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资治通鉴》及其同类书

作者:李宗侗 字数:8110 更新:2025-01-03 16:10:02

第一节 《资治通鉴》

司马迁《史记》以后,历代修撰多采用断代,而罕作通史,只李延寿以南北朝历代年祚短少,地域隔绝,始混合而成南北朝史。其后上继司马迁者,为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仁宗时中进士,神宗时仕至翰林学士,后以论新法,与王安石不合,求出外,居洛阳。哲宗时,召为门下侍郎,元祐元年卒。其所著《资治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受命为诸侯,下至五代之末,共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其与《史记》不同之处,则《史记》为纪传体,而《资治通鉴》为编年体也。司马光之意,盖欲上接《春秋》:

初,光患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欲上自战国,下迄五季,正史之外,旁采他书,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依左氏传体为编年一书,名曰《通志》。遂约战国至秦二世,为八卷以进。英宗悦之,命续其书,置局秘阁,以刘恕、赵君锡同修。四年十月己酉初御迩英,甲寅初进读,赐名《资治通鉴》。(《治平资治通鉴事略》)

是光初撰之书,原名《通志》,其《进通志表》亦言:

臣少好史学,病其烦冗,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力薄道悠,久而未就。今兹伏遇皇帝陛下丕承基绪,留意艺文,开延儒臣,讲求古训。臣有先所述《通志》八卷,起周威烈二十三年,尽秦二世三年,《史记》之外,参以它书,于七国兴亡之迹,大略可见。文理迂疏,无足观采,不敢自匿,谨缮写随表上进。(《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光上《通志》及受命续修皆在英宗时,至治平四年进讲时,则英宗已卒,神宗已即位,赐名《资治通鉴》及为作序,皆神宗时事也。光之嗜好史学,盖出于天性:

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宋史·司马光传》)

自谓:“好史学,多编辑旧事。”(《上始平公述不受知制诰启》)其编《资治通鉴》也,盖先为丛目而后更创为长编,李焘《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中谓:

司马光之作《资治通鉴》也,先使其寮采摭异闻,以年月日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光谓祖禹,《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今《唐纪》取祖禹之六百卷,删为八十卷是也。(《文献通考·经籍考》引)

而高似孙《纬略》亦谓:

公与宋次道书曰:某自到洛以来,专以修《资治通鉴》为事,于今八年,仅了得晋、宋、齐、梁、陈、隋六代以来奏御。唐文字尤多,托范梦得将诸书依年月编次为草卷,每四丈截为一卷,自课三日删一卷,有事故妨废则追补;而前秋始删到今,已二百余卷,至大历末年耳。向后卷数又须倍此,共计不减六七百卷,更须三年方可粗成编;又须细删,所存不过数十卷而已,其费工如此。

盖先为丛目,而后删成长编,再加以删节,方成本书;以唐代而论,所取不过十之一也。所以张新叟言:“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黄鲁直阅数百卷,讫无一字草书。”(《文献通考·经籍考》)即长编之稿也。

编纂时期,司马光先在开封,后居洛阳,由今本《资治通鉴》每卷所题官衔推测之,约可知各纪完成之年份。李攸《宋朝事实》:“自治平三年置局,每修一代史毕,上之。”因进书时间各不同,故所题官衔亦相异。周、秦两纪各题权御史中丞,此治平四年事也。《前汉纪》题翰林学士,《后汉纪》《魏纪》皆题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以上皆神宗熙宁三年以前居开封时所修。《晋纪》卷一至卷三十二题判西京御史台,卷三十三以至书末皆题提举嵩山崇福宫,又据《与宋次道书》:“某自到洛以来,专以修《资治通鉴》为事,于今八年,仅了得晋、宋、齐、梁、陈、隋六代以来奏御。”则《隋纪》以上,皆由熙宁三年至元丰元年所作;而《唐纪》以后,皆元丰元年至七年所作,居洛阳以书局自随时也。

