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八章 道路在雾中_被背叛的遗嘱

作者:米兰·昆德拉 字数:9869 更新:2025-01-13 11:29:39

什么叫嘲讽?

在《笑忘书》 《笑忘书》的这个 误解是可以理解的:我没有试图把我的巴纳卡和他的教授变为可笑。我没有表明我对他们的保留。相反,我想尽办法来掩盖这一点,想给他们的观点赋予一种知识分子演说的优雅,大家那个时候都对此予以尊重,并狂热地摹仿。如果那时我把他们这些话变得可笑,渲染它们的过份,我所作的便是人们所说的讽刺。讽刺,是标题艺术;出于对自己的真理确信无疑,于是把自己决意要斗争的东西变得可笑。小说家与他的人物的关系从不是讽刺的,它是嘲讽的。但是,从定义上说包含有小心的意思在内的嘲讽怎么能让人看得出来?通过环境:巴纳卡和他的朋友的话处在一个动作、行为和语言的空间,它把那些话变为相对的。小小的包围塔米娜的外省世界,因一种无辜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显示其特点:每个人都对她抱有一种真诚的同情,然而,没有人试图理解她,甚至不知道理解意味着什么。如果巴纳卡说小说的艺术已过时,因而对他人的理解只是一种幻想,他不仅表达了一种时髦的美学态度,而且,无意之中,也表达了他自己和他的圈子中的一种苦恼:缺乏理解别人的愿望;一种对真实世界的自我中心式的失明。

嘲讽就是说:人们在小说中找到的任何一种表示都不能被孤立地看,它们的每一个都处在与别的表示、别的境况、别的动作、别的思想、别的事件的复杂与矛盾的对照中。只有慢慢地阅读,两次、多次地重读,才能对小说内部的所有嘲讽的关系得出结论。K被捕时的奇怪行为

K早上醒来,还在床上,按铃叫人给他送来早餐。代替女佣人进来的是一些陌生人,正常人,穿着正常,但是,马上就摆出一种主子的派头,以致K不能不感到他们的力量和他们的权力。尽管忍无可忍,他还是能力赶走他们,反而有礼貌地问那些人:"您们是谁?"

从一开始,K的行为就摇摆于两者之间:脆弱以至于准备向闯入者(他们来向他说明他被捕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厚颜无耻低头让步,和害怕自己显得可笑。比如,他坚决地说:"我既不想呆在这里,也不喜欢你们不作介绍就向我说话。"只消把这些话从它们的嘲讽的关系中拽出来,仅从字面上捉住它们(有如我的读者对待巴纳卡的话那样),K在我们看来[就像对于把《审判》写入电影的奥尔逊·威尔斯(ORSONWELLES)]便会是个反抗-暴力-的人。然而,只须认真地读一下文章就可知道这个被称为反抗者的人继续服从于闯入者,这些人不仅不屑于自我介绍,甚至吃了K的早餐,并让K在整个时间,穿着睡衣站在那里。

在这场奇怪的羞辱场面的结束的时候(他向他们伸出手去,他们拒绝握手),其中的一个男人对K说:"我想您大概想去您的银行吧?""去我的银行?"K说,"我还以为我被捕了。"

这回是又一次,人-反抗-暴力!他擅长挖苦!他挑逗!

卡夫卡的评论说得更加明确:

"K在他的提问中放进一种挑战,因为尽管别人拒绝与他握手,但他却觉得,尤其是监视人起来之后,自己越来越独立于这些人。他跟他们玩儿。打算在他们要走的时候,一直追他们到楼门口,并建议他们把他逮捕。"

这就是个非常巧妙的嘲讽:K投降了,但是想看到自己是个很强的"跟他们玩儿"的人,嘲笑他们,用玩笑的口气,伪装把自己的被捕当作认真的事。他投降了,但马上把他的投降解释为在他自己看来他能够保持他的尊严。

人们最先读卡夫卡的时候,脸上一副悲剧面孔。然后人们听说,卡夫卡在把《审判》的 K的行为。但是这个行为的可笑在何处?

