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论语集说卷八

作者:蔡节 字数:12778 更新:2025-01-06 13:34:24

宋蔡节撰卫灵公第十五凡四十一章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陈、从,并去声。见,贤遍切。

集曰:陈,谓军师行伍之列。俎,木器,祭以荐肉者。俎、豆,皆礼器。绝,乏也。粮,食也。兴,起也。固穷,谓固守其困穷也。滥,犹泛溢,谓失其所守也。卫灵公,无道之君也,复有志于战伐之事,与夫子之旨趣背驰。夫子所以答之者,则以己之所学不在此而在彼也。俎豆虽有司之事,然实礼之所寓,而教之所由兴。至若军旅之事,则非君子之所当先者矣。以其言之不合也,故明日遂行焉。去卫适陈,绝粮,而从者病子路之愠,以为夫子之德之盛,疑其不当穷也。夫子答以君子小人皆有穷时,特君子能固守,而小人则滥溢而为非矣。本注疏河南尹氏、南轩张氏、晦庵朱氏说。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女,音汝。识,音志。与,并平声。

集曰:子贡之学博矣,夫子欲其知所归也,故设为「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之问以发之。子贡方信而忽疑,盖其学之所积,至是将有得也。意其于一事一物之中,亦知夫理之各有攸当,特未知众理本一理耳。故夫子以一贯告之。其所谓一者,则理而已;其所谓贯,则是理行乎事物之闲而无有不通者也。晦庵朱氏节谓一事一物,莫不各有当然之理,然众理本一理也,能即其理而求之,则虽事事物物之万殊,而亦无所不通矣。

又曰:夫子于曾子,不待问而直告之以一贯,曾子复深喻之曰唯。若子贡则先发其疑而后告之,而子贡亦终不能如曾子之唯也。二子所造有浅深,夫子告之之意亦异。于参也,则以道言,所以达其至;于赐也,则以学识言,所以迪其归,各当其可而已。河南尹氏,南轩张氏。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鲜,上声。

集曰:由,呼子路之名而告之也。晦庵朱氏。知者如饮食之知味也。南轩张氏。夫子每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今又曰知德者鲜矣,盖谓人非但不能好德,而能知德者亦鲜也。惟其知之鲜,故好之者未之见也。若诚有以知之,则亦诚有以好之矣。檗山黄氏。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与,平声。夫,音扶。

节释曰:无为,言不待有所作为也。恭己正南面,言德容之盛,无愧于居天子之正位也。独举舜以为言者,舜绍尧之后,法度彰,礼乐著,尽循尧道,任五臣之贤,此其所以能无为也。夫舜亦何所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所谓笃恭而天下平也。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行笃敬之行,行不笃敬之行,并去声。貊,亡百切。参,七南切。夫,音扶。

集曰:蛮,南蛮。貊,北狄。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州。行字,犹曰不行于妻子之行。其者,指忠信笃敬而言。参,言与我相参也。舆,车舆也。倚,依也。衡,轭也。绅,大带之垂者。书诸绅,以示不忘也。子张之问,意在得行于外,故夫子反诸其身而言之。言忠信则言有物,行笃敬则行有恒。以是而行,虽之蛮貊可也。反是,则州里尚不可行,况蛮貊乎?参前倚衡,言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随其所在,常若有见而未尝相离,一言一行,自然无非忠信笃敬,夫如是而后可行也。注疏晦庵朱氏、南轩张氏。伊川程子曰:学要鞭辟近裹,著己而已。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卷,音卷。集曰:史,官名。鱼,卫大夫,名䲡。如矢,言直也。卷,收也。怀,藏也。晦庵朱氏:史鱼可以谓之直而已,然知伸而不知屈,未尽君子之道。若蘧伯玉则能因时而屈伸,故谓之君子。南轩张氏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知,去声。

