。或问

某氏曰:解「作」字为振起,义固不差;解「新民」为「自新之民」,理却未是。观康诰之文,首言文王克明德,至此乃以「新民」为结语,正当与大学之「明德」、「新民」同说。「新」乃已与「新」之,非民自新也。蔡氏书传解「作新民」为「作新斯民」,又曰:此言明德之终也。大学言明德亦举「新民」以终之。又陈大猷亦解为「作新天下之民」。二家书传俱成于注文之后,蔡沈又文公之门人,皆不以「自新之民」为是,盖公论也,学者宜从之。四书辨疑:元人撰,今逸其姓名。渭按:康诰「作新民」下继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其后又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睯不畏死,罔弗憝。」又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音的。吊,至也。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由是观之,殷民之恶,内则不孝不慈不恭不友,民彝大泯乱;外则杀越人于货,孟子所谓「不待教而诛」者。武王方使康叔刑兹无赦,而犹谓之曰「自新之民」,无是理也。然虽如此,武王又恐康叔之专任刑罚以治乱民也,故首以文王之明德慎罚为训,而告之以「作新民」。盖欲康叔先尽教化之道,以去其旧染之污,必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也。故曰:「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孔传曰:「勿用以就汝封之心所安。」然则武王命康叔时,殷纣之遗风未变,义刑义杀,终不可废,自新之机安在哉?「新」字属工夫,正是经文之「新民」,当从孔疏、或问解。「作新民」者,言当鼓舞振作,以新其旧染污俗之民也。洛诰曰「明作有功」,益卦初九爻辞曰「利用为大作」,与此「作」字意正同。经之「明德」、「新民」字皆出于康诰,宪章文、武,于此验其一端矣。「亲民」之「亲」当作「新」,更无可疑。

传引五「新」字,专为经之「新民」而设,而章句所解,无一与经合者,故阳明遂谓「亲」不当作「新」。今熟玩康诰全篇,知殷民实未尝有自新之机,或问说较长。朱子先成章句,后著或问章句说,偶不及更定,亦容有之。此等非大节目,少为变通,似不妨也。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新民之极,和天命也。新语类:

渭按,先儒以虞、芮质成之岁为文王受命之年,此说最有理。传曰:虞、芮之君相与朝周,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者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观此,则其时文王之民可谓新之极矣,天命安得不随之以新也哉!彦升按:诗笺言大王聿来胥宇而国于周,王迹起矣,而未有天命,至文王而受命,言新者,美之也。笺不远称后稷而近述大王者,据诗本言周邦,故以大王之迁岐而国始号周者言之也。周本纪述虞、芮质成之事云: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故云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言称王非也,言受命是也。质成之明年伐犬戎,又明年伐密须,又明年败耆国,又明年伐邗,又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而有声之诗因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则谓受命在质成之岁者信矣。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极即至善之云也。用其极者,求其止于是而已矣。或问:渭按:传六引诗、书,各有一「极」字在内,盖圣人之所以明德新民者,无非至善,不必专指「克明峻德」为明明德之极,「其命维新」为新民之极也。所引虽有浅深始终之次第,然亦不可太泥。极在古圣人用之者,责成在君子,故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经首节章句云:「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此节章句云:「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自新」即「明明德」,则此节为总结上七节,不与「皆自明也」对,无疑矣。

朱子以「皆自明也」结上三引书为一章,释「明明德」;以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结上三引诗书为一章,释「新民」。然「无所不用其极」即「止于至善」,断无偏指「新民」之理,故不得不以盘铭为「自新」以通其义。传者之本意,恐未必如此。今按此八节通是释经第一节,故合为一章,而以「无所不用其极」句总结上七节,则盘铭之三「新」字,亦不必专属自新矣。右八节当为一章,释经第一节。「康诰曰」至「皆自明也」,释「在明明德」。「汤之盘铭」至「其命维新」,释「在新民」。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释「在止于至善」。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此以民之止于邦畿,而明物之各有所止也。或问雨苍。曰:旧谓第一节单说「止」字者,非也。若论诗中「止」字,只作「居」字解,与至善何涉?若论传者引诗之意,则以民各有所当止之地,比物各有所当止之处。所谓「当止之处」,指至善言也。朱子释知止「止」字云:「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与此正同。引诗不重在民能止邦畿,重在邦畿为民所当止之地。此处未说到人去止至善,只说物各有至善。「物」犹事也。若在人去止上说,便碍下两节。

