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论士大夫

作者:吴晗 字数:5532 更新:2025-01-03 16:09:00

照我的看法,官僚、士大夫、绅士、知识分子,这四者实在是一个东西。虽然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个人可能具有几种身份,然而,在本质上,到底还是一个。在这里,为了讨论上的方便,我们还是不能不按照这四个不同的名词,分开来讨论所谓“士大夫”。

平常,我们讲到士大夫的时候,常常就会联想到现代的“知识分子”。这就是说,士大夫与知识分子,两者间必然有密切的关系。官僚是就士大夫在官位时的称号,绅士则是士大夫的社会身份。本来,士大夫是封建社会的标准产物,而知识分子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标准产物。或者说,今日的知识分子,在某些方面相当于过去时代的士大夫,过去的士大夫有若干的特性还残存在今日知识分子的劣根性里面。

从历史上来看,大夫原来在士之上,大夫是王侯的家臣,而士则是大夫的家臣。古代的士,原是武士,主要的职责是从事战争,是武士而非文士。一向被王侯大夫养着,叫作养士,这里所谓“养”,正和养鸡养猪养牲口同一道理,同一性质。“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受谁豢养,给谁效劳,吃谁的饭,替谁作事,有奶便是娘,要想吃得肥吃得饱就得卖命去干。到后来由于社会的动荡变化,王侯贵族失去了所继承的一切,不但没有人养得起士,连原来养士的人也不能不被人所养了。这时候,士不可能再捧着旧衣钵,吃闲饭,只好给人家讲讲故事,教书,办事,打杂,作傧相办红白大事,作秘书跑腿过日子,于是一变而为文士,从帮凶变成帮闲的。跟着,找到了新路,不是作王侯的家臣,而是从选举征辟等途径,攀上了高枝儿,作皇帝的食客雇工,摇身一变为大夫,为官僚。于是,几千年来,士大夫联成了一个名词,具有特定的内容、特征。

士大夫的内容,特征是什么呢?分析地说:

第一,士大夫有享受教育机会的特权,独占知识,囤积知识,出卖知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知识商品化,就这点而论,士大夫和今天的知识分子完全一样。

过去的国立学校,无论是太学、国子学、国学,以至国子监等等,学生入学的资格是依父祖的官位品级,平民子弟极少机会入学,甚至完全不许入学。

第二,士大夫的地位,处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上面是定于一尊的帝王,下面是芸芸的万民。对主子说是奴才,奴才是应该忠心替主人服务的,依权附势,从服务得到权位和利益,分享残羹剩饭。对人民说,他们又是主子了,法外的榨取、剥削、诛求,兼并土地,包庇赋税,走私囤积,无所不用其极。对上面是一副奴颜婢膝的脸孔,对下面是另一副威风凛凛的脸孔,这两副面孔正如《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对人一副笑脸,背后的一副用布蒙住,士大夫用的这块布,上面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大字。对主子劝行王道、仁政,采取宽容作风,留母鸡下蛋。对人民,欺骗,威吓,麻醉,制造出种种理论,来掩饰剥削的勾当。比如大家都反饥饿,他们曾说:“没饭吃,平常事。饭该给有功的人吃,因为人家在保护你们。为什么要吵吵闹闹呢?何况有的是草根,树皮!”甚至说:“要那么些钱干什么,已经差强人意了,还要闹,失去清高身份!”理论没人理,跟着是刑罚,所谓“齐之以刑”。再不生效,更严重的一套就来了。两面作风,其实是一个道理,就是不要变,不要乱。如果非变不可,也要慢慢地变,一点一滴地变,温和地变,万万不能乱,为的是一变就不能不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乱更不得了,简直要从根挖掉他们的基业。他们要保持现状,要维持原来的社会秩序,率直一点说,也就是维持自己的财产和地位,这类人用新名词说,就是所谓自由主义者。

第三,士大夫享有种种特权,例如,免赋权,免役权,作各级官吏之权,居乡享受特殊礼貌之权,包办地方事业之权,打官司奔走公门之权,作买卖走私漏税之权,畜养奴婢之权,子孙继承官位,和受教育之权等等。老百姓要缴纳田租,他们可以不缴,法律规定,官品越高,免赋越多,占有土地的负担越小,造成了经济地位的优越。老百姓要抽壮丁,“有吏夜捉人”,不管三丁抽一或是五丁抽二,总之是要岀人,但是,士大夫却不必服役,例如南北朝时代士族不服兵役,明朝也有“家里出了个生员,就可免役二丁”的规定。说到做官,这本是士大夫的本分,即使不做官了,在乡作绅士,也还享有特殊礼貌,老百姓连和绅士同起坐、同桌吃饭都是不许可的。如果乡里要举办一些事业,所谓“自治”,例如修路、救灾、水利、学校等等,士大夫是天然的领袖。要贩运违法货物,有作官的八行书就可免去关卡留难。畜养奴婢,只要财力许可,几千几万都为法律所承认。此外,还有师生,同年,同乡,亲戚,种种关系可以运用,任何角落里都有人情面子,造成一股力量,条条大路都可通行。

