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易林》断归崔篆的判决书

作者:胡适 字数:23539 更新:2025-01-03 16:05:26

考证学方法论举例

《易林》这部书,本来只是一部卜卦的繇辞,等于后世的神庙签诗。他本身并没有思想史料的价值。但这部书有两点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第一,这些繇辞往往有很美的句子,读起来颇像民间的歌谣,朴素里流露着自然的俏丽。明朝的文艺批评家,如钟惺,早就如此说过。钟惺说《易林》:

其语似谶似谣,似诨似隐,似寓似脱,异想幽情,深文急响。

又说:

其笔力之高,语法之妙,有数十百言所不能尽,而藏裹回翔于一字一句之中,宽然有余者。其锻炼精简,未可谓无意为之也。

这种赞美的话不能说是过分。这四千多首繇辞里,至少有一百多首可以当作清新俏丽的小诗读,其文学的趣味比司马相如、冯衍、班固、崔骃的长赋要高明的多多。

第二,这是一部很古的韵文。古代流传下来的整部书籍太少了;这部书因为许多人常用来卜卦,又因为他有一种内部组织(六十四卦,每卦六十四课,繇辞重复的,一一注明某卦某繇与某卦某繇相同),所以不但保存的很久,还保存了整部的原来面目,不像有后人增添改窜的痕迹。四千多首有韵的文字,虽然不免传写的错误,但没有经后人有意的改窜,这当然在文学史上,声韵学上,都是很难得的材料了。

因为这两种原因,《易林》的作者问题,年代问题,内容问题,都曾引起近三四百年来学者的讨论,可惜他们的结论往往有很重大的不同,叫初学的人不知道如何选择判断。单是《易林》的作者问题,就有四种说法:

(一)作者是焦延寿(为前汉昭帝宣帝时人)。

(二)作者是崔篆(王莽时人,东汉光武帝时还在)。

(三)作者是许峻(东汉后期人)。

(四)作者是“东汉以后人”(顾炎武如此说)。

从焦延寿到东汉以后,这中间有三百年的隔离。所以作者的问题也就牵连到这书的年代的问题了。究竟这书是西历纪元前一世纪的焦延寿的书呢?还是纪元后第一世纪崔篆的书呢?还是纪元后第二世纪的许峻的书呢?还是“东汉以后”——第三世纪以后——的人假托于焦延寿的书呢?这些大不同的说法,我们究竟如何抉择呢?

我把前代学者考据《易林》的议论,综合起来研究,不能不承认他们的考据方法大部分不精细,所以他们的结论有那么大的差异。最不幸的是《易林》这部书自从六朝以来,大家都咬定“焦氏易林”的题名,都相信焦延寿是作者。这一千多年的成见真是根深蒂固的,若没有精密的方法和明白无疑的证据,我们决不能动摇旧说,建立新说,使人心悦诚服。

我现在提议,把《易林》一案提出复审,把所有一切人证物证完全调来重付侦查,侦查之后,根据那些重新整理过的证据,提出一个新的判决。证据差不多还是向来学者都知道的证据,只是排比解释的方法不同。判决主文也不完全是新的——不过在那四种可能的判断之中,决定一种——只是这新判决书是建立在一种比较细密的论证方法之上,所以比较的应该可以叫人心服,也许可以免掉再上诉的麻烦了吧?

本案是一部书的著作权的争执案。争这部《易林》的著作权的,前后共有四批人。我现在先把这批人的脚色履历,开列如下:

第一批,焦延寿。他的履历见于《汉书》卷七十五的《京房传》:

京房……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赣贫贱,以好学得事梁王。(顾炎武《日知录》十八说,此是梁敬王定国以昭帝始元二年〔纪元前 85〕嗣,在位四十年薨,当元帝之初元三年〔前 46〕。但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辨证》子部三,叶卅六,据《太平御览》二六八引《陈留风俗传》云,“昭帝时,蒙人焦贡为小黄令”。余先生因此推断此梁王是贞王勿伤,以武帝太始元年〔前 96〕嗣,在位十年薨,死时当昭帝始元二年)。王供其资用,令极意学,既成,为郡史,察举补小黄令。以候司先知奸邪,盗贼不得发。爱养吏民,化行县中,举最,当迁。三老官属上书愿留赣。有诏许增秩留,卒于小黄。赣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焦延寿死在京房之前,京房死在元帝建昭二年〔前 37〕。余嘉锡先生〔同书叶卅七〕推断焦延寿生当武帝中叶,当元帝初年已死在小黄了。)

《汉书》记焦延寿有两处,一在《京房传》,一在《儒林传》,两处都不提起他著有一部《易林》。《汉书·艺文志》,依据刘向、刘歆的《七略》,都不著录焦延寿的《易林》。

直到五六百年后梁朝的学者编纂书目,方才著录有焦赣的《易林》十六卷,又一本三十二卷。依据旧目的《隋书·经籍志》就也记着:

《易林》十六卷,焦赣撰,梁又本三十二卷。

《易林变占》十六卷,焦赣撰。

从此以后,焦延寿就享有了《易林》的著作权,至一千几百年之久,后来这部书就叫做“焦氏易林”了。

第二批,崔篆,他的脚色履历附见于他的孙子崔骃的传里(《后汉书》列传第四十二):

崔篆,王莽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征诣公车,太保甄丰举为步兵校尉。……投劾归。……时篆兄发以佞巧幸于莽,位至大司空。(看《汉书·王莽传》)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于新世。后以篆为建信大尹,篆不得已,……单车到官,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门下掾倪敞谏,篆乃强起班春。……平理“县狱”,所出二千余人。……遂称疾去。建武初,朝廷多荐言之者,幽州刺史又举篆贤良。篆自以宗门受莽伪宠,惭愧汉朝,遂辞归不仕。客居荥阳,闭户潜思,著《周易林》六十四篇,用决吉凶,多所占验。……篆生毅,以疾隐身不仕。毅生骃。

崔篆的事迹又见于《后汉书·儒林传》的《孔僖传》:

孔僖,……曾祖父子建,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及篆仕王莽,为建新大尹,尝劝子建仕。(子建)归终于家。僖与崔篆孙驷复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元和二年(西历纪元 85)……冬(僖)拜临晋令。崔骃以家林筮之,谓为不吉。(《孔丛子》的《连丛子》下卷作“其友崔骃以其家《卦林》占之谓为不吉”。《连丛子》的孔僖一部分是根据《后汉书》的《孔僖传》假造的。此可见《后汉书》原文大概也作“其家卦林”后来写者误省为“家林”,就不可通了。章怀太子注《孔僖传》云:“崔篆所作《易林》也”。也许唐人所见《后汉书》还没有错。)

我们看崔篆的履历,明明记着他曾“著《周易林》六十四篇,用决吉凶,多所占验”,又明记着他的孙子崔骃曾用“其家卦林”来替孔僖占卦。现在流行的《易林》十六卷六十四篇正是一部占卦的繇辞,也许这就是崔篆的《周易林》吧?也许这部《焦氏易林》本来就是“崔氏易林”吧?