彦升按:诗传云:「畿,疆也。」笺云:「止,犹居也。王畿千里之内,其民居安。」曾南丰云:「人于其所归赴则止焉。商之盛时,邦畿千里,民所归赴也。」许东阳云:「王畿居天下之中,四方之人环视内向,皆欲归止于其地,惟民之所止也。」笺但言畿内之民,而曾许兼言四方之民者,按殷武篇云:「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传云:「商邑,京师也。」笺云:「极,中也。商邑之礼俗,翼翼然可则傚,乃四方之中正也。」以是言之,王畿首善之地,四方取则,有至善之象,故引此诗以见人皆有当止之所。止,居也。所当止之地,乃指至善。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云峰胡氏曰:此传不特释止至善,并「知止」「能得」皆释之,故首引孔子之言曰「知其所止」,而章句于下文亦以知其所止与所以得止至善之由言之。

渭按:云峰虽未知大学无阙文,而其言已暗合格致,并释在此章之意矣,读之快绝。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此谓知本。本,当作「止」。此谓知之至也。

引文王之诗,而继以君臣父子与国人交之所止,何也?曰:此因圣人之止,以明至善之所在也。盖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是以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当止之所。但所居之位不同,则所止之善不一。故为人君,则其所当止者在于仁;为人臣,则其所当止者在于敬;为人子,则其所当止者在于孝;为人父,则其所当止者在于慈;与国人交,则其所当止者在于信。是皆天理人伦之极致,发于人心之不容已者,而文王之所以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者,亦不能加毫末于是焉。但众人类为气禀物欲之所昏,故不能常敬而失其所止。唯圣人之心,表里洞然,无有一毫之蔽,故连续光明,自无不敬,而所止者莫非至善,不待知所止而后得所止也。故传引此诗,而历陈所止之实,使天下后世得以取法焉。学者于此,诚有以见其发于本心之不容已,而缉熙之,使其连续光明,无少间断,则其敬止之功,是亦文王而已矣。诗所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正此意也。或问。下同。五者之目,词约而义该矣。子之说乃复有所谓究其精微之蕴,而推类以通之者,何其言之衍而不切邪?曰:举其德之要而总名之,则一言足矣。论其所以为是一言者,则其始终本末,岂一言之所能尽哉?得其名而不得其所以名,则仁或流于姑息,敬或堕于阿谀,孝或陷父,而慈或败子,且其为信,亦未必不为尾生、白公之为也。又况传之所陈,姑以见物各有止之凡例,其于大伦之目,犹且阙其二焉,苟不推类以通之,则亦何以尽天下之理哉?

为人君止于仁,仁亦有几多般,须随处看这一事合当如此是仁,那一事又合当如彼是仁。为人臣止于敬,敬亦有多少般,不可止道擎跽曲拳是敬,如陈善闭邪,纳君无过皆是敬。若止执一,便偏了,安得谓之至善?语类:

亭林顾氏炎武曰:致知者,知止也。知止者何?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是之谓止。知止,然后谓之知至。君臣父子国人之交,以至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是之谓物。日知录:

雨苍曰:尝疑圣经所言止至善,兼明明德、新民言也。今所言仁敬孝慈信,似专指明明德,未及新民,岂不遗却一边?及看传之后二章,见孝弟慈三者,以之修身,即以此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始恍然知仁敬孝慈信五者,非仅明明德之止至善也,实兼言新民之止至善也。吾又以知格物莫切于人伦,而意诚以下举不外乎此也。呜呼!学道者可以悟矣。

