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论语集说卷一

作者:蔡节 字数:9684 更新:2025-01-06 13:34:07

宋蔡节编

学而第一凡一十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音悦。乐,音洛。愠,于问切。

集曰:子,谓孔子也。马氏注:学之为言效也。习者,重习也。伊川程子曰:如鹰乃学习之义。时习者,时时习之也。说,喜意也。不亦乎者,反辞也。朋,同类也。自,从也。方,所也。乐之义,比说为发舒也。愠,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本伊川程子、晦庵朱氏、南轩张氏说。节谓人之于理,有未之能知能行也,必贵于学焉。学则效夫已知已行者,而求以尽此理也。学矣而不习,则我与理为二,固无所得于己。习矣而不时,则功力有闲断,虽得之,必失之。惟学矣,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浃洽贯通,而油然自得矣。有朋自远方来,学之信乎人也。彼己相资,讲习相长,其学益充,而其乐可胜既邪?学以为己而已,人而或不知之,吾何愠焉?人不知而不愠,则学至而德成矣,此所以为君子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好并去声。鲜上声。与平声。

集曰:有子,姓有,名若,孔子弟子。何氏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好,犹欲也。犯,干犯也。上,谓在上之人也。鲜,少也。作乱,谓为逆理败常之事也。未之有,言必无也。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也。为仁,犹曰行仁。与,语辞。孝弟,顺德也。孝弟之人,其心和顺,故少好犯上也。既不好犯上,则未有好作乱者也。君子之进德,每务其本,本立而道自生。仁者,无不爱也,而莫先于事亲从兄。惟能于孝弟而用力焉,则根本既立,而仁之为道亦由是生生不穷矣。此孝弟所以为为仁之本与?本晦庵朱氏、南轩张氏说。伊川程子曰: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节谓孩提而知爱亲,及长而知敬兄,乃仁之发见最先而至切者也。故曰行仁自孝弟始。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令,去声。鲜,上声。

集曰:巧,好也。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言如是之人,少有仁者也。盖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伪日滋,而本心之德亡矣。本晦庵朱氏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省,悉井切。为,去声。传,平声。

集曰:「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邢氏疏:省,察也。为,犹助之也。谋,计虑也。友,同志也。交,交际也。心无不尽曰忠,言无不实曰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谋人之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主于诚实也。传而习,则所学在我矣。龟山杨氏曰:「传而不习,口耳之学也。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所不足,不敢不加勉也。其自治如此,可以见其学之切实矣。」本晦庵朱氏说。建安游氏曰:「此特曾子之省身者尔,若学者则又不止此。」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乘,并去声。

集曰:道,犹治也。包氏注:千乘,诸侯之国,其地可出兵车千乘者也。敬者,主一无适之谓。节,省约也。用,国用也。使,犹役也。时,谓农隙之时。本晦庵朱氏说。节,谓敬事而信。敬者立事之本,而信又所以成之也。节用则不伤财,知节用则又当知爱人。盖节用特爱人之一事耳。使民而不夺其时,则力本者得以自尽。国君果能行此五者,亦足以治其国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上弟字上声,下弟字去声。

