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上古的史书

作者:李宗侗 字数:9549 更新:2025-01-03 16:09:58

第一节 《尚书》

现存史书之最古者,首推《尚书》。《尚书》自西汉之初,已分为今文、古文两本。今文传自伏生: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史记·儒林列传》,同见《汉书·儒林传》)

《古文尚书》出自孔壁:

《古文尚书》者,出自孔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汉书·艺文志》)

终汉之世,《今文尚书》共二十九篇,《古文尚书》除二十九篇大略与《今文尚书》相同外,另多十六篇,多加序一篇,共分为四十六卷,《汉书·艺文志》所谓:“《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是也。今文立于学官,有博士以传授,有弟子以受业;古文则传习于民间,至元帝末,始立博士,未几即废。及西晋惠帝末,五胡乱华,中原板荡,学官各经皆多失传,伏生之今文尚书,遂亡于是时;而《古文尚书》十六篇,亦经乱无传者。

及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孔传《古文尚书》”(《经典释文》)。及南齐建武中,姚方兴更奏上《舜典》首所缺二十八字。梅赜本较《今文尚书》多二十五篇,其篇目与孔壁《古文尚书》颇有同异。至唐太宗贞观中,撰《五经正义》,专用梅本,即今通行本《尚书》是也。然其二十五篇,皆杂采古书而成。南宋吴棫始疑之,至清初阎若璩更遍举其作讹之证,于是二十五篇梅本《古文尚书》之伪始定。(《史通·正史篇》:“《古文尚书》者,即孔惠之所藏,科斗之文字也。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始得之于壁中。博士孔安国以校伏生所诵,增多二十五篇,更以隶古字写之,编为四十六卷。”按:二十五篇为梅本伪《古文尚书》,而四十六卷则《汉书·艺文志》所谓孔壁《古文尚书》也。刘知几处唐代伪《古文尚书》盛行之时,合二者为一,故有此误。)

故述《尚书》只能就二十八篇(《泰誓》先亡,故现存只二十八篇),论之如下:

(一)记广泛的历史:

《尧典》(除今本《舜典》首之二十八字外,余合于《尧典》,今文及汉真古文皆统称《尧典》。)记载尧、舜两朝的故事。

(二)记某一件事的历史:

《禹贡》 记禹治水后任土作贡之事。

《金縢》 记周公祈天求代武王之事。

《顾命》 内兼康王之诰,记成王将崩命康王继位及康王即位之事。

(三)誓师辞:

《甘誓》 伐有扈誓师辞。

《汤誓》 汤伐桀誓师辞。

《牧誓》 武王伐纣誓师辞。

《费誓》 伯禽伐徐戎誓师辞。

《秦誓》 秦穆公殽役败后誓师辞。

(四)诰天下辞:

《汤诰》 汤灭夏后诰天下之辞。

《盘庚》 盘庚迁都诰人民之辞。(《史记·殷本纪》谓为后史官所记,此从《书序》。)

《大诰》 周公灭武庚践奄前诰天下之辞。

《多士》 建成周后,周公诰殷遗民之辞。

《多方》 成王归自奄诰天下之辞。

(五)封命辞:

《康诰》《酒诰》《梓材》 皆封康叔所作。

《文侯之命》 锡晋文侯命所作。

(六)记某一事的言辞及事:

《召诰》 记召公相度洛邑的言及事。

《洛诰》 记周公往营成周的言及事。

(七)记一人或数人之言:

《皋陶谟》 内兼今本益稷,记禹、皋陶之言。

《洪范》 记箕子答武王访问之言。

《高宗肜日》 记祖己训商王之言。

《西伯戡黎》 记祖伊恐周告纣之言。

《微子》 记微子告父师、少师之言。

《无逸》 记周公戒成王之言。

《君奭》 记周公对召公之言。

《立政》 记周公告成王之言。

由以上所说观之,《尚书》系合若干篇记事记言的文字而成,有者一篇之内兼记事记言,则知《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言为《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分记言记事为两书之说,非也。章学诚谓后来记事本末一体,实出于《尚书》(《文史通义·书教篇》),其言颇为合理。《尚书》中若干篇,如《尧典》《金縢》《顾命》皆具一朝或一事之本末,实有记事史的性质,另有若干篇则只能曰史料而已。由于此,《尚书》犹不能算中国史学之正宗;现存真正最早的史书为《春秋》,今本虽为孔子所约删,但尚留有一部分鲁史本来面目。