这个问题使我回想起我在布拉格电影学院渡过的岁月。在教员的会议上,我和朋友C,总是以一种调皮的亲切感瞧着我们的同事D,一位50十多岁年纪的作家,狡猾但行为端正,我们始终怀疑他是个十足的不可收拾的胆小鬼。我们梦想有这么一个(可惜!)我们从未实现过的场面:

正在开会时,我们当中一个人将突然对他说:"跪下来!"

他先是会听不明白我们想要干什么;说明白了,在他的清醒的怯懦中,他很快就会懂了,但以为可以装作不懂,来赢取一些时间。

于是我们会提高声音:"跪下!"

这时候,他再也不能装不懂了。他会准备好服从,但只剩一个问题要解决:怎么做?怎么在这里,在同事眼皮底下跪下来,而又不降低身份?他将绝望地寻找一种滑稽的方式,用来配合下跪。

"亲爱的同事,"他终于会说,"你们是否允许我在膝盖下面放一个沙发垫背?"

"跪下,不许说话。"

他将照着去作:两只手交叉在一起,头微微垂向左方:"我的亲爱的同事,如果你们认真研究过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拉斐尔画的圣-弗朗索瓦·达西斯就是这种姿式。"

那时候每一天我们为这个使人高兴的场面想象新的场面,发明一些又一些我们的其他同事可能用来尝试挽救其尊严的精神法。对约瑟夫·K的 在布洛德看来,那是"最卑下的性"的关系(DIENIEDRIGTESEXUALITABT),"由于被性纠缠,约瑟夫·卡不把女人看做一个人性的存在"。

爱德华·格德杜克(EDOUARDGOLDSTUBCKER),捷克卡夫卡专家,在《审判》1964年布拉格版的前言中如此严厉地谴责K,即使他的措词不是像布洛德一样带有神学的印迹,而是马克思主义化的社会学辞令:"约瑟夫·卡之有罪,是因为他允许自己的生活走向机械化、自动化、异化,顺从于社会机器的呆板的速度,使之失去所有人道的东西;因而K逾越了,按照卡夫卡的观点,全人类都服从的法律,这个法律说:实行人道吧。"格德杜克在50年代遭受莫须有罪名指控,受到斯大林式审判之后,坐了4年监狱。我问自己:这个审判的受害者怎么能够在10年之后,向另外一个和他一样并无罪过的被告发起又一番审判呢?

亚历山大·维亚拉特认为(《〈审判〉的秘密故事》LHISTOIRESECRETEDUPROCES,1947年)卡夫卡小说里的审判是卡夫卡对自己的预审。K只是他的另一个EGO(自我):卡夫卡断绝了与费丽丝的订婚,未来的岳父"专程从马尔墨(MALMOB)赶来审判这个有罪过的人。阿斯加尼酒店房间发生的场面(1914年7月)给卡夫卡一个审判庭的感觉。…… 一个莫名的声音打电话给K:他将在下一个星期日在一个小镇的一所房子里被审讯。毫不犹豫,他决定前往;出于服从?出于害怕?噢不是,自我愚弄自动地运转起来:他只想去赶快结束这些让他讨厌的事,他们的愚蠢的审判让他浪费时间("审判成立了,那就得去应付,好让这个 阶段三:审判的社会化。K的叔父一天从乡下到来,听说了对他的侄子的审判。一件漂亮的事:审判再秘密不过,大家这么说,然而,却无人不知。另一件事同样出色:没有人怀疑K是有罪这件事,社会已经通过了这一控告,并在上面加上了它的默许(或者它的非-不同意)。人们准备看到愤怒的惊讶:"怎么会指控你?到底是什么罪?"然而叔父并无惊讶。他只是想到审判对于所有亲戚可能带来的后果而害怕。

阶段四:自我批评。法庭拒绝作出正式指控,为了面对法庭保卫自己,K最后便自己来找自己的错误。它藏在哪儿?肯定在履历表的什么地方:"他要重新回忆自己的全部生活,一直到最为隐秘的一切行为和一切事件,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报告并研究它。"

这种境况远不是非真实的:事实上,一个倒了运的普通女人也会问自己,我做了什么坏事?她会开始搜索她的过去,不仅检查她的行动,而且还要检查她说过的话和她的秘密的思想,为的是理解上帝的愤怒。