集曰:弟子,言为弟为子者。邢氏疏:孝所以事亲,故言「入」。弟所以从兄,故言「出」。平仲刘氏:谨者,行有常也。信者,言有实也。泛,普也。众谓众人。亲,亲之也。仁谓仁者。以,用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晦庵朱氏:入孝出弟,谨行信言,又能泛爱而亲仁。东溪刘氏曰:泛爱则有容,亲仁则有别。事亲从兄,修身待物之道在是矣。「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朱氏曰: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言当以是数者为先务,而以其余暇之力学文也。节谓此章教人以修行学文,本末不遗,要识夫先后之序而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集曰: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邢氏疏:节谓「贤贤易色」,谓贤人之贤而为之改容更貌也。力无所不尽之谓竭。致,犹委也,谓不有其身也。诚于好贤,孝于事亲,忠于事君,不欺于朋友,四者人道之先务也。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者,盖以学当务其本也。武夷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抑扬大过,流弊将或至于废学,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后为无弊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集曰: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主者,心之所主也。无、毋通,与勿皆禁止之辞。如,犹若也。无友不如己者,谓与胜己者处也。过,失也。惮,畏难也。本晦庵朱氏说。节谓学以厚重为先,不厚重则不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学以忠信为主,不忠信则言之与行皆无其实。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改过所以从善,过而或惮于改,则善无自而生矣。蓝田吕氏曰:自治不勇,则恶日长。外厚重而内忠信,又能择交而善补过,此则君子为学之实功也。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节释曰:死者,人之终也。远者,其岁月久也。敬以持之之谓慎,思以及之之谓追。于其终者而谨之,于其远者而追之,此民德所以归于厚也。伊川程子曰:丧尽礼,祭尽诚,谨终追远之大者。东坡苏氏曰:略于丧祭,则背死忘生者众而俗薄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三「之与」之「与」字,并平声。余上声。

集曰: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皆孔子弟子。郑氏注:抑,反语辞。与、其、诸,皆语辞。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夫子所至之邦,必与闻其国之政。子禽疑而问之,子贡谓夫子求于时君而得之与?抑时君自与之与?子贡言夫子之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政就而问之,非若他人求而得之也。其曰「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姑借夫「求」字以明夫子之本不求尔。本伊川程子、晦庵朱氏说。南轩张氏曰:「时君见圣人之仪刑而乐问以政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卒不能以政授之者,则以夫私欲害之也。」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行,去声。

节释曰:志,谓心之所尚也。行谓行事之实也。父在,子不得而自为,故以观志言;父没,子可得而自为,故以观行言。若谓父没之后,可得自为,而于父之道率意以改之,则未免有死其亲之心矣,是岂得为孝乎?三年云者,此即居丧时言也。知三年无改之可谓孝,则终身之无改者,其为孝可知矣。此章言父之道则在所不当改尔。如其非道,亦在乎改之而已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集曰: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晦庵朱氏、勉斋黄氏曰:仁曰心之德,礼曰天理之节文,义曰心之制,此言其体也。仁曰爱之理,礼曰人事之仪则,义曰事之宜,此言其用也。节谓此章专论礼之用。礼之体虽近于严,而其用则贵于和。和者,顺乎自然而无勉强矫拂之谓也。故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之事由之,谓其无不可行也。然复有所不行者,徒知和之可贵,而一于和不能以礼节之,则和而失之于流,所以亦不可行也。盖礼一于严则病于拘而不可行;一于和则病于肆而亦不可行。唯严而和,和而节,不失礼之全体,斯可行而无弊矣。「以礼节之」一语,不无小病,读者详之。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近,上声。远,去声。

集曰: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恭,致敬也。礼,节文也。晦庵朱氏节谓言固欲其信,然不度其事之宜,则言有不可复者矣。行固欲其恭,然或失乎礼之节,则适足以召耻辱矣。惟信能近义,而后言可复;恭能近礼,而后远耻辱也。义者,所以全其信也。礼者,所以成其恭也。因者,承上文而言。亲,犹近也。亦者,未深许之辞。夫人之行事,能尽合于礼义者,上也。因恭信而不失其亲,近于礼义焉,则亦可宗尚矣。伊川程子曰:「因其近礼义而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况于尽礼义者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去声。

节释曰:食,饮食也。居,居处也。敏、速也,谓汲汲也。慎言,谓言谨而不放也。就,从也。道者,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有道,谓能尽此理也。正者,正吾之偏也。食欲饱,居欲安,人之情也。有志于学者,则不以口体为念也。行常病于不足,敏于事者,能勉其所不足也;言常病于有余,谨于言者,不尽其所有余也。然犹未敢自以为是,必就有道之人而正焉,斯可谓之好学也已。蓝田吕氏曰:「不志于奉养,学所以专;不苟于言行,学所以实;所趋不谬于道,学所以正。学至于此,可谓好矣。」子贡曰:「贫而无謟,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乐,音洛。好,去声。磋,七多切。谓与之与,平声。

