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过去的某个时刻吗?也许还远远不止。某个东西,它同时为过去和现在所共有,比过去和现在都本质得多。在我生命的历程中,现实曾多少次地使我失望,因为即在我感知它的时候,我的想象力,这唯一使我得以享用美的手段无法与之适应。我们只能想象不在眼前的事物,这是一条不可回避的法则。而现在,这条严峻的法则因为自然使出的一个绝招而失去和中止了它的效力。这个绝招使某种感觉–餐叉或铁锤敲打的声音、相同的书名等等–同时在过去和现在发出诱人的光彩。它即使我的想象力领略到这种感觉,又使我的感官因为声音,因为布料的接触等等而产生确实的震动,为想象的梦幻补充了它们通常所缺少的东西,存在的意识,而且,幸亏有这一手,使我的生命在瞬息之间能够取得、分离出和固定它从无体会的东西:一段处于纯净状态的时光。当我带着幸福的如此激烈的颤栗,听到汤匙碰撞餐碟和铁锤敲打车轮所共有的声音,在德·盖尔芒特亲王府的大院里和圣马克教堂洗礼所感到脚下一高一低的铺路石板等等,此时复苏的那个生命只从事物的本质汲取养料,也唯有在事物的本质中他才能获得自己的养分、他的欢乐。他在现时的观察中日趋衰弱,现时的感官不可能为他提供本质;他在对过去的思考中日趋衰弱,理智挤干了这个过去的水份;他在未来的期待中日趋衰弱,主观意愿用现在和过去的片断拼凑成这个未来,它还抽去其中部分真实,只保留其中符合于功利主义的结局,狭隘的人的结局,意愿为它们指定的结局。然而,通常隐蔽的和永远存在的事物本质一旦获释,我们真正的我,有时仿佛久已死亡实际上却并非全然死去的我,在收受到为他奉献的绝世养料时,苏醒、活力渐增,曾经听到过的某个声音或者闻到过的一股气味立即会被重新听到或闻到,既存在于现在,又存在于过去,现实而非现时,理想而不抽象。逾越时间序列的一分钟为了使我们感觉到这一分钟,在我们身上重新铸就越出时间序列的人。而这个人,我们知道他对自己的欢乐是有信心的,即使一块马德莱娜点心的普普通通的滋味逻辑上似乎并不包含着这种欢乐的全部理由,我们理解”死亡”这个词对他是没有意义的;既然已处于时间之外,前途中又有什么能使他感到害怕的呢?
然而,这个把与现在不可调和的过去的一刻放置在我身边的假象是不会持久的。当然,我们可以延续有意识的记忆中的场景,它并不比浏览一部画册更需要我们费劲。从前,比如我 民众艺术的概念和爱国艺术的概念一样,即使不曾有过危害,也让我感到它滑稽可笑。如果是为了使它能为民众所接受而牺牲形式上的”适于有闲者”的精雕细琢,那就错了。我和上流社会的人们交往颇多,我知道他们才是十足的无知无识,而不是电气工人。就此而言,所谓的民众艺术在形式方面倒象是去为赛马俱乐部的成员们服务,而不是给总工会会员们的。至于内容,老百性*觉得通俗小说挺无聊,就象孩子们对专为他们写的书感到厌倦。人们在阅读中寻求脱离自己的处境,工人渴望了解王公贵族们怎样生活,王公贵族对工人的情况也有同样的好奇心。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巴雷斯先生就曾说过,艺术家(提香型的)首先应该为祖国的荣誉服务。可是他只有成为艺术家才能为祖国的荣誉服务,也就是说在他研究那些法则、进行那些探索和作出与科学发明同样精妙的发现的时候,除了在他面前的真理他绝不能想到别的事物–即使是祖国也不行。不要仿效那些革命党,他们出于”公民责任感”,即便不能说摧毁,也是在蔑视华托和拉都的作品,而这两位画家为法国带来的荣誉胜过所有大革命中的人物。温柔多情的人如果能选择的话,他大概不会选择解剖。这不是他正直的心灵之所愿,他的愿望十分博大,正是这种愿望使肖德洛·德·拉克洛写出了《危险的关系》;这也不是他对大小资产者的兴趣,使福楼拜选定《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的主题的那种兴趣。有人说,一个赶得匆忙的时代,它的艺术的寿命也长不了,好象战前预言这仗打不长久的人们。因此铁路将结束静观,缅怀驿车时代也是枉然,然而汽车担负起驿车的职司,重又把游客载至被废弃的教堂。
