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开发软件社区开发软件运动,也被称作开放源社区。他源自这样一种想法:公司或者特定社区应该让人们可以从网上获取源代码这种能让软件运作的基本程序指令,这样有能力做出贡献的人就可以改进这些软件,数以百万的人也可以通过下载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把这些社区想象为自由创作的工程师共同合作开发软件的聊天室,每个人都为改善源代码做出贡献,并且只要他们遵照特定开放源社区的许可准则,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这些源编码。尽管这些社区的操作规则基本相同,但他们还可以被划分为两类。其一,我们称为知识平民化社区,基本来说,只要认可援助的创作,社区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将源代码用作商业产品的基础。这样如果软件后来被改进、改编和应用,你必须每次都认可原创社区的贡献。其二,我们称之为免费软件社区,如果你在社区开发免费软件代码的基础上创建和传播任意衍生产品,你还需要将创新成果回报给社区。换句话说,你的衍生产品也应该免费。
我自己并不是一个计算机迷,在此之前也从未关注过开放源运动,但是当我真正注意到这一点时,我发现这确实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到处都是自发形成的网络社区和愿意相互分享观点并免费告知公众的志愿者。最早的社区开发软件运动采用的是知识平民化的方法。知识平民化运动主要植根于学术和科学领域,科学家的自发合作社区长期以来一直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在一起,后来网络出现后,他们就通过网络围绕特定的科学或数学问题来分享他们的观点。阿帕奇网络服务器就植根于这种形式的开放源。
我让一个朋友——it系统工程师麦克。阿尔盖洛给我解释为什么人们会以这种方式分享知识或工作,他说:“it人士都是非常聪明的,他们也希望别人能知道他们有多聪明。”发明网景 只有在平坦的世界里你才会听到这样的评论。
免费软件运动已经构成对微软和其他全球软件巨头的巨大威胁。正如《财富》杂志2004年2月23日报道的那样,“这种强大的基础软件建立在英特尔无处不在的微处理器的基础上,同时也迎合了网络突飞猛进的需要。linux很快开始在全球的程序员和商业用户中获得欢迎。这场革新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小小的linux……几乎任何类型的软件都可以以公开源的方式被找到。程序员在网上聚会的一个地方sourceforge一共列出了8.6万个程序。虽然对很多网络高手来说这些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设计,但很多软件却很有价值.如果你不愿为微软的office软件花350美元,为adobe公司的photoshop花600美元,那你就可以到openoffice.org和gimp寻找高质量的免费产品。”像google、e-trade和亚马逊这样的网站将英特尔商品服务器和linux操作系统结合在一起使用,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研发支出,并增加了他们对软件的控制权。
老实说,尽管linux和阿帕奇最初以社区开发软件的纯粹形式出现,由自发的合作社区上传完成,但很快阿帕奇就成为一种混合模式,这主要是由和ibm的合作导致。
一些人免费改进阿帕奇,另一些人则由ibm雇用完成工作,于是这家公司就可以出售围绕基础软件开发的服务、升级及附加产品。同时,我们看到风险资本家也正给开放源新型企业提供资助,通过支付软件公司一定费用,要求后者免费公开一些程序,这样社区就会使用并开发这些程序,反过来新型企业就可以出售自己开发的附加产品来盈利。比如,红帽公司就支持linux和其他开放源的开发,并围绕这些创立了商业模式。红帽公司不会出售给你linux本身,这是不被允许的,但它却可以将linux用户化、提供技术支持并收取一定费用。