集曰:謟,卑屈也。骄,矜肆也。可也者,言仅可而未尽善也。未若云者,言未及乎此也。往者,所已言也。来者,所未言也。贫者不足,故易谄;富者有余,故易骄。常人溺于贫富之中,固有二者之病。无謟无骄,则无所溺而能自守矣。然犹未知贫富之为外物也。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而不自知其富,此则超乎贫富之外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卫风淇澳之诗也。言治骨角者,既切之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复磨之。治之之工不已而益精也。子贡自以无謟无骄为至矣,及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无穷,学之不可以遽已,因引切磋琢磨之诗以明之也。本晦庵朱氏说。南轩张氏曰:安于无谄无骄而不知进学,固不足贵。而所谓无謟无骄者,学者亦非可忽也。居贫而有一毫求之之意,居富而有一毫自恃之心,皆謟与骄也。此病未除,而遽曰能乐与好礼,未之见也。必无謟无骄,而后乐与好礼可得而进焉。节谓:无謟无骄之未若乐与好礼,此夫子之告往者也。因未若乐与好礼之言而悟切磋琢磨之旨,此子贡之知来者也。子贡之可与言诗者以此。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集曰:患,犹病也。君子求在我者也,故不患人之不己知。苟不知人,则是非邪正莫之能辨,故以为患也。河南尹氏节谓人不知己,于己无损;己不知人,则有损无益矣。

为政弟二凡二十四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音拱。集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夫人也。德之为言得也,先得夫人心同然之理而不失者也。譬,喻也。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不动也。共,向也。言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人心归之,亦犹北辰居其所,众星环而共之也。本晦庵朱氏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集曰: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蔽,犹盖也。晦庵朱氏节谓:三百篇之诗,虽有美刺之不同,然皆出乎情性之正也。夫子以思无邪一言而尽盖三百篇之旨,可谓深探诗人之心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去声。集曰:道,犹引导,谓先之也。政,谓法制禁令也。齐,一之也。免,苟免于罪也。耻,愧耻也。德,谓人心固有之善。礼,谓制度品节也。本晦庵朱氏说。节谓:格,正也。道之以政矣,而又有刑以齐之,则民有所畏而不敢为恶,非有所耻而自不为恶也。道之以德矣,而又有礼以齐之,则民不但耻为不善,且能以善而正其身矣。朱氏曰: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本末,虽不可以偏废,然刑政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而当深探其本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集曰:古者十五入大学,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心之所之谓之志。立者,卓然有所立也。不惑者,见之之明而无所疑也。天道流行,赋与万物,莫非至善无妄之理,是所谓天命也。穷理尽性,所以知天命也。耳顺者,声入心通也。从,随也。逾,越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从心所欲不逾矩,谓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越于法度也。本晦庵朱氏说。节谓自十有五而志于学,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既学矣,加以十五年持守之功,则其学之所至,卓然而能有所立矣。既立矣,加以十年探索之功,则所见明彻,无所滞碍,而事事物物之理莫不洞然于胸中矣。又十年,则理无不穷,性无不尽,而知天之所命者矣,此则知之至也。又十年,则声入于耳,心无不通,所谓不思而得者也。又十年,则心与理一动皆天,则所谓不勉而中者也。学而至此,此圣人之德所以为至也。节谓圣人固天纵之圣,而亦未尝不学,其终身进德之功,皆自十五志学中来,必十五年、十年而一进者,非姑为是辞也,亦其学力所到,至是可以自信尔。反复玩味此章,则知圣人之为学,不终其身、不诣其极不止也。学者苟能深体而笃行之,优游涵泳,不躐等而进,日就月将,不半途而画,庶乎其得之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集曰: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名何忌。懿,谥也。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无违,无违于礼也。御,为孔子御车也。注疏:生事、葬祭,事亲之礼,始终具矣。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遵于礼而不苟,此所谓无违也。孔子答孟懿子之问,以是懿子不能复问,恐其或以从亲之令为孝,故语樊迟以发之。是时三家僭礼,亦因以警之也。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而发。晦庵朱氏、致堂胡氏曰: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于不孝。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得为者而已矣。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集曰:孟武伯,懿子之子仲孙彘。武,谥也。疾,病也。马氏注: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为孝乎?晦庵朱氏。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养,去声。别,彼列切。