《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有:

《焦氏周易林》十六卷,焦赣撰。

《崔氏周易林》十六卷(原文不注作者)。

《唐书》作于五代时,《经籍志》的目录只是“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这可见开元时代有一部十六卷的古写本,分明题作“崔氏周易林”。到了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重修《唐书》的时候这种古写本还存在,不但题为“崔氏周易林”,并且明明白白的题为崔篆所作。所以《新唐书》的《艺文志》有:

《焦氏易林》十六卷(原注,焦赣)

《崔氏周易林》十六卷(原注,崔篆)

这是崔氏焦氏争《易林》著作权的开始。但宋朝的学者好像都不肯抛弃《焦氏易林》的旧说;《崔氏周易林》的写本,不久就被那《焦氏易林》的刻本(季沧苇宋版书目,《焦氏易林》十六卷八本)完全压倒了,埋没了。所以元代撰修的《宋史·艺文志》只有

焦赣《易林传》十六卷(在蓍龟类)

就没有提起《崔氏周易林》了。直到清代嘉庆时,才有学者牟庭出来替崔篆做辩护人,提出新诉状,要替崔篆收回《易林》的著作权。(详见下)

第三批,许峻。他的事迹见于他的孙子许曼的传里(《后汉书·方术传》):

许曼者,汝南平舆人也。祖父峻,字秀山,善卜占之术,多有显验。时人方之前世京房。自云,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诣泰山请命。行遇道士张巨君,授以方术。所著《易林》,至今行于世。

许峻的外孙董彦兴和应劭相熟,应劭曾于桓帝延熹八年(西历165)介绍董彦兴去给桥玄占下,事见《风俗通义·怪神篇》,应劭也是汝南人,认识许峻一门,所以《风俗通义》又记着许峻为鲁相臧仲英家中怪异占卜的故事,又记着许峻的孙子许宁方(即许曼)为车骑将车冯绲占卜赤蛇的故事。可见许峻是东汉中期的人,死在第二世纪的前半,又可见他的一家和外孙都是“善占卜之术”的道士。他著有《易林》《后汉书》说“至今行于世”。范晔死在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西历 445)许峻的《易林》不但当范晔时还存,《隋书·经籍志》也记录:

《易新林》一卷,后汉方士许峻等撰,梁十卷。

《易灾条》二卷,许峻撰。

《易决》一卷,许峻撰。梁有《易杂占》七卷,许峻撰,又《易要决》三卷,亡。

《旧唐书》同《新唐书》也都记录:

《许氏周易杂占》七卷,许峻撰。

《宋史·艺文志》五行类有

许季山《易诀》一卷,

《易林》三卷,

《诸家易林》一卷,

《易新林》一卷。

大概许峻的《新易林》只有一卷,梁代目录的十卷本是包括这些“诸家《易林》”的,所以《隋志》注“后汉方士许峻等撰”,其中也许有许曼董彦兴诸人占卜的书。

但是许峻的《易新林》后来就失传了。所以后世就有人疑心现行的《易林》也许是许峻做的。何焯的《读书记》说:

今世所传《焦氏易林》,疑即许峻所著,焦氏不闻有书也。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引同时(道光时)人泾县左暄说:

崔篆《易林》不可考。许峻所著《易林》,范氏以为“至今行于世”则后世所传《易林》当即峻书,而人误以为焦延寿也。

第四批,“东汉以后人”。这一批人,没有姓名籍贯,无从传唤到案,只好看他们的辩护人顾炎武的诉状如何说法:

《易林》疑是东汉以后人撰,而托之焦延寿者。延寿在昭宣之世,其时《左氏》未立学官,今《易林》引《左氏》语甚多。又往往用《汉书》中事,如曰:

彭离胶东,迁之上庸(适按,此条在“升之夫”。黄丕烈刻的校宋本《易林》,“迁之”作“迁废”)。

事在武帝元鼎元年。曰:

长城既立,四夷宾服。交和结好,昭君是福(适按此条在“萃之益”)。

事在元帝竟宁元年。曰:

火入井口,阳芒生角,犯历天门,窥见太微,登上玉床(适按,此条在“大有之复”,又“鼎之临”)。

似用《李寻传》语。曰:

新作初陵,逾踏难登(适按,此条在“明夷之咸”)。

似用成帝起昌陵事。又曰:

刘季发怒,命(黄本作禽)灭子婴(适按,此条在“蛊之贲”)。

又曰:

大蛇当路,使季畏惧(适按,此条在“屯之升”,又“损之比”)。

则又非汉人所宜言也。(《日知录》卷十八)

顾炎武提出的理由总共有四组:(1)《易林》引《左传》的语句甚多,不像是《左氏传》未立于学官的昭宣时代的作品。(2)《易林》往往用《汉书》里的故事,不像班固以前的书。(3)《易林》用元帝、成帝的故事,焦延寿不会知道。(4)《易林》往往称汉高祖为“刘季”似乎不是汉代人应该说的,所以好像是“东汉以后人”做的书。

以上总检查《易林》著作权争执人四批的履历资格。

现在我要开审这案子了。

我的审判方法,分做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先证明现在流传的《易林》确确是东汉初期已经存在并且已经被人用来占卦的《周易卦林》。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第三批的许峻和第四批的“东汉以后人”都驱逐出法庭,把他们的诉状驳斥不理了。第二步,要证明焦延寿决不能著作这部《易林》。第三步,要证明王莽时做建新大尹的崔篆最合于《易林》著作人的资格,所以“焦氏易林”应该归还原主。改题为“崔氏周易林”。

先说第一步的审判。

《东观汉记》有这一段最有趣味的故事:

