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上古的大学教育

作者:李宗侗 字数:4448 更新:2025-01-03 16:09:54

秦以前的大学教育约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孔子以前与孔子以后,孔子可以说是,在教育上等于在若干其他事物上,划时代的伟大人物。

一 孔子以前的大学教育

孔子以前的教育有两种特殊现象,这与孔子以后的正相反,就是:(1)官师合一;(2)只贵族能受教育,平民不必受教育,亦无受教育的机会。至少他们不能受大学教育。

(1)官师合一据《学记》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这即是官师合一。官各有所守,所守的是古代典籍册府,欲学的人舍其处无由;亦只掌典籍的官能习知典籍方能教人。所以韩宣子观于鲁太史氏而说“周礼尽在鲁矣”(昭公二年《左传》)。盖古人所习以礼为最要,这些典籍皆为太史所掌,可以说太史是官兼师,合官师为一之中的一个人。他所教的是当时大学生所应习者,所以《内则》说:“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男子冠后始为成年,所以始学礼,以别于小学之“学书计”,“学乐、诵诗、舞勺”,“舞象,学射御”(皆《内则》语)。为何大学教育注重学礼呢?因为礼是天人性命之学,《左传》刘康公所说可证:“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左传》成公十三年)孟僖子亦说:“礼,人之干也。不学礼无以立。”(昭公七年《左传》)后一句与《论语》所载孔子对伯鱼所说的相同,这当是古代贵族普遍的见解。孟僖子并嘱其二子师事孔子,学礼“以定其位”,这与刘文公所说“君子勤礼,小人尽力”的意思相似。

官师合一直至秦仍旧存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即仍遵守古制度也。另外《汉书·艺文志》论诸子九流,谓“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岀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艺文志》所记本于刘歆《七略》,当出自更古的传说。所谓某家出自某官固不能定其必然,但春秋战国各家学说皆出自王官则不误,这是古代官师合一教学的必然结果。并且汉代的博士仍旧是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序》:“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员多至数十人。”盖博士起自战国,《宋书·百官志》:“六国时往往有博士。”且为设弟子若干员,《汉书·贾山传》:“祖祛,故魏王时博士弟子也。”足证汉之博士除授业及课试以外,或奉使,(《汉武帝纪》,《成帝纪》等)或议政(废昌邑王时,“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见《霍光传》,即其例),博士不专以教授为业而兼其他的事务,就因为更古官师原是合一,至汉虽变为两职,但仍未能完全划分清楚。这亦可以证明秦以前在教育上,官师的合一。

(2)受教育者只有贵族而无平民:因为大学教育所习是天人性命之学——礼——及治民之学,平民在一方面习学他毫无用处,而在另一方面“庶人力于农穑”(襄公九年),亦无余闲去习学他。在贵族方面则必须学,比如《左传》昭公十六年记有下列故事,足证对贵族的重要:

晋韩起聘于郑,郑伯享之。子产戒曰:“苟有位于朝,无有不恭恪。”孔张后至,立于客间。执政御之,适客后;又御之,适县间。客从而笑之。事毕,富子谏曰:“……孔张失位,吾子之耻也。”子产怒曰“……孔张,君之昆孙,子孔之后也,执政之嗣也。为嗣大夫,承命以使,周于诸侯,国人所尊,诸侯所知,立于朝而祀于家,有禄于国,有赋于军;丧祭有职,受脤归脤,其祭在庙,已有著位。在位数世,世守其业,而忘其所,侨焉得耻之!”