集曰: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弟子。孔氏注:养,谓饮食供奉也。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世俗事亲,能养足矣。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言何以别,所以深明事亲之不可不敬也。养而能敬,斯为孝矣。本晦庵朱氏、致堂胡氏说。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食,音嗣。馔,七恋切。集曰:食,饭也。先生,父兄也。馔,饮食之也。曾,犹则也。色,礼记所谓愉色婉容者是矣。盖非爱敬之至,和顺积中,则形于外者,不能常然也。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尔。劳事则代长者,酒食则先长者,此所谓养口体也,未足以为孝。马氏注:南轩张氏,成都范氏。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省,息井切。

集曰: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孔子弟子。孔氏注: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私,谓燕居之时。发,谓发明所言之理也。晦庵朱氏:颜子以上知之资,故闻夫子之言,心通默识,不复问辨,若愚而无所知者。及侍坐而退,夫子察其燕私,而其视听言动,皆能以圣人所教,随用发明,则是颜子本不愚也。本致堂胡氏说。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焉,于虔切。廋,所留切。集曰:以,为也,所为之事也。由,从也,所从之道也。安,止也,心之所止也。察其所安者,验之以久也。焉,何也。廋,匿也。本伊川程子说。孔氏注:节谓行事有善恶,处心有诚伪,而道有君子小人,一事之或善,未足以见其人也。抑未知其所从之道果君子邪?所为者善矣,而所从者或非君子之道,则亦偶中于善尔。所从之道果君子矣,又未知其心能久而安之否邪?至于久而安之,则诚而非伪也,其为君子也信矣。观审于视察又详于观,参而验之,则人之善恶不逃乎我之所见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集曰:时习之谓温。邢氏疏:节谓故者,所已得也;新者,所未得也。惟能无忘其所已得,而又有得于其所未得者焉,则为学之功进进而不已矣。夫如是而所学在我,其应不穷,故曰可以为人师。子曰:「君子不器。」集曰:器者,物象之名。邢氏疏:谓之器,则拘于一物,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本晦庵朱氏说。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节释曰:先行者,行之于未言之前;其言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成都范氏谓子贡之患,非言之艰而行之艰,故告之以此也。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比,毗至切。集曰:周,普徧也。比,偏党也。晦庵朱氏又曰:周、比,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尔。君子内恕以及人,其于亲疏、远近、贤愚,处之无不得其分,盖其心无不溥焉,所谓周也。若小人则有所偏系而失其正,其所亲昵皆私情耳,所谓比也。周则不比,比则不周,天理人欲不并立也。本南轩张氏说。

又曰:论语一书,载君子小人之行事多矣,圣人每对举而互言之,其判然若黑白者,是固不难辨也。然至于周比和同泰骄之属,虽近似而实相反,乃其隐微而难察者。圣人指以示学者,欲其知君子小人之所以分,特在乎毫厘之间耳。本晦庵朱氏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集曰:罔,无知也。殆,危也。注疏:思者,研穷其理之所以然也。南轩张氏节,谓徒学而不思,则莫知所发明,吾心之于理且无所得矣,故曰罔。徒思而不学,则莫知所依据,吾心之于理且无所安矣,故曰殆。学与思相为表里,要不可以偏废也。掦子曰:「学以聚之,思以精之。」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集曰:攻者,攻击之攻。阙:林氏溺于偏识,暗于正理,皆所谓异端。上蔡谢氏节,谓君子在明吾道而已矣。吾道既明,则异端自熄。不此之务而徒与之角,斯为吾之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音汝。

