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查禁《清史稿》与修《清代通鉴长编》

作者:李宗侗 字数:4919 更新:2025-01-03 16:10:11

为呈请事:窃查《清史稿》一书,自民元设馆以来,迟迟久未成书。而承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之余荫,修史者悉用亡清遗老主持其事,已开修史之特例。且以遗老中最为不学无术之赵尔巽为之馆长。彼辈自诩忠于前朝,乃以诽谤民国为能事,并不顾其既食周粟之嫌,遂至乖谬百出,开千古未有之奇。且于前年北伐挺进之时,该赵尔巽等用吴佩孚张宗昌等捐款,删繁就简,仓卒成书。赵撰序文,盛称群帅之功,可谓明证。故其体例文字之错谬百出,尤属指不胜屈。此书若任其发行,实为民国之奇耻大辱。自由本院接收以来,某某迭经面商国府同人,佥认此事之重大;曾经由院集合院内诸君及一时史学专家,加以审查。兹举审查结果之荦荦大者,计反革命,反民国,藐视先烈,体例不合,简陋错误等共十有九项,列于左方:

一曰,反革命也。辛亥双十武汉革命,实中华民国建国之始。而《清史稿·本纪二十五》,竟书曰,宣统三年八月甲寅,革命党谋乱于武昌。又《瑞澂传》,亦书曰,越月,武昌变起。先是党人谋乱于武昌,瑞澂初闻报,惊慌失措,漫不为备。又《恒龄传》,恒龄抵宜昌,鄂乱作。夫赵尔巽等,受民国政府之令而修清史,竟谓建国为作乱,其反革命之意,莫此为甚。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展之速,凡系国民,皆深庆幸,而《王国维传》书曰,丁卯春夏间,时局益危,国维悲不自制,自沉于颐和园。于我军进至两湖之时,而曰,时局益危,诚何居心?

二曰,藐视先烈也。革命之成,先烈之功居多,凡系民国人民,宜何等钦仰?而《张曾扬传》,于徐烈士锡麟则书曰刺恩铭,而不标其革命之历史,意谓其非革命。于秋瑾烈士,则书曰阴谋乱。而尤奇者,彭烈士家珍之杀良弼也,路人皆知,而《良弼传》竟书曰,一日良弼议事归,及门,有人遽掷炸弹,三日而卒。曰有人而不指明彭烈士者,盖取《春秋》称人“贱之也”之意。其藐视先烈抑何其深!

三曰,不奉民国正朔也。《史稿》所记诸事,自入民国以后,只用干支,不用民国某年字样。如《世续传》,世续辛酉年卒。《伊克坦传》,癸亥年卒。《沈曾植传》,壬戌冬卒。或用越若干年字样,如《周馥传》,移督两广,三十三年请告归,越十四年卒。《冯煦传》,闻国变痛哭失声,越十有五年卒。夫《清史》为民国所修,而避用民国正朔,是修史诸人反对民国之一证。

四曰,例书伪谥也。溥仪退位以后,安能再颁谥典?溥仪行之,是反民国。诸人修史,大书之,亦是反民国。如《陆润庠传》,赠太傅,谥文端;《世续传》,赠太师,谥文端;《伊克坦传》,谥文直;《梁鼎芬传》,谥文忠;《周馥传》,谥悫慎;《锡良传》,谥文诚;王国维谥忠悫。赠也,谥也,莫不大书特书。

五曰,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也。满清既亡,以前诸臣竞以遗老自居。殊不知在清为遗老,在民国则为叛徒。政府不事追求,已属宽大,安能再示奖励,是劝人复辟也。而《列传二百五十九》,论曰:陆润庠世续诸人,非济变才,而鞠躬尽瘁,惓惓不忘故君,靖共尔位,始终如一,亦为人所难者也。呜呼仅矣!《列传二百六十》,亦有论曰:虽皆侨居海滨,而平居故国之思,无得敢或忘者,卒至憔悴忧伤,赍志以殁,悲夫!句末,“赍志”二字,望复辟之殷,情见乎辞。

六曰,反对汉族也。太平天国立国十余年,实汉族之光荣,修史者当然不宜歧视。乃《曾国藩传》,则曰,粤寇破江宁,据为伪都,分党北犯。《洪秀全传》,则曰,僭号太平天国。又曰粤匪,曰贼,曰陷某地,曰伪某王,曰犯我军,皆否认我民族之反满清也。

七曰,为清讳也。本纪中于文字狱之惨酷,甚鲜记载;于汉族之革命则不表扬;于清政之暴虐则不详载,何足以宣昭百世也?