永平五年秋(西历纪元 62)京师少雨。上(明帝)御云台,召尚席取卦具,自卦,以《周易卦林》占之。其繇曰:“蚁封穴户,大雨将集。”明日大雨。上即以诏书问“沛王”辅曰:“道岂有是耶”?辅上书曰:“按《易卦》(适按,此处‘易卦’似当作‘易卦林’)震之蹇,‘蚁封穴户,大雨将集’。蹇,艮下,坎上。艮为山,坎为水。山出云为雨。蚁穴居而知雨,将云雨,蚁封穴。故以蚁为兴文”。诏报曰:“善哉王次序之”!(《文选》卷六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的李善注引《东观记》,参看聚珍版《东汉记》。惠栋《后汉书补注》《沛王辅传》注引《东观记》此条,文字稍不同,不知他根据何本。)

今本《易林》(黄丕烈本,潮阳郑氏翻黄本)卷十三震之蹇,果然有“蚁封穴户,大雨将集”两句繇辞。《四库全书》的《易林》提要也引了这段《东观记》,但是《四库提要》的作者完全不懂得这一件重要证据的意义。《提要》的结论是:

今书蹇繇实在震林,则书出焦氏,足为明证。

这就大错了!《东观汉记》的“蚁封穴户”的故事并不曾说汉明帝沛王辅用的是“焦氏易林”,只说他们用了一部“周易卦林”,所以这个故事丝毫不能证明“书出焦氏”。然而这个故事两次提到的两句繇辞恰恰是今本《易林》的“震之蹇”的繇辞,所以能够证明今本《易林》确是一千八百多年前汉明帝沛王辅用来占卜的“周易卦林”。这是最难得的铁证。(牟庭也引《东观记》此条,但他也不曾明白这种证据的作用。他因明帝有“善哉王次序之”之语,就说,“以是知沛献王辅尝受诏次序《易林》矣”。其实明帝诏报六个字,当做一句读,谓“善哉王之次序之也!”)

这一条最可靠的证据使我们深信汉明帝永平五年确已有了这部《易林》了。从这一个判断上,我们可以得到几个自然的引申结论:

第一,许峻决不配争《易林》的著作权。许峻的孙子和外孙都和应劭同时,他的著书年代远在永平以后。他的占卦的书,范晔叫做《易林》《隋书》叫做《易新林》,大概只有一卷,和那十六卷六十四篇的《易林》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判决许峻不是今本《易林》的作者。

第二,顾炎武提出的“东汉以后人”更不成问题了。顾氏说汉朝人不应该称“刘季”,所以《易林》应该是东汉以后的作品。左暄曾驳他说:

《史记·高祖本纪》言“刘季”者非一,则固汉人所常言也。(《日知录集释》十八)

这样用避讳作考证的方法,根本就不能用来考证两汉文献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可以无疑的证明两汉文人史家都有“临文不讳,诗书不讳”的自由。《史记·周本纪》有“邦内甸服,邦外侯服”,《封禅书》有“五岳皆在天子之邦”。《汉书·韦贤传》有韦孟的谏诗,中有“实绝我邦”与荒,商,光,同,协韵;又有在邹诗,中有“于异他邦”,与恭协韵。此皆可证西汉不讳“邦”字,何况“季”字?《史记》又不讳“盈”字(惠帝名),“恒”字(文帝名),“启”字(景帝名)。(看陈垣《史讳举例》,页五六。)《汉书》也屡用“恒”字,“启”字,“彻”字(武帝名)。《汉书》不但不讳前汉帝名,并且不避“秀”字(光武帝名)“庄”字(明帝名)。(看陈垣同上书。)王充与班固同时代,《论衡》里屡称“庄岳”“庄公”“楚庄王”“庄子义”,是不避明帝讳。许慎《说文解字》也不避后汉帝讳。陈垣先生曾指出见存东汉诸碑均不避东汉帝讳。(看《史讳举例》,页一至二,又胡适《两汉人临文不讳考》。)

顾炎武不曾详考汉人临文不讳的风气,所以他要把《易林》看作“东汉以后人撰”。我们现在驳斥这种证据,认为不能成立。我们并驳斥一切根据后世避讳制度来考证两汉文献著作年代的方法,认为都不能成立。

我们现在既已断定《易林》是东汉明帝初年已被人用来占卜的古书,那么,凡是代表明帝以后的人争《易林》著作权的诉状和证物,都应该一律驳斥不理了。

现在我要开始第二步审判了。

第二步审判的主要目标是要审问那死在京房以前的焦延寿(西历纪元前一世纪的前期人)能不能著作这部《易林》。

明朝的郑晓,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都曾提出证据,证明《易林》用的历史事实有一些决不是焦延寿能知道的,所以他们不承认焦氏作《易林》的旧说。现在我们要研究他们提出的这些证据是不是正确的。

(1)郑晓指出《易林》“节之解”繇辞“皇母多恩,字养孝孙,脱于襁褓,成就为君”,似乎是指定陶傅太后抚养汉哀帝(即位在西历前 6 年)的事,是焦延寿不会知道的(郑晓《古言》,引见《四库全书》《易林》的《提要》)。

(2)郑晓和顾炎武指出“明夷之咸”繇辞“新作初陵,逾蹈难登”,似是指成帝起昌陵的事,是焦延寿决不会知道的。(成帝建始二年〔西历前 31〕以渭城延陵亭部为初陵。到了鸿嘉元年〔西历前 20〕又以新丰戏乡为昌陵。永始元年〔西历前 16〕诏曰,“昌陵作治五年,天下虚耗,百姓罢劳,客土疏恶,终不可成,其罢昌陵,反故陵。”《刘向传》有《谏造陵疏》,述昌陵工程最详。)

(3)顾炎武指出《易林》“大有之复”(“蛊之临”同)繇辞的文字颇像是用《汉书·李寻传》的语句。李寻的政治活动在成帝晚年;他和夏贺良等同谋要造成一个大政变,是在哀帝建平二年(西历前 5 年)。这都是焦延寿不会知道的。

《四库提要》替《焦氏易林》辩护,说:

二家所云,某林似指某事者,皆揣摩其词。

这就是说,这几条繇辞都不够明白清楚,不够作证据。《提要》的批评,也有一部分的道理。例如李寻一条,实在有点“揣摩其词”不能有证据的作用。又如定陶王欣立为皇太子时,已是十七岁了,他做皇帝,已是十八岁了:这都不合于“脱于襁褓,成就为君”的话。所以这一条也不够明白无疑。只有“初陵”的工程是成帝一朝的一件大事,《易林》又明明说“初陵”的名称,这一条可以算是一件证据。焦延寿决不会知道成帝起初陵的事。

