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卷一

作者:王云五 字数:48059 更新:2025-01-03 15:51:48

隐公

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

传 惠公1元妃2孟子3。孟子卒4,继室5以声子6生隐公7 。宋8武公9生仲子10,仲子生而有文11在其手12,曰为鲁夫人13,故仲子归14于我15。生桓公而惠公薨16,是以隐公立而奉之17。

今注

1 鲁惠公:鲁为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之子伯禽所封,初封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及成王灭武庚践奄以后,遂改封于今山东省曲阜县,国名仍旧曰鲁不改,以上皆见傅斯年先生《大东小东说》。伯禽至惠公凡十二君。惠公为孝公子,名弗皇(此据杜注,《史记·鲁世家》作“弗湟”),谥法“爱人好与曰惠”。

2 元妃:嫡夫人。

3 孟子:宋国,子姓,长女为孟子。

4 卒:死亡。

5 继室:古者贵族娶夫人时,以姪或娣从嫁,名曰媵。姪是兄的女儿,娣是女弟。及夫人卒后,则以媵治内室曰继室。

6 声子:孟子之妹或姪,谥法“不生其国曰声”。

7 隐公:惠公与声子所生之子,名息姑,谥法“不尸其位曰隐”。

8 宋:子姓,周公成王灭武庚以后,封殷帝乙之子微子启为宋公,在今河南省商丘县。

9 武公:为微子九世孙。

10 仲子:孟子之妹。

11 文:手纹亦曰文。

12 手:手掌。

13 鲁夫人:按《石经》古文鲁作 ,鲁夫人作“ 夫人”,手纹或有近似之者。

14 归:女子谓嫁人为归。

15 我:指鲁而言。

16 生桓公而惠公薨:生桓公以后而惠公死,非同年的事。诸侯死曰薨。

17 立而奉之:隐公摄政而奉敬桓公。

今译

鲁惠公的嫡夫人叫孟子。孟子死后,以声子为继室,声子生了隐公。宋武公生次女仲子,仲子生来手中就有手纹。手纹上说“为鲁夫人”,所以仲子嫁到我鲁国。仲子生了桓公。惠公薨以后,隐公虽嗣立,但出于摄政的缘故,仍奉敬桓公。

经 元年,春王正月。

传 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春王周正月1不书即位2摄也3。

今注

1 周正月:杜注,言周以别夏、殷。所以说周正月者,因为春秋的时代,各国各用自己的正朔。比如,晋国就是用的夏正,以正月为岁首。宋国是用的殷正,以十二月为岁首;而只有遵守周正者,方用周正,以十一月为岁首。这些我们皆是根据《左传》本身就可以考察明白的。

2 不书即位:不修即位之礼,故史不书于策。

3 摄也:郑玄《周礼》注:摄,训为代,或云:摄,假也。洪亮吉说,杜预本此。

今译

元年,春,王周的正月,经上不记载鲁隐公即位,是因为他摄政。

经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传 三月,公及邾1仪父2盟于蔑3,邾子克4也。未王命,故不书爵5,曰“仪父”,贵之6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今注

1 邾:曹姓,祝融八姓之一,周武王封邾侠为附庸。今为山东省邹城县。

2 仪父:是邾子克的字。

3 蔑:鲁地,据《钦定春秋传说汇纂》说,今泗水县东北四十五里有姑蔑故城。

4 邾子克:是仪父的名。

5 爵:是周王所封的爵位。

6 贵之:是尊敬他。

今译

三月,隐公及邾仪父结盟于蔑。邾仪父就是邾子,名字叫克。因他尚未受周王的赐命,所以不记他的爵位,称他的字仪父,是尊敬他。隐公摄位,想要寻求和好于邾国,所以和邾国缔结蔑之盟。

传 夏,四月,费伯1帅师城郎2,不书,非公命也3。

今注

1 费伯:鲁大夫。费庈夫食邑于费,读如字,与季氏费邑读曰祕者有别,在今山东省鱼台县西南。

2 城郎:鲁邑,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九十里。《说文》:郎,鲁亭也。洪亮吉说,杜预本此。

3 非公命也:不写在策上,因这不是遵守鲁侯的命令。

今译

夏,四月,费伯率领军队去筑郎城,经上不记载,因为这不是出于隐公的命令,不记于策书上。

经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传 初,郑1武公2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5。庄公寤生6,惊7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8。爱共叔段欲立9之,亟10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11,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12,佗邑唯命13。”请京14。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15曰:“都城过百雉16,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17,中五之一18,小九之一19,今京不度20,非制21也,君将不堪22。”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23?”对曰:“姜氏何厌24之有,不如早为之所25。无使滋蔓26,蔓难图也27。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28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9,子姑30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31、北鄙贰32于己。公子吕33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34。”公曰:“无庸3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36,至于廪延37。子封38曰:“可矣!厚39将得众40。”公曰:“不义不昵41,厚将崩42。”大叔完聚43,缮44甲兵45,具46卒乘47,将袭郑48,夫人将启49之,公闻其期50,曰:“可矣5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52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53。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54。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55,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56,称郑伯57讥失教58也。谓之郑志59,不言60出奔难之61也。”遂寘62姜氏于城颍63,而誓之曰:“不及黄泉64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65为颍穀66封人67。闻之有献68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69。公问之。对曰:“小人70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71,请以遗72之。”公曰:“尔有母遗,繄73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74焉?若阙75地及泉,隧76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77:“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78!”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79。”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80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81,永锡82尔类83。’其是之谓乎84。”

今注

1 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最初是周宣王封他的弟弟桓公友于郑,在今陕西的华县,至幽王时周乱,桓公遂寄孥于虢、桧,他的儿子武公与平王一齐东迁,遂住于其地,所以名为新郑。

2 武公:桓公友之子。

3 申: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县北二十里。

4 武姜:因为申氏出于伯夷,见于《国语》,所以他是属于姜姓。

5 共叔段:共叔并非谥法,因为他失败以后出奔共国,所以称为共叔。

6 寤生:应劭《风俗通》曰:“儿堕地能开目视者为寤生。”又一说:《说文》:“寤,逆也。”凡妇人产子,首先出者为顺,足先出者为逆。

7 惊:使她害怕。

8 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寤生,因此就不喜欢他。

9 立:立为太子。

10 亟:屡次。

11 制:岩邑也。今河南省汜水县。

12 虢叔死焉:杜注,虢叔是东虢君也。恃制岩险而不修德,郑灭之。

13 佗邑唯命:随便你找其他的城皆可以。

14 京: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二十里。

15 祭仲:祭音同寨,是郑国大夫。

16 雉:据孔疏:贾逵、马融、郑玄、王肃之徒,为古学者,皆云雉长三丈。据《礼记疏》:古《春秋左氏》说:百雉当长三百丈,方五百步。《左氏春秋》说:“一丈为板,板广二尺,五板为堵,一堵之墙,长丈高丈。三堵为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以度其长者用其长,以度其高者用其高也。”孔疏是引《五经异义》,按诸说不同,杜预本贾说。

17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最大的城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

18 中五之一:中等的城不超过都城的五分之一。

19 小九之一:小城不超过都城的九分之一。

20 不度:不合法度。

21 非制:非先王的制度。

22 不堪:不能忍受。

23 焉辟害:安能躲避祸害。

24 厌:满足。

25 早为之所:顾炎武说“言及今制之”。

26 无使滋蔓:服虔说:“滋是益也。蔓是延也。”谓无使其益延长也。

27 蔓难图也:延长以后,就很难解决。

28 宠弟:喜爱的弟弟,指共叔段。

29 毙:韦昭《国语注》,毙,踣也,亦即前覆。杜注本此。

30 姑:姑且。

31 鄙:指郑国的边邑。

32 贰:有二心。

33 公子吕:字子封,郑大夫。

34 无生民心:不要使人民发生祸心。

35 无庸:不用。

36 己邑:自己的属邑。

37 廪延:郑地名,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十五里。

38 子封:公子吕。

39 厚:土地广大。

40 得众:收得民众。

41 不义不昵:不义于君,不亲于兄。

42 崩:败坏的意思。

43 完聚:服虔注以聚为聚禾黍也。按:完聚以服说为长。完指修城郭,聚指聚粮食。

44 缮:修整。

45 甲兵:盔甲与武器。

46 具:预备。

47 卒乘:步兵及车辆。

48 袭郑:暗中攻郑都城。

49 启:开城门。

50 期:日期。

51 可矣:时间到了。

52 二百乘:司马法,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杜注本此。二百乘共一万五千人。

53 鄢: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南四十里。

54 共:在今河南省辉县。

55 弟:音同悌。

56 克:甲国战胜乙国之称。

57 郑伯:所以称庄公为郑伯亦同此意。

58 教:教诲之道。

59 郑志:郑伯的本志。

60 不言:不书。

61 难之:很难说明。

62 寘:同置。

63 城颍:郑地,在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十五里。

64 黄泉:地中之泉。

65 颍考叔:颍是氏,考叔是名字。

66 颍穀:在今河南省登封县。

67 封人:典封疆的小官。

68 献:贡献。

69 舍肉:置肉不吃。

70 小人:颍考叔自称。

71 羹:羹汤。

72 遗:同馈,赠送。

73 繄:语首助词。

74 患:忧虑。

75 阙:同掘。

76 隧:隧道。

77 赋:赋诗。

78 融融:和乐相得貌。

79 洩洩:舒散貌。

80 纯:笃厚。

81 不匮:不缺乏,不断绝。

82 锡:赏赐给。

83 尔类:你的族类。

84 其是之谓乎:指此而说。

今译

起初,郑武公娶夫人于申国,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及共叔段。庄公生时足先首而出(或说堕地而能开目视物),因此惊吓了姜氏,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寤生,因此就不喜欢他,而喜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允许。等到庄公即位,武姜便为共叔段请求封于制邑。庄公说:“制是岩险的地方,从前虢叔恃险而死在那里。若是请求别的城邑,一定听命。”于是请求京城,便令共叔段去住在那里,称为京城大叔。郑大夫祭仲说:“一个都城的城墙超过百雉,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都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不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君将要不能忍受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我怎能躲过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能使她满足的呢?不如早一点处置共叔段,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以后就很难解决了。蔓草都还不容易斩除,何况君所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他做了许多不义的事,必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看吧!”过了不久,大叔命令西鄙、北鄙两个地方一面服从于庄公,一面服从于自己。郑大夫公子吕就向庄公说:“一国不能有两个君,您打算怎么办呢?若要把君位给大叔,臣请求去服侍于他;若不要给他,那么请立刻除掉他,不要使人民生发祸心。”庄公说:“不必除掉他,祸患将自己降临到他身上。”大叔又收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城邑,并且延伸到廪延。子封(公子吕)又说:“时机到了,他的土地日渐广大以后,将会得到众多的人民。”庄公说:“他不义于国君,又不亲爱兄长,土地广大正是自取毁灭。”大叔整顿城郭,聚集禾黍,修整盔甲和武器,配备步兵和车辆,准备去偷袭郑国都城。姜氏将为他开启城门。庄公听到了他举事的日期,说:“时机到了!”命子封率领战车二百辆去讨伐京城。京城人民背叛大叔段,大叔段逃入鄢,庄公又向鄢进兵。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到共国。经上记载说:“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守做弟弟的本分,故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他们两兄弟就像两个国君一样,故说是“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讥刺他失教诲之道。共叔段明明是出奔,但不书“出奔”,而书“克”,是表明郑伯的本志,所以很难直说。于是郑庄公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不久他就后悔了。颍考叔是典守颍穀的封人,听到了这件事,就借着贡献的机会来见庄公。庄公赐他饮食,他舍肉不吃,庄公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小人有母亲,只曾尝过小人奉养的食物,不曾尝过君所赐的羹汤。请让我把它带回赠送母亲。”庄公说:“你有母亲让你赠送,啊!我却没有!”颍考叔说:“敢问你的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缘由告诉他,并且把自己的悔意告诉他。颍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忧虑的呢?若是掘开地面而达到地下的泉水,在隧道中相见,有谁说不可以呢?”庄公便照他的话去做。庄公走入隧道赋诗说:“在大隧道里面,我感到其乐融融。”姜氏走出隧道而赋诗说:“在大隧道外面,我感到其乐洩洩。”于是又恢复了从前母子的感情。君子说:“颍考叔真是纯笃的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又把孝心推及庄公。有一句诗说:‘孝子的心不匮乏,甚至于把孝心赐给你的族类。’就是指颍考叔而说的吧!”

