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中国的法国文化年,又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年。在纪念“科幻小说之父”逝世一百周年之际,作为老法语工作者,我有幸应上海译文出版社之约,重译儒勒·凡尔纳的名著《海底两万里》。我用法语和汉语并用的特殊思维方式,按照科幻先行者的思路,设身处地、亲临其境地扮演起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的角色,同两位说法语的外国朋友(一位是比利时人,一位是加拿大人)一起,莫名其妙地被时光逆流抛进神出鬼没的鹦鹉螺号潜水船,作为“自由的囚徒”,与“水中怪人”尼摩船长打了近十个月的交道,进行了迢迢二万法里的潜海航行,历尽千难万险,饱览了千奇百怪的海底风光,完成了一次虚拟的海洋探险考察,实现了一次从已知求未知的科学幻想远征,并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凡尔纳的远见卓识,既紧张又愉快地度过了中国的法国文化年和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年。本来,译者与作者不好相提并论,但通过本的翻译,我似乎同百年后的凡尔纳有几分缘,竟能结成中西文化合作的“生死之交”,并在电脑桌上实现了隔世的心灵沟通。
1828年,儒勒·凡尔纳出生在法国西部海港城市南特。父亲皮埃尔·凡尔纳是当地有名的律师,学识渊博但墨守成规,对文学和科学都有浓厚的兴趣;母亲索菲·阿洛特·德·拉菲伊出生名门,虽然有些任性,但待人诚恳,擅长写作,富于幻想。凡尔纳可能秉承了家族传统的遗传变异优势,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父亲总希望子承父业,但淘气而聪明的小凡尔纳却向往海外冒险。十一岁那年,他背着家人,私下与科拉利亚号船上的见习小水手串通好,悄悄乘小艇偷渡出海,爬上这艘开往印度的轮船,准备出去闯大世界。然而,出走并没有成功。父亲得到消息后便把他抓了回来,并严厉地惩罚了他。无可奈何的他只好表示:“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靠幻想进行旅行。”没想到,一句童言竟预言了他一生的辉煌成就。
凡尔纳不得不按照父亲的旨意到巴黎去学法律。大学毕业后,他却违背父亲的意愿,没有回南特当律师,而决定留在巴黎发展。父亲为儿子的前途着想,只好顺水推舟,却没想到凡尔纳并不喜欢司法职业,只热衷于文学创作,老在文学界,特别是在戏剧圈子里寻找机会,在沙龙交际中异想天开。不过,命运对凡尔纳的天性和志趣格外垂顾。通过母亲家族的关系,他认识了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家人,与小仲马混得很熟。据说,大仲马喜欢吃南特菜,凡尔纳就说他吃的南特菜不地道,然后自告奋勇为大师做了正宗的南特菜。大仲马吃得津津有味,于是便收下了他这个门徒,并安排他当了巴黎歌剧院的秘。近水楼台先得月,凡尔纳的创作热情顿时高涨起来,一连写了几个剧本,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与小仲马合作写了《折断的麦秆》,被大仲马看上了,于1850年搬上巴黎舞台。这是凡尔纳 凡尔纳的确创造了科幻文学的神话,但科幻不是神话。神话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凡尔纳的许多幻想已经或正在实现,有的将来很可能变成现实。我们现在拥有的电视、潜艇、飞船、导弹、计算器、机器人、飞行器、霓虹灯、水下呼吸器、高速列车乃至全球通讯网络等高端技术,他在一百多年前就为我们想到了。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作家坦言自己的志趣曾受到凡尔纳科幻小说的影响。法国元帅利奥泰对下议院讲话时曾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这话虽然言过其实,但至少说明,凡尔纳手笔不凡,其作品的文学价值、科普效果和教育意义不可低估。
凡尔纳当年发表科幻小说使用了一个总题目:《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漫游》。这个题目显然是画龙点睛,抓住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精髓。如果者能怀着从已知求未知的漫游心态阅凡尔纳的科幻小说,那一定开卷开心,在开阔眼界、增长学问的同时,说不定还能培养积极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创新的勇气和想象力。
在凡尔纳的六十多部科幻小说中,如果把《从地球到月球》、《太阳系历险记》称作“天”,把《地心游记》称作“地”,把《八十天环游地球》称作“人”,那么《海底两万里》就是名副其实的“海”了。它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海量的海洋知识揭开了海底世界的神秘面纱,奉献了洋洋大观的精彩,堪称科幻小说中的经典,海洋小说中的精品,其文学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皆为上品。
《海底两万里》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航海业方兴未艾,但海难事件频频发生。根据许多遇险船只幸存者的回忆,海难事故大都与海上“独角兽”有关。欧美报刊对此大加炒作,一时闹得沸沸扬扬。于是,舆论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海难肇事者是海洋怪物,一派则认为是深海动物。
海难事件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肇事者究竟是海怪还是海兽,这在当时的确是一个解不开的谜。所谓“谜”就是未知世界,而未知世界总是神秘的。凡尔纳的小说一开头就抓住这个世界争论的焦点,不断调动者的好奇心,让者跟着作家的思路去认识这个神秘莫测的未知世界,于是演绎出一段离奇曲折、跌宕起伏、悬念叠出的科幻故事。
?? - . -
凡尔纳编的故事虽然离奇,但并不离谱,节外生枝合情合理,来龙去脉头头是道,起码可以自圆其说。
美国海军为了确保航线安全,派出最先进的军舰去追杀“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和加拿大捕鲸能手尼德·兰应邀随美军舰出海执行任务。军舰与“独角鲸”终于在不太平的太平洋海域遭遇,并受到“海怪”的重创。法国学者和仆人以及加拿大鱼叉手在撞船时不幸水,但鬼使神差,三个人被命运抛到“独角鲸”的脊背上。其实,所谓的“独角鲸”既不是海洋怪物,也不是海洋动物,而是一艘设计精巧、构造复杂、技术先进的人造潜水船。
凡尔纳在揭开“独角鲸”秘密的同时,又让者陷入一系列新的悬念连环套当中。首先要弄清楚鹦鹉螺号究竟具有多高的技术水平,然后要弄清楚鹦鹉螺号的主人到底是什么人。
我们现在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知道,《海底两万里》成之前,世界上已经有“潜水船”存在。1620年,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雷尔成功地制造出人类历史上 有未来学家称,21世纪必是海洋的世纪,许多学者还提出了海洋发展战略。阿罗纳克斯教授曾盛赞尼摩船长在水下掌握的科学技术比陆地(世界)超前了一个世纪。在纪念儒勒·凡尔纳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回顾一百年来人类海洋科技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海底两万里》提出的许多预言有的已经实现了,有的正在实现,有的还待继续探索。比如,海洋生物保护问题,海洋资源开发问题,海底旅游观光问题,海底城市建设问题,人类向海底移民问题……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不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吗?不都值得有科学头脑的文学家们发挥奇思妙想、大特吗?
杨松河
2005年于南京茶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