集曰:可与不可,非知者孰能审之?南轩张氏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集曰:孟子曰:士尚志,非仁无守也,非义无行也,夫是谓之志士。龟山杨氏:仁人则成德之人也。仁者心之德,求生以害仁,则身虽存而心之德亡矣。杀身以成仁,则身虽死而心德之全,天理之正,浩然充塞乎天地之闲,夫孰得而亡之哉!仁人之于仁,如饥食渴饮然也。志士之于仁,亦能择而处之矣。二者地位虽不同,要皆知所取舍,故求生害仁所必无也。杀身成仁则有之矣。言有者,亦可见仁者未必皆杀身也。本晦庵朱氏、南轩张氏说。伊川程子曰:实理得之于心自别。实理者,实见得是,实见得非也。古人有捐躯陨命者,若不实见得,恶能如此?杀身成仁,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集曰:「器利则事善,所事者贤,所友者仁。」南轩张氏贤以行言,仁以德言,辅仁之器,孰利于此?龟山杨氏,夫子所答为仁之资而已。伊川程子: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辂,音路。远,去声。

集曰:行,犹用也。邢氏疏:夏时,谓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为岁首也。是月也,得四时之始,万物初生之候,故特有取焉。晦庵朱氏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故斗柄建此三辰之月,皆可为岁首。而三代迭用之。夏以寅为人正,商以丑为地正,周以子为天正也。或曰:「商周之改正朔,何以不如夏时之得其正也?」曰:「阳气虽始于黄钟,而其月为建子,然犹潜于地中,而未有以见其发生之功也。历丑转寅,而三阳始备,于是叶风乃至,盛德在木,而春气应焉。以言乎天地,则生物之功著;以言乎人,则作事之序明。故以为一岁之首焉。此孔子所以有取于夏时也。辂者,大车之名。商辂,木辂也。周人饰以金玉,则过于侈,不若商辂之为质也。」邢氏曰:「明堂位曰:大辂,殷辂也。郑氏云:大辂,木辂也。左氏传曰:大路越席,昭其俭也。」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后有旒,黄帝时已有之,制度至周始备。然其为物小,而加于众体之上,故虽文而不以为过也。韶,舜乐名,取其尽善尽美也。郑声,郑国之音也。佞人,谄巧之人也。放,谓屏去之也。远,谓斥绝之也。淫,乱也。殆,危也。夏时、商辂、周冕、韶乐。此夫子斟酌四代帝王之制而从之,以为百王不易之大法。然法度礼乐犹是也,所以不能常保其治而乱亡随之者,郑声、佞人有以惑其耳目而蛊其心志也。放郑声,远佞人,而后四代之法度礼乐可以兴行而无𭣧矣。本晦庵朱氏说。

子曰:「人无远卢,必有近忧。」

集曰:先事而为之虑,远虑也;事至而后忧之,近忧也。用之陈氏,惟远虑者可以无近忧。上蔡谢氏。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并去声。节释曰:夫子前既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犹幸其或见之也。今又言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至是以其终未得见之,故重为之叹息云。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者。」与之与,平声。与立之与,如字。

集曰:柳下惠,鲁大夫展获,字禽,食邑柳下,谥曰惠。与立,谓与之并立于朝也。晦庵朱氏:非其有而有之,故曰:窃位,天位也。当与贤者共之,不可私而有也。臧文仲居大夫之位,知柳下惠之贤而不能荐之,与并立于朝,是窃据其位者也。汉上朱氏

节释曰:公叔文子与大夫僎同升诸公,夫子谓之文。臧文仲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夫子谓之窃位。二子之设心,盖有为国为己之不同也。若文仲者,有愧于文子多矣。后之事君者,宜以文子为法,文仲为戒。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远,去声。

集曰:躬,身也。邢氏疏:人所以多怨者,以不能自反,而责望于人者厚也。诚能薄于责人而厚于自责焉,则怨自远矣。汉上朱氏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集曰:天下之事,当防微杜渐于未然之前,故不曰如之何。若至于已然,横流极炽,无可奈何之后,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故曰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河东侯氏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好,去声。慧,胡桂切。集曰:义者,天理之公。小慧则才知之私。而已群居之益,为夫讲习于义理也。若终日之闲,不求为义理之归,而相高以私知,言行如是,是难与共处也。苟与之共处,久则俱化矣。本南轩张氏说。晦庵朱氏曰:「言不及义,则放僻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则欺伪巧诈之机熟。」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孙,去声。