这些混合模型可能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什么?首先,一个复杂的软件平台如果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如果要不断更新、调整和改进,就必须由围绕它来服务的经济。开放源社区的软件开发商只有这么多的时间、兴趣、精力和智慧来不计薪酬开发代码。在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不对社区的某些人从经济上进行激励,这项工作不能达到最高水平。
在linux的案例中,马里的人们能够免费下载软件,这是令人振奋的,遗憾的是linux不再免费开发了。谁也别再为linux免费提供软件包有幻想了。ibm不会出售与linux竞争的操作系统,但ibm却出售和微软竞争的软件。因此,ibm非常乐意雇用高水平的软件工程师,让他们改进linux,使之作为能与微软视窗的竞争者,由此削减微软利润、削弱其在某些领域与ibm竞争的能力。同样的道理,太阳微电子系统创建了openoffice.org.正如太阳微电子系统的网站上所说得那样,openoffice.org社区是太阳微电子系统于2000年创建的。在这个活跃的社区,太阳微电子系统是个关键成员,提升和支持openoffice.org的办公组件。
哎,那是商业。但这就是商业。从消费者角度来说,重要的是社区开发软件的混合模型促进更多的竞争和为公众生产出更加便宜的产品——如果这些软件不是免费的话。
不用说,社区发展软件的整个概念在微软上下也得到了激烈讨论。鉴于这家公司在软件业的核心地位,我认为,倾听他们的看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我在雷蒙德市讨论内容的一部分:在微软看来,已经从社区软件运动演化出来的混合模型确实是商业竞争的新形式,任何人都不应当对此有幻想。不管社区开发软件运动的创立者队伍利润的社区开发软件是怎样打算或希望的,事实上,社区发展软件并没有照原来的设想发展。如今,社区软件运动是商业,对微软和各家公司而言都具有潜力。
刚才已说过,同我交流的微软高官仍相信这种软件模式有局限性,不会,也不应该取代传统的商业软件行业,其理由如下:首先,微软认为如果创新者不能得到经济上的奖励,突破性创新的激励就会最终枯竭,在这一日益复杂的领域推动进步的深入研发也将缺乏资金支持。微软成功地创建了标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这一成功让微软可以将数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研发,最终开发出能卖到好几百美元的office应用软件。
诚如微软首席技术官克瑞格。芒迪所说:创新、回报、再投资、更多创新的良性循环已经促进软件企业全面重大突破。我们知道软件也是个规模经济行业。
开始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来开发软件产品,而后生产每件产品的边际产品就变得很小,但大量出售时,你就会收回投资,然后将利润投入开发下一代产品。但是,如果你坚持不能对软件产品收费时,你就将大量利润拱手让出,软件行业也就不再是规模经济行业。
他继续说:科学研究将越来越多地需要社区付出更多努力,这是确实存在的,但我认为这更多的是因为问题的复杂性要求跨学科合作,而不是因为带来真正创新的基本远见都来自集团而非个人。我相信开放源将继续作为强大的发展潮流,但它将主要转向学术界长期存在的知识平民化模式,而不是取消对软件的经济激励。
比尔。盖茨补充说:“你需要资本主义来推动创新。如果说创新根本不值得经济激励,那是违反世界发展方向的。我跟一些中国人交谈,他们的梦想往往是开设一家公司。他们想得并不是,‘我要白天做理发师,晚上开发免费软件’……如果你的软件系统出现了安全危机,你不会说,‘那个理发店里的家伙在哪儿?