渭按,此节承上两节落脉当云:观诗及夫子之言,可见每一物必有至善之所在,而人不可不知其所止矣。然人必如何而为知所止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云云,此仁敬孝慈信五者,皆至善之所在,而文王连续光明,无不敬而安所止,此谓知止,此谓知之至也。知止以理言,知至以心言,学者当法文王之意在言外。亭林云:知止然后谓之知至,何其与鄙见不谋而合也。彦升按:文王生知,其「知止」、「知至」在「缉熙」二字内。诗三百篇,凡句末用语助者,其韵必在语助之上。即以「止」字言之,采薇云:「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连用二「止」字,则「柔」与「忧」为韵。舵杜云:「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连用三「止」字,则「阳」与「伤」、「遑」为韵。今文王之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惟用一「止」字与「子」为韵,则「止」非语助可知。诗集传以此「止」字为语辞,误也。「敬止」之「止」,正与「止至善」之「止」同,故传者引以为证。若「止」字果为语助,岂可借用,古人无此断章之法也。

「知本知止」二句,或是讹字在先,时师据经修身为本,而移其第以附之;或是错简在先,传写者因后有此谓知本,而误以「止」为「本」,此皆不可知。而「本」当作「止」则无可疑者,以「知本知至」绝无干涉故耳。详见第三卷。章句说完此节正意,复补出「知其所止」,此「本」当作「止」之一证也。或问论此二句之所繋,曰:考之经文,初无再论「知本」「知至」之云者,则知属之经后者之不然矣。观于听讼之章,既以「知本」结之,而其中间又无「知至」之说,则知再结听讼者之不然矣。是朱子之意,亦以「知本」「知至」不相干涉,故补传改「知本」为「物格」,此又本当作「止」之一证也。问:传既并释「格物」,何不言此谓物格?渭曰:格物致知虽二目而通为一事,言物格则知止在其中,言知止则物格亦在其中,但此三节释经「知止」节,故言「知止」而不言「物格」,且言「知止」,则与前「知其所止」相应,而本节数「止」字亦相联络,尤为深切而著明也。然则淇澳二节释经「物格」节,何以亦不言物格?曰:此二节并释八条目,不可单举物格,故亦不言也。此章前三节释经「知止」节,后两节释经「物格」「知至」节,而错简二句,更定在此,结上起下,妙合自然。从来说此节者皆重「敬」字,此亦是讲学门面通套话,其实传者之意,尤重「缉熙」二字,「缉熙」即上蔡所谓常惺惺者,惟其缉熙,是以无不敬也。重「缉熙」方与前一「知」字、后二「知」字紧相关会。

问:朱子云「圣人不待知所止而后得所止」,则「知止」不当属文。王渭曰:此意休错会了。朱子谓圣人生知,不待用格致之功而自然得止耳,非谓圣人不知止也。敬止是得止,五者是历陈所止之实,而其源则在缉熙,故以二「知」字结之。

君臣父子国人是「物」字大注脚;仁、敬、孝、慈、信,是「至善」二字大注脚。格物者,格此而已;知止者,知此而已。一切泛滥琐碎之说,皆可以扫却。

格物莫先于人伦,予既已知之矣。雨苍云:意诚以下,举不外乎此,更见得透彻。大学之教,致知知此,力行即行此,故曰:庠序学校,皆所以明人伦。人伦明于上,明明德之事也;小民亲于下,新民之效也。浅说云:「仁、敬、孝、慈、信,皆至善之所在。体之于己,则为明明德之止于至善;推之于人,则为新民之止于至善。」数言尽之矣。