节释曰:君子所以制事者,义而已,故以义为体。礼以行之,所以节此也;「孙以出之」,所以和此也;「信以成之」,所以实此也。四者具,故曰「君子哉」。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而此曰「义以为质」,盖以制事而言,则以义为体;合敬义而言,则以敬为体,义为用。读者详之。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集曰:病,犹患也。邢氏疏:人之病在不修己而好求人知,故每言此以诲人也。成都范氏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集曰:疾,犹病也。没,犹尽也。称,谓见称于人也。何氏注:名者,所以命其实也。有实必有名。君子学以为己,虽不求人之知,然没世而名不称焉,则无为善之实矣,故君子疾诸。南轩张氏、成都范氏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集曰:君子无适而非求诸己,小人无适而非求诸人。求诸己则德日进,求诸人则欲日肆,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南轩张氏

又曰:君子虽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虽疾没世而名不称,然所以求之者,亦反诸己而已矣。三者文不相蒙,而义实相足,此亦记言之意。龟山杨氏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集曰:矜,矜庄也。包氏注:矜庄以自持,则易以不和而失于争;群居而相与,则易以有比而失于党。君子非与人异也,处己严而济之以和,故虽矜而不争。君子非与人同也,待物平而行之以公,故虽群而不党。唯敬者能处此而勿失也。南轩张氏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集曰:言虽是而人则非,故人不以言而举者,知人也;人虽非而言则是,故言不以人而废者,知言也。石林叶氏、岷隐戴氏。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集曰:学贵知要,子贡之问,可谓知要矣。夫子恕之一言,是乃求仁之方也。河南尹氏推己之心以及物,其为用不穷,故可以终身行之。晦庵朱氏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誉,并平声。

集曰:毁者,恶未至此而过诋之;誉者,善未及此而骤称之。南轩张氏斯,此也。三代,夏、商、周也。直道,无私曲也。晦庵朱氏节谓:夫子言我之于人,何所毁而何所誉乎?其或有所誉者,亦必有所试以验其实矣。今此之民也,即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者也,吾安得而容其私哉!朱氏曰:圣人乐道人之善,恶称人之恶。毁则必无也,誉则或有之矣。此所以言誉而不言毁。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夫,音扶。

集曰:有马者借人乘之,此史之阙文也。夫子谓始时犹及见此,今则亡之,无复古意矣。惜其以私见去之也。檗山黄氏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集曰:巧言之乱德,以其不本于诚实也;小不忍之乱大谋,以其轻发于血气也。故迪德者以谨言为先;当大事者以惩忿为本。南轩张氏

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好、恶,并去声。

集曰:天下之善恶,有若黑白之易明者,众之好恶固所同也。然陈仲子之廉,匡章之不孝,众人之所惑,而君子之所必察也。取于众而察于独,善恶斯无遁矣。南轩张氏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集曰:弘者,廓而大之也。人心有觉,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晦庵朱氏节,谓:夫子斯言,盖欲人以道为己任尔。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集曰:过而能改,则其过亡矣。若过而不改,则其过常存,斯为过矣。南轩张氏节,谓:夫子斯言,岂曰有过而未谓之过,必待不改而后谓之过邪?盖以过者人之所不免,知过而必改,则为可贵耳。此所以诱夫人勇于改过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句,无益,句,不如学也。」

集曰:学与思常相须,此非以思为无益也。思至于忘寝与食,而不以学先之,则无益耳。盖学而后思,则其思也有畔,故思愈精而学愈明。若不学而徒思,祗见其汗漫而无所依据矣,故曰不如学也。即己而言,所以教也。本南轩张氏说。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馁,奴罪切。