经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传 秋,七月,天王1使宰2咺3来归惠公4仲子5之赗6,缓7,且子氏8未薨9,故名10。天子七月而葬,同轨11毕至,诸侯五月12,同盟13至,大夫三月,同位至14,士逾月,外姻15至。赠死不及尸16,吊生不及哀17,豫凶事18非礼也19。

今注

1 天王:指周天子,是时为平王四十九年。

2 宰:天子的太宰。

3 咺:宰之名。

4 惠公:隐公之父。

5 仲子:桓公之母。

6 赗:音凤,助丧的物品。

7 缓:时间甚迟缓。

8 子氏:仲子。

9 未薨:未死。

10 故名:所以称他的名字。

11 同轨:郑玄、服虔皆以轨为车辙,同轨以表示别于四夷国家。

12 五月:指五月而葬,下三月及逾月皆同。

13 同盟:曾同会盟者。

14 同位至:同爵位者。

15 外姻:亲戚。

16 尸:未葬以前为尸。

17 哀:孝子哭泣的时候。

18 豫凶事:人未死而赠赗是预料凶事。

19 非礼也:不合于常礼。

今译

秋七月,周天子使太宰咺来赠送惠公及仲子的助丧物品,时间甚迟缓,并且仲子未死,所以称他的名字。天子死后七月下葬,车同轨道的全都到;诸侯死后五月下葬,曾同过会盟的全都到;大夫死后三月下葬,同等官位的全都到;士死后一个月下葬,亲戚全都到。未葬以前不能有所赠,生者哭哀的时候不加以吊,事先预备凶事不合礼。

传 八月,纪1人伐夷2,夷不告3,故不书4。有蜚5不为灾,亦不书。

今注

1 纪:在今山东省寿光县。至庄公四年,为齐所灭。

2 夷:在今山东省即墨县西。

3 不告:不通知鲁国。

4 不书:史官不记录在《春秋》上。

5 蜚:《广雅》谓之 ,小虫也,形圆而薄,气臭,每缘稻茎上,食稻花,令不成实。

今译

八月,纪国侵伐夷国,但夷国不通知鲁国,故鲁国史官不记录在《春秋》上。有蜚但不成灾害,也不写在竹简上。

经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传 惠公之季年1败宋师于黄2,公立而求成3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4始通5也。

今注

1 季年:末年。

2 黄:宋邑,在今河南省考城县西三十六里。

3 成:和平。

4 宿: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二十里。

5 始通:始通和好。

今译

在惠公末年的时候,曾打败宋国的军队于黄,隐公即位后就请求和好。九月,盟会于宿,两国始通和好。

传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1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2,太子少,葬故有阙3,是以改葬。

今注

1 弗临:不亲往葬地。

2 宋师:服虔以为宋师即黄之师也。是时宋来伐鲁,公自与战。

3 有阙:葬礼缺乏。

今译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隐公没有亲往葬地,所以也不写在《春秋》上。惠公死的时候,恰遇到与宋人打仗,太子又年少,葬礼甚有缺,所以改行葬礼。

传 卫侯1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今注

1 卫侯:卫始封于武王弟康叔。卫都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

今译

卫侯来鲁国参加惠公的葬礼,不会见隐公,故史官也不写在《春秋》上。

传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1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2,郑人以王师3虢师4,伐卫南鄙5。请师于邾,邾子使私6于公子豫7。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8人郑人盟于翼9,不书非公命也。

今注

1 公孙滑:共叔段之子。

2 廪延: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十五里。

3 王师:周王师。

4 虢师:虢自东迁以后,在今山西平陆县东五十里。

5 南鄙:南境。

6 私:私自请求。

7 公子豫:鲁大夫。

8 邾:邾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

9 翼: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

今译

郑国共叔段叛乱的时候,他的儿子公孙滑逃奔卫国,卫人就为他攻伐郑国,占据了廪延。郑国的人用周王的军队及虢国的军队攻伐卫国南境,郑国又向邾国请求军队帮助,邾国的君私求鲁大夫公子豫。豫请率军队前往,但隐公不允许,可是公子豫自己就去了,与邾人、郑人会盟于翼。因为隐公未曾命令他,所以史官不写在《春秋》上。

传 新作南门1,不书亦非公命也。

今注

1 南门:鲁都城之门,亦曰稷门,至僖公二十五年更高而大之,故亦曰高门。

今译

新作鲁都城的南门,这件事不写在竹简上,也因为这不是出自隐公的命令。

经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传 十二月,祭伯1来非王命也。

今注

1 祭伯:周公子旧封于祭,在今河北省长垣之祭城,为周王卿士,东迁后,遂迁于河南省之管城,在今河南省郑县左近。

今译

十二月,周王的太宰祭伯来,这不是出自周王的命令。

经 公子益师卒。

传 众父1卒,公不与小敛2故不书日。

今注

1 众父:公子益师字。

2 小敛:以衣冠为敛为小敛,然后置于棺中为大敛。

今译

公子益师,字为众父,死了,隐公不参加他的小敛,所以史官不写他死的日期。

隐公二年(公元前七二一年)

经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

传 二年春,公会戎1于潜2,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3,公辞4。

今注

1 戎:今山东省曹县故戎城,春秋时称非夏族皆曰戎、狄、夷或蛮。

2 潜:鲁地,盖近戎者,当在鲁国之西南境。

3 盟:盟需有礼节及誓词。

4 辞:只许修好而辞谢其盟。

今译

二年春,隐公在潜与戎人会见,这是为了重修惠公时代友好的关系。但戎人请求结盟,隐公推辞不许。

经 夏五月,莒人入向。

传 莒子娶于向1,向姜2不安莒3而归。夏,莒人4入5向。以姜氏还。

今注

1 向:据《世本》,“向,姜姓”。孔疏所引。江永《春秋地理考实》说:“向地在山东者二,《寰宇志》莒州南七十里有向城……以近莒言之此是也。”

2 向姜:向国之女。

3 莒:据《世本》,“莒巳姓”,同为孔疏所引。在今山东省莒县。

4 人:将爵位低而所率军队少则称人。

5 入:襄公十三年孔疏说:“人谓入其都邑,制其人民。”

今译

莒子娶妻于向国,向姜不安于莒国而回到向国。夏,莒人攻入向国,把姜氏带回。

经 无骇帅师入极。

传 司空1无骇2入极3,费4庈父5胜之。

今注

1 司空:鲁国共有三卿,即司徒、司马、司空。

2 无骇:鲁卿。

3 极:鲁附庸小国。今山东省鱼台县西有极亭。

4 费:鲁邑,在今山东省鱼台县西南,与季孙氏所封之费,不同地。

5 庈父:庈音琴。鲁大夫,食邑于费者。

今译

鲁国的司空无骇攻入极城,费庈父(费伯)把他打败。

经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传 戎请盟,秋,盟于唐1,复修戎好也。

今注

1 唐:鲁地,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十二里。

今译

戎人请求缔结盟约。秋,结盟于唐。这是再度与戎人修好。

经 九月,纪裂 来逆女。

传 九月,纪1裂 2来逆女,卿为君逆3也。

今注

1 纪:姜姓,侯爵,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有纪城。

2 裂 :是纪卿名。

3 逆:迎接。

今译

九月,纪大夫裂 来迎接鲁隐公的女儿,这是大夫迎娶国君女儿的例子。

经 冬十月,伯姬1归于纪。

今注

1 伯姬:是隐公的长女。

今译

冬,十月,鲁隐公的长女伯姬嫁到纪国。

经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传冬,纪子帛1、莒子盟于密2,鲁故也3。

今注

1 子帛:是纪裂 的字。《公羊》《穀梁》两传皆作子伯。

2 密:今山东省昌邑县东南十五里有密乡故城。

3 鲁故也:因为鲁与莒不太和好,故纪与盟,以便调停。

今译

冬,纪大夫子帛(裂 )与莒子结盟于密。这是为了让鲁国与莒国和好的缘故。

经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1薨2。

今注

1 子氏:桓公之母仲子。

2 薨:小君得从君例,故亦曰薨。

今译

十二月,乙卯,鲁桓公的母亲子氏薨。

经 郑人伐卫。

传 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1。

今注

1 卫人为公孙滑伐郑取廪延,见隐公元年。

今译

郑国人讨伐卫国,这是为了讨伐公孙滑伐郑取廪延。

隐公三年(公元前七二○年)

经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1。

今注

1 日有食之:现在所谓的日食。此经无传。

今译

三年,春,周王历二月己巳,有日食现象。

经 三月庚戌,天王崩。

传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1,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今注

1 壬戌:庚戌是比壬戌早十二天。因为周室希望诸侯赶紧来,所以赴告将它提早十二天。

今译

三年,春,周王历的三月,壬戌,周平王驾崩。以庚戌赴告,所以经上就记为庚戌。

经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传 夏,君氏1卒,声子也。不赴2于诸侯。不反哭于寝3,不祔于姑4,故不曰薨5,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6,为公故曰君氏7。

今注

1 君氏:《公羊》《穀梁》皆看见段缺损的《春秋·经》,误作尹氏。

2 赴:照例应该写到竹简上送往各诸侯国。

3 不反哭于寝:葬后不回到正寝去哭。

4 不祔于姑:因为最初的礼节,并非合葬,所以《礼记·檀弓》篇说:“合葬非古也。”按最古为二部制,互通婚姻,下代的妻恰与其姑同姓,故必须祔于姑而不能祔于夫。

5 薨:夫人等于诸侯亦曰薨。

6 不书姓:以避免为正夫人。

7 君氏:因为隐公现在为君,所以称她为君氏。

今译

夏,隐公的母亲声子死了。不赴告于诸侯各国;葬后从墓地回来,不到正寝哭祭;并且不祔祭于祖姑。声子的丧礼缺少了这三种礼节,故不说是薨,并且因为不称她夫人,故经上不说是葬。不写她的姓,然而为了隐公的缘故,称她为君氏。

传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1,王贰于虢2,郑伯怨王,王曰无之3,故周郑交质4,王子狐5为质于郑,郑公子忽6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7虢公政。四月,郑祭足8帅师取温9之麦,秋又取成周10之禾,周郑交恶11。君子曰:“信不由中12,质无益13也?明恕14而行,要之以礼15,虽无有质,谁能间16之,苟有明信17,涧、溪、沼、沚18之毛19,蘋、蘩、蕴、藻20之菜,筐、筥、锜、釜21之器,潢、汙、行、潦22之水,可荐23于鬼神,可羞24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25用质?《风》26有《采蘩》《采蘋》27,《雅》28有《行苇》《泂酌》29,昭30忠信也。”

今注

1 卿士:就是六卿。

2 贰于虢: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有虢城。王欲分政于虢,不复专任郑伯。

3 无之:没有分政的事。

4 交质:交换人质。

5 王子狐:平王之子。

6 公子忽:郑伯之子。

7 畀:给予。

8 祭足:郑大夫。

9 温:周地,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三十里。

10 成周:今之洛阳。

11 交恶:互相怨恶。

12 中:心中。

13 无益:没用处。

14 明恕:明察宽大。

15 要之以礼:加之以合礼。

16 间:离间。

17 明信:明定的诚信。

18 涧、溪、沼、沚:山夹水曰涧,山渎无所通曰溪,沼池曰沼,小渚曰沚。

19 毛:毛草。

20 蘋、蘩、蕴、藻:蘋音频,大蓱也。蘩音烦,皤蒿也。藻,水草。顾炎武曰“蕴亦水草”。

21 筐、筥、锜、釜:《诗毛传》:“方曰筐,员曰筥,有足曰锜,无足曰釜。”洪亮吉说:“杜注本此。”