那时,生活呈现的一幅图象实际上给我们带来多种不同的感觉。例如,在一部已经读过的书的封面上、标题字母之间,视觉编织进了很久以前某个夏夜的皓月流光。早晨牛奶咖啡的味道使我们产生那种对大好天气的朦胧希望,从前,当我们用凝脂般打着邹褶的白瓷碗喝牛奶咖啡的时候,盈实的白昼还完好无缺,当时这种朦胧的希望曾有那么多次在晨曦明确的不可预料中向我们绽开笑靥。一个小时并不只是一个小时,它是一只玉瓶金尊,装满芳香、声音、各种各样的计划和雨雪-阴-晴,被我们称作现实的东西正是同时围绕着我们的那些感觉和回忆间的某种关系–一个普通的电影式影象便能摧毁的关系,电影影象自称不超越真实,实际上它正因此而离真实更远–作家应重新发现的唯一关系,他应用它把那两个词语永远地串连在自己的句子里。我们可以让出现在被描写地点的各个事物没完没了地相互连接在一篇描写中,只是在作家取出两个不同的东西,明确提出它们的关系,类似科学界因果法则的唯一的艺术世界里的那个关系,并把它们摄入优美的文笔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中,只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有真实的存在。它甚至象生活一样,在用两种感觉所共有的性*质进行对照中,把这两种感觉汇合起来,用一个隐喻使它们摆脱时间的种种偶然,以引出它们共同的本质。就这个观点而言,自然并没有把我放上艺术的道路,它本身不就是艺术的开始吗?它往往要我在另一事物中才让我认识到某事物的美,在贡布雷的钟声中才让我认识它的中午,在我们的水暖设备的嗝儿声中才让我认识东锡埃尔的早晨。这种比较关系可能不那么有趣,事物可能平庸无奇,文笔可能拙劣,然而,只要没有它,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然而还不止于此。如果现实便是这种经验的残屑,对谁都差不多是一样的,就象当我们说:一种坏天气、一场战争、一个汽车站、一家灯火辉煌的餐馆、一座鲜花盛开的花园的时候,谁都知道我们所指的是什么;如果现实就是这个,那么,无疑,有这些事物的某种电影胶卷也就足够了,而离开了一般主题的”文笔”,”文学”也便成了人为的附加部分。但是,这真的就是现实吗?如果我在某事物给我们留下一定印象的时候力图弄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例如那天走过维福纳桥,一朵白云投在水波上的-阴-影使我高兴地跳着叫道”见它的鬼!”;又如我听着贝戈特说某句话,我印象中所见的,”实在奇妙”这句话并不与他特别适合;或如为某个恶劣行为激怒的布洛克竟说出与俗不可耐的意外事件大相径庭的言语:”让他们这么做吧,我觉得这毕竟异异异异想天开”;或如盖尔芒特家的盛情款待使我受宠若惊,而且他家的酒已使我喝得微带醉意,在离开他们的时候我禁不住独自低语道:”这些人真算得上礼贤下士,能同他们一起过一辈子定是很愉快的”;那么,我发现这部最重要的书,真正独一无二的书,就通常意义而言,一位大作家并不需要杜撰,既然它已经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他只要把它转译出来。作家的职责和使命也就是笔译者的职责和使命。