彦升按:日知录以止于仁五者为知止之实,下云「是之谓止,知止然后谓之知至」。虽未尝明言

「此谓知本」二句当在「止于信」下,而其意则已为此二句作安顿之所,并本当作「止」,亦不啻为之改正矣。翼真盖与之暗合云。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𬤎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𬤎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复引淇澳之诗,何也?曰:上言止于至善之理备矣,然其所以求之之方,与其得之之验,则未之及,故又引此诗以发明之也。夫如切如磋,言其所以讲于学者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如琢如磨,言其所以修于身者已密,而益求其密也。此其所以择善固执,日就月将,而得止于至善之由也。恂栗者,严敬之存乎中也;威仪者,辉光之著乎外也。此其所以睟面盎背,施于四体,而为止于至善之验也。盛德至善,民不能忘,盖人心之所同然。圣人既先得之,而其充盛宣著又如此,是以民皆仰之而不能忘也。盛德,以身之所得而言也;至善,以理之所极而言也。切磋琢磨,求其止于是而已矣。或问:

「问:切磋琢磨是学者事,而盛德至善乃指圣人言之,何也?」曰:「后面说得来大,非圣人不能,此是连上文文王于缉熙敬止说,然圣人也不是撒手掉臂做到那处,也须学始得。如孔子所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此有甚紧要,圣人却忧者,何故?惟其忧之,所以为圣人,所谓生而知之者,便只是知得此而已。故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语类。

答江德功书曰:盛德至善,盛也,至也,皆无以复加之词,而上下文规模气象皆圣人事,则此不得独为贤人事矣。且赋诗断章,此但取其咏叹不忘之意,与卫武公初无干涉也。文集。

新安吴氏曰:理在事物则为至善,身体此理而有所得,则为盛德。如君之至善是仁,能极其仁,即君之盛德也。明德是得于禀赋之初者,盛德是得于践履之后者,亦只一理而已。

云峰胡氏曰:此章释知止能得,又兼八条目于其中。学是格物致知之事,自修是诚意正心修身之事,贤亲乐利是化及于家国天下。

渭按:此节与下节释经第五节之义,其承上落下语脉当云:文王无不敬而安所止,圣人之事也。若君子,则知止岂无其由,而得止岂无其序哉!于是引诗而释之。学谓格物致知,此知止之由也。自修谓诚意正心修身。恂栗则心正而物格,知至意诚不待言矣。威仪则身修而盛德至善,民不能忘,明明德之事全,而新民之事起矣。故下节又以贤亲乐利,证盛德至善之余泽被诸家国天下者,为新民之止于至善也。此皆得止之序也。由是观之,此章不但释止至善,并释格物致知;亦不但释格物致知,并意诚以下撮括于其中。大学无阙文,信矣。缉熙敬止是尧、舜性之之事,盛德至善是汤、武身之之事。初须著直略切学修工夫,及其知之成功则一也,故朱子亦以圣人言之。

问:君子以何者为学?曰:大学之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讲习讨论,亦在此四术而已。然则所学者维何?曰: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道,即上文仁、敬、孝、慈、信之类是也。郑康成注学记曰:「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夫方策所载,不外乎诗、书、礼、乐,如必以文字言语为陈迹,而静坐观心以为学,此便是西来不二法门,而子路「何必读书」之对,当奉为万世之格言矣。

讲习讨论,谓先讲后习,又从而讨论之也。大约讲习是求其当然而不容已者,讨论是究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讲习在学问一边,与人共之,易曰「君子以朋友讲习」,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是也。讨论在思辨一边,其功由己。论语「世叔讨论之」。注云:「讨,寻究也。」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论世知人,便是讨论之事。其于礼乐既讲习,亦须加讨论。

