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东晋初黄河南北的坞屯垒壁

作者:翦伯赞 字数:5667 更新:2025-01-03 16:11:43

在东晋史上,特别是东晋初年的历史上,常见有坞屯垒壁的记录。其分布之广,普遍于北方民族统治区域,特别是黄河南北。这种坞屯垒壁,正是 4 世纪初中原人民反抗北方民族入侵之武装战斗的据点。

在 4 世纪初,中原地区曾经经历了一个北方民族大侵入的时期,历史上称之曰“五胡乱华”。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北方民族入侵的当时,西晋的统治阶级,毫无抗抵地委弃国土,委弃人民,卷其子女玉帛,南渡江左,坐视两京覆没,怀愍北狩;而雍容江表,视若无睹。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北方民族以雷霆万钧之力闪击中原的当时,在晋朝的官军或溃或败或逃或降的当时,中原的人民曾经拿起武器,保卫乡土,代替官军而出现于沦陷区域,展开敌后的武装斗争。这一页英雄的史实,直至现在,还没有被人注意。现在,我把这一史实提示出来,也许在一片灰暗色的《晋书》中,可以放出一些光辉。

大约和匈奴发动入侵晋朝的战争同时,中原的人民就开始了自己的武装组织。他们结为坞屯垒壁,准备对敌作战。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政府曾有号召人民武装保卫长安的史实看得出来。《晋书·麴允传》云:

(当长安危急时,)村坞主帅小者,犹假银青将军之号,欲以抚结众心。然诸将骄恣,恩不及下,人情颇离,……(卷八九)

这里所谓“村坞主帅”,就是人民军的首领。所谓“恩不及下”,就是对人民军的待遇不好。虽然如此,在民族国家的大难之前,当时的人民军并不因此而放弃保卫长安的战斗。而且当官军逃亡殆尽的时候,最后死守长安的还是人民军。《索綝传》云:

(刘曜围长安,)城中饥窘,人相食,死亡逃奔不可制;唯凉州义众千人守死不移。(卷六〇)

及洛阳、长安先后沦陷,自河以北,关以西,全部国土,沦于匈奴。自陇以南,川、滇、黔一带,又沦于氐、羌,以后鲜卑、乌丸接踵而来,叠演而为“五胡乱华”的变局。当时偏安江左的东晋政府,方以全力剿灭流人。所谓流人,即从沦陷区域逃到大后方的难民。他们认为这些难民,足以扰乱大后方的秩序,比北方民族更为危险,所以必须加以剿灭,因而分不出兵力去抵抗入侵者。在这一时期,政府军之在今华北者仅有刘琨、王浚两部。刘琨困守太原,王浚局促幽州,皆孤危不能自存,更谈不到反攻。当此之时,执干戈以卫社稷者,是中原的人民,特别是农民。

从《晋书》上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沦陷区域,到处都是人民军的坞屯垒壁。因而匈奴人在中原所遇到的敌人,不是晋朝的官军,而是中原的人民军。当时人民军的单位之多,我们可以从各地出现的坞屯垒壁的数字看得出来。据《晋书》载:

元海(刘渊)遂入都蒲子,河东平阳属县垒壁尽降。(卷一百一《刘元海载记》)

刘粲(与王弥、刘曜)周旋梁、陈、汝、颍之间,陷垒壁百余。(卷一百二《刘聪载记》)

(刘聪)青州刺史曹嶷攻汶阳关、公丘,陷之,……齐、鲁之间郡县垒壁降者四十余所。(卷一百二《刘聪载记》)

(石勒)率众三万寇魏郡、顿丘诸垒壁,多陷之,假垒主将军、都尉,简强壮五万为军士,……(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

(石勒)进军攻钜鹿、常山,害二郡守将。陷冀州郡县堡壁百余,众至十余万,……(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

(石勒)与闫罴攻腊圈、苑市二垒,陷之,罴中流矢死,……(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

(石)勒南寇襄阳,攻陷江西垒壁三十余所。(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

(石)勒命诸将攻冀州郡县垒壁,率多降附。(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

(自曹嶷叛降石勒后,)青州诸郡县垒壁尽陷。(卷一百五《石勒载记》下)

(当祖逖北伐时,)冀、并、幽州、辽西巴西诸屯结皆陷于勒。(卷一百五《石勒载记》下)