然而倘若,当问题涉及的比如说是自尊心的不确切用语的时候,对扭曲的内心语言(它离最初的中心印象正越来越远)的矫正,直至能与应发自印象的直线混淆一气的内心语言的矫正,如果说这种矫正恰是我们的惰性*不乐意干的令人不舒服的事情,那么,还存在着另外一些情况,例如在爱情问题上同是这种矫正便成为痛苦的事情了。我们假装的种种无动于衷的表现,我们对他撒得那么自然的谎言、与我们自己撒的如出一辙的谎言所感到的全部愤慨,简言之,每当我们感到不幸或被人抛弃的时候,我们仍不断地对心爱的人诉说的一切,不仅对心爱的人,而且在见到他之前没完没了地对我们自己诉说的一切,有时还会高声说出来,打破房里的宁静:”不,真的,这样的行为实在叫人受不了”,或者:”我曾想最后接待你一次,并且我将不否认这件事使我挺难受”,把这一切引回到所感受到的已离得那么远的真实上来,这是对我们最珍惜的一切的毁灭,这在我们同自我单独相处的时候,在写信或采取行动的疯狂计划中,造成了我们同自我的炽烈的交谈。
即便在人们正是为了获得艺术创作的欢乐所给予的印象而悉意追求的这种欢乐之中,我们仍然会尽可能快地设法把恰恰是这种印象本身的内容视作不可言传的东西而放过一边,并致力于能够让我们不求甚解地感受到它的乐趣和相信能用它感染别的可与之对话的有兴趣者的行为,因为我们将对他们讲一件对他们和对我们具有同样意义的东西,既然我们自身印象的为个人所有的根被砍去了。即使是在我们对自然、社会、爱情和艺术作最无动于衷的旁观的时候,由于任何印象都是双重的,一半包裹在客体之中,另一半延伸到我们身上,只有我们自己能够了解,我们急急忙忙地把这一半忽略了,也就是忽略了我们本来应该挖掘的唯一的东西,却只考虑另一半,我们没想到那另一半是不能予以深挖的,因为它暴露在外,用不着我们花吹灰之力,而一棵山楂树或一座教堂的景象在我们心中耕过的小小犁沟,这条犁沟我们会觉得很不容易看出来。但是我们却在重新演奏那首交响乐,回头重游那座教堂,直至–在这远离我们不敢正视的自身生活并美其名曰博学的逃逸中–我们依法炮制,做到与颇有造诣的音乐爱好者或考古爱好者一样内行。由此可见,从自己的印象里什么也不提取的人对此是多么重视了,他们就象艺术的单身汉在不满足中虚度年华!他们怀着童贞女和懒汉的忧愁,只有生儿育女或工作能使他们得到解脱。他们对待艺术作品比真正的艺术家还兴奋,因为他们的兴奋不是由一场艰苦深入的耕耘引起的,它流露在外,刺激他们的交谈,使他们脸红脖子粗。他们以为扯直嗓门尖叫便是在完成业绩,演完一曲他们喜爱的作品便听到他们大声嚷嚷:”好哇,好哇!”而如此表现之后并不一定需要他们陈明自己喜爱的性*质,他们也并不清楚性*质之所在。这种未被用上的爱甚至潮涌进他们最平心静气的谈话,使得他们只要一谈到艺术便指手划脚、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去听了一场音乐会,他们演奏了一段乐曲,老实说,我不敢恭维。开始是四重奏。嗯哪,哎呀呀!它变了(此时音乐爱好者脸上显出惶惶不安的表情,他大概在想:”我可看到了火星,闻到了糊味儿,着火了。”)天杀的,那玩意儿真叫我听了生气,写得很糟糕,可又乖乖了不起,可不是一部随哪个都写得出来的作品。”然而,不管有多么可笑,他们毕竟还有不容轻视的地方。他们是想要造就艺术家的自然的初次尝式,他们就象先于现有各类动物的原生动物一样没有定型、生命力不强,生来不能持久。这些有愿望没有行动、有花无果的业余爱好者仍当令我们感动。他们就象最初建造的飞机,离不开地面,还不成其为尚待开发的、神秘的手段,但已包藏着飞翔的欲|望。那位业余爱好者挽住你的手臂补充说:”老兄,我已经 至于才智–即使是最卓越的才智–所稀疏采撷的真情实话,在它面前,昭然若揭,它们的意义可能十分重大;但是它们的轮廓不大柔和,它们比较平坦,由于要达到这些真实不用逾越什么深度,由于它们并不是再创造出来的,所以,它们没有深度。有些作家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心中不再产生那种神秘的真实,从此时起,他们往往就凭借越来越有力的才智进行写作,鉴于这个原因,他们成熟时期的作品比他们年轻时的作品更苍劲有力,然而它们失去了往日的甘美。
