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啊,在我贫困的生活中,当你圣经的言语敲击我的心门时,便觉得意绪纷然。人类浅陋的理智往往欢喜多费唇舌,都因为搜寻较发现更易饶舌,请求较获致更耗时间,双手摸索较掌握更费勤劳。但我们已把定了你的诺言,谁能从中破坏?“如果天主帮助我们,谁能阻挠?”[1]“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启。”[2]
这就是你的诺言:真理所允许的,谁会担心受骗?
二
我笨拙的口舌向高深莫测的你忏悔,承认你创造了天地,创造了我所目睹的苍天,创造了我所践履的地,我一身泥土所自来的大地。是你创造了这一切。
但诗篇所称:“天外之天属于主,至于大地,他赐给人的子孙”,[3]这天外之天在哪里?这天外天,我们的肉眼看不见,而我们所见的一切与此相比不过是尘土,这天究竟在哪里?整个物质世界虽则不是处处完美,但即使以我们的大地为基础的最差的部分也有其美丽之处,可是我们地上之天,与那个天外之天相比,也不过是下土。的确,我们这个庞大的天地,比起那个属于天主而不属于人的子孙的莫可名状的天,统名为“地”,这确有理由的。
三
“地是混沌空虚”,[4]是一个莫测的“深渊”,深渊上面没有光,因为没有任何形色。为此你命作者写道:“深渊上面是一片黑暗”,[5]所谓黑暗,不就是没有光吗?假如有光,光在哪里?只能在上面照耀。假如光尚未存在,则说一片黑暗,等于说没有光。上面是一片黑暗,因为上面没有光,犹如没有声音,就是静寂。说一片静寂,不是等于说没有声音吗?
主啊,你不是早已如此教诲这个向你忏悔的灵魂吗?你不是已经告诉我,在你赋予这原始物质形相、把它区分之前,它是什么也没有,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肢体、没有思想?但不是绝无的空虚,而是一种不具任何形相的东西。
四
这物质,称它什么呢?除了用一些通俗的字句外,怎样向迟钝的人解释?世界形形色色之中,能找到什么比“地”、“深渊”更接近于这个混然无形的物质?二者处于最下层,不如天上一切灿烂发光的东西美观。那末我怎会又同意你把所创造的未具形相的物质,为了便于向人们说明,名为“空虚混沌的地”?
五
我们的思想追究一下,我们的感觉怎样接触这物质?思想将对自己说:“它既是物质,则不像生命、正义等属于理智的范围,但同时又是‘空虚混沌’,尚无可以目睹、可以捉摸的条件,也不能凭感觉去辨别。”人类的思想如此说时,只能力求达到不懂而似懂,似懂而又不懂。
六
主啊,如果我要用唇舌笔墨向你陈述你关于这个物质方面所教给我的一切,我首先承认我以前听到这名称时是莫名其妙,而向我谈论的人也是一窍不通;我的思想用各种形状去模拟它,而实际上还是无从模拟;我心中设想一片混沌之中各种丑恶可怖的形相,但依旧是形相,而我名之为“不具形相”,不是因为缺乏形相,其实是具有如此罕见奇特的形相,以致我的感觉忍受不了,我怯弱的心灵因此惶惶不安。
实际我所想像的东西,并非没有任何形相,仅仅是和比较美观的东西相形之下,未免恍然失色。真正的理智教我如果要想像一个绝无形相的东西,必须摆脱一切形相,可是我做不到,因为我很快就会想不具任何形相的东西即是空虚,我无法想像形相与空虚之间一种既无形相又非空虚、近乎空虚而未显形相的东西。
我的理智便停止询问我那充满着物质影象并随意变化影象的想像力了;我注视物体本身,并深一层探究物体的可变性,由于这可变性,物体从过去的那样,成为现在的这样;我猜测到物体从这一种形相进入另一种形相的过程不是通过绝对的空虚,而是通过某一种未具形相的原质。
但我所要的是认识,不是猜测。现在如果我的唇舌笔墨向你陈述你在这一问题上所给我的一切启发,哪一位肯坚持不懈的思索领会呢?但我的心并不因我不能阐述这一切而不赞扬你、不歌颂你。
一切能变化的事物,所以能接受各种形相,因而能形成各种事物,是由于它们的可变性。但这可变性究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抑是精神或物质的一种状态?假使能够说:“非虚无的虚无”,或“存在的虚无”,则我将这样说了;但无论如何,它总是有此存在,才能取得可见的和复杂的形相。
七
任何存在都来自你,因为一切只要存在都来自你。但一样东西和你差别越大,则和你距离也越远,当然这不是指空间的距离。
主啊,你不能一会儿如此,一会儿如彼,你是始终如是,是“圣、圣、圣,全能的主、天主”。[6]你在来自你的“元始”中,在生自你本体的智慧中,自空虚而肇成品类。
你创造天地,并非从你本体中产生天地,因为如果生自你的本体,则和你的“独子”相等,从而也和你相等;反之,凡不来自你的本体的,也决不能和你相等。但除了你三位一体、一体三位的天主外,没有一物可以供你创造天地。因此,你只能从空无所有之中创造天地,一大一小的天地;由于你的全能和全善,你创造了一切美好:庞大的天和渺小的地。除了你存在外,别无一物供你创造天地:一个近乎你的天,一个近乎空虚的地,一个上面只有你,另一个下面什么也没有。
八
主啊,“天外之天”是属于你的,你赐与人的子孙的那个地,可见、可捉摸的地,那时并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接触到的地,那时是“空虚混沌”,是一个“深渊”,深渊上面没有光,“深渊上面是一片黑暗”,也就是说黑暗弥漫于深渊之上。此后肉眼可见的众水汇注的那个深渊,即使在底层,现在也有一种为鳞介所能辨别的光线。但在那时,这一切既未赋形,还近乎空虚,不过已经具备接受形相的条件。