(4)顾炎武又指出“升之夬”繇辞“彭离济东,迁废上庸”一条。这一条的文字是最明白清楚的了。梁孝王的一个儿子彭离,封为济东王,后来因为他擅杀人,已发觉被他杀了的有一百多人,所以武帝把他废为庶人,徙居上庸。(看《汉书》卷四十七文《三王传》)但这一件大案子出在武帝元鼎元年(西历纪元前 116)是焦延寿可以知道的,焦延寿做小黄令是在昭帝时,他是梁国人,又是梁王提拔的人,当然可以知道梁王家门里这件大案子。所以这一条的文字虽然十分明白,在本案里没有做证据的价值。

(5)顾炎武又指出《易林》用了许多《左传》的典故和语句,《左传》在昭帝宣帝时还未曾得政府的承认,不曾立博士。因此,顾炎武疑心《易林》不是前汉人的著作。

《四库提要》答复这一条说:

《左传》虽西汉未立学官,而张苍等已久相述说。延寿引用《传》语,亦不足致疑。

《史记》用了无数的《左传》材料,我们不能因此就疑心这些材料全是后人加进去的。(狭陋的“今文”学者,如崔适的《史记探源》,真有这种说法!)大概《左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很古的史书,这是无可疑的。西汉经师所争的只是左氏“不传《春秋》”的一个问题。司马迁作的是历史,《易林》用的是典故,都不关左氏不传《春秋经》的问题。所以这一大组的《左传》典故都不够做本案的证据。

(6)顾炎武指出“交和结好,昭君是福”一件史事是在元帝竟宁元年(西历前 33),是焦延寿不会知道的。

王嫱,字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是在京房死后第五年,那时焦延寿早已死了。所以《四库提要》也不能不承认这一条是“名字炳然,显然为延寿以后语”了。

我们还可以帮顾炎武添一条同类的证据:

(7)《易林》“萃之临”

昭君死国,诸夏蒙德。异类既同,宗我王室。

昭君在匈奴,先嫁呼韩邪单于,生一男;后来呼韩邪死了(西历前 31),她又配了复株絫单于,生两女。昭君之死,大概在前汉末年,当然更不是焦延寿能知道的了。

以上七条之中,除了四条不够作证据之外,我们可以承认“新作初陵”一条,“昭君”两条,都是明白清楚的证据。根据第三条证据,就尽够判断焦延寿决不是《易林》的作者了。

在一百年前,山东翟云升刻《易林校略》十六卷。他赞成牟庭的主张,说《易林》不是焦延寿做的,是崔篆做的。他提出了一条最重要的新证据,是郑晓,顾炎武都忽略了的。翟云升说:

(8)“同人之豫”“鼎之节”云:

“安民呼池”。

考《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孝平正崔氏时,在焦氏后,皆是崔非焦之证也。

这是王莽的一件大德政,《平帝纪》有详细的记载:

元始二年(西历纪元 2 年)……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安定,颜师古说是中山王国的安定,池音沱。《水经注》于《渭水》下,叙略阳川水,述来歙攻隗嚣时自安民县,之杨城至略阳,并引“元始二年罢安定罅沱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故沈钦韩谓“安民县属安定郡无疑”,全祖望曰:“案曰呼沱,则是中山,非关中,况平帝由中山王为天子,故首加恩于潜藩。”适按,全说是也。)

《易林》“鼎之节”云:

安民呼池,玉杯大按,泉如白蜜,一色获愿(一色当是一邑之误)。

“同人之豫”云:

按民呼池,玉杯文案,鱼如白云,一国获愿。

这件事有年月可考,最明白无可疑。这决不是焦延寿能够知道的。此证还不够证明《易林》作者“是崔”(说详下),但尽够证明“非焦”了。主张《焦氏易林》的辩护人,如丁晏,如刘毓崧,也都明白这两条新证据的重要,所以他们恐慌了,就决心要用掩眼法来抹煞这两条文字!丁晏说:

按毛本“同人之豫”曰“按民湖池”,黄本作“按民呼池”,翟本又改“安民”,臆改迁就,不可从也。(丁晏《书翟氏牟氏易林校略后》)

这是大考据家摆出大架子来抹煞证据的掩眼法。黄本“同人之豫”作“按民呼池”,丁晏看见了,指出了。但“鼎之节”一条,黄本和一切本子都明白的作“安民呼池”,丁晏大律师何以假装不看见了呢?这样存心抹煞证据,是自欺欺人的行为,是可耻的。丁晏的徒弟刘毓崧公然称赞丁晏这条驳论为“驳正详审,洵足以释翟氏之疑”。刘毓崧党同伐异,也未免存心抹煞证据了。

这第二部分的审判,可以这样判决:

审得《易林》十六卷,自萧梁以来,相传为前汉昭宣时代人焦延寿的著作;现由反对各方提出本书的内容为证,证明《易林》内提及①成帝时的初陵,②昭君的“交和结好”,事在元帝竟宁元年,③昭君之死,事在前汉末年,④安民呼池一事,在平帝元始二年:这四件史事,都远在焦延寿死后,都可以证明焦延寿不是本书的作者。焦延寿的代理人始终不能提出有力的证据或反证。故本法庭判决:焦延寿此后不得再享受《易林》十六卷的著作权。以后本书不得再题作“焦氏易林”。

现在本案的诉讼人,只剩下崔篆一个人没有判决了。我们还得开第三步审判,要判断崔篆是不是《易林》的作者。

我们先请崔篆的第一个辩护人山东栖霞牟庭(字陌人,号默人,乾隆乙卯〔六十年,西历 1795〕的优贡生,做过观城县的训导,著有《雪泥屋遗书》五十一种)出庭宣读他的诉状——他的《校正崔氏易林序》。这篇文章是嘉庆二十一年(西历 1816)写定的,因为知道此文的人太少,所以我们请他摘读其中最扼要的一部分:

今世所传《易林》本有“汉时”旧序,曰:“《六十四卦变占》者,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之所撰也。”余每观此而甚惑焉。据《汉书·儒林传》《京房传》,焦延寿是昭宣时人,何为乃言“王莽时”?焦延寿,梁人也,何故而言“建信天水”?王莽时改千乘郡曰建信,改天水郡曰填戎(适按,填与镇同)。则莽时有建信而无天水。且二郡不相属(适按,建信属青州,在极东;天水属凉州,在极西),“建信天水”非可兼称也。又其序假名费直,费直生于宣元间,岂知天下有王莽其人哉?

