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刘知几与《史通》

作者:李宗侗 字数:4489 更新:2025-01-03 16:10:01

对史学为批评讨论者,始于唐之刘知几。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人。父藏器。知几幼时,即喜读史书,据其《自叙》言: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予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汉》、《三国志》。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其所读书,多因假赁,虽部帙残缺,篇第有遗,至于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

遂与兄知柔俱有名,中进士,后累迁至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与徐坚、吴兢同修实录,又与吴兢同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仍兼修史。知几欲修改《武后实录》,与监修武三思意见不同,“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新唐书》本传)至其书名,则知几在序中曾言及之:

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观,因名曰《白虎通》;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博采众议,爰定兹名。

《史通》序末署景龙四年,盖其书成之时,其开始著作之日必在与武三思不睦之后,本传所谓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所著述者当即《史通》也。

《史通》共二十卷,《内篇》三十六,《外篇》十三。《内篇》中最重要者为六家、二体,《外篇》中为《史官建置》及《古今正史》。关于史之体裁,刘氏以为:

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以古史而论,虽有六家,但《春秋》与《左传》同属编年,而《史记》与《汉书》同属纪传,故综而论之,只有二体,此刘氏之所以六家篇以后继以二体也。丘明传《春秋》,编年之始也;子长著《史记》,纪传之祖也。刘氏以为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世作者,两体互为消长。然在纪传之中,刘氏仍取断代史之《汉书》,不取通史之《史记》。此种意见与后来之司马光、郑樵恰相反,亦与清代史学批评家章学诚相反,诸氏皆赞成通史之作者也。刘氏以此对于班固备极推崇:

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六家篇》)

因此刘氏对断限极注意:

《宋史》则上括魏朝,《隋书》则仰苞梁代,求其所书之事,得十一于千百,一成其例,莫之敢移。永言其理,可为叹息。(《断限篇》)

此外刘氏更举有数例,皆为“明彼断限,定其折中”;不必“滥引它事,丰其部帙”,然后方合于史体。

至于纪传体史各部门,则赞成本纪、列传,而不满意于表、志。对于表,则以为:

天子有本纪,诸侯有世家,公卿以下有列传。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有其说,用相考核,居然可知。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烦费,岂非谬乎?且表决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用使读者莫不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其间,缄而不视。语其无用,可胜道哉!(《表历篇》)

对于志,则以为天文、五行、艺文等各史所有,多不适用,而另有三种可以为志者,曰部邑、方物、氏族。“宫阙制度,朝廷轨仪,前王所为,后王取则。”故宜立都邑志。“金石草木、缟纻丝枲之流,鸟兽虫鱼、齿革羽毛之类,或百蛮攸税,或万国是供,《夏书》则编于《禹贡》,《周书》则托于《王会》。”故宜立方物志。“帝王苗裔,公侯子孙,余庆所钟,百世无绝。能言吾祖,郯子见师于孔公;不识其先,籍谈取诮于姬后。故周撰《世本》,式办诸宗;楚置三闾,实掌王族。逮乎晚叶,谱学尤烦,用之于官,可以品藻士庶;施之于国,可以甄别华夷。”故宜立氏族志。(以上皆《书志篇》)刘氏生于六朝至唐谱学极盛之时,欲志氏族,亦当时环境影响所及也。

关于文字,刘氏以为“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简之时义大矣哉”。(《叙事篇》)因此必删去浮词,书中有《浮词》一篇,专论此事。其主要之意,则“词寡者,出一言而已周;才芜者,资数句而方浃”。为文不止于简而且须真,故又有《直笔》、《曲笔》两篇,专论其事。事必直述,不只文字求其真,事实亦须求真,故在《载文篇》中,论事迹之不真,其失有五。一曰虚设:比如曹魏以下,名为禅让,而其事不同于尧舜,徒有其文,竟无其事。二曰厚颜:两国争雄,自相称述,饰辞矫说,各掩其弊。三曰假手:政治虽有败德,但作诏令者所用文字,使人读之如处升平之世,而不能明悉当时之真实史迹。四曰自戾:凡有褒崇,则谓其善无可加;旋有贬黜,则比诸罪不容责;一人之行为,一君之言论,贤愚是非,变化之速如此。五曰一概:国家时有盛衰,事迹常有变化,而作者所用文字,皆一概而论,人君皆圣明而宰辅皆英伟,不随时随事而更易其文字。凡此五者,皆史官不宜采用而反常笔于史书中者。(见《载文篇》)

因文字须求真,刘氏以为著史应用当时文字,不宜用古语写近事。“是以好丘明者,则偏模《左传》;爱子长者,则全学史公。用使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楚汉应对,行乎宋齐之日。而伪修混沌,失彼天然,今古以之不纯,真伪由其相乱。”(《言语篇》)并且不宜将胡夷之语改成中国文言,否则“遂使沮渠、乞伏,儒雅比于元封;拓跋、宇文,德音同于正始。华而失实,过莫大焉”。(同上)故刘氏极反对史官所修北朝各史,以其所用文字不尚质朴,化夷言为华语也。文字应当仍其质朴,此与述事之不重浮词,实同一观念也。

