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廿五史通论

作者:李宗侗 字数:5343 更新:2025-01-03 16:10:09

各代修史既于以前各章分别说明,所修各史多数已不存在,现所存者只廿五史,即普通所谓正史是也。

在未有廿五史名称以前,由三国以至民国,列入正史者前后可举出十一种统称,即三史、十史、十三史、十七史、十八史、十九史、廿一史、廿四史是也。兹列每种统称所包括各书若下:(一)三史A:此三国及晋、南北朝人所常用之名词,指《史记》《汉书》及《东观汉记》。如《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权谓吕蒙:孤统军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大有益”;《晋书·傅弈传》:“撰论三史故事,评断得失”皆是。(二)三史B:唐以后所称三史,指《史记》、《汉书》及范蔚宗《后汉书》,尝以三史考试士子。《玉海》卷四十九引《两朝志》:“国初承唐旧,以《史记》、两《汉书》为三史,列于科举。”是宋与唐同以此试士也。(三)十史:指《三国志》《晋书》,南朝之宋、齐、梁、陈书,北朝之魏、齐、周、隋书而言。《宋史·艺文志》类事类有《十史事语》十卷及《十史事类》十二卷,盖唐宋人所著,十史之统称亦必用于彼时。(四)十三史:上举之十史再加三史B即合成十三史。《宋史·艺文志》文史类有吴武陵《十三史驳议》十二卷等,吴武陵唐时人,则十三史之称亦始于唐人也。(五)十七史A:宋人所谓十七史似有两种:即一种由《史记》以至《隋书》之十三史,外加两《唐》及两《五代史》。因宋人所谓正史,皆不列《南》、《北史》于中,如《直斋书录解题》即列《南》、《北史》于史部别史类,而正史类所列为由《史记》至新旧《唐书》及新旧《五代史》。第二种为(六)十七史B:无《新唐书》及《新五代史》,而有《南》、《北史》,比如吕祖谦《十七史详节》所包括,计《史记》、两《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隋书》、《唐书》、《五代史》是也。两种十七史盖皆盛行于南宋,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言,虽自仁宗嘉祐已诏校宋、齐、梁、陈、魏、齐、周各史,然至徽宗政和中始颁发于学官,则北宋末各史刊本方全。且吕祖谦之书,盖摘抄令门人阅读之本,建阳书坊得而刊之,亦与《新唐书略》同类性质。此书即因“吕祖谦授徒,患《新》史难阅,摘要抹出而门人抄之”而成者(《直斋书录解题》),亦南宋间事也。明汲古阁所刊之十七史,有《南》、《北史》而无《旧唐书》《旧五代史》,可称为(七)十七史C。此外(八)十八史:则元人于十七史之外加宋朝事,如元曾先之撰《十八史略》即此意。(九)十九史:明初梁孟寅更加以元朝事,为《十九史略》。又《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七月,“上作读十九史诗,赐近臣和”。钱大昕以为或即十七史之讹,其说甚是。真宗时《新唐书》及《新五代史》皆尚未作,则所指者确系十七史B。(十)廿一史:明世宗嘉靖初,“上命将(国子)监中十七史旧板考对修补,仍取广东《宋史》板付监;《辽》、《金》二史无板者,购求善本翻刻。十一年七月成,祭酒林文俊等表进”(顾炎武《日知录》)。是为廿一史。(十一)廿四史:清乾隆间,《明史》修成,更加以《旧唐书》及《旧五代史》,为廿四史,最始刊本为武英殿官本。(十二)廿五史:民国初,又将《新元史》列入正史,遂成廿五史。由三史以至廿五史之经过大略若此。

兹将“廿五史”各部分通论之,以备欲读史者先得其梗概。所谓部分者约分为六:即本纪、志、表、类传、自序、论赞是也。以下分节言之。

第一节 本纪

各史多以一帝为一纪,而始于开国之君,然亦有例外者,如《晋书》之开始并非以武帝而以宣帝。以史之体裁而论,此与各史既不同而实不合理。盖宣帝及其两子虽掌魏之政权,然并未能独自建国,始建国者由于武帝。此盖用陆机《晋纪》专记三祖之例,不欲将武帝以前事列入魏朝,故不得不加之于晋史之前耳。至于本非中国君长,其建国历有年代,自不能以入据中国之帝为始王,而必须详列其以上诸代。此种情形,比如北魏或元,然皆与晋之例不同。《史记》有世家,所载虽非天下之共主,但系一国世传之君长;《晋书》有载记,所载各国既非臣属,故不能入列传,又不肯视作平等之国家,另为修史,乃另立此种名目。然世家及载记之内容,事实上与本纪无殊,只其名称独异,故可附入本纪内。

