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巨匠与杰作
作者:【英】毛姆
译序
《巨匠与杰作》:经典作家的另一面
1945年,毛姆应美国《红书》杂志邀约开列了一张书单,列举了其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并为之撰写了系列书评,对这些名著的成书过程、写作手法、艺术特色一一做了点评,此后,温斯顿公司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于是就有了我们手头的这本《巨匠与杰作》。在浩若烟海的小说世界中选择出所谓“十佳”,无疑是一项极不讨好的工作。那些捧着《克拉丽莎》黯然泪落,或是言必称《尤利西斯》的读者,看到自己无比推崇的作品居然未能入选TOP10(这是对自身情感与智商的何等辱蔑!),自然要愤愤不平,如同钟爱多年的球星或影星在呼声甚高的情形下却未能折桂一样,他们肯定是要发一通牢骚甚至骂上几句的。尽管毛姆本人在全书的开篇早已坦承,“我所列的书单极为武断。其实我完全可以再列出十部小说,以其不同的方式而丝毫不输之前所选,而且还能为选择这十部给出同样充分的理由”。可在随后的几十年当中,争议之声依然不绝,而《巨匠与杰作》也就在这争议声中同其讨论的经典一样成了经典,被视为文学评论的典范之作。
据说在菜鸟级的文学爱好者里,有很多就是按照毛姆所开列的这个书单为自己制订阅读计划的,由此大大提升了这十本书在全世界的销量,把这些原本还算高雅的艺术杰作活生生地变成了畅销书,导致今天不少有点文化(或是没文化装作有文化)的人,似乎已经不太情愿提及这些名著,更愿意把卡夫卡的《城堡》或者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挂在嘴边。当然,谁也无法否认《城堡》的深刻与《追忆逝水年华》的伟大,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些书似乎有点“太深刻”、“太伟大”了,不太可能用“享受”二字来形容其阅读体验,以至有人戏言:所谓名著,就是所有人都不想读却又希望自己读过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毛姆的观点十分明确:艺术的目的就是娱乐,而教育只是其次要功能,那么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小说,一定要为读者提供愉悦的享受,他极力反对将小说当成讲坛的陋习,认为“让读者以为读小说可以轻松获取知识”是一种误导,因为知识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获得,而读小说就是为了寻开心,“假如读一本小说很辛苦的话,那还不如干脆别读了”。为此,他甚至提倡大篇幅的跳读或者对原著进行大胆删减,因为这样能够有效增添阅读的快感,对原著精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毁损。这种阅读理念,毛姆在《巨匠与杰作》的 综观外国文学界,我们可以发现,数名作家都曾以《小说的艺术》为题著书立说,详述自己对小说这一独特文类的看法,其中较著名者当推戴维·洛奇和米兰·昆德拉。常常有人抱怨:写文学批评的,常常都是些自身没有实践创作经验之人,他们满嘴的理论术语,却如隔靴搔痒,话不着题;相比较而言,作家写出来的文学批评直观而感性,更容易触及小说实质。就拿毛姆的这篇《小说的艺术》来说,除了当中的 或许由于几个月来沉溺在毛姆的文字世界里,无意间受其感染过深的缘故,译者的文学观念也经历了些许的变化,从前喜欢调侃戏说的习性重又盖过了这些年的学科规训,于是随手写下了这篇极不严肃的小文章,是为序。
李锋
2008年7月于上海
我一向喜爱伟大作家们的通信、交谈、思想,他们的性格、品行的诸种细节,总而言之,他们的生平的诸种细节。
——圣伯夫
小说的首要前提就是引发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读者产生幻觉,乃至相信他所听说的故事真的发生了。
——巴尔扎克
一
小说的艺术
(一)
(二)
(三)
二
亨利·菲尔丁和《汤姆·琼斯》
(一)
(二)
(三)
三
简·奥斯丁和《傲慢与偏见》
(一)
(二)
(三)
(四)
四
司汤达和《红与黑》
(一)
(二)
(三)
(四)
(五)
五
巴尔扎克和《高老头》
(一)
(二)
(三)
(四)
六
查尔斯·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
(一)
(二)
(三)
(四)
(五)
八
赫尔曼·麦尔维尔和《白鲸》
(一)
(二)
(三)
(四)
九
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啸山庄》
(一)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