22 潢、汙、行、潦:服虔说:“畜小水谓之潢;水不流谓之汙;行潦,道路之水是也。”

23 荐:备品物。

24 羞:致滋味。

25 焉:安。

26 《风》:《诗经·国风》。

27 《采蘩》《采蘋》:《国风》篇名,意取于不嫌薄物。

28 《雅》:《诗经·大雅》。

29 《行苇》《泂酌》:《大雅》篇名,《行苇》篇意在取忠厚;《泂酌》篇意取虽行潦亦可以共祭祀。

30 昭:表示。

今译

郑武公和庄公父子两人皆做过周平王的卿士。平王想把政权分给西虢公。因此郑伯怨恨平王。平王说:“没这回事。”因此周室与郑国互相交换人质。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公子忽到周室做人质。平王驾崩后,周人将政权给予虢公。四月,郑大夫祭足率领军队去践踏温地的麦田;秋天,又去践踏成周的禾田。于是周室与郑国互相怨恶。君子说:“诚信若不是出于心中,交换人质也是没有用处的。只要明察宽大,并且以礼节约束,虽然没有人质,谁又能够离间他们呢?假使有明定的诚信,水涧、山溪、池沼、小渚里生长的毛草;蘋、蘩、蕴、藻一类的水草;方的筐,圆的筥,有足的锜,无足的釜,无论哪一种器物;潢汙的止水,或行潦的流水,都可以上荐于鬼神,进献给王公。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信约,只要照礼去做,又何必用人质呢?《诗经·国风》有《采蘩》《采蘋》两篇,《大雅》有《行苇》《泂酌》两篇,都是表明只要有忠信的行为,微薄的礼物也是可用的。”

经 秋,武氏子来求赙。

传 武氏子1来求赙2,王未葬也3。

今注

1 武氏子:平王崩,桓王未即位,不能命爵,故称武氏。

2 赙:音付,助葬的物品。

3 王未葬也:平王尚未下葬。

今译

周大夫武氏的儿子来鲁国求取平王助葬的礼物,因平王尚未下葬,新王还不能行爵命,所以只称武氏,并且不称王使。

经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传 宋穆公1疾,召大司马2孔父3而属4殇公5焉,曰:“先君6舍7与夷而立寡人8,寡人弗9敢忘,若以大夫10之灵11,得保首领以没12,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13,寡人虽死,亦无悔14焉。”对曰:“群臣愿奉冯15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16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17先君之令德18,可不务19乎?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20。”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21矣!立穆公,其子飨22之,命以义夫23!《商颂》24曰:‘殷受命咸宜25,百禄是荷26!’其是之谓乎!”

今注

1 穆公:名和,宣公力之弟。

2 大司马:宋官名。

3 孔父:名嘉,是孔子六代祖。见昭公七年杜注,兹附世系表于下:宋闵公—(宋厉公)—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皋夷父—宋厉公,防叔—伯夏—叔梁纥—孔子。

4 属:托付。

5 殇公:宣公子,名与夷。

6 先君:指宣公。

7 舍:放弃。

8 寡人:诸侯自称。

9 弗:不也。

10 大夫:指孔父。

11 灵:《广雅》:“灵,福也。”盖蒙人的恩宠,犹如得神灵的保佑。

12 没:善终。

13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人连称为社稷。社稷代表国家。

14 悔:后悔。

15 冯:音凭。是穆公子庄公。

16 弃:废弃。

17 光昭:光大昭明。

18 令德:美德。

19 务:专力。

20 功:功劳。

21 知人:知人能任。

22 飨:享受。

23 命以义夫:这是由义来命令的。

24 《商颂》:《诗经》的一篇。

25 咸宜:皆合适。

26 百禄是荷:所以可以担任百禄。

今译

宋穆公病危了,召见大司马孔父,把殇公托付给他,对他说:“先君舍去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敢忘记先君的恩惠。若是托大夫的福,我能够保全首领而死,先君若是问起与夷,我要怎样回答他呢?请你尊奉与夷,使他主持国家,我虽死,也就不后悔了。”孔父回答说:“大臣们愿意尊奉庄公为国君。”穆公说:“不可以。先君以为我贤明,故令我主持国家,若是我抛弃贤德而不退让,就是白费了先君的推举,怎能说是贤明呢?为了光耀昭明先君的美德,可以不努力吗?我的先生,请不要废弃了先君的功劳。”于是叫公子冯(庄公)离国去住在郑国。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君子说:“宋宣公可以说是知人善任的了!立了穆公,而他自己的儿子享受君位,这是由义而命令的!《诗经·商颂》说:‘殷代的汤和武丁受命都是合于正道,所以承受了天下的百禄!’这句诗就是指此而说的!”

经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传 冬,齐、郑盟于石门1寻卢2之盟也,庚戌3,郑伯之车偾4于济5。

今注

1 石门:齐地,在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

2 卢:齐地,在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二十五里。

3 庚戌:杜注,十二月无庚戌日,误。

4 偾:翻。

5 济:济水,在山东。

今译

冬,齐国与郑国结盟于石门。这是重修卢的盟约。庚戌,郑伯的车子在济水翻车。

经 癸未,葬宋穆公1。

今注

1 此经无传。

今译

癸未这天,给宋穆公行葬礼。

传 卫庄公1娶于齐东宫2得臣3之妹曰庄姜4。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5也。又娶于陈6,曰厉妫7,生孝伯,早死。其娣8戴 生桓公9,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10之子也。有宠而好兵11,公弗禁12,庄姜恶之,石碏13谏曰:“臣闻爱之,教之以义方14,弗纳15于邪16。骄、奢、淫、泆17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18过也,将立19州吁,乃定20之矣,若犹未21也,阶之为祸22。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23,降而不憾24,憾而能眕25者鲜矣26。且夫贱妨27贵,少陵28长,远间29亲,新间旧,小加大30,淫破31义,所谓六逆32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33顺效34逆,所以速35祸也。君人者36,将祸是务去37,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38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39。

今注

1 卫庄公:名扬。

2 东宫:太子所住的宫曰东宫。

3 得臣:齐太子名。

4 庄姜:孔疏谓为齐庄公之女。春秋时的习惯,女子用母家的姓,所以称为庄姜。

5 《硕人》:《诗经》篇名。

6 陈:在今河南省陈县,虞舜之后。

7 妫:陈姓,武王女大姬适胡公满,封于陈。

8 娣:从嫁女子。

9 桓公:名完。

10 嬖人:贱而为君所宠幸者。

11 好兵:喜战斗。

12 弗禁:不加以禁止。

13 石碏:卫大夫。

14 义方:方正。

15 弗纳:不入。

16 邪:非正曰邪。

17 骄、奢、淫、泆:骄傲、奢侈、淫乱、放纵。

18 宠禄:宠爱厚禄。

19 立:立为太子。

20 定:决定。

21 犹未:尚未定。

22 阶之为祸:由此下去不至于祸患不止。

23 降:降心,抑制。

24 憾:恨。

25 眕:按:《尔雅·释言》:“眕,重也。”

26 鲜矣:很少。

27 妨:妨害。

28 陵:欺凌。

29 间:离间。

30 小加大:小国加兵于大国。

31 破:毁坏。

32 逆:与顺相反,谓之逆。

33 去:离开。

34 效:仿效。

35 速:加快。

36 君人者:为人君者。

37 务去:努力去掉。

38 厚:石碏之子。

39 老:退休。

今译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她名叫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子,卫国人为她赋了一首《硕人》的诗。卫庄公又娶于陈国,名叫厉妫,生了孝伯,而孝伯早死。厉妫从嫁的女子戴妫生了桓公,庄姜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般看待。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幸的嬖人所生,他恃有庄公的宠爱而非常喜爱战斗。庄公不禁止他,但庄姜厌恶他。卫大夫石碏进谏说:“臣听说爱护自己的儿子,要教导他方正的行为,不要使他陷入邪道。骄傲、奢侈、淫乱、泆荡就是邪道所以发生的原因。这四种行为的发生就是因为宠爱和厚禄太过分。若是将要立州吁为太子,就请赶快决定;若还不决定,等于是给了他攀缘的阶梯,以至于祸患不止。受宠而不骄傲,骄傲而能抑制,抑制而不恨,虽恨而能自重,这种人是很少的。况且卑贱的人妨害高贵的人,年少的人欺凌年长的人,疏远的人离间亲密的人,新人离间旧人,小国而加兵于大国,淫乱而毁坏了正义,这就是所谓六种悖逆的行为。国君有义,臣子行义,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敬爱,这就是所谓六种和顺的行为。摒弃和顺而效法悖逆,就是加速祸患的发生。做国君的人,应该把祸患努力除掉,反而去加速它,不是不可以吗?”卫庄公不听他的话。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同游,石碏不能禁止他。等到卫桓公嗣位以后,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隐公四年(公元前七一九年)

经 四年,春,王二月,莒1人伐杞2,取3牟娄4。

今注

1 莒:己姓,在今山东省莒县。

2 杞:姒姓,武王克殷,求禹之后东楼公封于杞,在今河南省杞县。

3 取:取得,表示甚容易。

4 牟娄:在今山东省诸城县。此经无传。

今译

四年,春,周王历的二月,莒国人攻伐杞国,取得牟娄。

经 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

传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1而立2,公与宋公为会,将寻3宿之盟4,未及期5,卫人来告乱。

今注

1 桓公:名完。

2 而立:州吁遂自立为君。

3 寻:重申。

4 宿之盟:在隐公元年。

5 未及期:未到预约的日期。

今译

四年,春,卫国的州吁弑卫桓公而自立。鲁隐公与宋殇公相会,将要重申过去的盟约,还没有到预约的日期,卫国人就来报告乱事。

经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传 夏,公及宋公遇1于清2。

今注

1 遇:未预约曰遇。

2 清:卫地,今山东省东阿县有清亭。

今译

夏,鲁隐公及宋殇公在清相遇。

经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传 宋殇公之即位1也,公子冯2出奔郑,郑人欲纳3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4于郑,而求宠5于诸侯6,以和7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8,君为主,敝邑9以赋10与陈11、蔡12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13于卫,故宋公14、陈侯15、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16,五日而还。公17问于众仲18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19和民,不闻以乱20。以乱,犹治丝21而棼22之也。夫州吁阻兵23而安忍24,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25矣;夫兵犹火也,弗戢26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27,而虐用28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29,而欲以乱成30,必不免31矣!”

