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中国史学之特点

作者:李宗侗 字数:2725 更新:2025-01-03 16:09:56

第一节 中国有累世不断之史籍及专掌记注之史官

东周以前,史书虽已发达,但现存者多属东周以后作品。即以《春秋》及《左传》而论,其记载开始时期约略近于周平王东迁,而与希腊之第一次奥林匹亚节及罗马建城年代相近,亦不可谓为不古。然欧西史籍断断续续,绝无如我国记载之长者;司马迁作《史记》以后,历代皆有史学著作,绵亘不绝;故语其古则我国史不亚于希腊、罗马,语其长则非它国所能望,此一特点也。

第一特点之造成,亦由于汉代以后,下至于清,皆有专负记注之史官。史官之由来甚古,已在第一章详细论之。汉以后虽著作郎、起居郎、专修国史等名称随代不同,然其职责则或掌记注,或专撰述,皆所以使当代国史能继续维持不坠也。历史虽然长久,若无此种不断之组织,亦无法使前史传之于今;则累世皆有专掌记注之史官,此第二特点也。

第二节 正统的观念

统之观念,在现存史料中至少西周初人已有之。在《尚书》“多士”、“多方”各篇中,皆极言夏不遵天命,天乃使成汤代夏,纣又不遵天命,天乃眷顾有周;在《毛诗》若干篇中亦有同类见解;则商之代夏,周之代商,皆承天之统也。故王孙满在春秋时对楚王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则天命改时必将有人以代周之统也。然至此时尚未杂有五德之观念。五德之观念盖盛于东方,故为五德论者亦为齐人邹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谓“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是也。至秦始皇始从其言:“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于是统之观念遂限于五。汉代此说大盛;南北朝纷争,各自认为正统;宋代因受夷狄交侵,故正统之论尤严,其略可于司马光《答郭纯长官书》中见之:

夫正闰之论,诚为难晓。近世欧阳公作《正统论》七篇以断之,自谓无以易矣;有章表明者,作《明统论》三篇以难之,则欧阳公之论似或有所未尽也。欧阳公谓正统不必常相继,有时而绝,斯则善矣;然谓秦得天下无异禹、汤,又谓始皇如桀、纣不废夏、商之统,又以魏居汉、晋之间,推其本末,进而正之,此则有以来章子之疑矣。章子补欧阳公思虑之所未至,谓秦、晋、隋不得与二帝三王并为正统,魏不能兼天下当为无统,斯则善矣;然五代亦不能兼天下与魏同,乃独不绝而进之使与秦、晋、隋皆为霸统,亦误矣。足下离之,更为异等,斯又善矣。然则正闰之论虽为难知,经三君子尽心以求之,愈论而愈精,庶几或可以臻其极乎?……光辱足下之厚意,岂可逆自鄙薄,不倾胸腹之所有,以尽布于左右而求采择乎?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先儒谓秦为闰者,以其居二代之间而非正统,如余居两月之间而非正月也。夫霸之为言伯也,古者天子立二伯,分治天下诸侯。周衰,方伯之职废,齐桓、晋文能帅诸侯以尊周室,故天子册命使续方伯之职,谓之霸主。而后世学者,乃更以皇帝王霸为德业之差,谓其所行各异道,此乃儒家之末失也。今章子以霸易闰,以失为得,恐不足遵也。夫统者,合于一之谓也。今自余以下皆谓之统,亦恐名之未正也。又蜀先主自言中山靖王之后,而不能举其世系。后唐出于沙陀,姓朱邪氏,唐赐之姓,明宗复非庄宗之族,清泰又非明宗之子。李昪起于厮役,莫知其姓,或云湖州潘氏子,李神福俘之以为僮仆,徐温丐之以为子。及称帝,慕唐之盛,始自言姓李,初欲祖吴王恪,嫌其诛死;又欲祖郑王元懿,命有司检讨二王苗裔。有司请为恪十世孙,昪曰:“历十九帝,十世何以尽之?”有司请以三十年为一世,议后始定。足下云:蒙先世之烈者谓之余,今三家皆谓之余,可乎?且余者岂非谓承正统之余也。今刘知远谓之闰,而刘崇谓之余,可乎?又凡不能壹天下者,或在中国,或在方隅,所处虽不同,要之不得为真天子。今以曹魏、刘石二赵、苻姚两秦、元魏、高齐、宇文周、朱梁、石晋、刘汉、郭周为闰,孙吴、刘宋、二萧齐梁、陈、慕容燕、赫连夏为偏,李蜀、吕李秃发沮渠西凉、乞伏秦、冯燕、杨吴、王孟两蜀、广南汉王闰为僭,三者如不相远,然愿更详之。彼苻氏、姚氏与慕容氏,赫连氏与拓跋氏,一据关西,一据山东,与高齐、宇文周何以异乎?又凡天禄之不终者,传世不传世等耳。王莽虽篡窃,天下尝尽为之臣者十八年,与秦颇相类,非四夷群盗之比也。则天乃唐之母后,临朝称制,与吕后无殊,但不当革命称周耳。其后子孙相继有天下,不得谓之不终其身,今与王莽同谓之伪,亦似未安也。

足见宋代正统争论之繁,且正统论之难求其完备,纵有司马光之史识,亦难为评断矣。

第三节 书法

赵穿弑君而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孔子称之为书法不隐,则书法之用,由来已古。盖中国古史既严于天命之统,则违反此原则者必须加以惩惧;而合于此原则者加以褒扬,亦甚合理。后代史官多遵守此义,认为史书含有惩劝作用,有时史事之考证不必求其极详,然书法则不可不求精密,此论至宋代尤重视。欧阳修之撰《新五代史》,其所重视者书法而已。朱熹之修《资治通鉴纲目》,亦认为司马光之《资治通鉴》,书法不够精密,故其《凡例》一卷,所论者皆限于书法。此种见解历明、清而不改,故清圣祖有《御批资治通鉴纲目》,清高宗更有《御批通鉴纲目辑览》,皆以帝王而提倡此义者。盖书法虽对古人而施,然其影响则及于今人。以记载陈迹之历史为惩劝作用者,此中国史学之特点,因此而影响及于史迹之失真,亦中国史学之弊也。

第四节 尊王与攘夷

武王伐纣,成王、周公践奄以后,周人大封同姓及亲戚于东方,从此商、周文化渐合成一体。于是蛮夷以外,诸夏之观念发生。诸夏者,以姬姓及其亲戚为主干,而以商人为外围之集团也。春秋以前,周王以诸夏首领地位而攘夷狄。东迁以后,王室衰微,霸主出现,遂一面尊王,一面攘夷,两种固同一主义之两面也。此种主义亦显露于古代史书中。战国以后,文化逐渐统一,至秦而政治统一,于是以前所谓蛮夷有若干已融合于诸夏,诸夏之定义及范围更趋广阔。然四境之外,夷狄仍然存在,而攘夷之思想亦仍旧存在。以后历代史书中,此观念时隐时显。大抵中国国势强盛之时,则此类观念较不为人注意;至夷狄交侵之候,则此种观念转趋强烈。清人虽以异族而入主中国,但为汉族所同化,而亦自侪于诸夏,对其他民族反以夷狄视之,故清末攘夷论又对欧西诸国而发生,此种绵亘不绝之观念,亦中国史学之另一特点也。

(摘自《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2010 年)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