讲习是随文了义,讨论则参验彼此,融贯古今,直穷到万理一原处,便是物格知至。

大司成论说在东序,所谓讲也。学必讲而后明,不讲则诵其文而不知其义,虽孔子亦以为忧。习是身亲其事,如小乐正教干,籥师教戈,大师诏弦诵,执礼者诏礼,典书者诏书,皆习也。下至射、御、书、数亦须习。此乃切实体验,与空言不同。或曰:此「学」字属知一边,子以习为身亲其事,得无涉于行乎?渭曰:习与行相似而实z不同。效之于平日为习,施之于临事为行。如今赞礼者,先期演礼,只可谓之习;及供朝会、祭祀、摈相礼,乃谓之行。汉叔孙通起朝仪,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緜蕞野外,习之月余,此习也,非行也。及诸侯群臣朝十月,以此礼施之长乐宫,乃谓之行。习仍在知一边,与笃行无涉也。古人所谓读书者,兼讲习讨论而言之,故朱子解此「学」字不复言诵读,非谓初不事诵读而遂可讲习讨论也。或曰:读书不足以为学。今按,子路对夫子曰:「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是夫子之教,固以读书为学也,但不可徒事记诵耳。朱子论读书之要曰:「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抵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读书之法也。见文集。分别众说,先去其尤无义理者,次去其似是而非者,正与切磋之义相发明。可见古人之读书,元非徒呻其占读,曰觇毕之谓。呻,吟讽之声也。占,视也。毕,简也。言但吟讽其所占视之简牍,不能通其缊奥也。「占毕」俗作「呫哔」,大谬。然不记得文字,何由施讲习讨论之功?故诵读亦不可废也。彦升按:朱子或问又云:「骨角脉理可寻,而切磋之功易,所谓始条理之事也。玉石浑全坚确,而琢磨之功难,所谓终条理之事也。」此论固精,然必知之至,然后行之尽,必知止乃能得止,则功之易者,视功之难者,尤为吃紧。语类说切磋琢磨云:「恰似剥了一重,又有一重,其工夫之精密,总是一般。」

论语樊迟问修慝,注曰:「慝,恶之匿于心者。修者,治而去之。」即此自修之修字。夫子之言修慝,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攻」如攻玉之攻,尤与琢磨之义合。章句云:「诚其意者,自修之首。」可见自修兼正心、修身,不止诚意。自欺及四有、五辟,皆恶之匿于心者,不可不治而去之也。

克治是修字正义,然不先之以省察,则何由知其为恶而克治之?故章句多言省察。诚意章云:「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正修章云:「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又曰:「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修齐章云:「惟其所向而不加察焉,则必陷于一偏。」可见省察是紧要关头,此心不容有顷刻昏昧也。瑟,严密貌。僩,武毅貌。严是敬,敬而无失,则严且密矣。武是强,强而不息,则武且毅矣。存疑云:「切磋是理欲上挑剔得十分明。琢磨是这私欲洗刮得十分尽。下此等工夫,把自己身分上许多私意妄念,都打叠洁洁净净了。此心惺惺,终日钦钦,尽在天理上。譬如驭六辔于康庄,矜持把握,更无走逸,此即所谓恂栗。」愚窃谓小宛之卒章曰:「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此数句以状恂栗,颇当

宣著盛大,是总释「赫喧」,不可分贴「威仪」,即文言所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孟子所谓「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充实光辉,表里洞彻,便是盛德至善,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也。

吴氏季子云:「吾观武公年九十余,犹且敕其臣以箴儆己之过失,则其切磋琢磨者可知矣。如抑之一诗,既曰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又曰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则瑟僩、赫喧者,可想矣。迨其没也,国人思之,而极其尊称曰睿圣武公。所谓有斐君子,终不可𬤎兮,信乎不可诬也。」顾麟士深取此说,以为仁敬孝慈信,既以文王言,贤亲乐利既以文、武言,则此同一释诗,何不可以武公言?所见亦是。武公之为圣人与否,吾不敢知,但传者前后所引诗、书,无非圣人之事,盖欲学者以圣人为法,必不落第二义,故朱子于此节亦以圣人言之。且诗人之颂其君,容有溢美之词,武公虽未必为圣人,而诗人之所言,已是圣人之事,传者随文而释之,但取其义之有当于止至善,不必契勘武公之为圣人与否也。所释皆诗之本义,亦非断章。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引烈文之诗,而言前王之没世不忘,何也?曰:贤其贤者,闻而知之,仰其德业之盛也;亲其亲者,子孙保之,思其复育之恩也;乐其乐者,含哺鼓腹而安其乐也;利其利者,耕田凿井而享其利也。此皆先王盛德至善之余泽,故虽已没世,而人犹思之愈久而不能忘也。上文之引淇澳,以明明德之得所止言之,而发新民之端也;此引烈文以新民之得所止言之,而著明明德之效也。或问