《通鉴》之作,盖上继《春秋》,胡三省谓:“左丘明传《春秋》止哀之二十七年,赵襄子惎智伯事;《通鉴》则书赵兴智灭以先事。以此见孔子定《书》而作《春秋》,《通鉴》之作,实接《春秋左氏》后也。”(《胡注序》)其言是也。至于助光修书者,皆一时史才之选。据邵伯温《闻见录》称:“《通鉴》以《史记》、前后《汉》属刘攽,以唐逮五代属范祖禹,以三国历九朝至隋属恕(刘恕)。”《文献通考·经籍考》谓:“公子康公休告其友晁说之曰:此书成盖得人焉。《史记》、前后汉则刘贡父(攽),三国历九朝而隋则刘道原(恕),唐迄五代则范纯甫(祖禹)。”其说与邵相同,惟全祖望对此颇有异说,在其《通鉴分修诸子考》中言:

胡梅磵曰:温公修《通鉴》,汉则刘攽,三国迄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此言不知其何所据,然历五百年以来,无不信以为然者。予读温公《与醇夫帖子》,始知梅磵之言不然。帖曰:“从唐高祖初起兵修《长编》,至哀帝禅位止。其起兵以前,禅位以后事,于今来所看书中见者,亦请令书吏别用草纸录出,每一事中闲空一行许,以备翦黏。隋以前与贡父,梁以后与道原,令合修入《长编》中,盖缘二君更不看此书;若足下止修武德以后天祐以前,则此等事迹,尽成遗弃也。”观于是言,则贡父所修,盖自汉至隋,而道原任五代明矣。盖贡父兄弟尝著《汉释》,而道原有《十国纪年》,故温公即其平日所长而用之,而梅磵未之考也。(《鲒埼亭外编》)

今考刘恕之子刘羲仲所著《通鉴问疑》,专记载刘恕与司马光在史局中讨论修《通鉴》各事。其中所论多三国至南北朝史,似邵伯温、司马康及胡三省所言未尝无据。刘恕为英宗治平三年司马光奏请同修《资治通鉴》之一人,另一人赵君锡未来,故最初佐修者只刘恕一人。司马光对其史学深为推服,尝曰:“前世史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之末,简策极博,而于科举非所意,故近岁学者多不读,鲜有能道之者。独道原笃好之。为人强记,纪传之外,闾里所录,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坐听其谈,衮衮不穷,上下数千载间,细大之事如指掌,皆有稽据可考验,令人不觉心服。”及温公罢相,刘恕亦告归南康,虽职仍属于书局,而身未在洛阳,只熙宁九年曾往洛阳与司马光商议修史事,后旋于元丰元年病卒。则熙宁四年以后,虽曾参与修书,而并未与司马光朝夕相对。但刘恕除五代史外,并曾研究南北朝史,在《司马温公文集》中亦有其明证:

若与将沈约、萧子显、魏收三志,依《隋志》篇目删次补葺,别为一书,与《南》、《北史》、《隋志》并行,则虽正史遗逸不足患矣。不知道原肯有意否?其符瑞等皆无用,可删。后魏《释老志》取其要用者,附于《崔浩传》后;《官氏志》中氏族附于宗室及代初功臣传后,如此则《南史》更无遗事矣。今国家虽校定摹印正史,天下人家共能有几本,久远必不传于世。又校得绝不精,只如沈约《叙传》,差却数板亦不寤,其它可知也。以此欲告道原,存录其律历、礼乐、职官、地理、食货、刑法之大要耳,不知可否,如何如何?(《与刘道原书》)

至于刘攽,在司马光居洛时,曾知曹州等处并为京东转运使,史称其知曹州,治尚宽平,盗亦衰息,必不能常居书局中。盖二刘皆参与纂修魏晋南北朝长编事,特其时间先后不同,故司马康、胡三省所言与温公致范醇夫帖子,遂有歧异之处。至于五代,刘恕尝著《十国纪年》,故最初以五代长编归之;等于刘攽曾有《两汉刊误》之作,故以两汉属之。至元丰元年,刘恕卒时,修得部分只隋以前,《五代纪》尚未进呈,故又嘱范祖禹加以整理。此司马康所以谓唐迄五代则范纯甫,而帖子又谓梁以后与道原,皆有其原因在也。总而论之,第一段战国至东汉刘攽;第四段五代,先由刘恕,后由范祖禹;此种情形虽属推论,然去真象当不过远。至于全祖望谓:“温公平日服膺道原,其通部义例,多从道原商榷。”(同上文)则笃论也。