共产主义的政治实践为这种态度创造了"自我批评"一词(法语中该词在1930年左右从政治意义上被使用:卡夫卡那个时候不用它)。人们对这一个词的使用并不确切地符合它的词源。不是要批评(从改正错误的意图出发将好与坏诸方面分开),而是找到错误,来帮助主告者,来接受和同意控告。

阶段五:受害者与他的刽子手认同。在最后一章,卡夫卡的嘲讽达到了他的可怕的高峰:两位穿礼服的先生为K而来,带他到街上。他先是拒绝,但是马上对自己说:"我现在唯一能作的事……就是保持我的论证的明确一直到最后……现在我应不应该表现出在一年的审判中我什么都没有学到?

我应不应该像一个一窍不通的傻瓜一样走开?"

然后他远远看见警察巡逻。其中一个使他觉得可疑的人靠近了他们。这时,K主动地用力拽走两位先生,甚至和他们一起跑了起来,想躲过警察;有谁知道?警察会不会打乱或阻止等待他的执法?

终于,他们到了目的地。两位先生准备着,要把他扼死,这时一个想法(他的最后的自我批评)穿过K的大脑:"他的义务应该是自己拿起这把刀……把它插入自己的身体。"他抱怨自己的软弱:"他没能完全地经受考验,他没有能使官方摆脱全部工作;这最后一个错误归咎于向他拒绝使出全部必要力量的人。"

人可以多长时间被认为与自己认同?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人物个性在于他们个人的意识形态,它以或多或少直接的方式,确定他们的行为。奇里洛夫(KIRAILOV)完全被吞没在他自己的、被认为是自由最高表现的自杀哲学中。奇里洛夫:一个变成了思想的人。但是,人在真正的生活中,真是这样的个人意识形态的直接投影吗?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的人物[特别是皮埃尔·别祖柯夫(PIERREBEZOUKHOV)和安德烈·波尔贡斯基(ANADREBOLKONSKY)]也有他们的很丰富、很发达的理智,但它是在变化中并有多种变化形式,以至于不可能根据他们的思想来给他们下定义,那些思想在他们生活的每一阶段都各为不同。托尔斯泰这样给了我们关于人是什么的另一个观念:一个行程;一条曲折的道路;一次旅行,其每个陆续到来的阶段不仅不同,而且经常代表对前面阶段的全面否定。

我说"道路",这个词有可能使我们误入歧途,因为道路的形象让人想到一个目标。然而,这些只是出乎意料地结束,被偶然死亡所中断的道路,带我们向着什么目标呢?的确,皮埃尔·别祖柯夫到了最后,达到了仿佛是理想和最后的阶段:他懂得了生活总是去寻找一种意义,为这个或那个事业去奋斗,是徒劳的;上帝无所不在,在整个生命、在每天的生活之中,因而只需去生活所有要生活的并且带着爱:于是,幸福的他钟情于他的女人和他的家庭。目标达到了?达到顶峰,使得从后来角度看前面旅行的所有阶段成了简单的台阶?如果是这样的话,托尔斯泰的小说便会失去它的根本性的嘲讽,而接近于一种小说化的道德教训。在综述八年之后所发生一切的尾声里,人们看到别祖柯夫离开他的家和妻子一个半月,投身于彼得堡的一个半地下的政治活动。又一次,他要去为他的生命寻找一个意义,为一个事业而奋斗。道路没有结束,而且也不知道目标。

人们可以说一个历程的不同阶段,相互地、处在一种嘲讽的关系里面。在嘲讽的王国里到处是平等;这意味着历程中没有任何一个阶段,从道德而言,高于别的阶段。波尔贡斯基投入工作,为的是使自己有益于他的祖国,他是想因此而赎回他从前的愤世嫉俗的过失吗?不。不要自我批评。在道路上的 这一发现使他为之震动。

托尔斯泰精心描写皮埃尔用他的名字所进行的所有拼字变化绝对是好笑的:LRUSSE(俄罗斯),这是个极妙的拼写玩意儿。一个毫无疑问聪明而可爱的人的严肃而勇敢的决定有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来说出自一次愚蠢?

