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五章 孔学原理四(仁)

作者:谢无量 字数:12604 更新:2025-01-03 17:07:52

孔子称“吾道一以贯之”,然此一贯之道既约而名之为中庸,又散而布之为礼,皆足以为伦理政治之原理焉。此外,孔子所亟言者,尤莫如仁。

孔子盖于颜子之外,未尝以仁轻许门人。今举《论语》证之: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论语·公冶长》)

孔子谓仲弓可使南面,又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固已极称仲弓之贤矣,而犹未许其仁者。《集注》曰:“仁道至大,非全体而不息者不足以当之。如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况仲弓虽贤,未及颜子,圣人固不得而轻许之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孔安国注曰:“仁道至大,不可全名也。”《集注》以子路于仁盖日月至焉者,故以不知告之。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何晏解曰:“余人暂有至仁时,唯回移时而不变。”皇侃疏曰:“仁是行盛,非体仁则不能,不能者心必违之。能不违者,唯颜回耳。既不违则应终身,而止举三月者,三月一时,为天气一变。一变尚能行之,则他时能可知也。”程、朱说略同。

孔子不惟罕以仁许门人,亦不敢以仁自居,盖谦逊之意,亦见其重视仁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

孔子于并世之人亦不轻以仁许之。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其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孔子所许为仁者,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外,寥寥千余载之间,仅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齐、管仲数人而已。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

……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同上)

今当先明仁之意义。盖《论语》孔子言仁,析而言之,其义大率有五:一曰惠泽之义,二曰笃厚之义,三曰慈爱之义,四曰忠恕之义,五曰克己之义。

所谓仁为惠泽之义者: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

孔安国注曰:“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朱子曰:“仁,教化洽也。”此即仁泽洽被,民各得所之意。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五者终之以惠,亦所以使仁泽下流之道。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

邢昺解“何事于仁”谓“不啻于仁”也。盖博施济众为仁,固无待言,惟其事则圣如尧、舜,尚或病之耳。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民所以受管仲之赐者,即其惠泽被于民也。故曰“如其仁!如其仁!”

所谓仁为笃厚之义者: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包咸解曰:“君子能厚于亲属,不遗忘其故旧,行之美者也。则民皆化之,起为仁厚之行,不偷薄。”吴棫以此为曾子之言,翟灏《四书考异》驳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朱子《集注》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集注》引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已上言仁,皆有厚义。

所谓仁为慈爱之义者: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孔安国注曰:“宰我以仁者必济人于患难,故问有仁人堕井,将自投下从而出之不乎。”朱子《集注》引刘聘君曰:“‘有仁’之‘仁’当作‘人’。”盖从井救人亦是从慈爱之义推之。慈爱为仁本义,余是孳生之义。

所谓仁为忠恕之义者,曾子以忠恕为一贯之道,而《论语》多有谓忠恕恭敬之事为仁者。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即是敬也。孔安国曰:“为仁之道,莫尚乎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恕也。故此章言仁,有敬与恕之义。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此章言仁,亦是恕义。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上以恭、敬、忠为仁,然恭、敬与忠,义颇有相近者。揆上之敬恕与忠恕之义,殆又无不本于诚实。惟诚实而后能忠恕,惟诚实而后能恭敬也。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

孔安国注曰:“讱,难也。”《集注》曰:“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王肃注曰:“刚,无欲也。毅,果敢也。木,质朴也。讷,迟钝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前二章皆论诚实者近于仁,后一章则论非诚实者之远于仁也。盖不易发言与刚毅木讷皆惟诚实者能之,与巧言令色异日论也。此亦忠之类,故附著于此。

所谓仁为克己之义者: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

语矣!”(《论语·颜渊》)

鲁昭公十二年,楚灵王闻《祈招》之诗而不能节欲,遂以及难。孔子论之曰:

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谿?(《左传·昭公十二年》)

