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众文化中的“明星”
严格说来,简·奥斯丁从来没有消失过。
西方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中,她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各个文艺批评流派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料,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从吉尔伯特、古巴尔(Gilbert&Gubar)合著的女性主义批评专著《顶阁里的疯女人》到塞义德(E.……Said)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无不从奥斯丁作品里得到论据。
在另一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奥斯丁再现辉煌,多亏电影、电视、新闻媒介的魔力,使她现在走出学院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至少在英国、美国是如此。在美国小城的老百姓看来,奥斯丁是沉睡了近二百年后醒来而一举成名的“睡美人”。《傲慢与偏见》电视连续剧上演期间伦敦的观众达一千万,不少人含着眼泪给电视台打电话,求求他们快让两对情人结成眷属。对于这些观众来说,奥斯丁是他们美学经验中的一个新大陆。英国当代著名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Amis)在美国的《纽约客》杂志上著文惊叹人们竟被当前的“奥斯丁现象”搞得晕头转向。
的的确确,奥斯丁作品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她已打入大众文化。这位一向被普通者误认为思想拘泥、题材狭隘、趣味琐碎的单身女士竟然进入了大众文化,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奥斯丁平生只有六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其中四部已成功地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就以她的名作《傲慢与偏见》来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有过由名作家A.赫胥黎执笔改编的电影,八十年代有过电视连续剧,而后来又有英国BBC改编的六集电视连续剧在英国、美国风靡一时。更轰动的是英国电影艺术家爱玛·汤普逊(Emma……Thompson)亲自执笔改编并担任女主角,由台湾名导演执导的《理智与情感》。该片在美国上演后受到热烈欢迎,奥斯卡评奖时呼声最高,得到多项提名,后来爱玛·汤普逊获得最佳改编奖。《理智与情感》是奥斯丁的早期作品,原不是她作品中最知名的,可是电影的改编“点铁成金”,使得作品也热起来,可以说是一部电影复活了一部小说。休·格兰特(Hugh……Grant)的表演还使得小说中原本木讷的男主人公爱德华·费拉斯活起来了。原作中只一笔带过的三小姐玛格丽特在电影中活泼可爱、富有个性,竟然成了角色,而且她的形象还大有发展余地。发表过奥斯丁小说“续篇”的美国女作家朱丽亚·芭蕾特发表了以玛格丽特为中心的小说《三小姐》,我国已有翻译出版。至于奥斯丁的另一部杰作《爱玛》,有美国影星G.帕尔特罗(G.……Paltrow)和英国的K.贝肯塞尔(K.……Beckensale)分别主演由小说改编的两部电影,使得人们除了熟悉《傲慢与偏见》以外,还了解作者的又一部杰作——《爱玛》。此外还有一部捕风捉影,自称根据《爱玛》改编的,十足好莱坞式的电影,名为《莫名其妙》,被斥为本身就“莫名其妙”,可见观众还是有选择、有鉴别的。在成功的改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奥斯丁的晚期作品《劝导》。奥斯丁在《劝导》中一反自己惯常的嘲讽风格,对于青春即逝的女主人公投以深深的柔情与理解。《劝导》本是作为BBC非盈利的“戏剧杰作”的一个项目而制作的,可是在大银幕上公演获得意外的成功,又在各个电视频道上一播再播。之后,影城好莱坞特聘美国著名女作家费·威尔顿(Fay……Welden)把奥斯丁未完成的讽刺小说《沙地屯》续完并改编成电影。《沙地屯》开卷就以挖苦的笔调描写当时的“新事物”开辟旅游疗养地。故事以一连串可笑的“灾难”开始,结果如何则要看费·威尔顿的妙笔生花了。总之,奥斯丁的作品在大众娱乐中形成了热潮,没有看过作品的人现在都看到了电影或电视剧,熟悉了贝内特姐妹、达什伍德姐妹、安妮·埃利奥特以及爱玛·伍德豪斯等姑娘们戏剧性的人生经历。许多人从电视、电影又进一步去找看,店里各种纸皮廉价版的奥斯丁小说摆得琳琅满目。