今注

1 即位:为君。

2 冯:音凭。

3 纳:纳入宋为君。

4 将修先君之怨:这指隐公二年,郑庄公伐卫的仇怨。

5 宠:会盟。

6 诸侯:各国。

7 和:安定。

8 君害:指公子冯。

9 敝邑:对诸侯自称。

10 赋:是赋税,但暗中指的是军队。

11 陈:妫姓。在今河南省陈县。

12 蔡:姬姓。为文王子蔡叔度之后,蔡仲所封。在今河南省上蔡县。

13 睦:和好。

14 宋公:指宋殇公。

15 陈侯:指陈桓公。

16 东门:郑国都城的东门。

17 公:鲁隐公。

18 众仲:鲁大夫。

19 德:德行。

20 乱:纷乱。

21 治丝:整理乱丝。

22 棼:更加乱。

23 阻兵:凭恃武力。

24 安忍:安于残忍。

25 济:成功。

26 戢:收敛也。

27 其君:指卫桓公。

28 虐用:虐待。

29 不务令德:不致力于美德的进修。

30 成:成功。

31 不免:不免于祸害。

今译

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出奔到郑国,郑国人想要接纳他,使他为宋君。等到卫国州吁自立为君,将要重提先君时郑庄公伐卫的仇怨,借以寻求各国的会盟,借以安定他的人民。于是便派人去告诉宋国说:“你若是讨伐郑国,可顺便除去你的祸害公子冯,你做主国,敝邑以全国的赋税,与陈国、蔡国做从国,这是卫国所愿意的。”宋国人答应了他。于是陈国、蔡国进而与卫国和好。因此,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一同去攻伐郑国,包围了郑国都城的东门,围了五天才退兵回去。鲁隐公问大夫众仲说:“卫国的州吁他能够成功吗?”众仲回答说:“臣只听说以德行来安定人民,不曾听说以纷乱的办法。以纷乱的办法就好像整理乱丝而更加弄乱它。那个州吁,凭恃武力而安于残忍。恃着兵威则将失去民众,安于残忍则将失去亲人,民众背叛而亲人离心是难以成功的;兵事就好像火一样,不收敛就会烧到自己。那个州吁弑了他的国君,而虐待他的人民,像这样不致力于修养美德,而妄想以纷乱成事,必定不免于祸患败亡的。”

经 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传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1师。公辞2之,羽父3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4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5之也。诸侯之师,败郑徒兵6,取其禾7而还。

今注

1 乞:请求。

2 辞:不允。

3 羽父:公子翚。

4 固请:坚持请求。

5 疾:贬责。

6 徒兵:步兵。

7 禾:庄稼。

今译

秋,各国再去攻伐郑国,宋殇公派使者来鲁国请求派遣军队协助,隐公推辞不允。羽父(公子翚)请求以军队去会战,隐公不许。他坚持请求,而终于去了,所以经上记载:“翚帅师。”以责备他。各国的军队打败郑国的步兵,掠取郑国的庄稼而回。

经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

传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1问定君2于石子3,石子曰:“王觐4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5于王6,陈,卫方睦,若朝7陈使请8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9陈。石碏使10告于陈曰:“卫国褊小11,老夫耄12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13之。”陈人执14之,而请莅15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16莅杀州吁于濮17。石碏使其宰18獳羊肩19莅杀石厚于陈。君子曰:“石碏,纯臣20也。恶州吁而厚与21焉,大义灭亲22,其是之谓乎?”

今注

1 厚:石碏之子。

2 定君:安定君位。

3 石子:石碏。

4 王觐:朝见天子为觐。

5 宠:宠爱。

6 王:周桓王。

7 朝:往其他诸侯国为朝。

8 使请:请其为卫请觐王。

9 如:往。

10 使:派人。

11 褊小:狭隘。

12 耄:八十岁曰耄。

13 图:想办法。

14 执:捕获。

15 请莅:请派人来处置。

16 右宰丑:右宰是官名,丑是人名。

17 濮:陈地。

18 宰:石碏家宰。

19 獳羊肩:人名。

20 纯臣:正直的臣。

21 与:波及。

22 大义灭亲: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亲人。

今译

州吁不能够安定他的人民,石厚向他的父亲石碏请问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只有觐见周天子才可以安定君位。”石厚说:“怎样才得觐见?”石碏说:“陈桓公正受周天子的宠信,而陈国与卫国正互相交好。若是朝见陈国的国君,求他为卫国请求觐见,必定可以得见。”石厚随从州吁到陈国。石碏暗中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领土狭隘,而老夫年纪老耄,不能有所作为。这两个人实在是弑杀了我们的国君,敢请立刻想办法处置他们。”陈国人捉住了他们,而请求卫国人自己来处置。九月,卫国派右宰丑来把州吁杀死于濮。石碏派他的家宰獳羊肩来杀石厚于陈。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笃正直的大臣。因厌恶州吁而波及自己的儿子石厚,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自己的亲人,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经 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传 卫人逆1公子晋2于邢3。冬十二月,宣公4即位。书曰:“卫人立晋。”众5也。

今注

1 逆:迎接。

2 公子晋:宣公。

3 邢:周公之子所封。今河北省邢台县。

4 宣公:公子晋。

5 众:是众人的意思。

今译

卫国人迎接公子晋于邢国。冬,十二月,卫宣公即位。经上记载说:“卫人立晋。”表示卫宣公是众人所立的。

隐公五年(公元前七一八年)

经 五年,春,公矢鱼于棠。

传 五年春,公将如棠1观鱼者2。臧僖伯3谏4曰:“凡物5不足以讲大事6,其材不足以备器用7,则君不举8焉。君将纳9民于轨10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11。乱政亟行,所以败12也!故春蒐13夏苗14秋狝15冬狩16。皆于农隙17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18入而振旅19,归而饮至20以数军实21,昭文章22,明贵贱23,辨等列24,顺少长25,习威仪26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27,皮革、齿牙28,骨角毛羽29不登于器30,则公不射31,古之制也32。若夫山林川泽之实33,器用之资,皂隶之事34,官司之守35,非君所及也36。”公曰:“吾将略地37焉!”遂往陈鱼而观之38,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39,且言远地40也。

今注

1 棠:鲁邑,在今山东省鱼台县北十三里。《水经注》说:有高台二丈许,下临菏水。

2 观鱼者:宋代孙觉、叶梦得、朱熹等皆讨论过矢鱼的问题,直到最近1936年陈槃发表了“春秋公矢鱼于棠说”,方才解决了“矢鱼”是“射鱼”。并且他又引用了朱起凤《辞通》说:“射”字,古文作“ ”。《左氏春秋》脱其左旁,遂讹为“矢”字。本来矢就是射,周礼“矢其鱼鳖而食之”即同此意。

3 臧僖伯:是孝公之子,名 。僖伯是谥法。

4 谏:谏诤。

5 物:傅斯年在陈槃文跋中说:“物为图腾标识,更显而易见。”在我所著的《中国古代社会史》中说明,我国所谓姓就是图腾,又所有物也是图腾,皆与此意相合。

6 大事:在《左传》的另条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戎是战争。

7 器用:器用者是为大事之用。

8 则君不举:人君就不亲自举行。

9 纳:归纳。

10 轨:轨道。

11 乱政:政治被扰乱。

12 败:失败。

13 春蒐:《尔雅》,春猎为蒐。

14 夏苗:《尔雅》,夏猎为苗。

15 秋狝:《尔雅》,秋猎为狝。

16 冬狩:《尔雅》,冬猎为狩。

17 农隙:不种田的时候。

18 治兵:整治军队。

19 振旅:鼓舞众军。

20 饮至:饮酒。

21 数军实:数军队所获的食物。

22 昭文章:服虔引司马法“文章是旌旗所建用”。

23 明贵贱:军队中亦以贵贱为分。

24 辨等列:等列等于行伍。

25 顺少长:出师少者在前,还师少者在后。

26 习威仪:练习威仪。

27 俎:是祭宗庙所用器。

28 皮革、齿牙:皮革是兽皮;齿牙是就广义而言。狭义而言,颔上大齿谓之为牙。

29 骨角毛羽:骨、角、毛皆属兽类。羽属鸟类。

30 器:亦是祭宗庙的器物。

31 公不射:公不自己射。

32 古之制也:古代的制度。

33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正义》说:“山林之实谓材木樵薪之类;川泽之实谓蔆茨鱼蟹之属。”若夫即至于。

34 皂隶之事:是奴隶的事情。

35 官司之守:官司是小臣。此指小臣的职务。

36 非君所及也:不是人君所亲自管理的。

37 略地:巡行边境。

38 观之:观鱼。

39 非礼也:不合于古礼。

40 远地:不在鲁国都城左近。

今译

五年,春,鲁隐公将往棠邑射鱼。臧僖伯谏诤说:“凡是一种图腾标识不能用于讲习祭祀和战争,一种材料不能用于装备祭祀和战争的器用,那么国君就不举行。国君是要把人民纳入轨道和图腾的人,所以讲习大事而合于轨道法度就叫作上轨道,取用适当的材料以彰明图腾的特色就叫作认识图腾。不上轨道不认识图腾,就是纷乱政事。屡次举行乱政的事,因此才会失败。所以,春、夏、秋、冬各有合时的田猎,都要在农闲时举行。三年举行一次大演习以整治军队。演习完毕,整理队伍回宗庙举行饮酒礼,同时计算军队所获的食物。标明旌旗,分明贵贱,辨明行伍,调顺少长,以练习威仪。鸟兽的肉不放在祭祀宗庙的器物上面,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用于装饰祭祀的器物。那么,公自己不射猎是古代的制度。至于那些山林川泽里的实物,取来作为器用,则是奴隶的事情,是小官所掌管的职务,不是国君所要亲自管理的。”隐公说:“我将要到边地去巡行哩!”于是就动身前往,陈列了设备来射鱼。僖伯假托生病,没有随同前往。经上记载说:“公矢鱼于棠。”表示这件事不合于礼,并且暗示棠邑是边境的地方。

传 曲沃1庄伯2以郑人邢人3伐翼4,王使尹氏武氏5助之,翼侯奔随6。

今注

1 曲沃:在今山西省闻喜县。

2 庄伯:成师之子。

3 邢人:邢是姬姓,周公之子所封。在今河北省邢台县西南。

4 翼: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有古翼城。

5 尹氏武氏:二人皆周大夫。

6 随:今山西省介休县有古随城,后为晋士会食邑。

今译

晋国的曲沃庄伯借着郑人和邢人去攻伐翼都,而周桓王派了尹氏及武氏去帮助他,结果翼侯逃奔到随邑。

经 夏四月,葬卫桓公。

传 夏,葬卫桓公1,卫乱2,是以缓3。

今注

1 卫桓公:是宣公之父。

2 卫乱:指州吁之乱。

3 缓:卫桓公死后,经过十四月乃葬。

今译

夏,下葬卫桓公,因卫国有州吁之乱,故此延迟下葬。

传 四月,郑人侵卫牧1,以报东门之役2,卫人以燕师3伐郑。郑祭足、原繁4、洩驾5以三军军6其前,使曼伯7与子元8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9,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10。君子曰:“不备不虞11,不可以师12。”

今注

1 卫牧:牧是卫邑,在今河南省汲县。按:即武王伐纣之牧野。

2 东门之役:东门之役在隐公四年。

3 燕师:燕有南燕、北燕。北燕为姬姓,南燕为姞姓。今河南省汲县西有古燕城。

4 原繁:是郑大夫。

5 洩驾:亦郑大夫。

6 军:是动词,即驻军。

7 曼伯:郑大夫。曼音万。

8 子元:顾炎武疑即郑厉公之字。

9 不虞制人:虞是畏惧,制人是北制。所指不畏惧制人的军队。

10 北制:制人。

11 不备不虞:不准备也不畏惧。

12 不可以师:不可以打仗。

今译

四月,郑人侵入卫国的牧邑,为了报复东门之役。卫人借着燕国军队去讨伐郑国。郑国的祭足、原繁、洩驾率领三军攻击燕军的前面,又派曼伯与子元带领军队驻扎在燕军的后面。燕国人虽畏惧郑国的三军,但不畏惧郑国制邑的人民。六月,郑国的曼伯与子元两位公子利用制邑的军队,把燕军打败于北制。君子说:“既不戒备又不畏惧,是不可以打仗的。”

传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1于翼。

今注

1 哀侯:晋之君。

今译

曲沃庄伯背叛了周桓王。秋天,桓王命令虢公讨伐曲沃,扶立哀侯于翼都。

经 秋,卫师入郕。

传 卫之乱也1,郕2人侵卫,故卫师入郕。

今注

1 卫之乱也:州吁之乱。

2 郕:音成,文王子郕叔武始封,为伯爵。今山东宁阳县北有盛乡城。

今译

卫国州吁之乱时,郕国人曾侵入卫国,故现在卫师侵入郕国。

经 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

传 九月,考1仲子2之宫3将万4焉。公问羽5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6,诸侯用六7,大夫四8,士二9。夫舞所以节八音10,而行八风11,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12,始用六佾13也。

今注

1 考:行落成礼。

2 仲子:是桓公之母,惠公之妃。

3 宫:庙。

4 万:大舞。

5 羽:舞者所执的羽毛。

6 天子用八:天子用八八等于六十四人。

7 诸侯用六:诸侯用六八等于四十八人。

8 大夫四:大夫用四八等于三十二人。

9 士二:士用二八等于十六人。此用服虔说及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说。

10 八音: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而言。

11 八风:指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融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而言。本贾逵说。

12 六羽:舞时执用六羽,为四十八羽毛。

13 六佾:四十八人。

今译

九月,仲子的庙举行落成典礼,将进献万舞。隐公问众仲跳舞执羽的人数,众仲说:“天子用八八等于六十四人,诸侯用六八等于四十八人,大夫用四八等于三十二人,士用二八等于十六人。跳舞的目的是要协调八种音调而表现八方的风情,所以数目从八以下。”隐公听从他的话。于是第一次进献六羽,这是鲁国宗庙采用六佾的开始。

经 邾人郑人伐宋。

传 宋人取邾田1,邾人告于郑曰:“请君2释憾3于宋,敝邑4为道5。”郑人以王师6会之,伐宋入其郛7,以报东门之役8。宋人使来告命9。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10。问于使者曰:“师何及11?”对曰:“未及国12。”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13,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14也!”