克己复礼之义,诸说纠纷。马融《论语注》:“克己,约身也。”邢昺据刘炫说谓克训胜也,己谓身也,谓能胜去嗜欲,反复于礼也。朱子盖略本邢疏,而训己为私欲。

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论语集注》)

毛奇龄取马融说,证以《左传》之文,且申之曰:

克者,约也,抑也。己者,身也。后汉陈仲弓诲盗曰:“观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尅己反善。”别以克字作尅字,正以掊尅损削,皆深自损抑之义。(《论语稽求篇》)

按,皇侃疏已作“尅己复礼”。盖克己、尅己、约身、胜身皆同一义,不过节欲而已。先是孔安国注此章曰:“身能反礼,则为仁矣。”其说似未如《集注》之切。然焦循申之曰:

孔与马异。孔训克为能,故云身能反礼。邢疏解为约身,非孔义。(《论语补疏》)

虽然克己为制欲之义,故是古义也。

《书》曰:“欲败度,纵败礼。”我之谓矣。夫子知度与礼矣,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左传·昭公十年》)

胜己之私谓之克。(扬雄《发言·问神》)

上所谓克,皆制欲之义。至训己为私欲,则始自《集注》。或颇有疑之者,然考异邦语原,己之义亦尝转而为私。如英语Self为己,Selfish或Selfishness;德语Selbst为己,Selbstheit为私是也。

抑犹有当明者,则克己之义既为胜欲,所谓胜之云者,将节而制之与?抑禁而绝之与?古之儒者多论寡欲,至宋世理学大盛,则或言无欲。周敦颐《通书》曰: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至矣哉!(《圣学》)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濂溪谓养心不止于寡欲,寡欲又寡,以至于无,则诚立明通。较之《孟子》之言,益为紧切。然孔子似亦主寡欲而不主绝欲,请略举其证: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孔安国释欲以为多情欲也,是不欲即情欲不多之意。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同上)

原宪在孔子门人中,最能刻苦自克者也。其言盖几以禁欲为仁,而孔子不许。

焦循曰:“董子论仁曰:‘其事易。’此孔子之恉也。‘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皆以仁为易也。故《易传》曰:‘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吕览·察微》云:‘子贡赎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让不取金,不伐不欲也,而赎人之路遂窒。《孟子》称公刘好货,大王好色,与百姓同之,使有积仓而无怨旷。孟子之学全得诸孔子,此即己达达人、己立立人之义。必屏妃妾,减服食,而于百姓之饥寒仳离漠不关心,则坚瓠也。故克伐怨欲不行,苦心絜身之士,孔子所不取。不如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絜矩取事不难,而仁已至矣。绝己之欲,而不能通天下之志,非所以为仁也。”(《论语补疏》)

以上所谓仁之意义有五:(一)惠泽;(二)笃厚;(三)慈爱;(四)忠恕(及敬恕等);(五)克己是也。然此五义皆出于一,相络相系,非凿枘不相入者也。慈爱为仁之本义,能慈爱者为人自笃厚不偷薄。至其所以能慈爱,则必平日存心敬恕。而慈爱之效即为惠泽。行慈爱之际,尤在先能克己。故此五义,其相通也如此。

孔子所谓仁,虽与今世所谓利他主义(Altruismus)者相近。然欧美学者恒谓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不相容,则犹有所偏也。孔子言仁,即无此弊。

孔子言仁,实自他兼尽,对于己则制欲,对于人则慈爱。盖人之生也,利己心与利他心同时并具,至其发达之序,则利己常先于利他,且利己心视利他心尤猛烈。故欲利他主义之行,不得不于利己心加以节制,有时至掷生命而不顾,此仁者所以必有勇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盖孔子论仁之为德,必以刚勇之道达之。或谓康德言德,亦主严肃(Regoristische),疑若相近。其实不然,孔子之所谓仁,直以悦乐为体,惟有勇气者乃能臻于此至上之乐耳。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