(晋梁州刺史司马勋反攻长安,)三辅豪右多杀其令长,拥三十余壁,有众五万以应勋。(卷一百七《石季龙载记》下)

(李流寇蜀时,)三蜀百姓并保险结坞,城邑皆空。(卷一百二十七《李流载记》)

根据以上的记录,可以看出当时敌后的人民武装,已布满于今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四川,北至辽西,南至鄂北,东南至于淮河流域。至于垒壁的数目,似以陕西为最多。但这是因为除陕西以外,其它各地之垒壁,皆系就被已征服者而言;其未被征服者并未计入。若总计之,其数当亦不少于陕西。因而当时沦陷区域的垒壁,或已近万。以每一垒壁数百人计之,则当时敌后的武装人民,当有数百万人。其未武装的人民,亦无不怀念故国。《刘聪载记》载其中军王彰之言曰:“且愚人系汉之心未专,而思晋之怀犹盛。”(卷一百二)所以当赵国、郭默之军,反攻河东,至于绛邑之时,“右司隶部人盗牧马、负妻子奔之者三万余骑。”(《刘聪载记》)由此足证当时人心振奋之一般。

关于当时垒壁的组织及其活动,史籍不详;但从《晋书》列传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影子。大概当时人民武装皆以坞屯垒壁阻险自固,即以所据之地以名其武装集团。《晋书》上多有殿以坞堡垒壁之地名,其以“坞”名者,“如一泉坞”(《刘聪载记》),“柏谷坞”(《姚泓载记》),“赵氏坞”(《苻坚载记》),“桑凶坞”(《张轨传》)等;其以“堡”名者,如“逆万堡”(《姚苌载记》),“避世堡”(《姚兴载记》上),“马嵬堡”(《姚兴载记》上),“白涯堡”“石堡”(《姚兴载记》下)等;其以“垒”名者,如“山桑垒”(《姚襄载记》),“张春故垒”《刘曜载记》)等;其以“壁”名者,如“杨氏壁”《姚兴载记》上),“铜壁”(《吕光载记》)等。这些地方,大半都是当时人民保聚的地方。

所谓坞屯垒壁,用现代语说,就是堡垒。当时的人民既然守不住城市,当然只有退到乡村;但难保敌军不扫荡乡村,于是在乡村中选择一种险要的地方,周围筑起堡垒,以抵抗敌人的扫荡。为了巩固一定区域的安全,堡垒当然不止一座,而是无数座。《晋书·孝怀纪》云:“苟晞又破汲桑,陷其九垒。”(卷五)又《石勒载记》谓勒使夔安、支雄等七将攻广平游纶、张豺,“破其外垒”。有外垒,必有内垒,是当时一个人民武装集团屯集之地,周围都是堡垒,而且不止一层,有外层,并有里层。

每一个人民武装集团,都有自己的领袖。这种领袖,或称“坞主”,或称“垒帅”。坞主与垒帅,出自各种身份不同的人物,惜其姓名事业皆不传,无从查考。其在《晋书》有列传者,不过邵续、李矩、魏浚、魏该、郭默数人而已。据《晋书》云:

邵续,字嗣祖,魏郡安阳人也。父乘,散骑侍郎。……续……初为成都王颖参军,……后为荀晞参军,除沁水令。时天下渐乱,续去县还家,纠合亡命,得数百人。王浚假续绥集将军、乐陵太守,屯厌次,……续绥怀流散,多归附之。(卷六三)

李矩字世回,平阳人也。……及长,为吏,送故县令于长安,征西将军梁王肜以为牙门。伐氐齐万年有殊功,封东明亭侯。还为本郡督护。……属刘元海攻平阳,百姓奔走,矩素为乡人所爱,乃推为坞主,东屯荥阳,后移新郑。(卷六三)

魏浚,东郡东阿人也,寓居关中。初为雍州小吏,河间王颙败乱之际,以为武威将军。后为度支校尉,有干用。永嘉末,与流人数百家东保河阴之硖石。……及洛阳陷,屯于洛北石梁坞,……(卷六三)

(魏)该一名亥,本侨居京兆阴磐。河间王颙之伐赵王伦,以该为将兵都尉。及刘曜攻洛阳,随浚赴难。先领兵守金墉城,故得无他。曜引去,余众依之。时杜预子尹为弘农太守,屯宜阳界一泉坞,……(卷六三)

郭默,河内怀人。少微贱,以壮勇事太守裴整,为督将。永嘉之乱,默率遗众自为坞主,……(卷六三)