其撰书也,以书局自随,至神宗元丰七年,凡十九年始奏上;其所采用之书,“正史之外,杂史至三百二十二种”。《进资治通鉴表》)可谓博而得要矣。

《资治通鉴》优长之点,在其能贯穿一千余年之事,成为有系统的编年通史;并且其文字前后一致,虽杂取各书,然皆由司马光削修,故其文字等于一手所作。

在本书以外,光更撰有《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皆属本书之附录。《目录》等于表,“盖《通鉴》一书,包括宏富而篇帙浩繁。光恐读者倦于披寻,故于编纂之时,提纲挈要,并成斯编,使相辅而行,端绪易于循览。其体全仿《年表》,用《史记》、《汉书》旧例,其标明卷数,使知某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兼用《目录》之体;则光之创例,《通鉴》为纪志传之总会,此书又《通鉴》之总会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唐以前史家多注意文字,而疏于考证,至刘知几提倡以后,历史考证学至宋而大兴,如吴缜之批评《新唐书》、《新五代史》是也。自著成一书,而加以考证以说明去取之原因,此种方法自《资治通鉴考异》始。“其间传闻异词,稗官既喜造虚言,正史亦不皆实录;光既择可信者从之,复参考同异,别为此书,辨正谬误,以祛将来之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书本单行,至胡三省始将之分入于注中。此外光又以《资治通鉴》全书浩大,而目录无首尾,另著《通鉴举要历》八十卷,即《通鉴》之节本也。此书今已不存。

胡三省,宋末人,注解《通鉴》,历三十年之久。初依《经典释文》例作《广注》九十七卷,后失其书,中经寇乱,屡失屡注,后始写成定本,名为《资治通鉴音注》,始以《考异》及所注者散入《通鉴》各文之下。《通鉴》文字繁而含义博,贯串颇难,胡氏于礼乐、天文、地理、历法诸大端,尤致其详审;对于温公著书之用意,尤能明其重要处,世称为《通鉴》之功臣,亦若颜师古之于《汉书》。胡氏为宋遗民,入元不仕,隐居而殁,故注中尤注意夷夏之防。在胡氏以前,宋人已有注《通鉴》者,司马光门人刘安世有《音义》十卷,久已不传。南宋时通行者有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书极简陋,胡氏识为只知用《广韵》以注释是也。为辨此书,胡氏另有《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其中有与《音注》互相发明处,亦有能互相补充处,皆足为读史者启发之助。

司马公以为《春秋》之文不可删改,故《资治通鉴》开始于战国初年;刘恕于是更采以前古文,成《通鉴记》十卷,《目录》五卷。

第二节 《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

温公修成《资治通鉴》以后,编年体史书重振,后人多有仿为之者,大体可分为四类:即(一)《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类,搜集宋代各种史料成为一书,以备修续《通鉴》者之采择。(二)用温公体例而续原书,如各家《续通鉴》是也。(三)变更温公体例而改编原书,如《资治通鉴纲目》是也。(四)改编年为兼记事,如《通鉴记事本末》是也。兹逐节述之。

(一)《续资治通鉴长编》一千零六十三卷,李焘所撰。“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以当时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自为说,因踵司马光《通鉴》之例,备采一祖八宗事迹,荟粹讨论,作为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氏自谓:“所纂集义例悉用光所创立,错综铨次,皆有依凭。顾臣此书,讵可便谓《续资治通鉴》,姑谓《续资治通鉴长编》可也。”(《文献通考·经籍考》引李焘《进书表》)李氏对此书,用力极勤,按周密《癸辛杂识》称:“焘为《长编》,以木厨十枚,每厨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日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及进上,凡分四次:第一次所进者,起太祖建隆至开宝凡十七卷;第二次由太祖建隆至英宗治平末共一百零八卷;第三次治平以后至高宗建炎总二百八十卷;第四次所上,将以前所写者重新写尽,共九百八十卷。更以文字繁多,为易检寻起见,另并为《举要》一书,共六十八卷。盖其著作垂四十年方始成书。其所采用除实录正史以外,史料多至数百种。