不过,我觉得也不能对那些由才智从现实中直接引出的真实科以全盘否定,因为它们仍能利用虽不那么纯,却依然浸透了精神的材料,镶嵌过去和现时的感觉所共有的要素不受时限地给我们带来的那些印象。只是,由于这些印象比较珍贵,也十分稀少,致使艺术作品不可能全部由它们构成。既然它们能被利用于此,于是乎我感到这些与情感①、性*格、习俗有关的真实纷纷涌上心头,感知它们给予我欢乐。然而我依稀记得它们中间有不止一个是我在痛苦中发现的,另有一些则发现于勉强的欢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无疑不如使我意识到艺术作品是找回似水年华的唯一手段的那个真实灿烂辉煌,我心中升起又一股光焰。我大悟,文学作品的所有这些素材,那便是我以往的生活;我大悟,它们在浮浅的欢悦中、在慵懒中、在柔情中、在痛苦中来到,被我积存起来,未及预期它们的归宿,甚至不知道它们竟能幸存,没想到种子内储存着将促使植物成长的各种养料。我就象那种子,一旦植物发育成长,我便会死去,而且我觉得自己无意中就是为它而生存的,没有想到我的生命有一天会同我欲撰写的那些书籍发生关系,过去,当我在书案前坐下时,我竟想不出写些什么好。因此,我的生活既能又不能归结为这个命题:感召。它不能这么归结,因为文学在我的生活中并没起到过任何作用。它能这么归结则是在于这个生活、它的伤心事、它的快事的回忆构成了类似胚-乳-的储存,留在花木的胚珠中,胚珠从中汲取营养以变成种子,植物胚胎便在我们尚一无所知的这段时间里发育起来了,而这个胚胎却是发生化学反应和秘密但又十分活跃的呼吸现象的地方。我的生活就是象这样与它的成熟所导致的变化相适应的。
<em>①每个曾使我们痛苦的人都有可能被我们奉若神明,而他们其实只是神性*的部分反映,最高阶段;神性*(理念),静观之就能即刻赐予我们欢乐,而不是我们承受过的痛苦。生活的全部艺术在于把造成我们痛苦的人只当成能让我们进入他们的神明外形的台阶,从而愉快地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各种神性*。-作者注。</em>
在这个问题上,同样的对照,如果以它们为出发点,则它们是错误的,如果以它们为终止,则它们是真实的。文士墨客艳羡画师,也想去画画速写,搞搞写生,他如果这样做了,那就会一败涂地。可当他写作的时候,他笔下人物的动作、癖好、口音、无不是他的记忆授意于他的灵感的。在一个虚构人物的名字下,没有不能放上六十个他见到过的人物的名字,他们有的做出一副怪相、有的献出一只单片眼镜,某人是怒气冲冲的模样,某人又只剩下自命不凡的手势等等。此时,作家发觉,他那当画师的梦想是不可能有意识地如愿以偿的,但是,这个夙愿却已经实现了,作家在不知不觉中也完成了他的速写本。因为,在他自身具有的本能的推动下,作家,远在他自信有朝一日能成为作家之前就已经在有规律地疏漏那么多为别人所注意的东西,致使别人责备他心不在焉,而他也以为自己既不善于听,又不善于观察,然而却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授意自己的眼睛、耳朵永远地抓住那些在别人看来实属无谓的琐碎小事,某时某人讲某句话时所用的语调、脸上的神色*以及耸肩动作,此人其它方面的情况他可能一无所知,如此行事已有多年,而这是因为种种语调他早已听到过了,或者预感到他还会再听到,觉得这是一种可更新的、能持久的东西。因为他只是在其他那些人那么愚蠢或者那么疯癫地鹦鹉学舌、重复与他们品性*相似的人的话语,从而甚至使自己成为先知鸟、成为一条心理法则的代言人的时候,他才听取他们说的话。他只记住一般的东西。别人的生活便是以诸如此类的语调、诸如此类的表情动作再现在他心中的,尽管那是他遥远的童年时代的所见所闻,而后来,当他写作的时候,别人的那种生活便会前来协作行动,以一个为许多人所共有的,象解剖者记入工作手册的内容一样真实的肩部动作进入他的作品,只是在这里要表达的是某个心理真实,并且在他肩上装接着另一个人的颈部动作,各人摆出自己的瞬间姿势①。
