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金与C·S·刘易斯的友情和他们在“因克林”(Inkling)的活动。
在托尔金担任古英国文学教授的 “因克林”的中心人物有七八个人。刘易斯和托尔金是创始人。内维尔·科格希尔、刘易斯的弟弟沃沦(沃尼)、雷丁大学英国文学教授雨果·戴森以及一位医生朋友罗伯特·霍瓦德(有人称他为汉弗莱)也参加过早期的聚会。1939年,查尔斯·威廉姆斯也参加了进来。并非所有成员都是文学人士。沃尼是军官,汉弗莱也是牛津大学毕业,但他自身没有什么文学天赋。内维尔·科格希尔是埃克塞特学院的研究员,也是中古英语专家,他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颇受学术界好评。
“因克林”限制极严,成员几乎不变,必须要符合几项准则。他们必须要健谈,对写作有兴趣或从事写作,还必须善饮,是C·S·刘易斯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是男性。从没有女性获允加入到这个男性精英社团中,据说,1943年,美国才女,备受尊敬的作家多萝茜·塞耶丝(生于牛津,是当时少数几个取得牛津学位的女性之一)希望加入,被婉言劝退了。
他们常在晚上聚会,但托尔金和威廉姆斯常常在早上就在刘易斯的住所中,吞云吐雾,相互朗诵作品。刘易斯在给朋友的信和文章中这样描绘“在周一上午约十点钟,阳光明媚,在朝北的窗户俯瞰玛德琳学院林阴的二楼起居室里,托尔金和我坐在又厚又软的长沙发里,点上烟斗,伸直长腿。坐在我们对面的扶手椅里的威廉姆斯将烟头扔进壁炉里,拿起一叠松散的小纸页,他常用这种东西写作——我想那是两便士一本的备忘记事簿,开始朗读起来。”
现今,我们很可能体会不到“因克林”的影响,但1967年(就在托尔金被选为本世纪最受欢迎的作家的调查之后,且刘易斯的小说《狮子、女巫和衣柜》获得高度评价),记者奈杰尔·雷诺兹这样评论道:“民意调查说明‘因克林’这个1930年代牛津大学饮酒俱乐部,比布卢姆斯伯里社团、纽约的阿尔岗昆俱乐部和海明威的巴黎俱乐部、或是W·H·奥登、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等三十年代的作家社团有更强大的影响力。”(汗,完全不知道这都是些什么团体啊)
对托尔金说来,“因克林”的全盛时期可能持续到二战结束时。在那段时期,他正辛苦撰写《魔戒》最后三部分。但几年之内,他与几位成员的关系逐渐疏远了。《魔戒》的最后一部分没有在“因克林”聚会时朗读,就是他们感情转淡的一个例证,而弗拉多和山姆还留在魔多域外,尚未进入魔界。
在1946年到1947年间,托尔金较少去参加聚会。“因克林”在刘易斯房间里的聚会也开始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在牛津市马克特大街的一家名为“公鹿”的酒店,托尔金不太喜欢这种地方。“因克林”的聚会可能一直持续到1963年(即刘易斯去世前一年),但那时托尔金早已不参加聚会。
下一个部分,讲一讲托尔金和刘易斯从相识到成为好友及关系破裂的过程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