渭按,其贤、其亲、其乐其利,是前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善;贤之亲之,乐之利之,是天下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

蔡虚斋云:贤其贤者,先王有是德业之盛,是其贤也,吾则从而贤之,所谓「率由旧章」者也。亲其亲者,先王有是复育之恩,在我之身,是其亲之所在也,吾则从而亲之,所谓「子子孙孙勿替引之」者也。说「贤」「亲」句最确。金仁山云:「乐其乐者,风清俗美,上安下顺,乐其遗化也。利其利者,分井受廛,安居乐业,沐其遗泽也。」说「乐」「利」句最确。彦升按,或问以「后贤之闻而知之」为「贤其贤」,虚斋则以后王之率由旧章言之,两说须兼。盖率由与宪章及识大识小之伦,皆贤其贤也。或问以子孙保之为亲其亲,所亲止及其身,须兼孔疏亲其族亲之说言之。盖诗言「本支百世」,本既世为天子,支亦世为诸侯,保而勿替,皆是亲其亲也。或问以后民之含哺鼓腹为乐其乐,此与耕田凿井之利,其利无大分别,不若仁山以乐其遗化言之为确。乐记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贾谊曰:「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以是言之,必教化行而风俗美,然后为乐。前王有是遗化,而民至今乐之也。

朱子以古本淇澳烈文二节移在止于信之下,所谓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右五节为一章,前三节释经第二节知止能得之义,后两节释经第五节知止之由与得止之序。本释纲领「止至善」,而条目之格物致知亦在其中,元无阙文,不须补也。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或问听讼无讼,于明德新民之义,何所当也?曰:圣人德盛仁熟,所以自明者,皆极天下之至善,故能大有以畏服其民之心志,而不敢尽其无实之辞。是以虽其听讼无以异于众人,而自无讼之可听。盖己德既明,而民德自新,则得其本之明效也。或不能然,而欲区区于分争辨讼之间,以求新民之效,其亦末矣。此传者释经之意也。或问:

圣人固不会错断了事,只是他所以无讼者,却不在善于听讼,在于意诚心正,自然有以熏炙渐染,大服民志,故自无讼之可听耳。如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之衰,闻子皋将至,遂为衰。子皋又何尝听讼了致然,只是自有感动人处故耳。大学集编:

东阳许氏曰:本即「明明德」也。我之德既明,则自能服民志,而不敢尽其无实之言。如虞、芮争田,不敢履文王之庭,是文王之德大畏民志,自然无讼。

虚斋蔡氏曰:「使」字当玩味,是孔子自说他要如此,故章句、或问皆以圣人言之。「使」字内面正有道理,便是能明明德以大畏民志也。

雨苍曰:无讼便是亲逊成风、刑错不用世界,非民新之极不能。或云未足以尽新民,谈何容易!渭按,伏羲作易,便有一讼卦。序卦传云: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盖有血气者必有争心,故乾糇以愆,豕酒生祸,自古不能绝此患,讼岂易无哉!舜初即位,皋陶方施象刑,迨其后好生之德洽于民心,然后能不犯于有司。文王治岐,召伯犹听讼于甘棠之下,即虞芮质成,亦一方之事耳。迨武王克商而有天下,成康继之,然后能刑错不用,无讼盖若斯之难也。中庸引诗「奏假无言,时靡有争」,而释之曰: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𫓧钺。此便是大畏民志气象。新民而至于无讼,新之极矣。笃恭而天下平,亦不过如此,尚谓无讼为新民中之一事耶?总由晚宋时董、叶诸人以此章为释格致,故吴氏季子有举一以例其余之说。试问其余为何事?岂更有如无讼之大者哉?自此递相祖述,贻误至今。雨苍独能正之,愚特为敷畅其义云。