至于记事则:

昔荀悦有云,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干宝之释五志也,体国经野之言则书之,用兵征伐之权则书之,忠臣烈士孝子贞妇之节则书之,文诰专对之辞则书之,才力技艺殊异则书之。于是采二家之所议,征五志之所取,盖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粗得于兹矣。然必谓故无遗恨,犹恐未尽者乎。今更广以三科,用增前目:一曰叙沿革,二曰明罪恶,三曰旌怪异。何者?礼仪用舍节文升降则书之,君臣邪僻国家丧乱则书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于是以此三科,参诸五志,则史氏所载,庶几无阙,求诸笔削,何莫由斯。(《书事篇》)

刘氏又极反对隋唐盛行之官修史书,在《忤时篇》中,谓有五不可。(一)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故能立言不朽;东汉用群儒著述,条章难立,故时常受人批评。现在史馆人数更多,以致写成无日。(二)前汉郡国计书先上太史,史官所用材料容易博取,而今代作史者,只能自己采访史料,因此记事不能尽善尽美。(三)以前董狐之载史,可以公开宣示于朝,而近代史官对人若有所贬,又恐见仇于贵族,因此写史乃不求真实,以避免得祸。(四)古者刊定一史,各有其意义,而现在史官注记,多请示监修。监修者非一人,意见常不相同,使写史者无所是从。(五)监修之原职责,在定体例,分配职务;而今监修者既不能尽以上两种职务,遂使史官争学苟且,徒延岁月,而史难修成。总之,以上五项,皆由于聚众多史官而修一书,监修者又不能尽其力,此隋唐设立史馆之弊,而不如古代一家修史之善也。

唐以后修史者,外采取刘氏议论,然评者常反对《疑古》《惑经》两篇,因两篇中对于古史不只有疑惑,且对孔子之《春秋》有甚多批评,而认为《左氏》在三传中皆合周典。在清代以前,人固可以评史,而不可以论经,刘氏之受反对固其当然。然现在观之,六经皆史,则以批评史书为目标之《史通》,自然可论及《春秋》以及其他古史。刘氏之弊不在此,而在于信古胜于今,所以谓《春秋》及《史记》远超过后世所修各史,且古代史官之独立自由远胜于后代者。凡此皆非极有根据而纯属刘氏之推测。其实,古代史官并无所想象之自由,观鲁史之不书其君被弑,即明证也。一代有一代之环境,史书之记载亦视环境而不同,古既与今异,史书之有改变,亦在情理之中,故不能谓古史之成法即永久不变也。唐末柳灿著《史通析微》十卷,批评刘氏,见于《唐书》本传,其书今不传。

《史通》刻本始于明代,传世者有陆深及王惟俭两刻本,文字互有多寡异同,至清代有黄叔琳刻本及浦起龙《史通通释》本,《四部丛刊》则影印明万历本也。

《四库全书》列《史通》于史评类,诸家书目多有同之者。若榷论其实,则史评类应分为二:一部分仍可名为史评,如《史通》及《文史通义》等书属之:另一部分可名为史论,如胡寅《读史管见》等书属之。前一类所论,多属于史之体裁及作史之方法,所批评者史书而非人与事。后一类侧重于史事与人之批评,故已超出史学史之范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读史管见》:“其论人也,人人责以孔颜思孟;其论事也,事事绳以虞夏商周。名为存天理遏人欲,崇王道贱霸功,而不近人情,不揆事势,卒至窒碍而难行。”可见其书之目标与《史通》甚不相同。以数量言之,史论多而史评少,盖议论容易而客观对史书批评,诚属难事也。

后代史书既随时演变,与隋唐以前者不尽相似,故作史评者亦不必专门沿袭刘知几之旧规模,完全遵照其分门别类。苟有作者,似宜新辟门径,方可合于史学之新发展。

刘氏意见有不能实行者,如取消各史之表及志,而代以都邑、氏族、方物三志是也。五行志属于迷信,废止可也。天文不限于一朝,各断代史不必皆有之,只隔数百年修一次可也。然食货志记载一代之经济,地理志记载一代郡县之沿革,若废止则后人何所稽考?且地理以志全国县郡,较都邑为大,而其中包括都邑,何以反欲废之,而详细记载千门万户之都邑而不厌其繁琐耶?至于艺文志,刘氏诸若必不能去,当变其体,所列书名唯取当代撰者,则已为修《明史》者所采用。至于表,可以补本纪、列传之不足,刘氏谓:“且表决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用使读者莫不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其间,缄而不视。语其无用,可胜道哉!”(《表历篇》)表之用意,原备参査,不必皆首尾精读。本纪、列传所载既不如表之完备,苟无之,则需要时又何从索考?且表由于其体裁,较本纪、列传亦容易检査,故后世史家无从之者,而补史表者反屡出不穷也。

(摘自《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2010 年)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