八曰,体例不合也。断代成书,以前诸史,莫不尽然。清旧臣卒于民国者,例不得入清史。乃盛宣怀、瑞澂、陆润庠、世续、伊克坦、梁鼎芬、徐坊、劳乃宣、沈曾植、周馥、张曾扬、冯煦、锡良、林纾、严复、辜汤生、王闿运、王先谦、梁济、简纯泽、王国维等皆卒于入民国以后,《清史稿》皆为立传。若谓彼等心怀满清,则黄宗羲、顾炎武、孙夏峰、王夫之、王余佑、王源等,又谁非明代遗民?又何列之入清史!至于梁济死于民七,简纯泽死于民六,王国维死于民十六,而列入《清史·忠义传》,尤有反对民国之意矣。

又《后妃传》,内有《宣统后妃》。溥仪结婚在入民国后,其人皆尚未死,为之立传,尤乖体例。

九曰,体例不一致也。尚侍以上大员任免,例俱书于本纪内,《清史稿》则不然。有书者,有不书者。如《雍正本纪》,元年九月,书以张廷玉为户部尚书,张伯行为礼部尚书,而不书以田从典为吏部尚书。

十曰,人名先后不一致也。一查克丹也,本纪作查克丹(《本纪十》,乾隆二年十二月甲申朔,漕运总督补熙免,以查克丹代),而《部院大臣年表四上》作查克旦,乾隆二年工部尚书查克旦,《部院大臣年表四下》,又作查克丹(乾隆四年左都御史查克丹)。一噶尔丹策零也,《本纪十》,乾隆元年二月甲戌,遣准噶尔来使归条作噶尔丹策零,而同月乙卯赐诏书条作噶尔策凌。二条相连,名字竟作两种写法。

十一曰,一人两传也。《烈(疑当作列)女传一》,既为王照圆立传矣,而《儒林三》之《郝懿行传》,又附入其妻王照圆。岂非一人两传乎?

十二曰,目录与书不合也。如《儒林传二》目录,朱骏声独立,而附其子孔彰。试验其书,则《儒林传卷二》末,朱骏声附入《钱大昭传》。

十三曰,纪表传志互相不合也。纪表传志,互有详略则可,若有冲突则不可。一,李永绍也,本纪作雍正二年六月以为工部尚书,而《部院大臣年表三》上作七月。其他如此者尚多,不堪列举。

十四曰,有日无月也。《本纪十》,乾隆二年五月乙卯,除湖南永州等处额外税,免安徽宿州水灾额赋,免浙江仁和等四州县水灾额赋,赈陕西商南等县电灾;甲戌以御门听政,澍雨优渥,赐执笔诸臣纱匹有差。按乙卯乃五月二十八日,甲戌系六月十七日,何以甲戌上不冠六月字样,致成有日无月?

十五曰,人名错误也。《本纪卷十》,乾隆三年二月壬子,以高其倬为工部尚书,张照为湖南巡抚。按张照应作张渠。至于张照,是时方在南书房,并未外任也。《本纪二十二》,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甲戌,李经羲病免,以刘坤一为两江总督。按李经羲系李宗羲之误。至于李经羲此时不过十余岁,安有任总督之理?

十六曰,事迹之年月不详载也。考史之最要,在其事迹之年月。在满清所设之国史馆诸传内,对于其人升迁降补之年月大都详载不遗。而《清史稿》内,反大半删去之,使后之读史者,每不能因事考世,得其会通。试一比较《清史稿》及《满汉名臣传》,其详略即可见也。

十七曰,泥古不化也。前代得书不易,故作史者每附记与有间接关系之表册,今则不然。而《时宪志》十至十六,竟皆系八线表。以现在高级中学生皆晓之书,纳入其中,至五六卷之多,使章幅冗长,实无足取。

十八曰,简陋也。《清史稿》不为郎世宁、艾启蒙立传,仅于《艺术传》内附见,并谓不知为何国人。殊不知郎世意大利人,艾启蒙法人,钦天监档案具在也。又如英人戈登,为焚烧圆明园之祸首,其传中亦无记载,而反夸其平洪秀全之功。凡此诸端,益足证作史者之简陋。