蒙引云:「不可以听讼为末,无讼为本,须把听讼一句置了,只于无讼句内讨出本末之意。盖民之无讼者,民德之新也,末也;所以使无讼者,己德之明也,本也。必己之德明,然后民德始新而自无讼,本末先后了然矣。」又云:「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只是无讼处不是所以无讼处。大畏民志,所以使民无讼者也。」说约云:「小注诸家多云无讼为本,听讼为末,则先后字似难说,不成云到得无讼,自能听讼也。」且味章句本无此解,断当以蒙引为正。余素主是说,儿子方腾心窃疑之,尝举以相质,以为「使无讼」与「听讼」对,三字当囫囵看,不应拆作两层。以「无讼为末」,「使」字为本,仍依章句、或问解为妥。今思之,其言亦颇有理。盖大畏民志,理当在「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之前,故章句、或问皆倒说,以此二句总解「使无讼」也。今蒙引以上句为「无讼」,下句为「使无讼」,则似既无讼矣,而复有以使之,未免以辞害意,不若章句、或问之浑融为无弊也。然诸家以「无讼为本,听讼为末」二语实误。盖无讼乃新民之效,明德意在「使」字内,曰「使无讼为本」可也。今除却「使」字,而曰「无讼为本」,则末也而反为本矣,背理孰甚焉?听讼一流,正首章或问所谓「不务明其明德,而徒以政教法度为足以新民」者,亦不可以听讼直当大学之「新民」,而云「听讼为末」也。

此章当与论语「道齐」章参看。「听讼」是政刑之治,「使无讼」是德礼之治。政刑之治,徒恃其末而不深探其本,故其效民免而无耻;德礼之治,修其本而末自举,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故其效至于有耻且格。民免而无耻,则非心未革,不能无犯于有司,而听讼之事不容已;有耻且格,则仁让之风徧于闾里,而自无讼之可听矣。此为治所以贵知本也。「听讼」句虽轻,亦与「使无讼」对照。传只言使无讼者之知本,而听讼者之不知本自见于言外。古人文字如龙行空中,其头尾鳞爪或隐或见,不可以晚近之格制论也。蒙引云:此谓知本,此指孔子所言也。章句谓观于此言,便见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故曰可以知本末之先后。或谓指孔子知本,此于本文似不费力,于章句则不合矣。以为孔子知本,则孔子岂止近道者哉?章句所以不如此解者,正自有说也。愚窃谓传者释诗之例,仁敬「孝」慈信贴文王说,学修、恂栗、威仪贴武公说,贤亲、乐利贴文、武说,则大畏民志自当贴孔子说。大畏民志既属孔子,则此谓知本亦当指孔子。孔子岂止近道?似不必如此拘泥。鸱鸮之诗,周公所作也,而孔子以为知道。夫以周公之圣,岂止知道者哉?知道可以语周公,则孔子之为知本,又何害也?

顷复思之,「无情者」二句,亦可推开一步说,不必粘定孔子。传者之意若曰:由孔子之言观之,则凡欲新民者,必先自明其明德,而有以畏服民之心志,使无情者不得尽其虚诞之辞,是则孔子之所谓使无讼而知为治之本者矣。如此说,则知本不必指孔子,而无圣人止于近道之嫌。然章句、或问皆有「圣人」字,则固以「无情者」二句为孔子之事矣。彦升按史记云: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则孔子固尝听讼矣。其称孔子「与闻国政,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别于涂,涂不拾遗」,是即能使无讼之明验也。「此」字紧承「大畏民志」说来,势不得不属孔子。章句为骑墙之解,未善也。欲如后说,则「无情者」二句便不当属孔子。二说不可参用,择一而从焉可也。右六句为一章,释经第三节本末之义,而第六、第七节亦在其中。其不及终始者,何也?以知止能得与止至善一滚说在上章,故此不复释终始也。蒙引云:传只释「本末」而不释「终始」,意者释止至善章「知止能得」之先后已在其中乎?是虚斋已见及此。

此谓知本,「本」当作「止」。此谓知之至也。

渭按,此二句当移在前章「止于信」之下。详见第三卷

大学翼真卷五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