那么您对人怎么想,对您自己怎么想?为符合时代精神改变观点

一天一个女人兴高采烈地向我宣告:"不再有列宁格勒了!咱们又回到正经的圣彼得堡来了!"城市和街道重新命名,这事从没让我有过什么热情。我几乎想这样告诉她,但是最后一刻我按捺了自己:在她的被令人昏眩的历史前进所迷惑的目光里,我预先猜测出我们的不同意见,而且我没有要争论的欲望,况且在同一时刻我想起了一段她肯定已经忘记的插曲。同是这个女人有一次来布拉格我的家,看我和妻子,那是在俄国人入侵之后,1970年或1971年间,我们处在一种艰难的被禁止的境况中。从她来说,这是对我们支持的一种表现,我们尽力使她开心以作为对她的回报。我妻子对她讲起一个美国富翁住在一家莫斯科旅馆的滑稽故事(奇怪的是它是预言性的)。有人问那美国人:"您去墓地看列宁了吗?"他回答:"我花了十美元让人把他带来酒店。"我们的客人绷起了脸。作为左翼(她始终是)她认为俄国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对她所珍视的理想的背叛,并认为她要同情的这一背叛的受害者嘲笑这些被背叛的理想是让人不能接受的。"我不觉得这可笑",她冷冷地说,只是由于我们的被迫害的地位使我们之间免于决裂。

我可以讲一大堆这一类的故事。这种观点的转变不仅涉及政治,而且也涉及广义而言的风气,先是上升后为衰落的女权主义,对"新小说"的欣赏以及后来的蔑视,被放纵的色情所接替的革命的清教主义,先是被诬为反革命的和新殖民主义,后又由同样那帮人作为进步旗帜打了出来的关于欧洲的思想,等等。我扪心自问:他们还记得他们过去的态度吗?在记忆中他们还保留着他们转变的历史么?并不是看到人们改变观点而使我愤怒。别祖柯夫,过去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变成了要谋害拿破仑生命的刺客,在前一种和后一种情况下我都觉得他可爱。一个在1971年崇拜列宁的人没有权利在1991年为列宁格勒不再是列宁格勒而高兴吗?她当然有,然而她的改变与别祖柯夫的有所不同。

别祖柯夫或波尔贡斯基正是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变化时作为个人得到证明,他们给人意外;他们使自己变得不一样;他们的自由燃烧起来;伴随自由的,还有他们的自我的个性;这些都是有诗意的时刻:他们如此强烈地生活着这些时刻,乃至整个世界都带着被那些美妙的细节所陶醉的仪仗队跑来与他们会合。在托尔斯泰那里,人之作为他自己,作为个人,尤其因为他有力量,有异想天开,有改造自己的智慧。

反之,我看到的那些对列宁,对欧洲等问题改变态度的人们,却在他们的非人性中暴露了他们自己。这一改变既非他们的创造、发明、任性,也非他们的意外、思索、疯狂。它没有诗:它只是对历史的变幻的精神作了非常乏味的调整。所以他们甚至对此没有察觉;总而言之,他们总是老样子:总是在实际当中,总是想着在他们那个圈子里应该想的事情;他们之改变,不是为了更接近他们自我的某种本质,而是为了与别人混同在一起;改变使他们保持不变。

我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他们根据一个看不见的法庭来改变他们的思想,这个法庭自己也在改变思想;那些人的改变因而只是对于法庭明天要宣布什么是真理来下一次赌注。我想到我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青年时代,走出了早期的对共产主义的狂喜之后,我们每向着反对官方的教义迈出一小步都感到是一次勇敢的行动。我们抗议对宗教信仰者的迫害,捍卫被禁止的现代艺术,反对宣传的愚蠢,批评我们对俄罗斯的依赖,等等。这样做,我们便冒了些风险,没什么大了不起,但毕竟是点什么而且这个(小小的)危险给了我们一种让人高兴的道德上的满足。有一天我有了一个可怕的想法:如果这些反抗不是听自于内心的自由和勇气,而是出于有意讨好另外一个在暗中已经在准备的审判法庭?窗口