节释曰:谋者,有所思为也。馁,饥也。此言君子当以谋道为心,而不当以谋食为心。以谋食为心,譬之耕者本以求食也,然岁有凶荒而馁存焉,则有时而不得食矣。以谋道为心,虽非所以求禄也,然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学之既充,鲜有不得夫禄者。由此言之,则君子之所忧者,在不得乎道而已,而贫非所忧也。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知,去声。莅,力至切。集曰:莅,临也,谓临民也。动之,谓动民也。犹曰鼓舞而作兴之云尔。晦庵朱氏知及仁守庄莅动礼为政始末:伊川程子节谓此言政理也。知及之,所见明彻也;仁守之,所行坚定也。庄以莅之,则表仪正矣;礼以动之,则风化形矣。知及之,固有以得夫为政之理;仁不能守之,则必失之矣。知及之,仁能守之,则理明而政立矣。然临民者不以庄,则民慢其上而政不行矣。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固足以为政矣。然动民者不以礼,而民未至于化焉,则亦非政之善者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节释曰:此言君子小人之知识器量也。君子之知识器量恢广,故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之器量知识浅狭,故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集曰:甚,犹过也。蹈犹履也。邢氏疏:节谓人非水火不生活,则水火固不可一日无也。然仁,人心也,是心其可一日无乎?一日而非水火,不过口腹有饥渴之害而已。一日而非仁,则失其本心而不足以为人矣。此民之于仁,所以甚于水火也。又况水能溺,火能焚,虽能以养人,亦能以害人。仁之所以异于水火者,以其有以成乎人,而无所害乎人也。故蹈水火而死者,吾见之矣;蹈仁而死者,吾未之见也。亦何惮而不肯为仁乎?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集曰:当仁,以仁为己任也。弟子之于师,每事必让而不敢先者也。至于仁,则己之当为,虽师在焉,亦且不让。此盖言为仁之急也。本晦庵朱氏说。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集曰:贞者,贞于义也。谅者,执小信也。贞于义则信在其中。若但执夫小信,而于义有蔽,则失其正而反害于信矣。南轩张氏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集曰:食,禄也。后其食,谓以食为后也。事君者,主于敬其事,而已食非所计也。若曰食焉而已遑恤其事,则失事君之义矣。本南轩张氏说。子曰:「有教无类。」

集曰:所禀之质虽有不同,然未有善恶之类一定而不可变者。盖均是人也,原其降衷,何莫不善?故圣人有教焉,所以纳之于善也。教之行,愚者可使之明,柔者可使之强,岂有气类之不可变者乎?故曰有教无类。南轩张氏、东溪刘氏曰:天地不择草木而雨露均焉。圣人之教亦犹是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为,去声。

节释曰:道同则可相为谋矣。道不同,其所趋异也。所趋者异,则我之不能为彼谋,亦犹彼之不能为我谋也。乌在其相为谋哉?子曰:「辞,达而已矣。」

集曰:辞,辞章也。辞取其达意而止,过是则徇于辞而反害于理矣。南轩张氏、勉斋黄氏曰:「其曰达而已矣,亦非通于理者不能也。」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见,贤遍切。道与之与,平声。相,去声。

集曰:师,乐师。冕,名,盖瞽者也。某,某人也。相,助也。古者瞽必有相,师冕之见,夫子以其瞽而无所见也,故及阶则告之阶,及席则告之席,既坐则历告之以在坐之人。子张见而问焉,夫子语以相瞽者之道当如是尔。圣人岂作意而为之哉?亦曰尽其道而已。圣门学者于夫子之一言一动,无不存心省察如此。晦庵朱氏、南轩张氏

又曰:「事事物物莫不有其道,盖所当然者,天之所为也。夫以一日之闲,起居则有起居之道,饮食则有饮食之道,见是人则有待是人之道,遇是事则有处是事之道。道不可须臾离也,一失所宜,则为废是道矣。是故君子战兢自持,造次颠沛必于是,惟惧其失之也。夫惟天下之至诚,一以贯之,道之所在,如影随形,盖无往而非是矣。」南轩张氏