今注

1 邾田:邾音朱,邾国的田地。

2 君:指郑君。

3 释憾:释四年再见伐之恨。

4 敝邑:邾国自称。

5 道:导引或向导。

6 王师:周王的军队。

7 郛:是郭。

8 东门之役:东门之役在隐公四年。

9 告命:请求帮助。

10 将救之:将去救宋国。

11 师何及:敌军已到何处?

12 未及国:没到国都。

13 同恤社稷之难:共同救助国家的患难。

14 敢知:敢知道。

今译

宋人夺取了邾国的田地,邾国派人去郑国请求帮助说:“您郑君若去攻宋国以消释您的仇恨,我国愿做您的向导。”郑人便以周王的军队去会合邾国的军队,攻伐宋国,攻进了宋国都的城郭,以报复东门之役。宋国派人到鲁国请求帮助,隐公早听说军队攻入宋国都的城郭,将要派兵去援救。他便问使者说:“敌军已到达什么地方?”使者故意说:“还没有到达国都。”隐公很生气,就停止派兵,辞退使者说:“你来请求我同去救助国家的危难,现在我问你,你反而说:‘敌军尚未到达国都。’这就不是我敢知道的了。”

经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 卒。

传 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公曰:“叔父1有憾2于寡人,寡人弗敢忘3。”葬之加一等4。

今注

1 叔父:《曲礼》说:诸侯称同姓曰伯父、叔父。这种现象与近代初民社会颇相仿佛,我曾细加以研究,所谓伯父、叔父者皆指始封的大夫,视当时诸侯的长或幼而定称为伯父或叔父。如长者的大夫,其后代永远是伯父,而幼者则永远是叔父。并且臧氏出自孝公,恰是隐公的叔父。

2 有憾:指谏矢鱼而言。

3 弗敢忘:不敢忘记。

4 葬之加一等:葬礼加命服一等。

今译

冬,十二月,辛巳,鲁大夫臧僖伯死了。隐公说:“叔父曾规劝我不要去观棠射鱼,我没有听从,他对我有遗恨,我也不敢忘记。”于是就用加一等的命服来葬他。

经 宋人伐郑,围长葛。

传 宋人伐郑,围长葛1,以报入郛之役也。

今注

1 长葛:郑邑。在今河南省长葛县北十二里。

今译

宋人攻伐郑国,包围了长葛,用以报复其前次入郭的战役。

隐公六年(公元前七一七年)

经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

传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1,更成2也。

今注

1 渝平:服虔曰:公为郑所获,释而不结平,于是更为约束以结之,故曰渝平。

2 更成:重新恢复以前的和平。

今译

六年,春,郑人来鲁国“渝平”,就是重新恢复两国和好的关系。

传 翼1九宗2五正3顷父之子嘉父4,逆晋侯于随5,纳诸6鄂7,晋人谓之鄂侯8。

今注

1 翼:晋旧都也,周武王子,唐叔始封。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十五里。

2 九宗:成王封唐叔时,以唐之余民怀姓九宗。

3 五正:并以职官五正,盖为五官之长。“怀姓九宗,职官五正。”亦见《左传·定公四年》。

4 顷父之子嘉父:晋国的大夫。

5 随:晋地。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

6 纳诸:入于。

7 鄂:晋地。在今山西省吉县的东南,近黄河。

8 鄂侯:以别于从前所称的翼侯。

今译

晋国翼都的怀姓九宗、五官之长及顷父的儿子嘉父到随去迎接晋侯,把他安置在鄂邑,晋人便称他为鄂侯。

经 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传 夏,盟于艾1,始平2于齐3也。

今注

1 艾: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

2 平:讲和。

3 齐:太公之后,初封于河南省吕县,及成王灭武庚以后,始封于齐。在今山东省临淄县,见傅斯年先生“大东小东说”。

今译

夏,鲁国与齐国结盟于艾,开始与齐国和好。

传 五月庚申,郑伯1侵陈,大获2。往岁3,郑伯请成4于陈,陈侯5不许6。五父7谏曰:“亲仁善邻8,国之宝9也。君其许郑10。”陈侯曰:“宋、卫实难11,郑何能为12?”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可失13,恶不可长14,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15,从自及16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17?《商书》18曰:‘恶之易也19,如火之燎于原20,不可乡迩21,其犹可扑灭22。’周任23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24如农夫之务去草25焉。芟26夷27蕴28崇29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30,则善者信31矣。’”

今注

1 郑伯:郑庄公。

2 大获:全胜。

3 往岁:指前年陈与诸侯同伐郑的旧怨。

4 请成:请求和平。

5 陈侯:陈桓公。

6 不许:不允许。

7 五父:陈公子佗,桓公之弟。

8 亲仁善邻:亲近仁者,陈与郑为邻国,应当亲善。

9 宝:原则。

10 君其许郑:应当允许郑国的要求。

11 实难:实在为陈国的祸患。

12 郑何能为:郑为小国,不足为患。

13 善不可失:善德不可以失掉。

14 恶不可长:过失、错误不可听任其生长。

15 悛:音诠,止也。

16 从自及:将自临于祸害。

17 其将能乎:安能有办法。

18 《商书》:指《尚书·盘庚》篇。

19 恶之易也:恶事的蔓延。王念孙说:“按:易者延也,谓恶之蔓延也。”杜谓为难易非。

20 燎于原:平原中起火。

21 乡迩:离近。

22 其犹可扑灭:还可以扑灭。按:《庄公十五年》传亦同,引《商书》皆有“恶之易也”,但今本《尚书·盘庚》篇无此句。

23 周任:周大夫。

24 见恶:看见恶事。

25 务去草:努力去掉野草。

26 芟:除草曰芟。音衫。

27 夷:灭,平。

28 蕴:积累。

29 崇:聚在一起。

30 殖:生长。

31 信:等于伸张。

今译

五月,庚申,郑庄公侵入陈国,获得全胜。前年,郑庄公曾向陈国要求讲和,陈侯不答应,陈大夫五父曾进谏说:“亲近仁者,友善邻国,是国家的原则,您还是允许郑国的请求吧!”陈侯说:“宋、卫两国才是陈国的祸患,郑国能有什么作为呢?”于是不肯答应。君子说:“善德不可失去,恶事不可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吧?滋长恶事而不知停止,若是自临于祸害,虽想要挽救,还能有办法吗?《商书》说:‘恶事的蔓延,正如火在原野上焚烧,不可以接近,不容易扑灭。’周任也有话说:‘为国谋事的人,见了恶事要像农夫见了莠草必要努力除掉一样,把它们割断除掉,堆积起来,断绝它们的本根,不要使它们再繁殖,然后善事才能伸张。’”

经 秋七月1。

今注

1 秋七月:杜注:虽无事而书首月,具四时以成岁。

今译

秋天,七月。

经 冬,宋人取长葛1。

传 秋,宋人取长葛。

今注

1 长葛:今河南省长葛县北十二里有故城。

今译

秋,宋国人取得了长葛。

传 冬,京师来告饥1,公为之请籴2于宋、卫、齐、郑,礼也3。

今注

1 告饥:无食曰饥。来告无食。

2 请籴:籴音笛,是买谷。请求买谷。

3 礼也:《左传》中所记礼也或非礼也在昭公以前皆常有,但是到了昭公以后,可以说是等于零,无论是礼或非礼,史官全都不加以批评。可以说到了春秋的末代,对于传统的尊重渐渐地愈来愈少,这我在《史官制度——附论对传统之尊重》一文中已经详细地说过,这是《中国上古史》(待定稿)第一篇,亦见于“台大”《文史哲学报》第十四期,读者可以参考。

今译

冬,京师有人来鲁国报告发生饥荒。隐公为此向宋、卫、齐、郑四国请求籴谷。这是合于礼的。

传 郑伯如1周,始朝桓王2也。王不礼3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4。善郑5以劝来者6,犹惧不蔇7,况不礼焉,郑不来矣。”

今注

1 如:往。

2 桓王:周平王之子。

3 不礼:不以礼敬。

4 晋郑焉依:唯依靠晋及郑两国。

5 善郑:善与郑交谊。

6 劝来者:奖劝将来的人。

7 犹惧不蔇:蔇(音既)等于至。犹恐怕他不来。

今译

郑伯到周,第一次朝见周桓王。周桓王不以礼敬接待他。周桓公就对桓王说:“我们周王室的东迁,是依靠了晋、郑两国。对郑国友善以便奖励以后来朝见的人,这样都还怕各国不肯来,何况对他不礼貌呢?郑国将从此不再来朝见了。”

隐公七年(公元前七一六年)

经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1。

今注

1 叔姬归于纪:叔姬是伯姬之娣。幼时女弟从姐同嫁,但女弟年过幼的时候,就在母国等候,所谓“待年于国”。等至年龄及时,就独自嫁过去,叔姬就是遵行此礼。此经无传。

今译

七年,春,周王历三月,鲁国的叔姬嫁到纪国。

经 滕侯卒。

传 七年春,滕侯1卒。不书名2,未同盟3也。凡4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5以名,告终称嗣6也。以继好7息民8,谓之《礼经》9。

今注

1 滕侯:文王子叔绣所封,今山东省滕县西南十五里有古滕城。后至战国为田齐所灭。

2 不书名:只写滕侯而不写其名。

3 盟:刘熙释名:“盟,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因告神必须用名,且必须歃血为誓言。

4 凡:凡者以为例,《左传》中言凡者前后共五十见,以后不再赘注。

5 赴:用竹简记其事以送往各国曰赴。

6 告终称嗣:通知君之终及嗣君之立,宋刊本及相台岳刻本皆作“告终称嗣”,后刊本作“告终嗣”,非,可见两事虽相连但仍宜分为两件。

7 继好:继续两国的和好。

8 息民:和好则两国人民皆得安息。

9 《礼经》:杜注以为“此言凡例乃周公所制《礼经》”。或有人疑之,以为非是。然细思之,鲁为极保守的国家,虽然在昭公之时已渐变化(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条下引李康运命论云:“文薄之弊渐于灵景。”景王正与鲁昭公同时),但在《左传·昭公二年》中尚载有:“晋韩宣子来(鲁)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可见在对传统尊重渐衰的时候,仍然“周礼尽在鲁”。因为吾人不可忘记,在伯禽初封之时,分以“祝、宗、卜、史,备物典策”(皆见《左传·定公四年》),史所以记事,而典策为“春秋之制”,即此节所谓“礼经”就是。