我们不可能比卡夫卡在他的《审判》中走得更远;他创造了极为无诗意世界的极为诗意的形象。所谓"极为无诗意的世界",我是指对于个人的自由、个人的特性毫无位置的世界,人在其中只是外-人类力量——官僚主义、技术、历史——的一个工具。所谓"极为诗意的形象",我是指:卡夫卡并没有改变这个世界的本质和它的非诗意特点,但却以他的巨大的诗人的奇想,改造和重新塑造了这个世界。

K完全被强加给他的审判的境况所吞没;没有任何一点时间去想任何别的事。但是,即使在这种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也还有一些窗口,它们突然地,只是在很短的时刻里,自己敞开了。他不能从这些窗口逃走;它们半开着,马上又关上;但是他至少在一个闪电式的空间里,看见了在外面的世界的诗,它不顾一切地存在着,好像一个永远在那里的可能性,并给他的走投无路者的生活带来一束银色的反光。

这些短暂的开放,比如说,是K的目光:他到了 审判之所以绝对,还在于它并不是处在被告人的生活限度之内;如果你在审判中输了,叔父对K说,"你将被抛弃在社会之外,所有亲属也得和你一起";一个犹太人的罪过包含所有时代犹太人的罪过,共产主义关于阶级根源的影响之说教,把被告父母亲和祖父母的错误也都包括在被告的错误中;在对欧洲的殖民罪行的审判中,萨特没有指控殖民者,而是欧洲,整个欧洲,所有时代的欧洲;因为"殖民者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因为"一个人,在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同谋,既然我们都从殖民剥削中得到了好处"。审判的精神不承认任何可经时效性;遥远的过去与一个今天的事件同样是活生生的;

即使死去,你也逃不掉:在墓地有暗探。

审判的记忆其大无比:但这是一个完全特别的记忆,可以确定为"对所有不是罪过的忘记"。所以审判把被告的生平缩减为犯罪录:维克多·法利亚斯(VICTORFARIAS,其著作《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是一部罪犯录的经典样本)在哲学家早期青年时代中便找到了他的纳粹主义根源,而对于他的天才的根源所在却不屑一顾;共产主义的法庭,为了惩罚被告的意识形态偏向,把它的全部著作列为危险品(所以在所有共产主义国家,卢卡奇,萨特,比如说,甚至他们的亲共文章,也都被禁止);"为什么我们的街道用毕加索、阿拉贡、艾吕雅、萨特这些名字?"

在1991年的后-共产主义的陶醉中,一份巴黎报纸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们很想回答说:为了他们的作品的价值!但是在他对欧洲的审判中,萨特已经很清楚地说了价值所代表的是什么:"我们珍贵的价值失去了它们的翅膀;从近处瞧它们,没有一个上面不沾有血迹";被玷污的价值不再是价值;审判的精神是将一切缩减到道德之中;这是对于工作、艺术、作品的一切抱着绝对的虚无主义。

K在闯入者前来逮捕他之前,看见对面房子里一对老年夫妇"带着完全不寻常的好奇"瞧着他;所以从一开始"看门人的古老合唱"便进入戏中;《城堡》中的阿玛丽雅(AAMALIA)从未被告也未被判决,但是极为明显,看不见的法庭对她不满,这足以使所有村民对她避而远之;因为如果一个法庭把一个审判的制度强加给一个地方,所有人民便都加入了审判的大规模运动并百倍增加其有效性;每一个人都知道他可能在任何时候被指控因而预先准备好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批评,被告人向主告人的屈从;放弃他的自我;取消自己作为个人的方式;1948年共产主义革命之后,一个富有家庭的捷克年轻姑娘对于自己富有的童年不相配的特权感到负罪;为了低头认罪,她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狂热到公开否认自己的父亲;今天,在共产主义消失之后,她又遭到一次审判并且又感到负罪;经历了两次审判,两次自我批评的碾轧,她的身后只剩下一个被否认的生活的荒漠;即使在此期间人们把过去从她父亲(被否认的)那里没收来的所有的房子归还给她,她今天也只不过是一个被取消的存在;双重地被取消,被自我取消。