近年来,西方古典名著的电影改编起伏跌宕。G.艾略特的《米德尔玛契》,H.詹姆士的《贵夫人画像》《鸽翅》《华盛顿广场》,E.沃顿的《天真的时代》,新改编的《简·爱》,V.伍尔夫的《达罗威夫人》……这些成功的改编再次证明了古典名著的普遍的吸引力和永恒的价值,而在这些成功的改编中,要数奥斯丁的胜利最为辉煌。
当然,随着奥斯丁作品的普及,她的形象也被商业化了。商店里各种以奥斯丁命名的提包、毛巾、围裙、瓷器、T衫、音乐磁盘等,令人眼花缭乱。《傲慢与偏见》的录像带在推出后两个小时内被抢购一空,《爱玛》电影音乐的磁盘风靡一时,朝拜奥斯丁故居的旅游也随之增加了两倍半。
总之,这位一百九十年前逝世的谜一样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墓碑上甚至没有提起她的作家身份——但在各种娱乐消遣媒介泛滥的西方的花花世界里竟然经历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复兴”。
二 家族关系的网络
令后世着迷不已的奥斯丁1775年生在英国汉卜夏郡乡间一位英国国教教长乔治·奥斯丁的家庭,祖籍原为英国南部肯特郡的羊毛商。
当前,在奥斯丁的作品普及化、大众化的同时,学术研究也有长足的发展。1997年,有两部新版的奥斯丁传记在学界引起广泛注意,各重要文学、学术刊物都有评论。两位作者,英国的D.诺克司(David……Nokes)和美国的C.托马林(ire……Tomalin)都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奥斯丁有限的生平资料和所剩不多的信件,描绘了一个思想活泼、眼光锐利的女性观察者形象。
奥斯丁对于中国者来说从来不是陌生的,解放前就有旧译本,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新译本和研究评论陆续出现,使得奥斯丁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一个常驻的伴侣。1997年夏,在送走英国殖民主义的最后代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当儿,中央电视台播放六集《傲慢与偏见》电视连续剧,说明了我们在文化上的成熟。
奥斯丁像个谜,你捉不住她,她总是让你意想不到。她不过是个涉世不深的女人,一辈子在家做女儿,从来没有过“自己的一间屋子”,写的无非是些女流关心的家庭、婚嫁的琐事。就算是吧,可是嫁娶的事在她笔下就不一样,就有味儿。“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傲慢与偏见》中的这句名言被引用了千百次,它的妙处是说不完的。可是到底谁相信这条“真理”呢?是作者?是哪个人物?在《傲慢与偏见》的故事叙述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处感到作者对贝内特太太的嘲讽。这是一个耽于幻觉的蠢女人,可最后,还是她对了——有钱的单身汉的确想娶妻。不过这过程里,包含了多少现实内容:遗嘱、遗嘱的附加条款、继承权、等级、地产、军队、教会、新兴商业阶层、法律、道德、教养等都尽在其中,归根结蒂,还是财产。我们回顾前面介绍的奥斯丁的家族网络和“发家”史,就不难看出,奥斯丁是精通世故的女人。就以对遗产的态度而言,可以说,对遗产的企盼、获得、被剥夺或受挫牵动了奥斯丁全家好几代人的心思,也贯穿了简·奥斯丁的全部作品。