‘“芒迪指出,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迟早你会发现,如果任何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免费软件,而没有体现和促进核心竞争力的私人软件和it系统,你将很难获得和维持竞争力。公司希望能获得为自己专门设计的系统,也希望it工具箱为他们设计别人没有的东西。这样的话,微软认为,私人软件系统将有很大空间。最后,规模和范围将至关重要。对学生和公司来说,你们可以带着电脑周游世界,找一个标准化的微软文字程序来写论文或业务报告。我不希望每到一个地方就必须更换一个不同的文字处理程序,这无助于工作流动。
但是,我想社区开发软件也将继续存在的原因是,尽管某种程度上说,没有经济激励,它也许不能作为实现突破和传播突破的工具持续发展,但它已经被证明是非常强大的。2004年前,linux操作系统一直是最知名的挑战微软的开放源软件。然后,2004年11月,一个支持开放源软件的非赢利团体莫芮拉(mozi)
基金会推出了火狐(firefox)网络浏览器。《纽约时报》(2004年12月19日)
的科技记者兰达尔。施特罗斯称其弥补了微软ie浏览器的不足。便于安装的火狐1.0是在11月9日推出的,一个月内它的下载次数达到了1000万次。火狐的忠实用户还捐款为它在《纽约时报》上做了2个版面的广告。史特罗斯补充说:“火狐让开放源软件从默默无闻的后台来到了你的家里,来到你父母的身边(你那些上大学的孩子们已经在使用这些开放源软件了)。它像微软的ie一样便于使用,到2005年11月火狐推出一周年的时候,它已经占据全球浏览器市场大约10%的市场份额,其中大部分都是微软原来把持的份额。”
火狐迅速扩展市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它社区开发的特点:用户可以对它的研发方式做出贡献,实际上,浏览器新增的个别应用程序都是用户编写的。到2005年11月,一个新的混合版本火狐1.5即将推出。
当你认识了火狐的产生过程后,你会对它的爆炸式增长感到惊奇。火狐实际是在mosaic和网景浏览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网景浏览器1998年被微软的ie击败。同时,《连线》(2005年2月)报道,和其他开放源的软件一样,火狐是很多不同的程序员改进和提高的结果,其中两个人更是功不可没:他们是布莱克。
罗斯和本。古德杰。布莱克。罗斯是一个瘦瘦的、留着黑碎发的19岁男孩,在斯坦福大学读大二,超爱运动;本。古德杰是一个矮胖的新西兰人,今年24岁,说话声音轻柔。罗斯在14岁那年登陆到他们家的美国在线账户,并开始为莫芮拉集团(由负责维护网景浏览器源代码的程序员组成)修改程序缺陷。很快罗斯就不再满足于对网景浏览器的修修补补。2002年,他突然决定开发一个轻巧、快速、容易操作的浏览器。2003年罗斯成为全日制大学生后,古德杰拿起“接力棒”。
他将整个项目进行整合,使浏览器成型,并在去年底(2004)推出火狐1.0版本。
于是,一个来自斯坦福大学的19岁男孩和一个来自新西兰的24岁小伙,从地球的两端开始不计报酬地在开放源社区工作,开发出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内就抢走ie5%市场份额的浏览器。我特别喜欢罗斯在《连线》中谈及的他 这些博客已经创建了没有任何准入障碍的网上平民区,这些平民区通常会散布各种谣言和主观臆测。因为没人管理,各种行为标准差别很大,会有一些彻底不负责任的言论。但是也正因为没人管理,信息流动才会彻底畅通。而且这一社区有时也会报道一些真实的事情,比如“拉瑟门事件”,它可以像任何网络或主要的报纸一样报道一些客观公正的新闻。
technorati网站负责跟踪不断更新的网络日志,它宣称,每7秒钟就有一个新的博客诞生,现在已有2400万博客,其数量还在以每天增加7万的速度递增,每隔5个月,博客数量就要翻一番——以个人视角报道伊拉克前线新闻的博客、批评高尔夫球场建筑构造的博客、扑克博客、投资博客以及像你我一样普通的博客。
旧金山自由撰稿人马克。格拉瑟(markser)2005年7月28号给yaleglobal网站写的一篇文章提到,7月7日伦敦地铁发生爆炸的当天,bbc网站邀请观众和听众发送一些他们见到的照片。24小时之内,该网站就收到了2万份电子邮件书面纪录。1000张照片,20段视频。一位业余爱好者拍摄的双层汽车爆炸的照片成为当天该网站的主要图片之一。bbc、《卫报》、msnbc的网站都是走平民记者道路的主流媒体网站,它们的读者即使没有接受过任何报道培训,也可以在短暂时间内为网站建设做出贡献。bbc所做得只是驾驭上传的能力,将其转化为有用的编辑内容。