因为发起一场审判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为了消灭被告;如布洛德所说:一个不爱任何人,只有一个调情对象的人,这种人应该死;所以K被扼死:布哈林(BOUKHARINE)被绞死。甚至向死者发起审判,这是为了让他们 有一种小说式的思索,就好像有小说式的对话和情节。在《战争与和平》中的长段的思索在小说之外,比如说在一份科学杂志里,是不能设想的。当然,由于语言的关系,它充满故作天真的比较和比喻。但是,尤其是托尔斯泰在谈历史的时候,不会像一位历史家所要做的那样,对于有关诸事件的确切描述,它们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带来的后果,这个人或那个人所起作用的评价等等感兴趣;他关心的是作为人类存在的新范畴的历史。

十九世纪初,在《战争与和平》中所讲述的那些拿破仑战争中,历史成为每一个人的具体经验;这些战争,以它的打击,使每一个欧洲人懂得他周围的世界遭受着一个永远的变化,这个变化会涉入到他本人的生活,将他的生活改变,把它置于动荡之中。在十九世纪以前,战争、反抗,像是自然灾害、瘟疫或一场地震一样被人感受。人们在历史的事件中既看不到一种统一性,也看不到一种持续性,并且想不到它会转变他们的进程。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加入了一个军团,后来在一场战役中受了重伤;他的整个生命都因此而打上烙印,他跛了腿,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但是那战役是什么?小说没有说。何必要说呢?所有的战争都一样。在十七世纪的众小说中,历史的时刻只是被大致地确定。只是随着十九世纪的开始,随着司各特和巴尔扎克,所有的战争才不再是一样的,小说的人物才生活在一个有具体日期的时间里。

托尔斯泰50年后回到拿破仑的战争,在他那里,对历史的新见解不仅仅记录在越来越能够抓住(在对话中和通过描写)所述事件的历史特点的小说结构中;使他首先感兴趣的,是人与历史的关系(驾驭它或逃避它,面对它而保持自由,或相反),他直接地涉及这个问题,把它作为他的小说的主题,对这一主题他使用一切手段,包括小说式的思索,加以研究。

托尔斯泰对于历史是由大人物的意志与理性而形成的思想进行论战。在他看来,历史自己形成,服从它自己的规律,但这些规律对于人仍是模糊不清的。大人物"是历史的无意识的工具,他们实现一个事业,其意义却不为他们所知。"更后面:"上帝迫使他们每个人在追逐他们的个人目标的同时,参与为一个唯一的、伟大的结果的合作,他们当中每一个,拿破仑也好,亚历山大也好,或者哪怕某一个角色,对这一结果都丝毫不知。"还有:"人有意识地为自己而生活,但却无意识地追逐整个人类的历史目标。"由此而得出这个重大结论:"历史,也可以说是人类无意识的、普遍的、随大流的生活……"(我自己强调了关键-提法)。

从这种对历史的观念出发,托尔斯泰画出了他的人物运动其中的形而上空间。他们既不了解历史的意义,也不知道它未来的进程,甚至不知道他们自己的行动(通过它们,他们无意识参与那些其"意义脱离他们自己"的事件)的客观意义,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前行犹如人在雾中前行。我说雾,而不是黑暗。在黑暗中,人们什么也看不见,人们是盲目的,人们受到制约,人们不自由。在雾中,人是自由的,但这是在雾中的人的自由:他看得见自己面前五十米远,他能清楚认出他的对话者的轮廓,他能非常喜爱道路两旁树木的美,甚至观察附近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反应。

人是在雾中前行的人。但是当他向后望去,判断过去的人们的时候,他看不见道路上任何雾。他的现在,曾是那些人的未来,他们的道路在他看来完全明朗,它的全部范围清晰可见。朝后看,人看见道路,看见人们向前行走,看见他们的错误,但是雾已不在那里。然而,所有的人们,海德格尔,马雅可夫斯基,阿拉贡,庞德,高尔基,戈特弗里德·本,圣约翰·贝尔斯,乔诺,他们过去都走在雾中,人们可以自问:谁是最盲目的?马雅可夫斯基?他在写关于列宁的诗的时候并不知道列宁主义将走向何处。或是我们?我们以几十年后的回首来评判他,我们并没有看见包围他的雾。

马雅可夫斯基的盲目属于人的永恒的状况。

看不见马雅可夫斯基道路上的雾,就是忘记了什么是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什么。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