这是说这篇序的错误太不近情理了,倒引起了他的疑心,使他去研究为什么这个作序的人会荒谬到这个地步。牟庭接着说他如何解答这些疑问:

一日,检《后汉书·儒林传》,“孔僖拜临晋令,崔骃以‘家林’筮之”。又检《崔骃传》云,“骃祖篆,王莽时为建新大尹,称疾去。建武初,客居荥阳,闭户潜思,著《周易卦林》六十四篇”。

余于是执卷惝恍,忽而笑曰,“余乃知之矣!《易林》者,王莽时建新大尹焦延寿之所撰也!新,信,声同。大尹形误为天水。崔形误为焦。崔篆盖字延寿,与焦赣名偶同。写者知有焦延寿,不知有崔延寿,因复改篆为赣,下文称‘赣’者再,本皆当作‘篆’写者妄改之。……”

余既以两《汉书》订正旧序,的知《易林》非焦赣书,文假当归,改题曰“崔氏易林”。

我们现在秉公判断牟庭的诉状,先得指出他的推论,粗看去很像是根据薄弱,其实是值得我们平心研究的。他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从那号称《焦氏易林》的伪序里,寻出一点线索,使他恍然明白所谓《焦氏易林》原来就是那《后汉书·崔骃传》和《孔僖传》里说的崔篆的《周易卦林》。那一点线索就是那伪序里“王莽时建信天水”几个字。

《后汉书》明说王莽时做过建新大尹的崔篆曾著《周易卦林》六十四篇。两部《唐书》也都明明记录着《焦氏易林》之外另有《崔氏易林》十六卷。但一千多年来,从没有人提出诉状,明明指出焦氏《易林》就是崔氏《易林》,并且应该正式改题作“崔氏易林”。牟庭研究那篇伪序,抓住了一个大破绽:焦延寿的年代事迹,明明记在《汉书》的《京房传》和《儒林传》里,为什么这篇伪序偏偏要特别大书“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呢?牟庭大胆的提出一个假设:《易林》原本必是题着“王莽时建新大尹焦延寿”,后来在传写的过程上,被妄人误写误改,竟成了“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牟庭从这一点线索上,就提出一个很大胆的结论,说《易林》是崔篆作的,应该改称为“崔氏易林”。

牟庭的推论程序,我们替他分析起来,是这样的:

(1)作伪序的人分明全不知道崔篆这个人,更不知道崔篆做过王莽时代的建信大尹。

(2)那么,他为什么要在《易林》作者的姓名上面加上“王莽时建信天水”等字呢?

(3)凡错误必有引起错误的原故。这一行荒谬绝伦的题字,只有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易林》原本(古写本)必是题着“王莽时建信大尹崔某”,后来姓崔的错成姓焦了,“大尹”也错成“天水”了,但是那上半截“王莽时建信”等字还不曾磨灭,还留下线索,证明《易林》作者正是那做过王莽时建信大尹的崔篆。

(4)伪序全文足够证明作序的人决不是有意的装上“王莽时建信天水”等字,故不是有心作伪,只是无意之中留下了这一点痕迹。因为不是有心作伪,故这几个字有证据作用,有证据价值。

(5)因为“王莽时建信天水”这几字保留在一部所谓《焦氏易林》的旧序里,所以牟庭推断《焦氏易林》原来就是崔篆的《易林》。

这种推理方法,本来是很危险的,只有很精密的考据学者,十分严格的使用,才可以避免错误。牟庭的推论,照我们的分析,可算是大致不错。他自己也曾很得意的说:

崔篆之书,嫁名焦赣,遥遥千余年,遂无觉者。幸而误序犹存,俾余得寻迹所由,复睹其真。校书得此,旷然有发蒙之乐矣!古人遗迹,信不可忽,虽讹谬犹足宝贵若此!使余向者视为驳文,而弃置不思,何由得此乐哉?又使当时妄者稍知时地,将复改王莽为宣帝,改“建信天水”为“小黄令”,或为“梁国”,则余今日亦茫然失据,无以证明:而主人失书,终不复还,岂不惜哉?赖其人不甚知书,乃留此误证,以待余之寻究也,此天幸也!

这一段自述,是深知历史考据的老手说的话。“古人遗迹,信不可忽,虽讹谬犹足宝贵若此!”这句话真是考据学的名言。牟庭的大功劳正在他能够从这一篇伪序的几个残字里寻出破绽,来替崔篆做第一篇伸冤状子。

但是我们平心审查牟庭的诉状,虽然佩服他“读书得间”,究竟不能指出:第一,他的推论本身也有点小错误,必须修正;第二,他提出的证据,无论如何聪明可喜,究竟还不够叫人心服。

牟庭的错误有两点:(1)他说,崔篆作王莽的建新大尹,而伪序作“建信”,是因为“新信声同”。这是他偶然失检。《孔僖传》章怀太子注:“莽改千乘国曰建信,又改曰建新。”朱一新说:“建新当是莽初改之名,后改建信,如十一公之改新为信也。”东汉初期沿用建信之名,到和帝时才改为乐安,这可证建新是初改,建信是后改。《后汉书》崔骃孔僖两传皆作“建新”而《易林》原书自作“建信”,都和“新信声同”无关。(2)牟庭猜想崔篆“盖字延寿”,绝无证据,并且不必要。大概古本原文题着崔篆,故两《唐书》均著录《崔氏易林》十六卷。自汉至唐,崔是中原名族,崔家始终认定《易林》是崔家卦林,但一般人都不知道那位曾做王莽大官的崔篆,故钞本有误题作“崔赣”的,后来又有通人强作解事,改作“焦赣”,故自梁至隋唐,目录皆称“焦赣”要不称焦延寿。(知道崔篆的人太少,故崔篆的姓名最多错误,《连丛子》两处提到崔篆,都误作“崔义”,《连丛子》旧注又强作解事,说“义当作毅”!张怀瓘《书断》云,“崔瑗曾祖蒙”,篆又错成“蒙”了!数年后,我得见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他在子部三,叶三十一,引《鸣沙石室古佚书》内《修文御览》残卷引《易林·谦之泰》“白鹤衔珠”一条,作“崔赣易林”。《太平御览》九一六引此条则已改为焦赣了,余先生又引日本人所撰类书名《秘府略》者,其中卷八六八引《易林·谦之大过》“被锦夜行”一条,亦题作“崔赣”。余先生说,“此必原作《崔氏易林》,后人妄改氏为赣,而忘改崔字,遂致以崔篆之姓,冠延寿之名。”大概古写本必有把“崔篆”错到不可想像的地步的。第一个通人才改成崔赣,第二个通人又改成焦赣,第三个通人知道赣是字而延寿是名,故改为焦延寿了。)

牟庭的推论,虽然修正了,还不过是一个聪明可喜的大胆假设,不能叫反对的人认为充分证据。主张《焦氏易林》的人如丁晏刘毓崧都不肯接受牟庭的推论。丁晏有《书翟氏牟氏易林校略后》长文,其中驳牟庭原序,有几个要点:

(1)牟氏“既知旧序之伪,犹据以为莽时”。

(2)牟氏“且谓崔篆盖字延寿。盖者,疑辞。遍检书传,篆无延寿之字。臆说纷腾,疑误后学,夫何取焉”!