第二节 志

志之体裁始于《史记》,然司马迁谓之曰书,以下各史多谓之志矣。志数最多者当推《宋史》,共十五种;而以《新五代史》为最少,只有《司天》、《职方》二考。论其名称,大体则名同者内容相近,亦有名同而内容渐更改者。如《史记·天官书》多记星象,而宋以后之天文志则多记天文,前者较迷信,而后者渐趋于实验。《汉书·五行志》多记五行之相应,后代五行志虽记地震等灾异,然不一定详举天人之相应,此皆史学愈后愈脱离最初通天人之性质矣。北魏政治组织源于部落,故其氏族与官职有关,因并为官氏志。辽代兵制与各代不同,故在兵卫志以外,更立营卫志。兵卫志者,与各史兵志相近,而营卫志则辽代之特有者也。其余如礼、乐两志,或分或合;艺文一志,或有或无。而《明史》以后,始用刘知几之说,专载明人著作,非如以上各艺文志兼载以往各朝著作者,则因愈后书籍愈多,载不胜载,明史之改体例亦形势使然也。

第三节 表

表出自古代之谱牒,所以补本纪、列传之不足,比如列侯将相,传之将不胜传,载之于表最为简便。司马迁始作十表,班固因之亦作十表。但以《史记》中《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表》皆与汉朝无干,只其余七表皆续《史记》为之,而另创《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前两种对记述汉朝史事颇有益,但《古今人表》将上古至汉人物分为九等,既非定评,又将汉以前人物厕入,自乱其断代条例,因此甚为后人批评者所不满。由《后汉书》以至《南》、《北史》皆无表,《新唐书》有《宰相》《方镇》《宗室世系》三表;《新五代史》有《十国世家年谱》,亦等于十国表也。《旧五代史》则无之。宋史有《宰相》《宗室》二表。契丹立国有其特性,故《辽史》之表特多,有《世表》《皇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外戚表》《游幸表》《部属表》《属国表》,共八种,《金史》有《宗室》《交聘》二表,《元史》有《后妃》《宗室》《世系》《诸王》《公主》《三公宰相》六表,《明史》有《诸王》《功臣》《外戚》《宰辅》《七卿》共五表。此诸史表之大概也。

第四节 类传

各史列传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故不必讨论,兹所专讨论者为类传。类传者,集同性质之人物而为之传。《儒林列传》创自司马迁,“廿五史”中除少数史书外,各史皆有之。元修《宋史》欲推崇性理学者,遂在《儒林》之外,更立《道学传》。此节颇招来后人极多非议。朱彝尊所言可为代表:

传儒林者,自司马氏、班氏以来,史家循而不改。逮宋王称撰《东都事略》,更名儒学,而以周、张、二程子入之。元修《宋史》,始以《儒林》、《道学》析而为两:言经术者入之《儒林》,言性理者别之为《道学》;又以同乎洛、闽者进之《道学》,异者置之《儒林》。其意若以经术为粗而性理为密,朱子为正学而杨陆为歧涂。……故《儒林》足以包《道学》,《道学》不可以统《儒林》。(《曝书亭集》卷三十二)

《循吏》《酷吏》《佞幸》皆创自《史记》,虽后史立名或不尽相同,但其宗旨则相似。《史记》类传共九种,沿用于后世者即《儒林列传》及此三种是也。南北朝重门第,凡寒门而致贵显者,多入《恩幸传》,恩幸之名称虽与佞幸相近,但其性质则不相同。

《外戚传》始于班固《汉书》,然与后史之称外戚传者,微有不同。《汉书》因吕后掌握政权,故立《高后纪》,除此以外,各后皆载入《外戚传》中,不更立纪。至《后汉书》特立《后纪》,故无《外戚列传》。《晋书》以后,常两种并列,既有《后妃列传》,又有《外戚列传》,所谓后史与班书之外戚传微有不同者此也。

《宦者列传》始自《后汉书》,因与当时政治相关极密。如唐、明之宦官权柄极为浩大,故多数史中均载有《宦者列传》。

《文苑列传》亦始自《后汉书》,以后各史有时称为文学或文艺者。

《后汉书》之《方术列传》,专记医卜之人,与《史记·日者列传》相近;但后史有以方技或方伎标明者,有以艺术标明者,其内容则相类。《北史》对于艺术所指范围甚详:“夫阴阳所以正时日顺气序者也,卜筮所以决嫌疑定犹豫者也,医巫所以御妖邪养性命者也,音律所以和人神节哀乐者也,相术所以辨贵贱明分理者也,技巧所以利器用济艰难者也。”阴阳卜筮、医巫相术与天人有关,而音律类所引如师旷等,皆能以耳听辨吉凶,则仍与前四项相类,是则所谓工艺术之人,皆能通天人之变,又与最古史官职务之一端相通矣。