<em>①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并不能肯定想象力和敏感性*是两种不可互换的资质,并不能说后者就不能无甚重大弊端地取代前者,象胃不行的人让他们的肠道承担消化功能那样。一个生性*敏感却缺乏想象力的人同样能写出令人拍案称好的小说。别人给他造成的痛苦、他为防止这种痛苦而作出的努力,他与残酷的 而当我们力求从自己的忧伤中萃取概要,加以述写的时候,我也许还会因为一条与我在这里列举的不同的理由而得到些许慰藉,那就是,一般地思考和述写对作家而言是正当的和必要的职责,克尽职责使我快乐,就象训练、汗水、沐浴之于运动员一样。说实在的,我对此还略作抗拒。我空自以为生活的至上真谛存在于艺术之中,另一方面,虽然我已没有能力或为爱恋阿尔贝蒂娜或为痛哭的外祖母作出回忆所需的努力,我却还在考虑一部他们不可能知道的艺术作品对于他们,对这两位已然作古的可怜女性*的命运是否也能算是一种完成。我曾无动于衷袖手旁观在我身边弥留和咽气的外祖母啊!在我这部作品完成之后,我这已受了无可救药的创伤、众叛亲离,在死去之前但愿能经受住长期痛苦以补赎罪孽吧!再者,我甚至还十分可怜那些不怎么亲密、甚至没什么交往的人,怜悯那么多人,我的思想在力求理解他们的命运时,总之曾经利用他们的痛苦的人,或者仅仅是那些滑稽可笑的人。所有这些曾为我揭示真谛的已经不在世间的人,我仿佛觉得他们只是为了给我带来利益而生存过,并且仿佛是为我而死的。想到被我看得这么重的我的爱情,在我的作品里将那么轻快超脱,并且被各种各样的读者实施在他们对其他女人的感受中,于我实属可悲,然而我该为这身后的不忠大发愤慨吗?我须为某人或某人可能用一些不认得的女人作为我这种情感的对象而大发愤慨吗?这种不忠,这种在好几个人之间的爱的瓜分是我生前、甚至是在我撰写此书之前就已经开始的呀!我曾一个接一个地为希尔贝特、德·盖尔芒特夫人、阿尔贝蒂娜而深深地痛苦过。我又一个接一个地把她们抛置脑后,唯有我奉献给各种各样的人们的爱经久不败。我的那些回忆之一将遭到某些陌生读者的亵渎,其实在他们之前我就已经把这个回忆糟蹋了。我都已经快使自己感到可憎恶了,就象某个国家主义政党,以它的名义继续着敌对行为,为它的利益而进行一场战争,那么多高贵的受害者在这场战争中经受磨难和尸填沟壑,连争斗的结局都不知道(对我的外祖母来说这至少可以算是某种补偿),这个政党或许也会憎恶自己。而对于她不知道我终于着手创作我唯一的慰藉便在于(这就是属于死者的份额),如果说她已不能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她却早已不再认为我无所事事,早已相信我不会虚度一生,我的无为和虚度年华曾造成她那么巨大的痛苦。当然那里不会只有我的外祖母和阿尔贝蒂娜,还有许多我只吸收了一句话、一道目光的人,只是作为个体的人我已记不起来了。一部作品便是一片广阔的墓地,大多数墓碑上的名字已被磨去,无法再辨认。有时相反,名字倒记得很清楚,却不知道这个人是否有什么存活在书页中。那位眼窝深陷的姑娘,说话慢条斯理,她在不在这里呢?倘若她确实安息在这里,那又在哪一部分呢?我已经不知道了,人在花丛底下,怎么找得到?然而,既然我们远远地离开那些个体的人而生活,既然我们最强烈的感情,诸如我对外祖母的爱、对阿尔贝蒂娜的爱经过几年后我们已不再有所感受,既然它们已经只是我们一个不理解的词,既然在我们所爱的一切已经死去的时候,我们还能对世人、还乐于到他们家去和他们讲讲那些故人,那么,如果还有什么能使我们学会理解那些被遗忘的词的方法,这个方法我们不该把它用起来吗?需不需要为此而先把它们译写成通用的、至少将是持久的语言,能使逝去的人们在他们最真实的本质上变成所有人的永恒获得物的语言呢?甚至,那条使这些词变得不可理解的变化法则,如果我们能做到把它解释清楚的话,我们的短处不又变成一种新的力量了吗?