集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诲,犹教也。孔氏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况由此而求之,则其不知者,亦终将知之矣。故曰是知也,言是乃知之道也。若强以不知为知,则是终身不知而已。晦庵朱氏、南轩张氏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行寡之行,去声。

集曰:「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弟子。」干,求也。郑氏注:「禄,仕者之奉也。」晦庵朱氏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蓝田吕氏。尤,罪自外至者也。悔,理自内出者也。伊川程子、横渠张子曰:归罪为尤,罪己为悔。人之处己接物,莫大于言行,而

闻见者,所以为言行之资也。然闻见之不多,则孤陋单浅而无所参验;疑殆之不阙,则冒昧苟且而无所据依。闻见多矣,疑殆阙矣,顾于其余,遂以为己信己安而无事于谨,则言行之间或有所戾,而尤悔之积,有不能免者矣。夫自多闻见而阙疑殆,而又慎言慎行其余焉。多闻见者,学之博也;阙疑殆者,择之精也;谨言行者,守之约也。此则寡悔尤之道也。君子修其在我而已,岂以是为干禄之具哉!然言行纯至而禄自从之,言在其中矣,本为此而反得彼之辞也。子张学干禄,故夫子告之以求诸己也。或疑如此亦有不得禄者,夫子盖曰:耕也,馁在其中矣,惟理可为者为之而已矣。本朱氏、南轩张氏说。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集曰:「哀公,鲁君,名蒋。哀,谥也。」包氏注:举,谓举而用之也。错,舍置也。诸,众也。枉,不直也。晦庵朱氏节谓:哀公何为则民服之问,孔子告之以民心之从违,特视上之举错何如耳。好直而恶枉,人心之正也。举错当乎人心,则民服矣;举错不当乎人心,则民何自而服哉?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集曰: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康,谥也。孔氏注:劝,有奖励意。自上莅下曰临。庄,谓容貌端严。慈,犹爱也。庄以莅之,则民敬于己。龟山杨氏曰:有戏慢之色,则人易之。孝慈以先之,则民忠于己。节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举孝慈之心加诸彼,使斯民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其有不忠于上者乎?善者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所劝而乐于为善。此皆在我所当为,非为欲使民敬忠以劝而为之也。然能如是,则其应盖有不期而然者矣。本晦庵朱氏、南轩张氏说。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集曰:「奚,何也。邢氏疏:周书君陈篇曰: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书云「孝乎」者,言书之言孝如此也。善兄弟曰友,孝于亲必能友于兄弟也。孝友笃于家,则其施于有政,亦是理而已。孔子引书之辞,言是乃为政之道,何必居位始为为政乎?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或人疑其不为政,故孔子以此告之。本晦庵朱氏、南轩张氏说。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𫐐,小车无𫐄,其何以行之哉?」𫐐,五兮切。𫐄,音月。集曰: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𫐐,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𫐄,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邢氏疏:𫐐、𫐄,车待以行者也。河东侯氏,车无𫐐𫐄,则无以引重而至远。人而无信,其不可行亦犹是也。龟山杨氏。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集曰: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因,仍也。损者,损其太过也。益者,益其不及也。继,绍也。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马氏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即往推来,由今而后,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本晦庵朱氏说。致堂胡氏曰: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謟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集曰:謟,求媚也。勇,刚决也。鬼非所当祭而祭之,则是謟而徼福也。龟山杨氏曰:非享亲报本,皆祭非其鬼也。见义所当为而不为,则是勇之不足也。晦庵朱氏、白石钱氏

论语集说卷一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