季氏第十六,凡一十三章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颛,并音专。臾,并音俞。见,贤遍切。过与之与,并平声。夫颛臾之夫、今夫之夫、疾夫之夫、夫如是之「夫」,并音扶。任,平声。焉,于虔切。相,并去声。兕,徐履切。柙,户甲切。椟,音独。费,音秘。舍,上声。

集曰:颛臾,国名,鲁之附庸也。无乃,乃也。尔,汝也。夫子,指季孙也。周任,古良史也。陈,布也。列,位也。相,家相也。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此周任之言也。兕,野牛也。柙,槛也。龟,大龟也。玉,宝玉也。椟,匮也。固,谓城郭坚完也。费,季氏之私邑也。国,谓诸侯。家,谓卿大夫。寡,谓土狭民少也。贫,谓财用不足也。均,谓君臣上下各得其分也。安,谓上下相安也。和,谓上下相睦也。倾,倾覆也。分崩离析,谓公室四分也。干,楯也。戈,戟也。萧墙,门内之屏也。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谓伐之也。由求为季氏家臣,故以告孔子。孔子首呼求以责之。岂求在季氏之门为用事者邪?蒙山在鲁地之东,故曰东蒙。先王以是封颛臾,使主其祭。又在鲁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或曰社稷所恃以存者,故曰社稷臣,非季氏所当伐也。求实为谋,以孔子非之,故归咎于季氏。孔子引周任之言,谓陈其材力以就其列位,苟不能则当止也。为人之相,不扶其颠而持其危,则安所用之?吾二臣不欲之语,求之言过矣。譬如虎兕在柙而逸,龟玉在椟而毁,典守者安得而辞其责哉?既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所以自解者至矣。又曰:「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其情终不能掩也。托为虑患之辞,以盖夫贪利之说,此则君子之所疾也。有国有家者,非土狭民少之为患,患上下之不均尔;非财用不足之为患,患上下之不安尔。上下之分定,则均而和,和而安矣。均则不嫌于贫,和则不嫌于寡,至于安则无倾覆之患矣。东溪刘氏曰:均则无贫,不必利颛臾之有以为己富也。和则无寡,不必兼颛臾之土地人民以为己益也。安则无倾,不必去颛臾以忧子孙之不支也。内宁则外自服,就使有不服者,则当修文德以来之。于其来也,则亦安之而已。此为国家之常道也。由、求相季氏,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如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方且相与谋动干戈于邦内以逞其欲。夫季氏,鲁卿也,瘠公室以自肥,不均不和而内变且作矣。求徒知夫颛臾为季氏子孙忧,而不知其祸将起于萧墙也。伐颛臾之事,则专责于求,相夫子之事,则并由责之。盖为季氏计者,求也。至于不能勉季氏以道,则由亦不能逃其责矣。本注疏南轩张氏、晦庵朱氏、东莱吕氏、武夷吴氏说。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集曰:「希,少也。」孔氏注:「陪臣,家臣也。」马氏注:「国命,国之命令也。不议,言无非议之者也。」邢氏疏:礼乐征伐,天子之事也。礼乐以明分,征伐以讨其不然。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矣。盖上得其道,则权纲在己,而下莫敢干之也。若上失其道,则纲维解纽,而诸侯得以窃乘之,礼乐征伐将专行而不顾矣。若诸侯可以窃之于天子,则大夫可以窃之于诸侯,而陪臣亦可以窃之于大夫,其理之逆,必至于此也。所以有十世、五世、三世之异者,于理愈逆,则其亡愈近也。「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者,政出于一也。「庶人不议」者,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也。东溪刘氏曰:天下有道,在上者总其政,而其咨访亦及乎刍荛之贱。当是之时,民有公言而无私议。天下无道,大夫窃执国柄,虽士君子之言亦壅于上闻,于是庶人始私相非议于下,又其甚,至于道路以目,而天下之情穷矣。虽然,所谓自天子出者,天子亦岂敢以己为可专,而以私意加于其闲哉!亦曰述夫天理而已矣。南轩张氏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故夫之「夫」,音扶,余如字。