从以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坞主,也有晋朝的官吏,但这在成千成万的坞主垒帅中,不过是九牛一毛。其中大部分恐怕都是乡曲的土豪,或者是英勇的农民子弟。对于非官吏出身的坞主,《晋书》即使偶有记录,亦仅记其名。如云:

杜人王秃、纪特等攻刘粲于新丰。(卷一百二,《刘聪载记》)

平阳人李洪有众数千,垒于舞阳。(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

章武人王春起兵于科斗垒。(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

汲郡向冰有众数千,壁于枋头。(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

广平游纶、张豺拥众数万,受王浚假署,保据苑乡。(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

坞主垒帅之下,有部将。《祖逖传》云:“逖遣使求救于川(篷陂坞主),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卷六二)又《魏该传》亦云:“该遣其将马瞻将三百人赴尹。”(卷六三)《郭默传》亦云:“循抚将士,甚得其欢心。”(卷六三)这些都是例子。

部将之下,则为“堡户”(按“堡户”二字见《姚兴载记》),堡户的数目因垒壁的大小而或多或少。如《晋书·慕容宝载记》谓:“宜令郡县聚千军为一堡,深沟高垒。”(卷一百二十四)而《石勒载记》谓:“汲郡向冰,有众数千,壁于枋头。”(卷一百四)大抵当时每一垒壁自数百人、千余人至数千人不等。

此等堡户,在平时仍然耕地种田,从事生产。《邵续传》云:“嶷……乃破续屯田”。(卷六三)是邵续的垒堡之中既有屯田,亦有牛马,布于山谷。一旦紧急,则壮者为兵士,老弱者避入深山。《李矩传》云:“石勒亲率大众袭矩,矩遣老弱入山,令所在散牛马,因设伏以待之。贼争取牛马,伏发,齐呼,声动山谷,遂大破之,斩获甚众,勒乃退。”(卷六三)总之,在当时,每一个垒壁,都是一个小社会。他们在生产中战斗,在战斗中生产,因而这种垒壁是生产的集团,也是战斗的集团。

坞主与坞主之间,也是隶属关系。一个大的坞主,常常统辖若干小的坞主。《祖逖传》云:“又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余部,众各数百,皆统属(坞主张)平。”(卷六二)若遇情况紧急之时,各坞主并推出共同的“统主”,作统一的指挥。《苻坚载记》(下)云:“关中堡壁三千余所,推平远将军冯翊赵敖为统主,相率结盟,遣兵粮助坚。”(卷一百十四)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民军并不完全是乌合之众,而是一种有组织的力量。

当时沦陷区域的人民,就在坞主垒帅的领导之下,展开敌后的武装斗争。他们在武力不抵之时,有时投降;但一旦得手,又复反正。《石勒载记》云:“勒分诸将讨攻未下及叛者。”这里所谓叛者,就是反正的人民军。

可惜当时的统治阶级,不但不加以支持,反而加以压迫。例如击楫渡江,誓清中原的祖逖,最辉煌的伟绩,就是剿灭了张平、樊雅、董瞻、于武、谢浮及陈川等十几个坞主(参看《晋书·祖逖传》)。虽然如此,当时黄河南北的人民军,并不因此而不效忠于晋朝。他们还是替官军作间谍工作,经常把敌人的情报送到祖逖的大营。后来祖逖之能稍建功勋,还是由于人民军的帮助。关于这一点,《祖逖传》曾有如次之记载:

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盖为晋土。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卷六二)

即因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当时的人民军逐渐被入侵者征服或消灭。但敌人消灭他们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据《晋书》载,直至慕容俊时,在今山西,尚有堡壁三千余所;苻坚灭亡时,陕西的堡壁依然还是三千余所。甚至到刘牢之北伐时,河南一带尚有晋人的堡壁。《刘牢之传》云:“牢之进屯鄄城,讨诸未服,河南城堡承风归顺者甚众。”可惜当时东晋政府,雍容江左,坐观祸败,终至被入侵者扫荡无余,因而使中原的人民,沦为入侵者之奴虏垂二百六十余年之久,不得翻身。若追究历史责任,东晋初年政府衮衮诸公,实为罪魁。诚如桓温所云:“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 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书·桓温传》卷九八)

(上海《大学月刊》第六卷第一期,1947年6月1日出版)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8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