今译

七年,春,滕侯死了。只写滕侯而不写他的名字,因为滕国没有和鲁国缔结同盟。凡是诸侯各国同盟,就称名以告于神。因此国君薨也就以名赴告,一面赴告死者之终,一面称嗣位君主的名,以便继续两国的和好,从而安定两国的人民,这是缘于周公所制定的《礼经》。

经 夏城中丘。

传 夏,城中丘1,书不时也2。

今注

1 中丘:今山东省临沂县东北三十里有中丘城。

2 书不时也:因不合农时故写在《春秋》上。

今译

夏,修筑中丘的城墙,因为不合农时所以把这件事写在《春秋》上。

经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传 齐侯使夷仲年1来聘2,结艾之盟3也。

今注

1 夷仲年:齐僖公的母弟,名年,夷仲是谥法。

2 来聘:来鲁国聘问。

3 艾之盟:在隐公六年。

今译

齐侯派夷仲年来鲁国聘问,因两国已经缔结艾的同盟。

经 秋,公伐邾。

传 秋,宋及郑平1。七月庚申,盟于宿2。公伐邾,为宋讨3也。

今注

1 平:和平。

2 宿: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二十里。

3 为宋讨:邾人导郑伐宋在隐公五年,现宋郑既盟,鲁乃为宋讨邾以示好于宋。

今译

秋,宋国与郑国讲和。七月庚申,宋郑两国结盟于宿。鲁隐公讨伐邾国,这是为了示好于宋的缘故。

经 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传 初,戎1朝于周,发币2于公卿3,凡伯4弗宾5。冬,王使凡伯来聘6,还7,戎伐之于楚丘8以归。

今注

1 戎:在今山东省曹县附近。

2 发币:献布币。

3 公卿:周之公卿。

4 凡伯:周公之子,始封于凡,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二十里。

5 弗宾:不用对宾客的礼节招待他。

6 来聘:来鲁国聘问。

7 还:回去洛阳。

8 楚丘:戎邑,在今山东省曹县东南五十里,与卫文公所迁之楚丘同名而异地。

今译

起初,戎人朝见周桓王,献布币给公卿做礼物。凡伯不用对宾客的礼招待他。这一年冬天,周桓王派凡伯来鲁国聘问。他回洛阳的途中,戎人在楚丘攻击他,把他捉了回去。

传 陈及郑平1,十二月,陈五父2如郑莅盟3。壬申,及郑伯盟,歃如忘4。洩伯5曰:“五父必不免6,不赖盟7矣!”郑良佐8如陈莅盟,辛巳,及陈侯盟,亦知陈之将乱也。

今注

1 陈及郑平:平是讲和。六年,郑侵陈大获,今始谈和。

2 陈五父:陈公子佗。

3 莅盟:莅临盟会。

4 歃如忘:歃血的时候,意不在盟,如忘却此事。

5 洩伯:郑大夫洩驾。

6 不免:不免于难。

7 不赖盟:对盟事不仰仗。

8 良佐:郑大夫。

今译

陈国与郑国讲和,十二月,陈公子佗到郑国去莅临盟会。壬申,与郑伯盟誓,歃血的时候,五父不专心。郑大夫洩伯说:“五父必定不免于祸患,他对盟事毫不仰赖!”郑大夫良佐到陈国去莅临盟会,辛巳,与陈侯盟誓,他也看出陈国将发生乱事。

传 郑公子忽在王所1,故陈侯请妻之2,郑伯许之,乃成昏3。

今注

1 王所:隐公三年,周、郑交质,郑公子忽曾为质于周王都城。

2 陈侯请妻之:陈侯误以为郑得王宠,故请成婚姻。

3 成昏:古代成婚于夜晚,故用昏以名礼。

今译

郑公子忽在周桓王那里做人质,陈侯误以为他得周王的宠信,就请求把女儿嫁给他。郑伯允许了,于是就成婚了。

隐公八年(公元前七一五年)

经 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传 八年春,齐侯将平宋卫1,有会期2。宋公以币3请于卫,请先相见4,卫侯许之,故遇5于犬丘6。

今注

1 平宋卫:使宋、卫两国与郑国讲和。

2 有会期:已有会盟的日期。

3 币:布币。

4 请先相见:在会期以前见面。

5 遇:相会。

6 犬丘:犬丘即垂,一地有两名。在今山东省曹县北句阳店。

今译

八年,春,齐侯将使宋、卫两国同郑国讲和,已有了会盟的日期。宋殇公用布币请求卫侯先期相会,卫侯答应了,所以宋公与卫侯相遇于犬丘。

经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庚寅,我入祊。

传 郑伯请释1泰山之祀2,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3易许田4。三月,郑伯使宛5来归祊,不祀泰山也。

今注

1 请释:请求免除。

2 泰山之祀:郑桓公初封时,有助祭泰山之仪在祊,郑以天子现在不能够东巡到泰山,所以请求免除泰山之祀。

3 祊:在今山东省费县故祊城。

4 许田:近许昌之田。《寰宇志》谓在许昌城南四十里。《鲁颂》所谓“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即此。

5 宛:郑大夫。

今译

郑伯请求免除泰山的祭祀,而改为祭祀周公,便把祭泰山的祊田来交换许昌附近的田。三月,郑伯派大夫宛来归还祊田,因为他不再祭泰山了。

传 夏,虢公忌父1始作卿士于周。

今注

1 忌父:虢公之名。

今译

夏,虢公忌父开始做周王的卿士。

传 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1。辛亥,以妫氏归。甲寅,入于郑。陈鍼子2送女,先配而后祖3。鍼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4!非礼也5,何以能育6。”

今注

1 妇妫:公子忽之夫人,陈女妫姓。

2 陈鍼子:陈大夫。

3 先配而后祖:迎接夫人者,必先告于祖庙而后行婚礼。如楚公子围曾告于庄王、共王之庙。

4 诬其祖矣:对祖先不恭敬。

5 非礼也:不合于正礼。

6 何以能育:如何能养育子孙。

今译

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往陈国去迎娶他的夫人妫氏。辛亥,带着妫氏归国。甲寅,进入郑国国都。陈国的大夫鍼子给妫氏送嫁。因为先行婚礼再回郑国去告祖庙,所以鍼子说:“这是不成夫妇的。对祖先不恭敬!是非礼的,怎能养育子孙呢!”

经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1卒。辛亥,宿男2卒。

今注

1 蔡侯考父:蔡为祭仲所封,曾为周公卿士,在今河南省新蔡县。考父即蔡叔名。

2 宿男:隐公元年,宋、鲁大夫盟于宿,宿亦必参与盟。宿为男国故称宿男。此经无传。

今译

夏六月,己亥,蔡叔考父死了。辛亥,宿国的男爵死了。

经 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传 齐人卒1平宋卫于郑。秋,会2于温3,盟4于瓦屋5,以释东门之役,礼也6。

今注

1 卒:终于。

2 会:会见。

3 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三十里有古温城。

4 盟:盟誓。

5 瓦屋:郑地。在今河南省洧川县南二十里。

6 礼也:郑国未来与盟,所以三国自己盟誓,以表示三国的原意,所以说是合于礼。

今译

齐人终于使宋、卫两国同郑国讲和。秋,会见于温,盟誓于瓦屋,从此放弃东门之役的仇恨,这是合于礼的。

经 八月,葬蔡宣公。1

今注

1 此经无传。

今译

八月,下葬蔡宣公。

传 八月丙戌1,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2。

今注

1 丙戌:杜注谓七月庚午、九月有辛卯,故八月不得有丙戌,似有误。

2 礼也:郑伯虽以虢公得政,而反以齐人朝王,故称为合于礼。

今译

八月,丙戌,郑伯陪着齐人朝见周桓王,这是合于礼的。

经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传 公及莒人盟于浮来1,以成纪好2也。

今注

1 浮来:今山东省莒县西二十里有浮来,但是浮来为莒邑。杜注说是纪邑为误。

2 成纪好:为的是完成鲁与纪的和好。

今译

鲁隐公与莒国人结盟于浮来,为的是完成鲁国与纪国的和好。

经 螟1。

今注

1 螟:食谷之虫,有灾故写于简上。此经无传。

今译

发生螟虫的灾害。

传 冬,齐侯使来告成三国1。公使众仲对曰:“君释三国之图2,以鸠其民3,君之惠4也,寡君闻命5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6。”

今注

1 告成三国:使宋、卫、郑三国和平相处。

2 释三国之图:解释三国的图谋。

3 以鸠其民:使三国人民能够安居。

4 惠:恩惠。

5 闻命:从命。

6 明德:聪明的德惠。

今译

冬,齐国派人来鲁国报告调和了宋、卫、郑三国。隐公派众仲对他说:“您齐君和解了三国的图谋,安居了他们的人民,这是您齐君的恩惠。我国国君当要从命的,岂敢不承受您齐君的贤明德惠呢?”

经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传 无骇1卒,羽父请谥与族2。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3,胙之土而命之氏4,诸侯以字为谥5,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6,邑亦如之7。”公命以字为展氏8。

今注

1 无骇:为鲁卿,是公子展之孙。

2 族:诸侯之子称公子,再次一辈称公孙,再次一辈则须赐族。

3 因生以赐姓:因所生如禹的母亲,吞薏苡而生禹,故姓姒。商因吞玄鸟卵而生,故姓子。

4 胙之土而命之氏:周语说:“胙四岳国,赐姓曰姜,氏曰有吕。”

5 谥:孙志祖说:“《礼记·檀弓》鲁哀公诔孔子。郑注云:‘诔其行以为谥也,尼父因其字以为之谥。’明用《左传》此语。”

6 官有世功则有官族:比如晋的士氏。

7 邑亦如之:比如韩、赵、卫,皆由于他们的封邑。

8 展氏:因为他是公子展之孙,故为展氏。所以用其祖的字,而不用其父者,因祖孙同昭穆而父子异昭穆。

今译

鲁大夫无骇死了。羽父请求赐给他谥号及族氏。隐公问众仲赐族氏的原则,众仲回答说:“天子立有德的人为诸侯,因他所由生而赐他的姓;分给他土地而命他的氏。诸侯的臣子则以他的字做谥号,并且用来赐给他的孙子做族氏。若是做官有世代的功劳,则可用官名为族氏,也可用旧有封邑的名为族氏。”于是,隐公便以无骇的祖父公子展的字,命他的族为展氏。

隐公九年(公元前七一四年)

经 九年春,天王使南季1来聘。

今注

1 南季:天子的大夫。南是氏,季是字。此经无传。

今译

九年,春,周桓王派大夫南季来鲁国聘问。

经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

传 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1,以震2书始3也。庚辰,大雨雪4,亦如之5,书时失6也。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7,平地尺为大雪8。

今注

1 霖:《尔雅》云:“久雨谓之淫,淫雨谓之霖。”

2 以震:震是打雷。有雷震。

3 书始:记载雷的开始。

4 雨雪:雪落如雨。

5 亦如之:也记其开始。

6 书时失:言历法之错误。

7 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这是解释写明霖雨的用意。

8 平地尺为大雪:落雪地上高一尺以上称为大雪。

今译

九年,春,周王历三月,癸酉,淫雨成霖并有雷电。经上记载了开始下雨的日子。庚辰,下大雪,也是一样记载了开始的日子。这是说历法有错误之处。凡是下雨,三天以上就叫作霖,下雪而地上积雪一尺以上就叫作大雪。

经 挟1卒。

今注

1 挟:鲁大夫。此经无传。

今译

鲁大夫挟死了。

经 夏,城郎。

传 夏,城郎1书不时2也。

今注

1 郎:此郎非隐公元年之郎。此郎与曲阜相近,所谓近郊之地。

2 书不时:不合农时。

今译

夏,修筑郎城,记这件事表示筑城不合农时。

经 秋七月1。

今注

1 《左氏春秋》之经与《公羊》《穀梁》两传不同,《左氏春秋》虽无事可记,仍须四时皆备,并非有深文大义存在。

今译

秋,七月。(这一条经文下无记事,因《左氏春秋》每年必使四时全备,虽无事只写四时。)