bbc愿意欢迎博客,这一方面显示出博客的力量和弱点,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为什么博客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谁能在24个小时内细细研读2万份博客呢?这就像我们不能从灭火水龙带里喝水的道理一样。因此,和软件行业一样,我们很有可能看到的是更加混合的方式:传统的新闻机构吸收、筛选、从中选出最优的,然后将他们同传统方法编辑的新闻合为一体(如今,许多像通用电气这样的大公司每天都监控着博客对他们评论,并相应地做出回应)。10年后你认识的所有人几乎都拥有一个博客,很难想象那时是什么样子。可这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如果你看一下facebook现象,就会明白这一点。facebook是高中和大学十分风靡的网上社交场所,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利用这个平台讲述自己的故事。
研究科技与政治相互关系的分析师迈卡。西弗赖(micahsifry)在2004年11月22日的《国家杂志》(thenation)中写道,下一代人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而不是人到中年时才去适应这种环境。grunwaldassociates2003年12月的研究显示,美国6~17岁的青少年拥有自己网站的人数超过200万。幼儿园到3年级的孩子中29%拥有电子邮箱。乔希。凯标格(joshkoenig),在dean大战中懂事的20个重要人物之一,现在是美国音乐(musicforamerica)的一位创始人之一,他说我们只看到倾盆大雨的前几滴雨而已。他告诉我,在美国的大多数高中,学生们利用网站来给老师划分等级。
我认为这样有些夸张。但后来,我在“评价我的老师”(ratemyteachers)
网站上发现,4万所美国和加拿大中学的学生对90万个老师作出了600万项评价。
这一数字是上一年的3倍,覆盖了两个国家85%的学校。未来是这些学生的,我们剩下的人只能随波逐流了。
播客,也就是语音版的博客,刚刚出现。他随着苹果便携式音频播放器ipod的广泛流行而逐渐兴盛起来。播客的内容包括:个人制作的与自己有关的音频和视频的音乐文件、评论、书籍、诗歌朗诵、独奏会等任何你能想到的可以通过声音或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如苹果itunes)的东西。用户或订购者接着可以下载这些播客,然后通过电脑、ipod、mp3播放器,手机或其他移动装置来听或者观看它们。播客给传统音像公司和广播电台正带来巨大冲击,毕竟有这么多人能成为视频和音乐的制造者,而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听众和观众。
维基百科:社区上传内容我在写这本书时经常提到的另一种知识平民化性质的合作形式是维基百科(wikipedia),这是由用户贡献内容的网上百科全书,也被称作“人民的百科全书”。
“wikis”在夏威夷语中是“快”的意思。这种网站让用户可以直接在家庭电脑上编辑网页。2004年5月5日,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安德鲁。利赫在yaleglobal网站上张贴了一篇论文,解释了维基百科的运作方式和它如此成功的原因,“维基百科是由bomis的总裁吉米。威尔士发起的。在此之前,他曾发起过一个虽属自愿创办但却处于严格控制下的百科全书项目,主编们都拥有博士学历,但他们只收集了几百篇文章,2年后由于缺乏资金和资源,这个项目流产了。为了不让这些内容浪费掉,2001年1月威尔士将这些文章贴到了一个wiki网站上,并且邀请访问者对之做出修改和增添新的内容。这个网站 你也许会问,人们怎么通过公开来源、公开编辑的方式创建令人信服的大百科全书呢?事实上,维基百科中的每篇文章上都有一个“编辑此页”的按钮,让访客可以自己决定是添加还是删除该页。利赫解释说,由于wiki可以追踪文章的状况、查看访客的修改和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它们实际充当着“社会软件”的角色。wiki网站也可以查询和保留文章每次的修改状况,因此任何操作都不会造成永久性的破坏。维基百科在多数一致的原则下运作,用户在增添和修改内容的过程中也还努力达成共识。
利赫写道:“不过,技术本身是不足够的。吉米。威尔士的编辑原则是必须保持中立观点(npov).维基百科的章程是,‘中立观点意味着应努力让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同意某种观点或事实……’因此关于全球化等争议问题的文章也得益于维基百科这种开放的全球属性。过去2年中,‘全球化’这一词目已经有90多种解释,参与者来自荷兰、比利时、英国、澳大利亚、巴西、美国、马来西亚、日本和中国。
其角度多样:从世界贸易组织和跨国公司到反全球化运动和对文化多元性的威胁。