此外因各代社会环境不同,史官之所重轻者亦各异,比如滑稽盛于战国,刺客行于秦前,游侠见称于汉世;而货殖之兴由于春秋以后之阶级紊乱,平民可以财富取得地位,故太史公特创为类传。后世与之环境不同,故无仿为之者。此亦若后汉之党锢,五代之僭伪及伶官,唐之藩镇,明之流寇,以及各代之叛逆、奸臣,皆对当时政治有极大影响,而明代之土司亦为当时之特殊现象;故史书对此甚为注意,特立党锢、僭伪、伶官、藩镇、流寇、叛逆奸臣、土司各传。其他时代倘无同类现象者,当不必仿效为之,此自然之理也。

且各史类传似亦有不必立者,如《史记》之《滑稽列传》,后儒亦常有讥之者。后世虽亦有滑稽,而无人再仿效为列传者,亦由于此。又若《元史》之《释老》,特因元代重道教而立,然历代常有重释老者,无须为立专传也。若《梁书》止足传等,则为各史中独标新目之列传矣。

《新五代史》对于类传之结构,与《旧五代史》完全不同。《旧五代史》只有世袭与僭伪,然世袭等于世家,而僭伪等于《晋书》之载记,两类皆不属于各史之类传,故谓《旧五代史》无类传可也。至于《新五代史》,欧阳修独出心裁,有各种类传,如《一行传》包括五人:如郑遨、张荐则放身而自得,近于隐逸;如程福赟则获罪而不自明,又近乎忠义;然欧阳氏以为彼等各有一行可传,而总为《一行传》,盖远绍《后汉书》之《独行传》而与其他各史不同者也。后唐帝王多养子,常用以取天下,亦一时之风尚,故特立《义儿传》。晋庄宗之亡困于伶人,又为后晋之独特现象,故立《伶官传》。而五代承唐之习惯,宦官当政,故立《宦者传》。凡此皆欲特别标明一代兴亡之所关,故取其重点而类传之。其组织有似《后汉书》各类传,然其眼光则可上继太史公,欧史之所以足重者在此。五代各朝,享国时间皆短,故常有一人而仕数朝者。《旧五代史》则列传于其人所终之朝,如冯道历仕数朝而终于周,则入于周代是也。《新五代史》则对尽忠于某代者,方入于某代史中;其历仕各代者,则于史末另立《杂传》一项,以传此类人物,此又欧阳修之独特见解也。

第五节 自序

自序始于司马迁,后代私人作史者多仿效之。官书集众力而成,自然不能有自序。自序为著者个人之家传。比如《太史公自序》,首述司马氏得姓之始,更历述去周以后,散居于各地之状况,以至其父司马谈,下逮司马迁个人之事迹。又如《班固叙传》述班氏之出自楚,历经秦汉以至于班彪、班固。廿五史中有自序者不过五史,即《史记》《汉书》《宋书》《魏书》以及《南》《北史》。《梁》《陈书》虽成于姚氏父子,《北齐书》虽成于李氏父子,然因受诏根据旧稿成之,仍半属于官书,故无自序。只姚思廉于《陈书·姚察传》末,略述己修史事而已。欧阳修《新五代史》虽系私人著作,因宋代自序之风已衰,故亦不立。此外修史者常有凡例,然今多不传,故对此已无法详细论之。

第六节 论赞

《史记》篇末常有太史公曰,后史因之有论,后更有赞,只《元史》纪传后无论赞,以为据事论人,善恶自见,是也。盖司马迁之为论,班固之为赞,原与后史之目的不同。刘知几曾论之曰:

史之有论也,盖欲事无重出,文省可知。如太史公曰:观张良貌,如美妇人;项羽重瞳,岂舜苗裔?此则别加他语以补书中,所谓事无重出者也。又如班固赞曰:石建之浣衣,君子非之;杨王孙裸葬,贤于秦始皇远矣。此则片言如约而诸义甚备,所谓文省可知者也。(《史通·论赞篇》)

后史多未能详用此意,论赞所述多与纪传原文重复,只显其为烦黩而已。且后更于论后加之以赞,如刘知几所讥:

夫每卷立论,其烦已多;而嗣论以赞,为黩弥甚。亦犹文士制碑,序终而续之以铭曰;释氏演法,义尽而宣以偈言。苟撰史若斯,难以议夫简要者矣。(同上)

刘氏所论极合理,因此宋以后所修各史多有论而无赞矣。

(摘自《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2010 年)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