第四,相反的,士大夫对国家民族没有义务,不对任何人负责。不当兵,不服役,不完粮纳税,一切负担都分嫁给当地老百姓。一个地方的士大夫愈多,地方的百姓就愈苦。遇有特殊变故,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时候,出力的固然是百姓,出钱的还是百姓,士大夫是一毛不拔的,有时候还从中渔利,发一笔捐献财。

第五,因为知识被专利,所以舆论也被垄断了。历史上所谓“清议”一向是士大夫包办的。只有士大夫才会写文章著书,才有资格说话,老百姓是没有份的,即使说了也不过是“刍荛之见”,上达不了,即使上达了,也无人看重。东汉后期的太学生,明末的东林党,清代末年的戊戌变法,都只是站在士大夫立场上,对损害他们的另一剥削集团的斗争——对宦官、外戚、贵族的斗争,和老百姓是不大相干的。

第六,士大夫也就是地主,因为他们可以凭借地位来取得大量土地,把官僚资本变成土地资本,士大夫和地主其实是同义语。反之,光是地主而非士大夫是站不住的,苛捐杂税,几年功夫就可以把这些不识时务的地主毁灭。因之,地主子弟千方百计要钻进士大夫集团,高升一步,来保全并发展产业。地主所看到的是收租的好处,看不见的是农民的困苦。通常形容士大夫“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但不明白农民的痛苦,甚至连孔子那样人,都以不坐车而步行为失身份。因之,在思想上,在政治上,都是保守的,共同的要求是保持既得利益,无论如何要巩固维护现状,反对一切变革、进步。从整个集团利益来看,士大夫是反变革的,反进步的,也是反动的。最多,也只能走上改良主义的道路。当然,也有形式上是进步的,例如 1898 年的康有为梁启超,要求变法,对当时守旧官僚说,比较上是进步的,可是在本质上,他们要求变法的目的,是在保存旧统治权,保存皇帝,也就是保存他们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他们的进步立场,只是士大夫本位的形式上的进步,和一般人民的利益并不一致。

由上面的分析,士大夫是站在人民普遍愤怒与专制恐怖统治之间,也站在要求改革要求进步与保守反动之间。用新名词来说是走中间路线,两面都骂,对上说不要剥削得太狠心,通通都刮光了那我们吃什么。对下则说:你们太顽强,太自私,太贪心,又没有知识,又肮脏,专门破坏,专门捣乱,简直成什么东西。其实这些都可以回敬给他们,等于自己骂自己。他们之所以要表示超然的态度,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吊在半空间,这是有好处的。像清朝的曾左李诸公,帮助清朝稳定了江山,便青云直上,在汉人满人之间发展自己。两面骂的好处是万一旧王朝倒了,便可投到新主人的怀抱里,他不是曾经骂过那已经倒了的旧王朝吗?反正不管谁上台总有他们的戏唱,这就是士大夫走中间路线的妙用与作风。

这种士大夫的典型例子,在历史上可以找到不知多少,简直数不胜数。这里只随便举几个谈谈。

一个是钱谦益,明末时候的人,少年时候和东林党混在一起,反贪污,反宦官。后来被政敌一棍打下来之后立刻变成了“无党无派”,在乡间住了几年又变成了“社会贤达”。1644 年机会一到,一跃而为礼部尚书,无党无派和社会贤达的衔头都不要了。对东林党人则说:我是当年反贪污反宦官的健将,对当局则拼命献身。清兵一来,首先投降的就是他,死后清廷把他放入“贰臣传”之内。此公不但政治节操如此,在乡间当社会贤达时就是标准的土豪劣绅,无恶不作。