第二节 《春秋》与《竹书纪年》

真正有系统的古史,现存者当以《春秋》为首。记事之法,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如:隐公“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日食,所谓事也。其日当己巳,所谓以事系日也。论月,属于二月,所谓以日系月也。而时当春,所谓以月系时也。又曰三年,所谓以时系年也。不独鲁史《春秋》如此,各国史书本体皆如是,盖编年体为中国史最古之体裁矣。现存之《春秋》,出自鲁史,鲁史原由鲁国史官所记;晋代出土之《竹书纪年》,由晋、魏史官写成,两书体例略相似,是以知鲁、晋史之皆若此。而《汲冢璅语》记太丁时事,目为“夏殷春秋”,“《璅语》又有《晋春秋》,记献公十七年事”(皆《史通·六家篇》文);《墨子》书中言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且以之通称各国之史书;而《孟子》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是各国史书常有专名,不尽相同;书之曰《春秋》者,盖通称则同,专称或异也。后孔子据鲁史旧文,“约其辞文,去其烦重”(《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成今书,而仍其旧称;论其事则“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杜预《春秋左氏传序》),然有去取,“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故谓孔子修《春秋》,若孟子所云可也,谓不修亦可也。

孔子因鲁史旧文而作《春秋》,信矣!太史公谓“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文”(《十二诸侯年表》),其意以为周代各国史皆聚于王朝,故修史必须西适周,方能得各国史料,以为底本。或更有扩大其辞,若《公羊传疏》所引者,“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皆昧于当时形势也。前章已言古代国史多由其国之世族历代典守,周之史记或较列国之史记包括较广,然并非包括当代各国史事而无遗;各国史既保存于其国中,而不必上于周王,则适周所能见者,亦不过周史而已,各国之史记仍不能遍览也。观《春秋》所记周事极少,即极重要之事,如周王之崩葬亦多缺而不载,则孔子所据者,只鲁史而非兼据周史,更未遍据诸国史记,明矣!

孔子据鲁史旧文,至少说极大部分据鲁史旧文,更有其内在的证据。若鲁隐公明明被弑,而鲁史书之曰薨,孔子沿之而不改;假设鲁史原文书弑,而孔子反改曰薨,则非使乱臣贼子惧之原意矣。刘知几《史通·惑经篇》,且举“十二未谕”、“五虚美”以问孔子,比如在其一“未谕”中:

奚为齐、郑及楚,国有弑君,各以疾赴,遂皆书卒?(原注:襄七年,郑子驷弑其君僖公;昭元年,楚公子围弑其君夹敖;哀公十年,齐人弑其君悼公。而《春秋》但书云:“郑伯髠顽卒;楚子麋卒,齐侯阳生卒。”)夫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凡在含识,皆知耻惧。苟欺而可免,则谁不愿?然且官为正卿,反不讨贼;地居冢嫡,药不亲尝;遂皆被以恶名,播诸来叶。(按:《宣二年传》:“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又《昭十九年传》:“许悼公疟。五月,戊辰,饮太子止之药卒。太子奔晋。书曰:‘弑其君。’”)

刘氏所谓皆鲁史之旧文,以之责难孔子,孔子不受也。刘氏又谓:

加以史策有阙文,时月有失次,皆存而不正,无所用心,斯又不可殚说矣。

史笔之有阙文,时月之有失次,皆鲁史之原有状况,孔子纵欲补其阙文,正其时月,无他种史料以相助,又焉可得也。并非无所用心,而反足为孔子所修《春秋》因于鲁史旧文多增明证。

至于孔子作《春秋》之原意,则孟子以为可以使乱臣贼子惧,后之人多沿其意而推广之。故司马迁说:“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世家》)即其例也。此虽后人所传述,然细按春秋之世,史书实含有此类作用,如:

卫宁惠子疾,召悼子曰:“吾得罪于君,悔而无及也。名藏在诸侯之策,曰‘孙林父、宁殖出其君’;君入则掩之。若能掩之,则吾子也。”(《襄公二十年传》)

恶名在诸侯之策,当时人必有以为耻者。崔杼因书弑君而杀太史,亦恐诸侯皆知其罪恶也。则孔子删鲁史旧文以传弟子,使后之人惧焉,未始非孔子作《春秋》之一动机也。然孔子对史学之贡献,依现在眼光观之,不在此而在使当时一部分历史得以保存,而传之后世。因为这部分历史原系编年,遂能年月有条而不紊,不只能保存由鲁隐公至鲁哀公二百四十二年的事实,且能获知事实发生的真实年月,有时且有确实的日期,为中国第一部有年月的史书,这真是极可宝贵的。孔子对国家之功,可说不在禹下。

因为《春秋》之作,有使乱臣贼子惧之意,遂发生褒贬书法的问题。据《汉书·艺文志》,解释《春秋》者共五家,其中除《左氏春秋》,下节另讨论外,其余四家为《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夹氏传》。邹、夹两氏,汉代已无传者。《公羊》《穀梁》两传,皆以解释《春秋》书法为目的。书法为中国史学所独有,其影响于后世作史者甚大。此节当于另章中讨论及之。