上所谓“安仁”及“仁者不忧”、“求仁得仁”之类,皆以仁之体可乐,故仁者趋之也。然《论语》又曰: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静者。”(《雍也》)

孔安国曰:“仁者无欲,故静。”何晏曰:“仁者之性好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包咸以为性静者多寿考。盖孔子形容仁者之安然自适其乐,有如此者。孔子之于伦理,固未当不主乐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上)

孔子之主乐,宜若近于伦理上所谓悦乐主义(Eubemonismus)。但孔子不屑屑于幸福之比较,但以为求仁者自然必致之符而已,此其所异也。

孔子于门人中尤称颜渊,而贤其在陋巷之中不改其乐。宋儒每教人寻孔、颜乐处。周子《通书》曰: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颜子》)

不愤不启,大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然则圣人之蕴,微颜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圣蕴》)

此颜子之乐,亦以其知于仁之体深也,故孔子许之。然犹有不可不辨者,即孔子利他之仁,抑为平等慈爱与?

抑为差别慈爱与?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朱子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之语盖闻诸夫子。此二语实有近于斯多噶派哲学及基督教之世界一家说(Cosmopolitismus)者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泛爱二字虽有似于平等慈爱,然孔子之言仁,固不流于平等,实主张爱有差等者也。今列证如下: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同上)

是则仁人固犹有所好恶,非一切齐视也,唯其好恶必中节耳。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此见孔子不认平等慈爱。孔子以后,学者绍述其说,益以差等慈爱为主。《孝经》曰: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圣治》)

《孝经》或以为孔子授曾子,要其书出于曾子之徒者也(详见后)。《中庸》曰: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是皆差等慈爱之旨,就孔子言仁之绪而衍之者也。及孟子辟杨子为我与墨子兼爱,于是差等慈爱遂为儒教之定说,与佛教及基督教之平等慈爱划然有别矣。《杂宝藏经》曰:

尔时如来被加陁罗刺,刺其脚足,血出不止。以种种药涂,不能得差。诸阿罗汉于香山中取药涂治,亦复不除。十力加叶至世尊所,作此言曰:“若佛如来于一切众生有平等心,于罗喉罗、提婆达多等无有异者,脚血应止。”即时血止,疮亦平复。

此虽寓言,亦足见佛家平等慈爱之精神矣。他佛经此类甚多,不可胜举。姑引此一条为证。《新约全书·马太福音》曰:

若恒闻人言:“以一目报一目,以一齿报一齿。”我则告若:勿与恶为敌。人批若右颊,当并转左颊向之;人讼若欲得若内服,当并弛外服付之;人强若役一里,与偕役十里。有求于若必予,有贷于若必勿却。若恒闻人言:“爱厥友,勿爱厥仇。”我则告若:必爱若仇。咒若者,若祝其福;憎若者,若遇之善;谤若、侮辱若者,若颂祷其美。如此,则若在天之父其子若矣。在天之父擢日照于善,亦照于不善;雨于义,亦雨于不义。亶爱爱己者,焉攸赍?……若其毕法若在天之父(第五章第三十八节至四十八节)(未据旧译)

上可见基督教之博爱主义矣。今姑不论平等慈爱与差等慈爱之得失,请略考孔子言仁之性质如下:

仁与孔子学说关系至重,前已论孔子言仁为差等慈爱矣。至其字义,朱子曰: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论语集注》)

此以仁为慈爱,然不属于情,而实为德之专名。朱子又曰:

仁、义、礼、智,人性之纲。(《小学题辞》)

仁者,无私心而合天理之谓。

此又以仁为性之名,盖本《白虎通》五性之说。又如《论语》曰:

舜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此言仁又有善义,儒、道、杨、墨诸家并常以仁为善义。其余古书论仁之字义者甚多,大抵或为德之名,或为性之名,或为善之名,不复备举矣。