(3)《后汉·儒林传》,孔僖拜临晋令,崔骃以家林筮之。晏案,李贤此注,“崔篆所作《易林》也”……《张衡传》李贤注又引《焦氏易林》。(适按,《张衡传》“应间”篇有“鼋鸣而鳖应也”李贤注《焦赣易林》曰,鼋鸣岐野,鳖应于泉”。《易林·乾之井》云:“狱鹫鸣岐山,龟应幽渊。”王谟本作“鼋鸣岐山,鳖应山渊”。王谟本此条最近李贤所见本。渊改为泉,是避唐讳。)明焦氏与崔氏各自为书,章怀之注甚晰。

(4)《唐书·艺文志》《焦氏周易林》十六卷,注云焦赣。《崔氏易林》(适按,当作《崔氏周易林》)十六卷,注云崔篆。焦崔《志》别为二,未尝溷为一也。

丁晏指出的几点,第二点说遍检书传,崔篆无延寿之字,我们也说过了,这是小疵,不足讨论。其余三点,都是颇有力量的反驳。第一点说牟庭明知旧序是伪作的,岂可用作根据?我们在上文曾指出:这篇序虽是假托的,但其中“王莽时建信天水”等字必是因为古写本有“王莽时建信大尹”的题署;作序者不知崔篆的事实,故这几个字不是有意作伪,而是无意中保存证据。但这个说法,只有熟悉考据方法的人才能了解,一般人决不能赏识,而有成见的学者如丁晏也决不肯承认。反对的人尽可以说:这伪序可以题“东莱费直字长翁”,这明明是假的;为什么不可以胡乱再加上“王莽时建信天水”等等字呢?我们无论怎样替牟庭辩护,终不能叫反对的人心悦诚服。况且丁晏提出第三、第四两点都是重要的论点,我们若不能把这两点解答了,牟庭的推论只能供少数考据学者的赏玩,终不能恢复《崔氏易林》的著作权。

丁晏的最后两点其实只是一点:就是说,唐人明明著录一部《崔氏周易林》和另一部《焦氏周易林》;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后来史家编《唐书·艺文志》,都把焦崔两家的书分别为二,“未尝溷为一也”。刘毓崧《跋丁氏易林释文》也说:

新旧《唐志》著录,以《崔氏易林》与《焦氏易林》并列:判然为二。焉得以崔氏之书既失,遂移焦氏之书补之?

本来牟庭的推理是说,正因为焦氏《易林》的伪序里保留着“王莽时建信天水”等字,所以我们可以推知那所谓《焦氏易林》正是王莽时建信大尹崔篆的《易林》。于今反对方不承认牟庭提出的证据,说他不应该把这一篇伪序里的几个误字提作证据,那么,崔篆的辩护人就不能不另寻更有力的新证据了。

新证据从那儿去寻呢?要怎样的证据才能够证明崔篆是《易林》的作者呢?

这种证据可以有两类。一类是本书的“内证”,如昭君的和亲,如昭君之死,如安民呼池之事,都可以用来证明焦延寿决不会知道这些事,而崔篆生当前汉末年,做过王莽的官,这些事正合他的时代。这一类的“内证”,本法庭认为不够用。因为和崔篆同时代的人至少有好几千万,崔篆可以知道这些史事,刘歆、扬雄也可以知道这些事。故这些本书内容的史事,只够证明焦延寿决不会作《易林》,而不够证明崔篆曾作这部《易林》。例如翟云升提到“安民呼池”,一条年代最明白的史事,说“孝平正崔氏时,在焦氏后,皆是崔非焦之证也”。这可见翟氏不完全懂得这一类史事内证的性质,此事“在焦氏后”,故可证《易林》“非焦”。但此事“正崔氏时”,却不够证《易林》“是崔”,因为崔氏同时人皆可知此事,我们不能证明只有崔篆一个人独知此事。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另一类的证据,是本书以外的历史材料,可以用来证《易林》的作者的。上次我们用《东观汉记》的汉明帝永平五年用《周易卦林》占得“蚁封穴户,大雨将集”一条记载,来证明今本《易林》确是一千八百多年前汉明帝用来占卦的古书。我们现在要寻的也正是像这一类的证据。

本法庭检查本案各方提出的证据之中,有三件是合格的:

(1)《旧唐书·经籍志》著录

《焦氏周易林》十六卷(原注,焦赣)

《崔氏周易林》十六卷(原文无注)

《旧唐书·经籍志》只是“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故这条记载只能证明开元盛时的公家藏本之中有两部同是十六卷的《周易林》,一部明题“崔氏”,一部明题“焦赣”。我们不知道这两部书的内容是一样,还是两样。

(2)《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焦氏周易林》十六卷(原注,焦赣)

《崔氏周易林》十六卷(原注,崔篆)

《新唐书》修于北宋极盛时代(成于嘉祐五年,1060,修书共费十七年),《艺文志》著录的书,包括唐朝三百年的著作,比《旧唐书·经籍志》完备的多了(《经籍志》全抄开元时的书目,故集部仅到刘子玄卢藏用为止,天宝以下的大文豪如杜甫、李白,都不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则著录李唐一代的著作)。《旧唐书》虽收“崔氏周易林”,而不注作者。《新唐书》明注崔篆,可证北宋盛时的“秘府之藏”有两部同是十六卷的《周易林》,一部明题焦赣,一部明题崔篆。但我们从这条记载上,还不能知道这两部《周易林》的内容是同是异。

(3)赵璘《因话录》卷六,有这一条:

崔相国群之镇徐州,尝以《崔氏易林》自筮,遇乾之大畜,其繇曰:

典策法书,藏在兰台,虽遭乱溃,独不遇灾。及经王智兴之变,果除秘书监也。

崔群是韩柳元白同时的文人,他拜相在元和十二年(817),罢相在十四年(819)他出镇徐州在穆宗即位之年(820)。王智兴兵变,驱逐崔群,在长庆二年三月(822)。崔群因失守徐州,贬为秘书监,当也在此年。他死在大和六年(832)(以上参用《旧唐书》一五九《崔群传》,及《穆宗本纪》)。赵璘是宰相赵宗儒(大和六年死)的从孙,是开成年间(836 至 840)的进士。赵璘记崔群的故事,可算是同时人的记载。