集曰:五世,谓鲁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也。逮,及也。四世云者,自成公至定公则四世尔。三桓,谓仲孙、叔孙、季孙。三卿皆出桓公,故曰三桓也。微,衰微也。注疏:鲁自宣公赖襄仲以立,三家始盛,专制鲁国之赋,而禄去公室矣。又一世,而政悉移于大夫,自成公而下,为国君者拱手听命而已。孔子于禄去公室,政逮大夫,而知三桓之子孙必微,亦以其理势知之也。夫三家视其君而起不夺不餍之心,则夫陪臣视之,亦何惮而不萌此心乎?方三家专公室之禄,而窃鲁国之政,本其私意,欲以利其子孙也,而岂知子孙之微,实兆乎此也。南轩张氏、晦庵朱氏曰:此章专论鲁事,疑与前章皆定公时语。

又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宜诸侯之强也,而鲁以失政。政逮于大夫,宜大夫之强也,而三桓以微。何也?强生于安,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今诸侯大夫皆陵其上,则无以令其下矣,故皆不久而失之也。东坡苏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便、并平声。辟,婢亦切。

节释曰:友直,则无隐而有过必闻矣。友谅,则不欺而相与以实矣。岩麓赵氏曰:直者,以义相正;谅者,以信相与。友多闻,则学博理明,而可资以讲贯矣;是皆有益于我者也。便,习熟也。善,能也。便于辟,则威仪之修饰也;善于柔,则容色之妩媚也;便于佞,则言语之谄巧也;是皆有损于我者也。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乐,五教切。礼乐之乐,音岳。骄乐宴乐之乐,音洛。

节释曰:乐,喜好也。乐节礼乐,则有进反而无销放,而不失其中和矣。乐道人之善,则有企慕而无媢嫉,而惟见其宏裕矣。乐多贤友,则善言善行日接于前,而有以辅成吾之德矣。此其所以为益也。骄乐,以骄矜为乐也,乐之则其志傲矣;佚游,以佚游为乐也,乐之则其志荒矣;宴乐,以宴安为乐也,乐之则其志惰矣;此其所以为损也。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集曰:君子,有德位之通称。龟山杨氏。愆,过也。躁,谓躁急不安静也。隐,谓隐匿不尽情也。注疏:瞽,无目者也。晦庵朱氏。侍于君子,或有问焉,终则对,不问则不敢对,各当其可而已。言未及之而言,是未当言而先言也,故谓之躁。言既及之而不言,是所当言而不言也,故谓之隐。颜色未相接而遽有言焉,是又有甚于躁者,若无所见而妄发也,故谓之瞽。三者皆不中节者也,故谓之愆。本南轩张氏说。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少,失照切。

集曰:或曰戒者,心有所警省而禁制之谓。刚,强也。得,贪得也。好色、好斗与贪得之心,三者皆血气之胜也。自少至老,无一不在所戒。然各随其血气之盛衰,而又有偏胜者焉。故夫子于此必表而出之也。盖男女之欲,惟年少者为最甚也。少之时而以色为戒,以其血气之未定也。年既壮而血气刚矣,则易为勇力之所使,故其所戒则在于斗。至于老而血气衰矣,色与斗无足逞矣,日暮途穷,忧感百集,则贪求苟得之心胜矣,故其所戒则在于得焉。成都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邵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集曰:畏者,严惮之意。侮,戏玩也。晦庵朱氏:天之命我者是理也,则奉若之而弗敢失。大人,尽乎是理者也,则尊敬之而弗敢易。圣人之言,当乎是理者也,则佩服之而弗敢违。然是三言皆主于畏天命。小人不知是理之所在,则反是而莫之畏也。天命且不知畏,其狎大人、侮圣言,宜无所不至矣。本南轩张氏说。岷隐戴氏曰:「畏者,进德之机也。人唯无所畏也,而后动于恶。故小人为不善者,必先慢天忽人,不有圣贤之语,然后得以自便其私。」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集曰:「困,谓病于有所不通也。」孔氏注:「生知者,天禀全粹,不待学而知义理也。其次则必学而后知,又其次则困而后反于学。」困而学虽在二者之下,然其至则一也。若困而不之学,则是自暴自弃,斯为下愚矣。此章所以勉人学也。南轩张氏

