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通史与郑樵

作者:李宗侗 字数:3329 更新:2025-01-03 16:10:04

在史部各种体裁之中,虽有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之三种旧分类方法;但另一方面亦可分为两大类,即通史与断代史是也。《史记》囊括两千余年之事,《资治通鉴》囊括一千三百余年之事,皆不以朝代为目标。两书虽一为纪传体,一为编年体,然其为通史则相类。其余多以朝代为段落,如《汉书》以下各史是也。其间亦有撰通史者,然较断代史为少。如李延寿之《南》、《北史》,各包括四代,亦属通史性质。在李氏以前,梁武帝曾撰通史,由吴均主持,起自上古,下至南朝之齐,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共六百卷,列传未修毕而均卒(《梁书·吴均传》)。其稿后亦焚于江陵。盖事体过大,非一人所能成也。至宋郑樵,始试重修通史。

郑樵字渔仲,生于北宋之末,著述甚多,对于史学则极力主张通史,故对班固力加批评,《通志》序中言之甚详:

自《春秋》之后,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班固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由其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逵、刘歆,复不以为耻;况又有曹大家终篇,则固之自为书也几希!往往出固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无此谬也。后世众手修书,道傍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皆固之作俑也。

又曰: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此言相因也。自班固以断代为史,无复相因之义,虽有仲尼之圣,亦莫知其损益,会通之道,自此失矣。语其同也,则纪而复纪,一帝而有数纪;传而复传,一人而有数传。天文者千古不易之象,而世世作《天文志》;《洪范五行》者一家之书,而世世序《五行传》。如此之类,岂胜繁文。语其异也,则前王不列于后王,后事不接于前事。郡县各为区域,而昧迁革之源;礼乐自为更张,遂成殊俗之政。如此之类,岂胜断绠。

郑氏此论,反对班固而极力表扬司马迁,与刘知几之见解恰相反,刘氏虽不反对司马迁,但极赞成断代史。此外郑樵对史表亦与刘知几意见不同。刘氏不赞成史表,而郑氏则谓:“《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故《通志》中之谱即等于《史记》之表;而郑氏尤致意于志,其二十略即志也。其最自喜者亦为二十略,对各种事物皆依详密之分析,明其内列,注意于实际之观察,而不轻信传注。谓书中所言者,关于人情事理,可以用自己意见以推求;至于天文、地理、器物、草木、鸟兽、虫鱼,若不实际调査,则无由确知其名,所以学问必须从实际观察入手,且须注重图谱之学。郑氏更以史书之注意褒贬为非,以为后人之误在于模仿《春秋》,而专注意褒贬,殊不知后代史策较《春秋》为详,则美恶因文已能自见,不必待作史者之褒贬。作史者只需文字详细,记载完备足矣。因此对各史论赞正事,亦主张删削,因论赞多属褒贬性质也。

后世对《通志》,有赞同反对两派,赞同者当推章学诚为首,《文史通义》中有《释通》《申郑》两篇,皆赞成通史而反对断代史,与郑樵之意见相类。章氏以为通史体裁大都不离以下四种书范围:即(一)郑樵《通志》,综古今之学术,而本纪、列传皆以《史记》为规矩。(二)司马光《资治通鉴》,综合各史本纪、列传之文而改为编年体。(三)杜佑《通典》,荟粹各史之志而成。(四)裴潾《太和通选》,汇各代之文章以保存史料。以后作者皆难超越以上各体。而通史之修,其便有六:“一曰免重复,二曰均类例,三曰便铨配,四曰平是非,五曰去牴牾,六曰详邻事。”其长有二:“一曰具翦裁,二曰立家法。”若断代为史,则易代之际,人物事实前后两史常重出并见;若修通史,则可免此类重复。且各史志表,不只立名常常不同,即内容亦每互易;通史则可统一类例。通历代为史,即可将不同朝代之子孙,附于祖父传中;时代不同而性质相同之人物,亦可同一列传,如《史记》之屈原、贾生是也;此所谓便诠配也。断代为史,距当时过近,是非曲直颇难论定;若通史则是非得其平。前后两代之史所记同一事迹,每有歧意,通史则可免此弊。四夷或邻国,常不与本国一朝代同终始,若断代为史,只能录其一段,而不得其全貌。以上即章氏所谓六便。至于二长,则通合诸史,即可统一凡例,并可免有缺略,则翦裁可具。且有独见别裁,虽事实与旧史不殊,亦能自标新意,所谓家法也。(见《释通篇》)在通史之中,章学诚尤推重《通志》,谓郑樵生千载之后而能见古人著述之源,且知其著述之宗旨;又能独出心裁,自成一家之言,非马端临可比。(见《申郑篇》)但章氏亦知通史之弊有三:一曰无短长,二曰仍原题,三曰忘标目。修通史者常用各史原标题,既无所更改,而又以通史所包括时间过长,读者亦不明传中个人之朝代,然此三者皆极易改正,故通史之便仍多于弊也。(见《释通篇》)