这个故事说崔群在元和十五年(820)曾用《崔氏易林》自筮,筮得乾之大畜。今检“典策法书,藏在兰台”一条繇辞正是今本《易林》的“坤之大畜”的繇辞。赵璘误记为“乾之大畜”,繇辞全文与今本相同。这条证据最可以证明两《唐书》著录的“崔氏周易林”,不但卷数相同,并且内容相同。这条记载最可以解答丁晏刘毓崧(《因话录》一条最早是刘毓崧提出的,但他全不了解这一条记载的证据作用)的疑问,无疑的证明《唐书》两志著录的两部十六卷本《周易林》原来只是一部同样的书。不过梁隋以来有题为“焦氏易林”的写本,故两《唐书》的史官都不敢完全抹煞此另本的旧名。现今我们既然(1)证明了焦赣决不会作《易林》,又(2)证明了“开元盛时”有些《易林》写本明题着“崔氏周易林”;又(3)证明了北宋盛时还有些《易林》写本不但题着《崔氏周易林》,还注明作者是崔篆;又(4)证明了这部《崔氏易林》的内容和今本所谓《焦氏易林》相同,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正式判断:古写本《易林》十六卷,内容相同,而题名有两种:那题作焦赣的,或焦氏的,实在是误题;那题作崔氏的,或崔篆的,是古写本的原题名,是不错的。

我们现在可以说:

(1)汉明帝在永平五年(62)用的是崔篆的《周易卦林》,即是今本《易林》。

(2)汉章帝元和二年(85)崔骃用的“其家卦林”即是今本《易林》。

(3)梁隋两代著录的十六卷本和三十二卷本《易林》,和那十六卷本书《易林变占》,也都是崔篆的《易林》,都是今本《易林》。

(4)开元盛时著录的两部十六卷本《周易林》都是崔篆的《易林》,都是今本《易林》。

(5)唐元和十五年(820)崔群用来自筮的《崔氏易林》是崔篆的《易林》,也就是今本的《易林》。

(6)北宋嘉祐五年编成的《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两部十六卷的《周易林》都是崔篆的《易林》。

(7)宋以后流行各种本子的《焦氏易林》都是崔篆的《易林》。

(8)嘉庆二十一年(1816)牟庭从《易林》的伪序的“王莽时建信天水”几个误字上看出线索,大胆的提出“《易林》是王莽时建新大尹崔篆所撰”的结论,现在完全证明为最大胆而不错误的结论。

我们在上面曾说过,《易林》本书内的历史事实,如昭君两条,如“安民呼池”一条,都只有反证作用和助证作用,但都不够用来证明《易林》作者是谁。这些史事,可以考证本书的年代,而不一定可以考证本书的作者。因为他们可以考证年代,故有反证作用,可以证明死在这些史事之前的某人决不会著作这部书。又正因为他们可以考证年代,故这些史事又有助证作用,可以用来试验作者的年代是否适合于本书的内容,又还可以用来帮助考定作者著书的年代。

现在我们已考定崔篆是《易林》的作者了。我们可以回到郑晓、顾炎武、翟云升等人指出的《易林》内容的各项史事,看看:(1)这些史事是否适合于崔篆的时代?(2)这些史事是否还可以帮助我们考定崔篆作《易林》的年代?(3)崔篆的《易林》著作权的恢复;是不是可以解决郑晓、顾炎武诸人指出的种种历史困难了吗?

崔篆的哥哥崔发在王莽早年就“以材能幸于莽”,后来封说符侯。地皇四年(23)崔发做大司空;同年,王莽被杀之后,他投降了申屠建,后来终于被申屠建杀了。崔篆到光武帝时还活着。他的孙子崔骃死在永元四年(92)。我们可以推算崔篆死在建武中期,约当建武十六年(40)。《易林》里的史事没有王莽以后的事,所以我们可以说《易林》的内容很合于崔篆的时代。

《崔骃传》说崔篆在东汉初年“客居荥阳,闭户潜思,著《周易林》六十四篇”。《易林》全书总共有四千多首有韵的繇辞,也许不是一个短时期里写成的。但其中有些繇辞,颇使我们疑心是王莽时代写的。例如“节之睽”和“小畜之噬嗑”:

方啄广口,圣智仁厚。释解倒悬,唐国大安。

这不是恭维王莽吗?(看《王莽传》描写他“侈口蹶 ”当时有人说他“鸱目虎吻”。)

又如“明夷之蒙”:

讽复诵功,美周盛隆,旦辅成周,光济冲人。

这也很像王莽在篡国以前“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书歌颂他的功德一类的事,这又在崔篆的壮年时了。这一类的话,虽然不曾明说王莽,似乎不会是东汉革命成功之后写的。所以我颇疑心这部书的著作不在东汉初年,而在西汉末年王莽专政还没有做皇帝的时期,——就是汉平帝和孺子婴的时期,——约在西历纪元最初八九年之间。到了王莽被杀,光武帝中兴之时,这部书早已流传在人间,被人“用决吉凶”,所以其中颂美王莽的几条也就无法删改了。从前郑晓指出“皇母多恩,字养孝孙,脱于襁褓,成就为君”一条,说是指定陶傅太后抚养哀帝的事。我曾指出哀帝即位时已有十八岁,不能说是“脱于襁褓,成就为君”。如果我们考证崔篆作《易林》的年代大致不错,那么,这一条也许是指王太后(元后)和王莽同谋迎立汉平帝的事,或是指王莽假托王太后的意旨选立孺子婴的事。平帝立为皇帝时,年已九岁,也不是说是“脱于襁褓”。孺子婴立时才有两岁,最合于“襁褓”之句。这等颂谀的话最合于崔发崔篆一家人的口气。翟云升指出的“安民呼池……一国获愿”一条,是平帝元始二年的新政。崔篆决不会到了东汉初年还歌颂王莽在平帝时的德政。我们把这几条合起来看,可以推想《易林》写成的时代是王莽声誉最高的时代。《易林》里好像没有王莽建国以后的史事,王莽始建国元年是西历纪元 9 年,所以我推想,《易林》成书在西历纪元最初八九年。到了王莽“新室”时代(西历 9 至 23),这书渐渐流行,所以汉明帝和沛王辅在永平五年(西历 62)都用此书占卜了。