又曰:中庸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此勉夫困而能学者之为上也。此章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此戒夫困而不学者之为下也。圣人之于人,或勉之,或戒之,皆导之以归于善,其言各有当也。成都范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难,去声。

集曰:「明」者,无不见也。聪者,无不闻也。色,见于面者。貌,举身而言。晦庵朱氏:温,和易也。恭,庄肃也。忠者,中心之诚然也。敬者,敬其事而不敢忽也。疑者,心有所未安也。问者,求以释其疑也。难者,患难也。忿思难,则必惩其忿矣。义者,宜也。见得思义,义所不当得,则不敢以苟得也。白石钱氏:九思各专其一。伊川程子:当乎此则思乎此,天理之所由充,而人欲之所由遏也。南轩张氏、张氏曰:「是九者,要当养之于未发之前,而持之于既发之际。」不然,但欲察之于流而收之于暂,则多见其纷扰而无力矣。此之谓思诚。上蔡谢氏

节释曰:「视、听、言、貌、思,五事之目也。此章以思为四者之主,又加以色之与事、疑之与忿,兼见得而为九思,其示学者省察体验之功益密矣。」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探,吐南切。与,平声。

节释曰:探,试也。马四匹曰驷。首阳,山名。见善如不及,谓见善矣,又若不及见之也。见不善如探汤,谓见不善矣,犹未免于尝试之也。为善之不勇,去恶之不力,中人皆然也。夫子谓吾固见其人矣,亦尝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志于求仁者也。行义以达其道,行吾得为之义,以达夫当然之道于天下后世者也。此非立志刚、信道笃,不以穷达死生累其心者不能也。夫子谓:吾固闻其语矣,而未见其人也。夫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求之于今,则齐景公其人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求之于今,则未见其人;求之于古,则伯夷、叔齐其人也。景公知夫子之圣而不能用,善晏子之言而不能行,是见善如不及也。田氏不之正,而幸公室之仅存;嗣君不之定,而幸嬖子之得立,是见不善如探汤也。悠悠于善恶之闲,是以虽居诸侯之位,拥千乘之富,其没也,曾无一德之可称。夷、齐兄弟逊立,舍国而逃,是隐居以求其志也。扣马而谏,耻食周粟,是行义以达其道也。即夫人心之安,而循夫天理之正,虽饿死首阳,而民到于今称之,即是人以证是语,故曰:其斯之谓与?然景公达而在上者也,夷、齐穷而在下者也。夫子论夷、齐之事,而必以景公对言者,盖所以明夫君子之得行其道,初不拘于富贵利达也。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亢,并音刚。远,去声。集曰:伯鱼,孔子之子鲤也。子,指伯鱼而言也。「有异闻」,谓闻于孔子也。「尝独立」,谓孔子独立之时也。「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此孔子之言也。圣人竭两端之教,于亲疏贤愚无以异也。其告门人,固尝曰「兴于诗,立于礼」,而此语伯鱼,亦先之以学诗,次之以学礼,学之序固当然也。「不学诗,无以言」,易其心而后能言也。「不学礼,无以立」,谨其节而后能立也。晦庵朱氏曰:「学诗则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当孔子独立之时,伯鱼之所闻亦不过如此尔。陈亢以伯鱼为孔子之子,故有异闻之问。及闻诗、礼之对,又以为圣人之远其子,殊不知圣人曷尝有是心哉?味伯鱼答陈亢之辞气,亦可见其薰陶之所得矣。本注疏南轩张氏说: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集曰:「夫人、君夫人,尊之之辞也;小童、寡小君,自卑之辞也。」春秋之时,名不正者多矣,记于此者,亦正名之一也。东莱吕氏

论语集说卷八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