与此同时,一些恶意的修改行为也会被遏制。对破坏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也并不是什么难事,用户只需查看近期修改的清单就可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发现这些破坏行为,然后点击按钮就可以回到破坏前的状态,这就比较有利于wiki社区对质量问题的掌控。“2004年11月1日一期的《新闻周刊》引用英国艾塞克斯一位维基百科迷(他曾对1000多个词条的正确性进行网上监督)的话说:”合著百科全书的想法也许是有些疯狂,但它的自控却很好。“
他当然很受欢迎。到2005年底,维基百科每个月的页面浏览次数达到25万亿,这让他成为网上访问次数最高的参考类网站之一,类似的网站还有dictionary。我相信,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当大英百科全书的推销员敲开你的家门并向你炫耀这些书时,你肯定感觉他很棒。我当时自然也有这种感觉。然后,当你拿到微软电子百科全书的 我于2005年11月29日写下这些文字时,维基百科的网站这样报道:始于2001年的英语版本中,我们现在共有841358篇文章。吉米。威尔士才刚刚起步。他还将维基百科拓展到了字典和词典领域——维基字典;拓展到了数字课本和手册领域——维基书本;拓展到了网上引用语领域——维基引语;拓展到了物种的网络目录——维基物种;当然还有让你可以自由创作和上传的新闻内容——维基新闻。
不过,维基百科并不总是光鲜照人,它也不是总能实现自控。当人们上传自己的百科全书时,很多事情都会发生,而且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好事。你的敌人可能将它用作在全世界毁坏你名声的海报栏,这种情况通常需要大量时间才能解决。
老约翰。席根塔勒(johnseigenthalersr)是《今日美国》的主编,并且还是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university)自由论坛宪法 在78岁的高龄,我以为任何有关我的负面消息都不再会令我吃惊或使我受到伤害,但是我错了。这篇传记中有一句话是真实的。20世纪60年代初,我是罗伯特〃肯尼迪的行政助理,同时也是他的护枢者。当我儿子小约翰〃席根塔勒(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新闻记者)后来给我打电话说,他在两家网站reference和answers上发现同样卑劣的文章时,我感到难以臵信。
几个星期来,我从老师、记者和历史学家那里听说了。维基百科这个精彩的世界……成千上万世界各地的人每天访问这个网站,目的是要迅速获取参考事实。
但这个网站的内容却是由没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有时还是一些恶意的人)编写并粘贴上去的。
在我的要求下,三个网站的主管人员已经删除关于我的虚假内容,但是他们不知道,也查不出到底是谁写了这些恶毒的言辞。
我打电话给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问他,你……有办法知道是谁写的这些吗?。不,我们没有办法……他说。另外两个网站的代表说,他们计算机的编程只能从维基百科上逐字复制数据,从不检查其内容的真伪……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媒体世界之中,其中拥有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研究的宝贵的机会。
但是其成员中也有蓄意用笔中伤他人的知识分子,国会已经授予这些人权利并保护它们。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妈妈教导我:说人闲话是罪恶的。她拿起一个塞满羽毛的枕头并说,如果我把枕头撕破,羽毛将会四处飞扬,我就再也不能将它们装回去了。而恶意中伤他人的行为,也是这样。
对于我来说,那个枕头就是对维基百科的暗喻。
我喜欢维基百科,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曾使用过它。但在使用它的过程中,我很清楚,网络社区中的知识并不总是正确的。网络并不总是能自动纠错,并且其纠错的速度不及错误传播的速度。今天,ibm专门有资深员工负责跟踪维基百科上有关ibm的介绍,并且确保这些内容不存在虚假,这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在未来数年里,年轻人将更多地从维基百科而非ibm自身获取有关后者的信息。
上传究竟要发展到什么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