夫道,一而已:曰中庸,曰礼,曰仁,皆在此一贯之道之中。然中庸为一贯之道之形式,礼与仁为其实质。就中礼又为存于外者,仁为存于内者。列表如下:

一贯之道

形式………中庸

实质………

存于外……礼存于内……仁

中之理虚,而仁与礼之用实。道之体具于礼矣,而仁则礼意之精者也。孔子关于伦理政治之事,其言中庸与礼与仁,一何详与!学者多谓中与礼,先圣之所常言,惟仁自孔子始发之。孔子以后,儒家尤好言仁,由周自汉则曾子、子思、孟子、董仲舒,宋以下则程明道、伊川、朱晦庵诸人。孔子言仁,曾子则兼言仁义,孟子以仁、义、礼、智并举,董仲舒又以仁、义、礼、智、信为五常。孟子四端说与仲舒五常说,世所习知。今但考曾子言仁义先于孟子,得究孔子以下言仁之变焉。

程子曰:“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至是学者多谓仁义并举始于孟子。窃尝考之,则孟子以前固有言仁义者,曾子尤昌言之。在孔子时,世已恒用仁义并称,惟未树以为学说之根本耳。如《老子》曰:

大道废,有仁义。

上仁为之而无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列子》曰:“昆弟三人,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此亦仁义并举,且似谓当时有以仁义树学派者。顾《列子》书或谓后人依托,未可尽据,而《礼记》及他书又往往有仁义之说。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上》)

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礼记·乐记》)

独居思仁,公言言义。(《大戴礼记》)

子路曰:“所学于夫子者,仁义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上所引或曾子、孟子以后,仁义说既盛,言者遂每以仁义字记入旧文,未必即当时所言。何以明之?孔子言仁,多括义字之意于中,如“杀身成仁”及“仁者必有勇”,又论伯夷、叔齐之“求仁得仁”与“殷有三仁”。是所谓仁,即所谓义,故疑当时仁义字似未习用也。

孔子以后,或在曾子前后,仁义字颇散见诸书中。《易·说卦传》(《说卦传》非孔子所作)曰: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君子曰:

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亦仁义对举。《家语》引此并作孔子语,然有谓“仁者,人也”以下系子思之辞者,《家语》固未可信也。至于《论语》、《孟子》、《礼记》等记曾子语,多有主于正义者。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泰伯》)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同上)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同上)

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孟子·滕文公下》)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礼记·檀弓上》)

观上所列诸条,曾子守正不苟如此。虽未明言义,然皆义之事也。其以仁义并称者。

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

《大戴记》中所收曾子十篇,以仁义并称者不一而足。

尊仁安义,可谓用劳乎?(《曾子本孝》)

……士执仁与义而明行之。……(《曾子制言》)

……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殁其身。……(同上)

凡行不义,即吾不事;不仁,则吾不长;奉相仁义,则吾与之聚群。(同上)

据此等语,则孔子言仁,演而言仁义者实自曾子,子思、孟子皆绍曾子之绪而已。孔子一贯之道实统中庸与礼与仁,而子思多言中庸,孟子、董子、二程子、朱子多言仁义,荀卿多言礼,则所见之略有不同也。今粗掇荀卿言礼之要附于末。

荀子尝言“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故论其匡救之术曰:

治之经,礼与刑。(《成相》)

盖荀子之言治,以礼为积极之方法,以刑为消极之方法。积极之方法既奏其效,则消极之方法可措而不用。故荀子尤重礼。

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议兵》)

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故错之而人莫能诬也。(《王霸》)

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儒效》)

其《礼论篇》言之尤详曰: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至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小人不能测也,礼之理

诚深矣。……君子审于礼,则不可欺以诈伪。……

故……礼者,人道之极也。

孔子言中、言礼、言仁,无不统于一贯之道。后之儒家始各尊所闻,要同出于孔子耳。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0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