《竹书纪年》出自晋代。

初,太康(晋武帝)二年,汲郡人不準(按:不準,人名;不,古与丕字同。)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晋),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晋书·束皙传》)

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发冢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科斗书久废,推寻不能尽通。……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惟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年相次。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上去孔丘卒,百八十一岁。……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推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也。(杜预《左传后序》)

《竹书纪年》原本,今已遗失,现有之本,当为明代人杂采各书所补成;但由宋以前各书所引,尚能窥见古本原面目。王国维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将各书中所引原文集成一篇。古本与今本不同之处有数点:(一)卷数不同:古本据《晋书·束皙传》,为十三篇;据《隋书·经籍志》为十二卷;而今本只二卷。(二)古本在周幽王以前,用周纪年;以后用晋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纪年;《晋书·束皙传》及杜预《左传后序》所言甚明。今本则始终以周纪年。(三)古本自夏开始,而今本始于黄帝。(四)古本若干条,引见于古书中者,不见于今本。(五)今本所记夏代年数,与古本不合。古本纪年之由周而晋而魏,即因原系魏史官所集,其体例属于编年,杜预所谓大似《春秋经》者。可见中国古史最早即属编年体。所可惜者,今本纪年已非原书,新辑古本又系辑补而非完全;否则,其所包括史料,历夏、商、周三代,几近二千年之久,价值当在《春秋》之上。岀土以后,因系竹简所书,故名曰《竹书》;因系编年体,故名曰《纪年》。是《竹书纪年》之名为晋人所定,而非其原名也。

第三节 《左传》与《国语》

《左传》与《国语》所记,皆属东周史料(《国语》中有西周史料,但极少),昔人谓皆属左丘明所作,但此颇有问题。现先讨论《左传》,据《汉书·艺文志》: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亦谓:

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据司马迁、班固所言,是两汉人皆以为《左传》为左丘明作,且谓为解释《春秋》而作。但《左传》与《春秋》颇有不同。即《春秋》之文字极简,而《左传》之记事较为繁杂;且所记事每条与《春秋》不相等。比如隐公元年,《春秋》所记共七条,而《左传》则十三条,其中有《春秋》有而《左传》无者,亦有《左传》有而《春秋》无者。于是西汉末年,遂有人以《左传》非解释《春秋》者。后至郑樵等更以《左传》为刘歆所伪作。但考之西汉初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大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汉书·儒林传》)。而许慎《说文解字·叙》亦说:“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按:张苍、贾谊皆与汉文帝同时,远在西汉初年,而刘歆则属西汉末年人,则《左氏传》之开始传布,不由于刘歆。亘西汉之世,《左传》虽未立于学官,然民间不少传习之者,则刘歆又安从伪造?各国各有其史书,已如前章所述。观《春秋》与《左传》皆始自鲁隐公;而《竹书纪年》,以晋事而论,亦始于晋文侯;则此种史料,似皆开始于西、东周之交,此亦无足怪者。观《诗经》中,“雅”多作于西周,彼时东方之列国尚无“国风”,“国风”之开始在东迁以后;而现出土之铜器,东周时代者多属列国所作,与西周铜器多属周王室者不同。是则平王东迁以后,文化中心亦随之而向东转移,列国史书之开始更加发达,亦在此时,皆环境使然也。《左传》一书,系有人逐渐搜集各国史书以成者。所谓逐渐,谓其集成非由一人,亦非一次,而其原史料亦非一人一地所写者。此类材料最初或由口传,然后方才写定,故一事之记载或有异同,比较《左传》与《国语》即可知也。《汉书·艺文志》尚载有“《公羊外传》五十篇,《公羊杂记》八十三篇,《穀梁外传》二十篇”,其书内容现已不可知,想亦如《左传》所记相类诸事也。孔子修《春秋》时,对此类材料想必亦曾参考;否则孔子对鲁史旧文,焉能笔则笔,削则削哉?且战国时,诸子颇有引用与《左传》相同的史料者,如《韩非子》“储说下六微”,《庄子》“胠箧”,《韩非子》“难三”“储说上七术”“察微篇”“报更篇”“外储说上”及“鲁连子”是也(见刘师培《左盦集·周季诸子述左传考》)。且《韩非子·外储说》,述高渠弥弑郑昭公事,复有“君子曰:昭公知所恶”,与《左传》相同。更可证明《左传》之“君子曰”非刘歆所增加。由《周季诸子》观之,与《左传》相类的史料,在战国时已经存在。刘师培谓诸子所引出自《左传》,固不敢谓其必确;但诸子所引与左氏所载出自同源,则事实也。至于《左传》为何人所集,目前为不能解决之问题。司马迁及班固、桓谭等皆谓为左丘明所作,有人且以为即《论语·公冶长篇》之左丘明。然左、丘双姓,而《左传》诸编辑者中,或有一人姓左,后因称为《左氏传》。但左丘与左绝非一姓也。且《左传》之开始于隐公元年,最末所记有“悼之四年”语,且晚于哀公,足见《左传》之最后编辑者,至早必与鲁悼公同时。编辑者既非一时一人,则对于《左传》为何人所作,已成为不能解决的问题。故吾人亦不必讨论之。最初《春秋》与《左传》为两部书,《汉书·艺文志》所载《春秋经》十二篇,又《左氏传》三十卷,为其明证。合《左传》与《春秋》始自杜预,已至魏晋之交矣。苟只有《春秋》而无《左传》,则二百四十二年间事,只能知其年月及大略而已;其详情细节多待《左传》所记以说明,《左传》实我国史学中一部最重要著作也。