“孔张失位”之“位”就是孟僖子使其二子从孔子学礼“以定其位”之“位”,亦即昭公二十九年《左传》仲尼所说的“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并且这句中的“业”,亦就是“世守其业”的“业”。小人(平民)既无位又无业可守,所以不必学天人性命及治民之学,而君子(贵族)必须世守其业,不可忘其所,就必须学了。这是孔子以前的大学教育。

二 孔子以后的大学教育

孔子以后与孔子以前大学教育的实质并无大不同处,只是官师既不必合一而平民的优秀分子亦可求学,与贵族同。因为事务日繁,社会的环境日渐复杂,官不能再有暇以兼师,于是在官以外,亦有私人的讲学,至晚孔子是创始者。这与平民的优秀分子亦可求学两事互相循环。《论语》记载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孔子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可见孔子对任何阶级,无论他是君子,是小人,只要来请益,皆可教以所欲学,所谓“有教无类”。这种精神与孔子以前大不相同,开后来官学与私学并立的风气。比如以两汉说,既有官立的博士,亦有民间的传习(《春秋公羊传》有颜、严两家博士,《左传》在西汉时皆传习于民间)。其来源皆始于东周,此风历各朝而不改,是中国大学史的主流。历代虽略有损益,然百变仍不离其宗,此孔子之所以称先师也。

为何说实质并无不同呢?孔子讲学首重仁,《论语》中处处可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可见孔子的大学教育仍以礼为要,与以前的教育实质相同。并且孔子所谓礼指礼的深义而不只揖让进退之节,盖欲通天人而以之立身立国。“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这与昭公二十五年《左传》所记郑国子太叔(游吉)的话相类。游吉述子产所说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礼是天人性命之学)。又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礼又是治民安邦之学)再加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立身立国皆在于此,所以说大学教育的实质与昔相同,不过若干平民亦可以学,学者不只贵族而已。从此以后,学过大学的成为“士”,一种新的士,混合贵族平民的士,亦即后所称“士、农、工、商”的“士”,这与以前贵族最低阶级的“士”(卿大夫士之“士”)名同而含量不同。因为他们亦学懂贵族所知的礼,从此他们亦就能仕宦了。

三 古代大学的组织

古代大学的组织,其官师合一处虽为后世太学、国子监组织所从出,但其地位在表面上则与太学、国子监不尽相同。何以知其如此呢?在秦以前,西周只有文化的统一,尚无政治的统一,此亦人所共知。既无政治的统一,则诸侯各邦林立,邦各有大学,亦自然之理。诸侯邦中之学与天子之学大小或异,其性质则相同,并非天子之学在各学之上也。若以现代大学相比拟,则中央大学纵然学生人数有时不妨超越其他大学,然所授课程及其性质仍与各省大学无少差异,这与两汉太学之高于郡国学及明清国子监之高于府县学不同。可以说古代的大学是多数的,无等差的,各国各有他的大学。虽然如此,周同姓各国最早的官师不妨为周所派遣,譬若伯禽封鲁及康叔封卫时皆由周派去“祝、宗、卜、史”,并给他们“备物典策”。前者皆是能教学的官师,后者皆教学所必需用者(皆见《左传》)。但这些人以后就在鲁、卫世传其业,以教授鲁卫的贵族,就不必由周再派遣了。

至于大学的名称,亦约略能知道。譬若周王之学曰辟廱,《毛诗·大雅·灵台》云:“于论鼓钟,于乐辟廱。”即是。又若《鲁颂·泮水》云:“在泮饮酒”,注以为是泮宫,鲁侯之学。在这里亦可“养老”(行敬老之礼),可见大学与礼关系的密切。《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这皆是贵族的学校。《左传》记有郑人游于乡校,讥议国政。按孔子曰:“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议国政者必是君子,则乡校仍旧是贵族(君子)的学校而非庶民的。

《周礼》一书,“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四库全书提要》语)。谈上古大学者不敢轻于引用。兹只引其有关教育者二条,以免读者讥其遗漏。“师氏,掌以以媺王,以三德教国子”。郑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又“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杜子春以“中”当为“得”,以得失之事教国子,即以历史教贵族子弟;以德教国子,即以礼教国子也。后一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乃教之六仪……”。这两官所教皆国子,皆是贵族。这与此文最初所说官师合一及只贵族能受大学教育者亦合,这仍是孔子以前的大学教育。《周礼》所保存有较古的记载,有较晚的增加,这两条尚是较早而非晚至战国的。

总之,上古大学教育最初只有官学,至孔子以后始官私并立,定中国历代大学教育的基础。

(摘自《中国古代社会新研 历史的剖面》,中华书局,2010 年)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