其书卷数,诸书所记各不相同,《宋史·艺文志》作一百六十八卷。《文献通考·经籍考》亦同。但据李氏《进书表》则九百八十卷,《总目》十卷;加以《举要》六十八卷,《总目》五卷;四种通计一千零六十三卷,以上两书所记不相符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以为中有子卷,一千零六十三卷乃统子卷而计之,此可备一说。或者《宋史》及《文献通考》之一百六十八卷,实系一千零六十三卷之误,未可知也。因其卷帙最多,当时艰于传写,书坊所刻本及蜀中旧本,已有详略之不同;又神、哲、徽、钦四朝之书,乾道中,只降秘书省依《通鉴》纸样,缮写一部,未经镂版,流播日稀。自元以来,世鲜传本。清徐乾学始获其书于泰兴季氏,只一百七十五卷,仅至英宗治平而止。后四库馆更据《永乐大典》中所载,抄录神、哲两朝,总分为五百二十卷:徽、钦两朝尚阙,即现行刻本也。(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氏意原在成长编,以待将来之修史,其进书时所称“宁失于繁,勿失于略”是也。北宋史料之详赡,盖无逾于此书矣。

(二)《中兴小纪》四十卷,熊克撰。排比南宋高宗朝事迹,按年月为次,名曰小纪,以别于官书之日历也。其书虽不如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之详备,然所原引朝章典故、草野私记,贯穿颇有条理。《宋史·艺文志》尚载有所著《九朝通略》一百六十八卷,今已失佚。

(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李心传撰。述高宗朝三十六年事,盖以上接续《资治通鉴长编》。其书“以国史日历为主,而参之以稗官野史、家乘志状、案牍奏议、百司题名,无不胪采异同,以待后来论定,故文虽繁而不病其冗,论虽歧而不病其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书至元修《宋史》时已不可见,惟《永乐大典》中载录,四库馆仍以原第析为二百卷。其书名《文献通考》作《系年要记》,《宋史·艺文志》作《要录》,四库馆遂据《永乐大典》所题,称为《要录》。

(四)《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徐梦莘撰。“莘嗜学博闻,每念生靖康之乱,思究见颠末,乃网罗旧闻,荟粹同异,为《三朝北盟会编》。自政和七年海上之盟迄绍兴三十一年,上下四十五年,凡敕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登载靡遗,帝闻而嘉之,擢直秘省云云。今其书抄本尚存,凡分上中下帙,上为政宣(徽宗政和、宣和)二十五卷,中为靖康(钦宗)七十五卷,下为炎兴(高宗建炎、绍兴)一百五十卷,其起讫年月与史所言合;所引书一百二种,杂考私书八十四种,全国诸录十种,共一百九十六种,而文集之类尚不数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书所引见,原文无所去取,亦无论断,盖是非同异互存,以备后人之采择,其法至善也。考金宋之关系及南北宋之交之政治措施,史料之丰富,盖无逾于此书也。凡所记载以年月为次,属于编年体;因只记宋与金之交涉战争等,又近于纪事本末,可谓介于二种体裁之间者。

第三节 诸家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之作,明、清两代共有四书:即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一百五十七卷,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毕沅《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薛、王两书皆不为人所重视,章学诚代毕沅与钱辛楣论续鉴书:“陈、王、薛三家续宋、元事,乃于辽、金正史束而不观,仅据宋人纪事之书,略及辽、金继世年月,其为荒陋,不待言矣。”徐、毕两书亦以续鉴方式记载宋、元史者,徐书且附有考异。然因熊克、李心传诸史尚未由《永乐大典》辑出,而《续资治通鉴长编》流传者又非全书,故对北宋事迹援引未备;然徐乾学方掌大清一统治局,所见宋、元旧方志甚多,又得当时名儒万斯同、阎若璩等人为助,故其体裁颇有可观,远胜于前两书。毕沅遂根据其书增加乾隆时新流传诸史料而更加详备,然对元代记载则其贫乏与徐书相同。书虽由毕沅署名,而其实则多他人所作,其中以邵晋涵为主,邵氏亦乾隆年间有名史学家也。然章学诚对此有异说,谓今刻本系毕沅门客所定,摒弃邵稿而未用,见《文史通义·邵与桐别传》。