十九曰,忽略也。稿中忽略之处甚多,载不胜载。如诸帝纪,皆于死后接书其年岁。而《道光本纪》,通篇不曾述及其死时年岁,尤属忽略之甚者。

总之,此书除反革命文字以外,其中无非错误忽略,及体例不合等项。即如此文章体例之官书,已难颁行全国,传之后人。况以民国之史官,而有反革命,反民国,藐视先烈诸罪状,若在前代,其身受大辟,其书当然焚毁。现今我国民政府不罪其人,已属宽仁之至,则其书之决不宜再流行海内,贻笑后人,为吾民国政府之玷,而大反先总理之遗意,又岂待言!为今之计,宜将背逆之《清史稿》一书,永远封存,禁其发行。且现在职院已聘请专家,就所藏各种清代史料,分年别月,编辑《清代通鉴长编》。一俟编成,再行呈请国民政府,就其稿本再开史馆,重修清史,一举而数善备矣。所有查禁《清史稿》各理由,理合呈请

鉴核,不胜待命之至。谨呈

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

(民国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据报载)

这是我在四十余年前所作的请查禁《清史稿》一文,原稿久已不存,最近由台大历史系研究生何烈为批评《清史稿》及清史,得见民十八年旧报,特抄录一份,旧稿重见,我之喜可知也。有需特别声明者,当时外边传说以为査禁《清史稿》,出自谭院长,而其私心以为不为其父谭总督立传的缘故。普通总督非有大过失,鲜不为立传者。而对谭父竟如此,亦一奇事也。但谭院长亦未向人言之,而故宫同人亦未闻之,与此提案绝无关连则可知矣。

在民十三年接收故宫后半(其前半早已为袁世凯所接收后改为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以后,在段祺瑞执政时代清室大为反动,势不能扩大各种接收。直到民十七年国府明令接收除故宫博物院以外,并接收景山及圆明园、堂子等处,至是清室所有产业皆归民国矣。其中到底有多少归内务府私人所占有,至今已成不可解之事!

查禁《清史稿》并不是消极的,断代成书,一朝不能没有他朝的史书,此亦史学家所共知。

后来故宫博物院同人名义上担任审查《清史稿》,而实际上无人负责,到了民十八年国民政府又数次电责催办,院中无法,只好由我这秘书长担任,费了半月之力翻阅《清史稿》全书,找出十九条证据作成呈文如上,其实若多费些时间,必能找岀更多证据也。

我说这是很积极的,我在申请查禁《清史稿》这篇文章里,并且也说到我们预备修一部《清代通鉴长编》,以作修新清史的稿本。于是自从民国十九年起,北平研究院就成立史学研究会,聘请吴稚晖师为主任委员,另外有委员大约十九人。我当时有一篇油印的北平研究院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修清史的计划,叙说的很详细,因为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史料很完整,大约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内阁档案:从顺治元年起到宣统三年止的红本,完全全备。

二、雍正四年以后的军机处档案:内有各种档册及折包,档册之中由于“随手档”,这等于各档同折包的引得,一翻开它,就等于把各事陈列在眼前。另外还有重要的,是满文的折包,我记得乾隆年间,有不准汉军机大臣偷看满文折包的禁例,可见这里面有很多不愿意汉人知道的军事秘密,而不见于汉文折包的。这种现象到了道光二十年以后就不再见了。可惜这种满文折包我全经手运到上海,而后任的人以为麻烦,并没运来台湾,至少运来的只有几件,可怜之至,另外只偶然遇到。

三、宫中档:顺治年间没有存着宫中档,因为宫中档全是经过御批,自从雍正年间,世宗方才下命令说,凡是经过御批的档案,当事人阅读以后,必须退还,就是圣祖所批的,假设仍旧存在,也必须退还,所以宫中现在存有曹寅父子奏折在懋勤殿中,就因为这种原故。宫中档跟内阁大库、军机处档案,时常有不少重复,可以互相比对参考。

这以上是官书,因为从前有文字狱的关系,所以很多人不敢出版奏议,只是到了道光以后,清朝的国力日衰,大臣们不只敢刻奏议,并且把皇帝的朱批也刻在后面,这是从前所不敢做的事情。所以我主张把已刻过的奏议,再同官书比较一下,假设不同的地方,就着在旁边做考异。可惜我那篇印得的提案,虽然经过大家通过以后,并未能带出来,其大意如此。

这一部《清代通鉴长编》,若不能修成新史,它也不妨单独刊印成书,仿宋代《资治通鉴长编》,亦可以保存有清一代的史料。现在带来台湾的清代史料不全,原因是马衡在最初就反对南迁,所以我辞去秘书长以后,就无人愿负南迁的责任。后来文献馆沈兼士馆长辞职,更无人负责,而马衡听信职员欧阳邦华的意见,只将史料片断不成系统的迁至台湾,所以修《清代通鉴长编》的希望只有待以后了!

(摘自《李宗侗自传》,中华书局,2010 年)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