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奥斯丁的全部作品都是从这个或那个角度写财产和遗嘱的作用——它或是捉弄人,或是成全人,总之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或者说,它就是命运,也是驱动全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譬如,在《理智与情感》中,老达什伍德先生被他的重侄孙逗得开心,就立嘱把自己的财产留给他,排除了伺候他大半辈子的三个侄孙女儿。这就是《理智与情感》整个故事的出发点。正如《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先生的五个女儿不能继承他的庄园而必须通过婚姻找出路,必须为“嫁得好”而奋斗,这才演出了有声有色的“傲慢”与“偏见”的好戏。因此,若是要问,简·奥斯丁的作品里到底都写了些什么呢?我们可以说,都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家族、财产、继承权;里面有奋斗、有联络、有计谋、有等待、有幻灭、有成功,也有失败。
奥斯丁是捉摸不定的。以《爱玛》而言,谁能说《爱玛》中的爱玛小姐不聪明、能干、有钱、有地位、受尊敬、被爱包围着,是上帝的宠儿?可是,她太聪明了,在脑子里把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都安排得头头是道,到头来,是爱玛自己被骗、被利用!我们终于发现,这部小说原来就是写爱玛的“聪明误”!同样在《理智与情感》和《劝导》中,体现“理性”的埃丽诺·达什伍德和安妮·埃利奥特最终都是在感情的冲动下定终身,而玛丽安·达什伍德——一个不顾一切的浪漫主义者——最后选择了比自己几乎大一倍的布兰登上校,像《傲慢与偏见》中没有出息的夏洛特·卢卡斯一样,找了一个“保险箱”。奥斯丁好像在问我们:你们真的了解自己吗?你们敢于正视自己吗?
奥斯丁的确是捉摸不定的。你说她保守吧,也没有错。你看她的小说几乎都是以大团圆来结束。如像侦探小说最后总要破案似的,奥斯丁笔下的姑娘们总能嫁出去,使者放心,有安全感。坏姑娘们(如宾利小姐)的惩罚是嫁不出去。但事情又不那么简单。极端的“恶妇”如《苏珊夫人》中的苏珊夫人,她的下场不是嫁不出去,而是嫁给一个——不是打老婆的恶棍,不是酗酒的穷鬼,也不是挥霍无度的恶少——奥斯丁对于她的惩罚是嫁给一个傻乎乎的贵族!简·奥斯丁这就有一点调皮了,有点颠覆性了,好像冲着我们做鬼脸。你尽可以批评奥斯丁的小说“终归没有打破对于现有秩序永恒性的幻想”。的确,奥斯丁的小说世界是一个有秩序的世界。可以说,从这个意义上,《爱玛》整个就是一个维护等级和秩序的故事:爱玛小姐的错误不在于她给身份不明的哈丽埃特姑娘做媒,而在于她的判断错误;她单凭哈丽埃特长得细皮嫩肉就断定她是贵族的后代,因而自己闹出很多阴差阳错的笑话。最后,爱玛小姐嫁给了当地第一大户,其他男男女女也都在自己的阶级阶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故事就圆满结束了。可是这圆满是有代价的,是靠糊弄爱玛的老父亲才得来的。《爱玛》中的“一家之长”,伍德豪斯先生,这个可笑的小老头,到处碍事,不把他打发掉别人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也就是说,这部维护了等级秩序的小说竟然把一家之长——秩序与权威的代表——处理成个小丑!再看其他几部作品,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中的“家长”几乎毫无例外,不是糊涂虫(如《理智与情感》中的达什伍德先生)就是败家子儿(如《劝导》中的埃利奥特爵士),要么像贝内特先生那样,自以为高明,可是事到临头却只是碍手碍脚,问题都是别人解决的。面对奥斯丁笔下这些糊涂可笑、软弱无能、自私可恨和不负责任的“家长”们,你还能毫无保留地说简·奥斯丁是保守的吗?
你站在达·芬奇的“微笑”面前,自然会琢磨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微笑呢?是嘲笑?是冷笑?还是温柔的笑?她要向你暗示什么?世人不知做过多少猜测。英国的小说家A.赫胥黎写过一篇有名的小说《微笑》,移时移地,通过一个英国老小姐的故事,暗示“微笑”者也能下手杀人。“微笑”的意味是无穷无尽的。
你打开奥斯丁的一部小说,你能一眼看清她在向你说什么吗?
<em>朱虹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