至清代陈鹤撰《明纪》六十卷,夏燮《明通鉴》九十卷、《附记》六卷,皆用《资治通鉴》体裁续修明代事。《明纪》尚有《考异》十三卷,但未刊。陈氏去取谨严,乾嘉时人考证方法固如是也,但有时嫌其过于简单;夏氏《附记》专为记明福王等事。

第四节 《通鉴纲目》

(一)《通鉴纲目》五十九卷,朱熹撰。据其序例,对撰书之用意,语焉甚详:“温公《通鉴》既成,又撮其精要之语,别为《目录》三十卷,并上之。晚病本书太详,目录太简,更作《举要历》八十卷以适厥中,而未成也。绍兴初,故侍读南阳胡文定公始复因公遗稿,修成《举要历补遗》若干卷,则其文愈约而事愈备矣。……今辄与同志,因两公四书,别为义例,增损隐括,以就此篇。盖表岁以首年,而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分注以备言。使夫岁月之久近,国统之离合,辞事之详略,议论之同异,通贯晓析,如指诸掌,名曰《资治通鉴纲目》。”盖《资治通鉴》仿《左传》而作,《通鉴纲目》则仿《春秋》,所谓纲等于《春秋》,所谓目等于《春秋》三传。此书虽名为朱熹所作,但只《凡例》一卷出于手定。其纲皆门人依《凡例》而修,其目则全以付赵师渊。据陈景云《纲目订误》,谓赵师渊一人独任其采节,岂能悉审;况又非身侍讲堂,随事讨论,每纂成若干卷寄呈,而朱子复书,往往云未暇观也,则分注未必尽经朱子之目矣。由此可知,纲目所述未见尽合朱熹之意,其书主要意旨,在于书法以示褒贬,而尤注意正统之观念。比如《资治通鉴》,汉以后为魏,而纲目则改帝蜀,以示不与魏正统。盖宋时为《春秋》研究极盛之际,各家著述斐然,尊王攘夷之说亦因此而兴起。故前有欧阳修之《新五代史》,而后有《纲目》,其思想盖一贯也。

(二)《宋九朝编年备要》三十卷,陈均撰。按:《文献通考·经籍考》列有《皇朝编年举要》三十卷、《备要》三十卷,另有《中兴编年举要》十四卷、《备要》十四卷。据《直斋书录解题》:其书大抵亦仿《通鉴纲目》,举要者,纲也;备要者,目也。与《通鉴》所不同者,据事直书,不加褒贬。现所存者只《备要》一书,朱彝尊谓较王宗沐、薛应旂诸续《通鉴》为善。另有《两朝纲目备要》十六卷,不著撰人姓氏,记光宗、宁宗两朝事,即续陈均书者。陈书材料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此书则本于两朝实录。虽不皆名纲目,然两书皆属于纲目一类也。

后人续《通鉴纲目》者亦有之,如《续编》二十七卷记宋元事,为明商辂等撰;《通鉴纲目三编》记明事,为清乾隆朝官修,皆是也。

第五节 《通鉴纪事本末》

宋以前史家所用不过纪传、编年二体,考刘知几《史通》虽称六家,但仍总归二体。但纪传一体,时有一事而重见于数篇之弊;而编年之法,则一事首尾常隔越数卷,或难于寻考;因此袁枢乃自出新意,始创纪事本末一体。枢,南宋孝宗时人,因司马光《资治通鉴》区别门类,每事各详首尾,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五代周世宗之征淮南,共二百三十九目,合成四十二卷。孝宗淳熙三年,诏严州刻版,朱熹亦称其书,门目离合之间,皆有微意。由袁书起,纪事本末一体遂并纪传、编年而鼎立。后人仿者颇多,如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等是也。列表于次:

(摘自《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2010 年)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