《易林》里的“昭君”两条,也可以帮助我们证明《易林》成书的年代:

(1)长城既立,四夷宾服。交和结好,昭君是福。

(2)昭君死国,诸夏蒙德。异类既同,宗我王室。

这两条都歌颂昭君和亲的成绩,都可见那时期正是匈奴最恭顺,北边最太平,和亲政策最有效的时期。《汉书·匈奴传》说:

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烽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及莽挠乱匈奴,与之构难,边民死亡系获;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吏士罢弊。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

匈奴呼韩邪单于于宣帝甘露三年(西历前 51)第一次来朝,明年又来朝。元帝竟宁元年(西历前 33)呼韩邪又来朝,自言愿做汉朝的女婿,元帝把后宫良家子王嫱赐给单于,呼韩邪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从宣帝甘露初年到王莽初年(西历 11)匈奴大入塞寇盗,其间共有六十多年的和平。昭君在匈奴几十年,在中国民间的心理,她竟成了这和亲政策的象征。《匈奴传》说:

汉平帝幼,太皇太后称制,新都侯王莽秉政(王莽号安汉公,在平帝元年。此事当指前一年九月以后,当西历前 1年),欲说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乃飒单于(乌珠留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所以赏赐甚厚。

《匈奴传》里又屡次提到昭君的两个侄儿王歙、王飒。平帝初年,王歙和韩隆、王昌等同出使匈奴。王莽建国的第一年,王飒和王骏等同出使匈奴。王莽后来封王歙为“和亲侯”,王飒为“展德侯”。天凤元年(西历 14)王莽派王歙、王飒出使匈奴。这时候昭君的女婿右骨都侯须卜当正当权,他的权力能推翻匈奴的传位习惯,超越过匈奴诸王嗣立的名次,特别选立乌累单于。所以王莽特派昭君的两个侄儿出使匈奴。后来王莽又封须卜当为后安公,须卜当的儿子奢(昭君的外孙)为后安侯。天凤五年(西历 18)王莽把须卜当父子和昭君的少女的儿子醯椟王都骗到长安,莽拜须卜当为须卜单于,又把他的庶出女儿睦逯任(莽改公主为“任”)嫁给昭君的外孙奢。但这些交欢的手段都不能恢复王莽以前“数世不见烽火之警”的和平关系了。

以上所引关于昭君一家的事,可以表现两点:第一,昭君的时代正当匈奴“宾服”,中国北边“数世无烽火之警”的时期。《易林》里说到昭君的两条都是那和平时期的情形,都不是王莽建国三年以后匈奴侵边,北境空虚的景况。第二,那个时代是昭君的故事最流行的时代。昭君的儿子女婿在匈奴当大权,他的两个侄儿在中国出使封侯,这是“昭君”故事所以成为《易林》题材的历史背景。

所以我们可以说,《易林》两次用昭君故事的繇辞,也可以使我们推想崔篆作《易林》是在王莽篡国前的几年,匈奴和好未破裂,昭君新死,而昭君和亲的故事流传最盛的时候。

顾炎武指出《易林》引用《左传》典故甚多,这一点也可以帮助证明《易林》的年代。《汉书·刘歆传》说:

哀帝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宗室有材行,为侍中,大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向〕前业……〔先是〕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传》,歆大好之。……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前汉十四博士,《春秋》有《公羊传》,分严氏,颜氏二家。宣帝时立《穀梁传》博士,不在十四博士之数。但《左氏》不曾立博士)。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帝博士,责让之。(原书载本传)……其言甚切,诸儒皆怨恨。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

这是经学史上第一次“今古文”的大争论。刘歆虽然暂时失败了。但哀帝不久就死了(西历前 1 年),王莽和王太皇太后迎立了平帝。在王莽专政之下,刘歆的主张都实行了;所以《汉书·儒林传》之末,班固赞说:

平帝时(西历纪元 1 至 5)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

到王莽地皇二年(西历 21)故左将军公孙禄在大臣会议席上发言,弹劾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臣,其中有一段说:

……国师嘉信公〔刘歆〕颠倒五经,毁师法,令学士疑惑。……宜诛此数子,以慰天下。

公孙禄的话可以证明刘歆当时确曾利用政治的势力来建立《左氏春秋》等书,列于学官。(王莽倒后,《左传》又被废了。故建武四年,又有韩歆,范升等的大争论。)

崔篆作《易林》,正当《左传》最时髦的时代,所以《易林》引用了无数《左传》典故,是毫不足奇怪的。

此外,济东王彭离的大案子,是崔篆出世以前的事;他家祖父崔朝在昭帝时做官,他父亲崔舒做过四郡太守,崔篆记得这件大案子,当然不足奇怪。至于成帝起初陵和昌陵的绝大工程,是当时一件最荒谬,最引起天下人民怨恨的大事,有成帝永始元年(西历前 16)和二年(西历前 15)的两次悔过诏书(《汉书·成帝纪》)和刘向《谏造陵疏》(《汉书》卷三十六)为证。假定崔篆死在建武中期(西历纪元 40 左右)年约七十岁左右,那么成帝起初陵,又造昌陵,又回到延陵(初陵),的十多年的大工程,正当崔篆少年时代,在他著《易林》之前不过二十年光景;他记得这件大工程,用在《易林》里,更不足奇怪了。

所以前人从《易林》内容引起的种种历史困难,一经承认了王莽时建信大尹崔篆是作者,都可以完全解决了。

我们复审《易林》著作权的案子,现在可以判决了。判决书主文是:

审得今本《易林》确是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古书;其著作人可以确定为曾做王莽新朝的建信大尹的崔篆;其著作年代,据《后汉书·崔骃传》,是在东汉建武初期(西历 25 至 35);但据本书内容推断,此书的著作大概经过颇长的时期,而成书的时代大概在平帝元始二年(西历 2)之后,王莽建国初期匈奴大入塞寇掠(西历 11)之前。书中有歌颂王莽德政的话,不会是东汉初期写定的书,一千多年来这书被人加上“焦氏易林”的题名,认前汉焦延寿为作者;现在审判明白,《易林》断归原著作人崔篆,应该改题《崔氏易林》,或题《崔氏周易卦林》。又前人或认《易林》为东汉许峻作的,或认为“东汉以后人”作的,这些争执,都绝无充分证据,一概驳斥不理。

民国卅二年二月廿八日改稿

卅二年九月十五夜半后重写定

卅七年一月四夜又修改几处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