传 宋公不王1,郑伯为王左卿士2,以王命3讨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4怨公不告命,公怒绝宋使。

今注

1 不王:王念孙说:“犹言宋公不朝。”

2 左卿士:王有左右二卿士。

3 以王命:用王的命令。

4 入郛之役:在隐公五年。

今译

宋殇公不往周朝朝见王,郑伯做周王的左卿士,便借着周王的命令声讨他,而攻伐宋国。宋国因为入郛那次战役而怨恨鲁隐公,便不来通告。隐公很生气,谢绝了宋国派来的使者。

传 秋,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1。

今注

1 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郑人伐宋没能战胜,所以又派人往告鲁国。

今译

秋,郑人用周王的命令来鲁国通告讨伐宋国。

经 冬,公会齐侯于防。

传 冬,公会齐侯于防1,谋2伐宋也。

今注

1 防:《公羊传》,防作邴。

2 谋:讨论。

今译

冬,鲁隐公在防会见了齐侯,谋划讨伐宋国。

传 北戎1侵郑,郑伯御之,患2戎师。曰:“彼徒我车3,惧其侵轶4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5而速去之。君为三覆6以待之。戎轻而不整7,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8,进而遇覆9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10矣!乃可以逞11。”从之12,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13逐之14,衷戎师15,前后击之,尽殪16,戎师大奔17。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18。

今注

1 北戎:大约在今河北省。

2 患:忧虑。

3 彼徒我车:戎人用步兵,而郑人用战车。

4 侵轶:侵略突袭。

5 尝寇:引诱戎兵。

6 三覆:三批埋伏。

7 戎轻而不整:戎人性格轻浮而队伍又不整齐。

8 务进:服虔以为“各自务进,言其贪利”。

9 遇覆:碰见伏兵。

10 无继:没有后援。

11 逞:战役可胜。

12 从之:照公子突的话去做。

13 祝聃:郑大夫。

14 逐之:追逐。

15 衷戎师:将戎师切为两段。

16 尽殪:全杀死。

17 戎师大奔:所余戎师皆大逃奔。

18 郑人大败戎师:至此戎师遂完全为郑师所败。

今译

北戎侵略郑国,郑伯出兵抵御。他很忧虑戎人的军队,因而说:“他们用徒兵,我们用战车,我恐怕他们会侵略突袭我们。”公子突说:“先派那些勇敢而不刚毅的人为前锋,引诱戎人入寇,就迅速退后。您准备三批伏兵等待戎人深入。戎人性情轻浮而队伍又不整齐,贪婪而不互相亲爱,胜利不相退让,失败不相援救,前面的戎人看到有所获,必定努力前进,前进而碰见伏兵,必定迅速逃奔,后面的戎人又不肯援救,就不再有后援了!于是我们就可以得胜。”郑伯听从了他的话。果然,戎人的前锋遇到伏兵就奔逃,郑大夫祝聃带兵从后追赶,把戎师从中切为两段,然后前后夹击,全部歼灭。所余的戎师就都赶紧逃奔。十一月,甲寅,郑国人打败了戎人的军队。

隐公十年(公元前七一三年)

经 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

传 十年春王正月1,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2。癸丑,盟于邓3为师期4。

今注

1 正月:经作二月,疑误。

2 中丘:今山东省临沂县东北三十里有中丘城。

3 邓:鲁地。

4 为师期:为决定出兵的日期。

今译

十年,春,周王历的正月,隐公与齐侯、郑伯会见于中丘。癸丑,结盟于邓,为决定出兵的日期。

经 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

传 夏五月,羽父1先会齐侯、郑伯伐宋。

今注

1 羽父:鲁大夫公子翚。

今译

夏,五月,鲁大夫羽父在约定的日期以前先会合齐侯、郑伯攻伐宋国。

经 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传 六月戊申,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1。壬戌,公败宋师于菅2。庚午,郑师入郜3。辛未,归于我4。庚辰,郑师入防5,辛巳,归于我。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6,不贪其土7以劳王爵8,正之体也。”

今注

1 老桃:杜注为宋地,但《汇纂》以为既在济宁县北六十里,当在齐、鲁边境上。今山东省济宁县北有桃乡城。

2 菅:音坚,当在山东省单县北。

3 郜:为文王子所封,在山东城武县东南二十里。

4 归于我:郑国将郜归给鲁国。

5 防:宋地,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六十里,后入鲁,谓之西防。

6 王命讨不庭:因为郑伯彼时方任王卿士,故以王的命令讨不服王命者。

7 不贪其土:郑国自身并不贪婪他的土地。

8 劳王爵:因为鲁国的爵位长于郑国的伯爵,所以郑国将他得的土地全赠给鲁国。

今译

六月,戊申,隐公会见齐侯、郑伯于老桃。壬戌,隐公打败宋国的军队于菅。庚午,郑国军队进入郜邑,辛未,郑国把郜邑归给鲁国。庚辰,郑国军队攻入防邑,辛巳,郑国又把防邑归给鲁国。君子说:“郑庄公这样就可以说是方正的了!用周王的命令去讨伐不服王命的宋国,然而自己并不贪婪所得的土地,而用以赠给爵位较尊的鲁国,这是方正的本体。”

传 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1。

今注

1 不会王命:不遵从王命,去会同伐宋。

今译

蔡人、卫人、郕人没有遵从周王的命令去会同讨伐宋国。

经 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

传 秋,七月庚寅,郑师入郊1,犹在郊。宋人、卫人入郑,蔡人从之伐戴2。八月壬戌,郑伯围戴。癸亥克之,取三师3焉。宋卫既入郑,而以伐戴召蔡人,蔡人怒4,故不和而败5。

今注

1 郊:郑都的郊外。

2 戴:在今河南省考城县东南五里有考城故城。

3 取三师:取得宋、卫、蔡三国的军队。

4 怒:不满意。

5 不和而败:因蔡与宋、卫两国不和,而为郑所击败。

今译

秋,七月,庚寅,郑国军队刚回到国都的远郊,当他们还在郊外,宋人和卫人就乘虚侵入郑国。蔡人则随从宋、卫两国去攻伐戴国。八月,壬戌,郑伯带兵包围戴国,癸亥,攻克戴国,取得宋、卫、蔡三国的军队。宋、卫两国的军队既已侵入郑国,而又为了攻伐戴国才召集蔡人,蔡人因此很不满意,所以三国失和而为郑国所败。

传 九月戊寅1,郑伯入宋2。

今注

1 戊寅:据长历推算,九月无戊寅,恐日期有错误。

2 郑伯入宋:以报宋入郑的仇恨。

今译

九月,戊寅,郑伯攻入宋国。

经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传 冬,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1也。

今注

1 讨违王命:讨伐违反王命不参与伐宋的郕国。

今译

冬,齐人及郑人攻入郕国,以讨伐郕国违反周王的命令。

隐公十一年(公元前七一二年)

经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

传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1来朝2,争长3。薛侯曰:“我先封4。”滕侯曰:“我,周之卜正5也。薛,庶姓6也,我不可以后之7。”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8。周谚9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10。宾有礼11,主则择之12。’周之宗盟13,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14,不敢与诸任齿15。君若辱贶16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17。”薛侯许之18,乃长19滕侯。

今注

1 薛侯:薛是任姓,为黄帝之后。在今山东省滕县南四十里。

2 来朝:朝觐鲁隐公。

3 争长:争执行礼的先后。

4 我先封:薛祖奚仲为夏代所封,所以说我封在先。

5 卜正:卜官之长。

6 庶姓:不是同姓。

7 不可以后之:不可在他后行礼。

8 辱在寡人:以到寡人处存问为羞辱。王引之说:“在,存也;存问之也。”

9 周谚:周代的谚语。

10 工则度之:工匠就去度量它。

11 宾有礼:宾客的举止合度。

12 主则择之:主人则选择所宜而行使。

13 宗盟:定公四年,祝佗所引践土之盟的载书中说:晋重、鲁申一直到郑捷共五人皆同姓,然后方有齐、宋、莒,皆庶姓,可以证明。可见同姓在前,而异姓在后。

14 若朝于薛:若往薛国朝见。

15 不敢与诸任齿:因为鲁隐公是异姓,所以不敢与任姓争行礼的先后。

16 辱贶:以相赐为羞辱。

17 以滕君为请:请滕君先行礼。

18 许之:答应。

19 乃长:于是先请滕侯行礼。

今译

十一年,春,滕侯与薛侯来朝见鲁隐公,两人争执行礼的先后。薛侯说:“我受封在先。”滕侯说:“我是周的卜正。而且薛是庶姓,我不可以在他的后面行礼。”隐公派羽父请来薛侯说:“您和滕君屈辱自己来存问寡人。周代的谚语说:‘山里有木材,则由工匠去度量;宾客有合宜的礼节,则由主人加以选择。’周的同姓盟国应在先,异姓的应在后。寡人若是朝见于薛国,必定不敢与各任姓的国家争执行礼的先后,您若是屈辱自己赐惠给寡人,那么愿意向您请求由滕君先行礼。”薛侯允许了。于是就先请滕侯行礼。

经 夏,公会郑伯于时来。

传 夏,公会郑伯于郲1,谋伐许2也。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3于大宫4。公孙阏5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6以走。子都7拔棘8以逐之,及大逵9,弗及10,子都怒。

今注

1 郲:经作时来,郑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四十里有故厘城。

2 许:姜姓,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省石梁县东三十里。

3 授兵:出征之前交兵器予军队。

4 大宫:是郑国的祖庙。大音泰。

5 公孙阏:郑大夫。

6 挟辀:辀音舟,是车辕。用两手拉着车辕。

7 子都:公孙阏的字。

8 拔棘:棘就是戟。拔出戟。

9 大逵:路宽能容九辆车并走。

10 弗及:没有赶上。

今译

夏,隐公会见郑伯于郲,谋划讨伐许国。郑伯将讨伐许国,五月甲辰,先在大宫授兵器给军队。公孙阏与颍考叔争一辆车子,颍考叔用手挟着车辕而走,子都拔出戟来追赶他,追到大路上都没有赶上,子都很愤怒。

经 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传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1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2以先登3,子都自下射之,颠4。瑕叔盈5又以蝥弧登,周麾6而呼曰:“君登矣7!”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8,公曰:“君谓许不共9,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10矣,虽君有命11,寡人弗敢与闻12。”乃与郑人13。郑伯使许大夫百里14奉许叔15以居许东偏16,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17于许君,而假手于我18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19,不能共亿20,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21,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22,其况能23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24也,吾将使获25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26,天其以礼悔祸27于许,无宁兹28许公复奉其社稷29,唯我郑国之有请谒30焉,如旧昏媾31,其能降以相从32也,无滋他族33,实偪处此34,以与我郑国争此土35也。吾子孙其覆亡36之不暇,而况能禋祀37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38,亦聊以固吾圉39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40,曰:“凡而器用41财贿42,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43,王室而既卑44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45,夫许,大岳之胤46也。天而既厌周德47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48,定社稷49,序民人50,利后嗣51者也。许无刑而伐之52,服而舍之53,度德而处之54,量力而行之55,相时而动56,无累后人57,可谓知礼矣。”