况且,忧伤协助我们写下的作品还能被理解为是我们未来的痛苦的凶象和慰藉的喜兆。事实上,如果说爱情和忧伤曾为诗人效力,曾帮助他营造自己的作品,如果说那些连最起码的都没料到的陌生女人,或出于恶意,或为了嘲弄,每人都曾为这她们不会见到的宏伟建筑物的营造添上自己的砖石,人们却没有充分地考虑到作家的生活并不随着他作品的完成而结束,那曾使他经受了巨大的、已写入他作品中的痛苦磨难的天性*,在他完成作品之后继续存在,使他有可能在相同境遇中爱上别的女子,如果时间在环境、主体本身,在他的爱的欲念和对痛苦的抗力上引起的种种变异并没有导致这种境遇出现些微偏差的话。从这第一个观点来看,作品应被视作一次不幸的爱情,它必然是其它几次爱情的预兆,它将使生活与作品相仿,使诗人几乎用不着再写作,在他已经写下的东西里他完全能找到未来事件的先期形象。犹如我对阿尔贝蒂娜的爱,区别再大也早已记入我对希尔贝特的恋情之中,在那些幸福的日子里,当我第一次听到她姨母说出阿尔贝蒂娜的名字和描绘她的容颜,那天,我并没有料到这微不足道的萌芽有朝一日竟会发展和延续到我整个的一生。
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作品是幸福的朕兆,因为它告诉我们,在任何一次爱情中,即在特殊旁边存在着一般,并且通过把忧伤的起因略过不管、为深化其本质加强对忧伤的抵抗力的锻炼,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事实上,就象我后来所体验到的那样,即使在爱的时刻、痛苦的时刻,如果感召终于在我们的工作中变成现实,此时,我们会十分清楚地感到心爱的人溶化在更加广阔的现实中,竟至使我们不时把他忘却,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不再为爱情感到痛苦,似乎那只是某种纯属肉体的疼痛,与我们心爱的人完全不搭界,好象是一种心脏疾患。确实这是个瞬息即逝的问题,如果工作开始得更迟一些的话,后果似乎更加是相反的。因为那些人出自他们的恶,出自他们的毫无价值,置我们的反对于不顾,破坏了我们的幻觉,自己也化为乌有,并且脱离了我们为自己铸造的爱的幻想,如果此时我们着手进行工作,我们的心灵,出于我们自我剖析的需要,会重新把他们抬得高高的,抬到有可能爱我们的地位上,在这种情况下,摆脱了爱的幻觉重新开始工作的文学便会给某些已不复存在的感情以某种死亡后的继续存在。当然,我们会不得不以医生在自己身上再一次注射有害针剂的勇气去重新领略那种特有的痛苦。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对它进行某种一般形式下的思考,这在某种速度上能使我们逃过它的压抑,使所有的人都来分担我们的痛苦,甚至还能给予一定的欢乐。生活在什么地方筑起围墙,智慧便在那里凿开一个出口。因为如果说不存在医治单相思的药物,人们却能从确认痛苦中逸出,哪怕只是从中引出它包含有的后果。智慧并不考虑没有出路的生活的那些封闭局面。
所以,我必须接受这样的观念,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只能给作家摆个姿势,就象在画室里那样,因为任何东西只有在变成一般和灵魂弃绝自我后才能够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