你从空虚中创造了近乎空虚的、未具形相的物质,又用这物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我们人的子孙们所赞叹的千奇万妙。这物质的天真是奇妙,这是诸水之间的穹苍,是造了光以后 对于下一句的解释也是如此。在各种正确的意义中,有人采用这一点说:“地是混沌空虚,深渊上面是一片黑暗”,是指天主所造物质的东西,是物质世界不具形相、无组织、无光明的原质。另一人说:“地是混沌空虚,深渊上面是一片黑暗”,是指整个名为天地的东西,是未赋形相、未受光明的物质,从此造成了物质的天地和天地间一切可感觉的在西。另一人说:“地是混沌空虚,深渊上面是一片黑暗”,是指整个名为天地的东西,是未具形相、未受光明的原质,由此形成了理智的天,也称“天外之天”,和地,即物质的自然界,这地也包括物质的天,换言之,即从此造成了一切可见或不可见的受造物。另一人说:“地是混沌空虚,深渊上面是一片黑暗”,圣经上所说的天地,不是指无形相的东西,这无形相的东西已经存在:圣经先说明天主造成天地,即精神和物质受造物,然后用“混沌空虚的地和黑暗的深渊”指出从什么造成天地。还有人说:“地是混沌空虚,深渊上面是一片黑暗”,就是说已经存在一种未显形相的东西,圣经先说明天主创造天地,然后指出创造天地的原料,而天地则包括整个物质世界,分为两大部分,一上一下,以及所复载的和我们经常看见的一切受造物。
二十一
对最后两说,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难题:“如果你不愿以天地二字指无形相的物质,那末有非天主所造而天主借以创造天地的东西了,因为圣经上并未记载天主创造这物质;为此圣经所云“在元始天主创造天地”,天地二字或单独“地”字只能指哪个物质。至于下一句“地是混沌空虚”,虽则圣经以此称无形相的物质,我们不能解释为首句所称“天主创造天地”之外的另一种物质。对于这个难题,主张最后两说的人将答复说:“我们并不否认这无形物质造自天主,因为一切美好来自天主:我们说凡已经造成,已有定型的东西是更好,我们承认凡可能造的和可能成形的东西比较差,但也是好的。至于圣经未载天主如何创造那些无形物质,则圣经未载的事很多,如“”、“撒拉弗”[26]的创造,如使徒保罗所列举的“爵、位、权、德、诸品天使”,[27]这一切显然都是天主造的。如果“创造天地”包括一切,那末“天主之神运行于大水之上”,[28]这水怎样讲呢?如也包括在“地”字之中,则我们所见的水是如此美好,“地”字怎能解为无形的物质呢?即使作如此解释,则为何圣经记载从无形物质“造成穹苍”,“将穹苍称为天”,却不载怎样造成“水”?是否在天主说:“天下的水应汇合在一起”[29]时,汇合即是成形,水才获得这样形状?但穹苍上面的水怎样解释呢?圣经既不载这水如何形成,这水既然不具形相,怎会占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于此可见,虽则有些东西,《创世纪》不说它们造自天主,但健全的信仰和正确的理智对此不会有所怀疑的;任何有分寸的学说不至于因《创世纪》提到水而未言什么时候创造水,便说这些水是和天主一样永恒。圣经上名为“空虚的地”和“黑暗的深渊”的无形物质,即使对于它的创造缺而不载,我们为何不能根据真理的教训,肯定它是天主从空虚中创造的,因此不能和天主一样永恒?
二十二
听取了这些言论,用我愚昧的能力加以考虑后,向你、洞悉一切的天主陈述我的见解。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用文字来传达一件事,我以为对于这样的记录可能产生两种分歧:一种是关于事实的真假,另一种是关于作者的本意。因此,探讨受造物的性质是一件事,研究这位传达你的信仰的杰出仆人摩西写出这些文字时希望读者听者领会什么,是另一件事。
关于 [2]
见《马太福音》7章7、8节。
[3]见《诗篇》113首16节。
[4]
见《创世纪》1章2节。
[5]同上。
[6]
《旧约·以赛亚书》6章3节。
[7]
见《创世纪》1章6节。
[8]同上,1章10节。
[9]
见《诗篇》119首67节。
[10]见《诗篇》41首9节。
[11]同上,26首4节。
[12]
同上,101首26节。
[13]
按“居处”即指上文所谓“天外之天”,纯粹的理性。
[14]
见《哥林多前书》13章12节。
[15]
见《创世纪》1章7节。
[16]见《诗篇》149首6节。
[17]
见《诗篇》47首15节。
[18]同上,148首6节。
[19]见《德训篇》1章4节。
[20]
见《哥林多后书》5章21节。
[21]
见《诗篇》25首8节。
[22]见《诗篇》118首176节。
[23]见《诗篇》27首1节。
[24]见《新约·提摩太后书》1章8,5节。
[25]
按指耶稣在《马太福音》(22章37一40)上所说的:“全心、全灵、全意爱天主……爱人如己,全部法律和先知系于这两条诫命。”
[26]
二者都是天使的一种,屡见于《旧约》各卷,撒拉弗则仅见于《以赛亚书》6章2节。
[27]
见《新约·歌罗西书》1章16节。
[28]见《创世纪》1章7节。
[29]
同上,1章9节。
[30]见《约翰福音》8章44节。
[31]见《哥林多前书》4章6节。
[32]
见《马太福音》22章37节。
[33]
见《罗马书》9章21节;《诗篇》8彰5节。
[34]
见《约翰福音》8章25节。
[35]见《创世纪》1章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