《国语》二十一篇,《汉书·艺文志》谓为左丘明著。而司马迁《自序》,亦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句。是东、西汉人皆以为《左传》与《国语》同属左丘明所著;但所记同一事,实有异同。如《周语》:“周文公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则谓为召穆公诗。又《楚语》谓:“鄢陵之役,……雍子之所为。”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则谓为苗贲皇之为也。又《越语》:“越败于吴,至越灭吴共十年。”而据《左传》共二十二年,其不同处若此。若一人所编辑决不至如此矛盾。足证两书所采材料相类似,而绝非同源。有人说刘歆采列《国语》而造《左氏传》,以其所列剩余者为《国语》。若果如此,刘歆何必留下不同的材料,以使后人怀疑他作《左氏传》乎?《国语》系集各国记载而成,其中共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语。以时间论之,《周语》最早,上至穆王;《越语》最晚,下至句践;其所记时代,除《周语》以外,约略与《左传》相同。

《国语》与《左传》不同处,尤在于《左传》每事至少有年,有时甚而有月日,《国语》则无年月者多;且一事之始末,常不完备。刘知几《史通》所举史学六家,属于上古史者有四,即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春秋》与《左传》同属编年,具有编年体之各种条件;《国语》则零星片断,只能谓之曰史料,不能与《春秋》及《左传》等量齐观也。

第四节 其余上古史书

除上述诸书外,现存者尚有《世本》《逸周书》《战国策》,皆司马迁撰《史记》时所常采用者。《汉书·艺文志》著录《世本》十五篇,原注:“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盖谱牒之最古者。刘知几《史通·正史篇》云:“楚、汉之际,有好事者,录自古帝王公侯卿大夫之世,终乎秦末,号曰《世本》十五篇。”古之谱牒等于后之家谱,家谱既常续修,谱牒当亦如此,故《世本》中有后续修部分并不影响原有者之为极古作品。自唐以后,其书已亡,现有辑本系采自各书所引者,其中有《居篇》,记载古国的都邑;有《作篇》,记载制器之事;有《氏姓篇》,记载各姓之来源;有《帝系篇》,记载古代帝王之姓名及故事;有《王侯大夫谱》,记载各国贵族世系;其大略如此。

《汉书·艺文志》著录《战国策》三十三篇,系汉人集各国短长书而成者,故亦称为短长书。以严格论,《战国策》不能认为真正的史书。因战国正游说盛行之时,盖有人收集游说文章,以备研究者,其目的不在写成历史,故书中有时对年份不太分明,而事迹亦难免有重复之处。以之作史料而加以考证则可,谓为纯粹的史书,似有未尽善也。

《汉书·艺文志》:“《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颜师古引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后人为别于《尚书》之《周书》,故称曰《逸周书》。许慎《说文解字》,马融注《论语》,郑康成注《周礼》,皆引用《周书》,司马迁亦曾引之。是《周书》之存在于两汉时,明矣。故《隋书·经籍志》谓为汲冢所出,实误。颜师古注《汉书》,谓唐时只存四十五篇,而今本存五十九篇,较之反多十四篇,又与唐本不同。清代谢墉以为“此后人妄分,以符七十之数,实只四十五篇,未尝亡耳”。其中有若干文字甚古,或系较早的文字,其余则颇似战国人所作。且每篇皆以解名篇,如《克殷解》、《度邑解》等,疑当时原有若干篇史料,解者盖以解释同名之史料也。观《管子》有《牧民》等五篇,又有《牧民解》等五篇,皆申明同篇名之义。《管子》系战国时作品,故《逸周书》亦有同类体裁也。

此外《穆天子传》,常列入史部起居注内,但其书近于小说。盖根据《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之语,而扩大其辞以成书,不足作史料观也,故不列入上古史书类。《山海经》多记地理,亦不宜于史学史中讨论及之。

(摘自《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2010 年)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