(摘自《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2010 年)

隋唐以后的史官及史馆

隋唐以后之史官,已脱离古代天人观念,而专门撰写史籍,于是太史令与史官分为二,前者专司天象,而后者注重记人事。唐代史馆分为两种:一种修前代史,属于临时性质,其书修成,其职即罢,太宗、高宗间,所修晋、梁、陈、齐、周、隋各朝史之史馆,即属此类。另一种为国史馆,所修为实录及国史,其性质较前一类为永久,有兼修官多以宰相充之,有史官专任执笔撰写。有时史官外任,仍以修史自随,如开元年间张说及吴兢,长庆间沈传师皆是。(见《唐会要》卷六十三)至于史馆所收材料,《唐会要》载有诸司应送史馆事例甚详:

祥瑞;天文祥异;蕃国朝贡;蕃夷入寇及来降;变改音律及新造曲调;州县废置及孝义旌表;法令变改;断狱新议;有年及饥,并水旱虫霜风雹及地震,流水泛滥;诸色封建;京诸司长官及刺史都督护行军大总管副总管除授;刺史县令善政异迹;硕学异能高人逸士义夫节妇;京诸司长官薨卒;刺史都督都护及行军副大总管以下薨;公主百官定谥;诸王来朝。以上事并依本条所由,有即勘报史馆,修入国史。

五代所行史馆条例,略如唐代者,亦见《五代会要》。宋代以史馆为三馆之一。南宋实录、国史最早皆由史馆修撰,后罢史馆,欲修实录则设实录院,欲修国史则设国史院。元朝则以翰林国史院职掌修撰国史;明代则由翰林院官掌修国史;清代则设有国史馆;此皆专掌修撰国史之责者。自唐代设立史馆以后,国史遂成集体之作品,与司马迁、班固之一家修成者不同。两种方式各有赞成反对之者,然社会既已改变,史书之含义亦愈后愈广,而史料亦愈后愈多,如用一人之力撰成包括数十年或数百年之史书者,势不可能,则合众人之力成之,亦必然之理也。

国史馆以外,唐亦设记注之官,盖沿自汉、晋,徐一夔对此所述甚详:

近世论史者,莫过于日历,日历者史之根柢也。自唐长寿中,史官姚璹奏请撰时政记;元和中,韦执谊又奏撰日历。日历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犹有《春秋》遗意。至于起居注之说,亦专以甲子起例,盖纪事之法无逾此也。往宋极重史事,日历之修,诸司必关白:如诏诰则三省必书,兵机边务则枢司必报,百官之进退,刑赏之予夺,台谏之论列,给舍之缴驳,经筵之问答,臣僚之转对,侍从之直前启事,中外之囊封匦奏;下至钱谷、甲兵、狱讼、造作,凡有关政体者,无不随日以录。犹患其出于吏牍,或有讹失,故欧阳修奏请宰相监修者,于岁终检点修撰官日所录事,有失职者罚之。如此则日历不至讹失,他时会要之修取于此,实录之修取于此,百年之后纪、志、列传取于此,此宋氏之史所以为精确也。(《明史·文苑传》,朱彝尊《曝书亭集·徐一夔传》文字有小异。)

记注虽不能谓为撰成之史籍,然其为史官所掌则同。下逮清末,起居注官仍存不废。盖中国史官之职权随时有更改,或扩大或缩小,然绵亘不绝者历四五千年之久,可谓专且长矣;非世界其余各国所能有也。

(摘自《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2010 年)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