今注

1 傅:军队附着于城墙边。

2 蝥弧:郑伯所使用旗的名。蝥音毛,弧音胡。

3 先登:第一个人上城。

4 颠:由城上坠下而死。

5 瑕叔盈:郑大夫。

6 周麾:遍挥旗而呼。

7 君登矣:因为这是郑伯的旗,所以表示郑伯已经登城。

8 齐侯以许让公:齐侯将许国让给隐公。

9 不共:不共职贡。

10 伏其罪:许君已逃,等于受到处罚。

11 虽君有命:你虽然有命令给我。

12 弗敢与闻:不敢接受。

13 乃与郑人:乃将许国给予郑庄公。

14 百里:许大夫的名字。

15 许叔:是许庄公弟。

16 东偏:许国的东鄙。

17 不逞:不满意。

18 假手于我:假借我的力量。

19 父兄:同姓群臣。

20 共亿:相安。王念孙说:“共字当读去声,犹今人言相安也。”

21 寡人有弟:指共叔段。

22 糊其口于四方:在他国寻求饮食。

23 其况能:怎么能够。

24 抚柔此民:安抚怀柔许国的人民。

25 获:郑大夫公孙获。

26 得没于地:寿终。

27 悔祸:后悔之前的加祸。

28 无宁兹:不但如此。

29 复奉其社稷:重新治理国家。

30 请谒:请求谒见。

31 旧昏媾:等于是旧亲戚。

32 降以相从:降心往来。

33 无滋他族:不要滋聚他族。

34 实偪处此:除此没有旁的办法。

35 此土:指许国。

36 覆亡:亡国。

37 禋祀:絜节斋戒以祭祀谓为禋祀。

38 不唯许国之为:不只是为的许国。

39 圉:边陲。

40 西偏:许的旧西鄙。

41 器用:用具。

42 财贿:钱财。

43 先君新邑于此:先君指郑武公,与平王同时东迁,居于郑国的新都。

44 王室而既卑:周室现已渐渐地趋于卑下。

45 周之子孙,日失其序:于是周的子孙,日渐失掉他的行列。

46 大岳之胤:大音泰。大岳的后嗣。

47 厌周德:厌是厌烦。虽然邹衍的五德相代之说是较后的说法,但是恐怕在春秋时代已经有了新德代旧德之说,所以方有“天既厌烦周德”的说法,这种思想与前面的几句“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相互呼应。所以晋文公请隧,周王就回答说:“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可见是同样的思想。

48 经国家:经理国家。

49 定社稷:安定社稷。

50 序民人:使人民贵贱有次序。

51 利后嗣:对后嗣有利。

52 无刑而伐之:郑征伐许,因为许没有法度。

53 服而舍之:他服从就赦免他。

54 度德而处之:郑庄公知道天的既厌周德,而知所以自处。

55 量力而行之:因此他不行极端而灭许国。

56 相时而动:相度情形而动作。

57 无累后人:是他对公孙获说:“我死乃亟去之。”故谓无累后。

今译

秋,七月,隐公会合齐侯及郑伯攻伐许国。庚辰,军队附着在许国都城的墙边。颍考叔取了郑伯的旗帜蝥弧首先登城,子都从下面射他,颍考叔从城上坠下而死。瑕叔盈又拿着蝥弧登城,四向挥动着旗帜而呼喊道:“国君登城了!”郑国的军队便都登城。壬午,大军就进入许国都城,许庄公逃奔到卫国。齐侯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隐公说:“您说许国不供职贡,所以我随您来讨伐他。现在许国既已接受了责罚,虽然您有命令给我,我也不敢接受。”于是把许国给了郑庄公。郑庄公派许国大夫百里尊奉许叔去住在许国的东鄙,说:“天降祸于许国,鬼神实不满意许君的作为,因而借着我的力量来讨伐许国。但是我连一两位同姓的臣子都不能相安,怎么敢以讨伐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一个弟弟,但不能同心协力,而让他在别国寻求饮食,像这样能够永久保有许国吗?请你尊奉许叔以安抚怀柔许国的人民。我将派公孙获辅佐你。若是我能够以寿终,天或要以礼对待许国而后悔从前的加祸,不但如此,还会使许公重新治理他的国家。到那时若是我郑国有所请求谒见,好像旧亲戚一样,希望您许国能降心来往,不要滋聚他族,我不能让他族来与我争许国土地。我的子孙为了挽救自己的倾覆败亡都怕来不及了,怎么还能祭祀许国的山川呢?我所以要把你安置在这里,不仅是为了许国,还是为了想巩固我郑国的边陲哩!”于是派公孙获居住在许国的西边,对他说:“凡是你的器具和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就要立刻离开许国。我的先君武公在这新郑地方设立新都,周王室既已卑微,周王的子孙也日渐失掉他们的行列。许国是大岳的后嗣,天既然已厌倦周德,我还能够与许国争胜吗?”君子说:“郑庄公这样做是有礼的。礼,是用以经理国家,安定社稷,序列人民,造福后嗣的。因为许国没有法度而讨伐他,一旦服罪就赦免他。度量自己的德行而自处,估量自己的力量而施行,相度时机而行动,不牵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的了。”

传 郑伯使卒1出豭2,行3出犬鸡4,以诅5射颍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6,刑以正邪7,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今注

1 卒:司马法说:百人为卒。

2 豭:音加。《说文》:豭:牡豕也。《广雅》:豭:豕也。

3 行:韦昭《国语注》:行,行列也。

4 犬鸡:用犬或用鸡。

5 诅:郑玄《周礼》注:诅,谓祝之使诅败也。

6 政以治民:用政以治理人民。

7 刑以正邪:用刑法以正邪恶。

今译

郑伯命令每一卒出一头猪,每一行出一条犬或出一只鸡,以诅咒射死颍考叔的人。君子说:“郑庄公错失了政治和刑法。政治是要治理人民的,刑法是要规正邪恶的。既没有德惠的政治,又没有威严的刑法,所以才会招致邪恶。邪恶不正而反用诅咒,将有什么益处呢?”

传 王取邬1、刘2、 3、邘4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5之田温、原6、 7、樊8、隰郕9、 茅10、向11、盟12、州13、陉14、 15、怀16。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恕而行之17,德之则也18,礼之经也19,己弗能有,而以与人20,人之不至21,不亦宜乎!

今注

1 邬:在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五十里。

2 刘: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十五里。

3 :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与孟县之间。

4 邘:在今河南省河内县西北三十里。

5 苏忿生:在武王时为周司寇,《尚书·立政》篇所谓“司寇苏公”即此人。

6 原: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北十五里原乡。

7 :在今河南省河内县西南三十二里。

8 樊:亦名阳樊,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十五里。

9 隰郕:在今河南省河内县西三十里。亦名隰城。

10 茅:在今河南省修武县西北二十里的大陆村。

11 向: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向城。

12 盟:在今河南省孟津县西南三十里。

13 州:在今河南省河内县东南五十里。

14 陉:音刑。在今河南省河内县西北三十里。

15 :在今河南省修武县西北故 城。

16 怀: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十一里有怀乡故城。

17 恕而行之:以宽恕之道来行。

18 德之则也:进德的规则。

19 礼之经也:礼所经的道路。

20 己弗能有,而以与人:苏忿生的田非周王所有,而周王反以与郑人。

21 人之不至:郑伯不肯来朝觐见周王。

今译

周王向郑国取得邬、刘、 、邘四邑的田,而把苏忿生的温、原、 、樊、隰郕、 茅、向、盟、州、陉、 、怀十二邑的田给郑国。君子由此知道周桓王失去郑国的原因:以恕道行动,是进德的准则,礼节的规则。把自己不能保有的地方给予他人,人家不再来朝见,不是应该的吗?

传 郑息1有违言2,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3,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4,不量力5,不亲亲6,不征辞7,不察有罪8,犯五不韪9,而以伐人,其丧师10也,不亦宜乎!

今注

1 息:姬姓国,侯爵。在今河南省新息县。

2 违言:言语之间有违忤处。

3 竟:郑国境内。

4 不度德:不忖度郑庄公之德。

5 不量力:息国小无力。

6 不亲亲:息与郑是同姓之国。

7 不征辞:言语虽相恨,但应当证明话的真假。

8 不察有罪:不考察郑国是否有罪。

9 不韪:不对的事。

10 丧师:丧灭军力。

今译

郑、息两国言语之间有互相违忤的地方,因此息侯去伐郑伯,郑伯和他交战于境内,息国军队大败而回。君子由此知道息国将要灭亡:因他不量度郑庄公的贤德,不估量自己的力量,不亲爱亲戚,不证明言辞的真假,不察明罪恶的曲直,自己犯了五种不对的事,反而去讨伐别人,丧失了军力,不也是应该的吗?

传 冬十月,郑伯以虢师1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2也。宋不告命3,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4。师出臧否亦如之5。虽及灭国6,灭不告败,胜不告克7,不书于策8。

今注

1 以虢师:用虢国的军队。

2 以报其入郑:入郑之役在隐公十年。

3 宋不告命:胜败是国家的大事,而宋不以相告鲁国。

4 不然则否:不告则不书在竹简上。

5 师出臧否亦如之:出兵的得或失也照这样办。

6 虽及灭国:就是到了国家被灭。

7 灭不告败,胜不告克:被灭的国不以战败相告,胜利的国家亦不以战胜相告。

8 不书于策:不写在竹简上。

今译

冬,十月,郑伯以虢国军队讨伐宋国。壬戌,打败了宋国军队,借此报复宋国侵入郑国的恨事。宋国不派人来鲁国通告,故不把这件事写在竹简上。凡是诸侯国家有大事和政令,来通告的就记载,不然就不记载。出兵不论胜败也是一样,就是到了国家被灭,被灭的国家不以失败相告,胜利的国家不以胜利相告,也就不记在竹简上。

经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传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1。公曰:“为其少故也2,吾将授之矣3。使营菟裘4,吾将老焉5。”羽父惧,反谮6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7,止焉8。郑人囚诸尹氏9,赂10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11,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12。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13,馆于 氏14。壬辰,羽父使贼15弑公于 氏,立桓公,而讨 氏,有死者16,不书葬17,不成丧18也。

今注

1 大宰:大音太。按《左传·昭公四年》称“季孙为司徒,叔孙为司马,孟孙为司寇”,可见鲁只有三卿,并无大宰。可能就是由于羽父请求太宰的官而发生隐公被弑的事件,因此鲁国始终未设此官。

2 为其少故也:因为他太年轻。

3 吾将授之矣:我将以君位授给桓公。

4 使营菟裘:菟裘,《公羊传》作涂裘,在今山东省泗水县西北。派人营造菟裘的宫室。

5 吾将老焉:以为退休之地。

6 反谮:反过来向桓公说隐公的坏话。

7 狐壤:郑地。在今河南省。

8 止焉:因为鲁国讳言被擒,所以称为止。

9 尹氏:郑大夫。

10 赂:以钱财相贿赂。

11 其主钟巫:主是尹氏所主祭的。钟巫是其主之名。

12 而立其主:立钟巫之祭于鲁国。

13 齐于社圃:齐同斋。社圃是园名。

14 氏:鲁大夫。

15 使贼:羽父使其党羽。

16 有死者:因为隐公是死在 氏家里,故诬赖 氏为弑君,遂杀了 氏几个人。

17 不书葬:经只书公薨,而不书葬,可见是未行葬礼。

18 不成丧:没能正式举行丧礼。

今译

羽父请求杀死桓公,借以请求做大宰。隐公说:“因为桓公年纪太轻我才摄政。我将把君位授给桓公。派人去营造菟裘的宫室,我将要告老退休了。”羽父很恐惧,反过来向桓公说隐公的坏话,请求弑杀隐公。隐公从前做公子的时候,曾和郑人交战于狐壤,在那里被俘而停战。郑人把他囚在尹氏家里。隐公用钱财做贿赂而祈祷于尹氏所祭的神钟巫,于是隐公便带着尹氏回国,而立钟巫的神主于鲁国。十一月,隐公要祭祀钟巫,斋戒于社圃,而住在大夫 氏家里。壬辰,羽父派他的党羽弑隐公于 氏家,立桓公为鲁君,而讨伐 氏,有几个人被杀死。经上不记载这件事,因为没有正式为隐公举行葬礼。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4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