第二个是侯恂,《桃花扇》里面所说的侯朝宗的父亲,此公是明末的重臣,李自成入北京,他就降李自成,清兵入关他就降清,可以说是三朝元老。

还有,再举个明末的例子吧,《燕子笺》的作者阮大铖。他是有名的戏剧家,《燕子笺》、《春灯谜》,技巧都不坏,为了娱乐讨好弘光皇帝,清兵快到南京时,他还在忙着找好行头,在宫里献演自己的大作。此公一生,可以分为整整七个时期:第一期,没有大名气,依附同乡东林重望左光斗(阮是安徽人),钻进党去,成了名。第二期,急于作官,要过瘾,要作又大又有权的官。东林看不惯他的卑劣手段,不给他帮忙,于是此公一气之下,立刻投奔魏忠贤,拜在门下做干儿子,成为东林的死对头。替干爹出主意,大抄黑名单。第三期,东林给魏阉一网打尽,他也扶摇直上,和干爹关系很好。可是他很明白大势,预留地步,每次见干爹都花钱给门房买下名片,灭了证据,自打主意。第四时期,魏党失败了,此公立刻反咬一口,清算总账,东林、魏党两边都骂。为什么呢?——表明他是中间分子,不偏不倚。可是人民眼睛是雪亮的,还是给削了官,挂名逆案,呜呼哀哉,一辈子都没有做官的希望了。于是闲居十九年,做社会贤达写写剧本,成为第一流的文学家。第五期,南方名士们创立复社,热闹得很,贵公子都在里面。此公穷居无聊,沉不住气,于是谈兵说政,到处抬出东林的招牌来作自我宣传,想混进复社去把党人收作自己的群众。说:“我是老东林,跟你们上代有交情,你们捧捧我吧!”不想那些青年人可真凶,火气大,给他下不来,发宣言(揭帖)指出他一桩一桩的罪状,一棍打击下去,此公又吃了一次亏,气得发昏。第六时期,北都倾覆,政局变了,南朝一个军阀马士英给福王保镖成立新政府。阮受了几年气,于是又勾上了马相国,做了兵部尚书。此公于是神气十足,一边大发议论,武力不以对外,清兵来还好说话,左兵来可难活命。外战不来,内战拼命,一边重翻旧案,排斥东林,屠杀青年,利用特务,要大报旧仇。开了两纸黑名单,一纸五十三名,一纸百〇八名,的的确确送了不少人进集中营,也的的确确杀了不少人。同时大肆贪污(所谓“职方贱似狗,都督满街走”,正是南京政府的写照,也正是这样把南京搞垮了台)。第七时期,清兵南下,此公投降了,但是看看福建又建立了新政府,想投机通通消息,结果为清军所杀。此公的变化多端,大概前所未有,然而万变不离宗,总是那么一副嘴脸,为自己打算。

当然,也有天良还剩一丝丝儿的,例如吴梅村,也是风流才子,而且是士大夫的领袖。明亡后,清朝逼他做官,因为怕死,守不住节,只好去作官了。把过去半生的清名,连同社会贤达的牌子都打烂了,一念之差,在威迫利诱之下走错了路,悔恨交加,临死时做了一首绝命词:“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决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如以上许多例子,岂不是士大夫都是没有骨头的?都是出卖自己灵魂的?或者都是“难将医药治”的?假如引历史上某一时期如南朝作例——史家都说是“南朝无死难之臣”,这是错的,——当时,政权虽不断变换,而士大夫阶层所形成的集团的特权并没有变更,这一个集团有着政治力量所不能摧毁的,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领导地位,他们本身的利益既不受朝代变换的倾轧,那他们又为什么要替寒人出身的一些皇帝死节呢?假如再引别的时代的例子,例如汉代的范滂、陈蕃,唐代的颜真卿、张巡、许远,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杨继盛、杨涟、左光斗、史可法,清代的谭嗣同,为了他们的信念,为了他们的阶层利益,为了他们所保卫的特权而死,史书叫作忠臣义士的,这一类的例子也很多。这一些人都是士大夫,虽然失败,是有骨头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是忠于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的,——和前一类的人正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当两个朝代交换,或者是社会有很大的改革的时候,往往是对人的一种考验。现在恐怕又是到了一个考验的时候了,这考验包括你也包括我。我们看见了许多阮大铖、吴伟业、钱谦益;同时我们也看见许多谭嗣同、范滂、文天祥。面对着这考验,也有许多人打着自由主义的招牌出现,那么也让历史来考验他们罢。历史是无情的,在这考验下面,我们将会看到历史的悲剧,也是这些自由主义者的悲剧。固然我们不希望今后的文学作品里再发现“绝命词”一类的作品,然而历史始终是无情的。

(原载《皇权与绅权》,观察社,1948 年)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2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