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些人怎么这样说话呢!”董卓大声吼道,“你们是在皇都伺候天子的近臣,却没有尽到自己的任务,使天子陷于这个地步!你们罪该万死,却要闻讯赶来搭救的人退兵,这算什么?”
董卓说的话完全合乎道理,公卿们一时哑口无言。他们没有一个敢启齿驳斥董卓。
“皇上,到底发生什么事情?臣愿闻其详。”董卓道。
皇帝哭得更厉害,说不出半句像样的话来。董卓毫不客气地闷哼一声。
“事情的开端是,宦官们假借皇上旨意,召大将军何进入宫后,大家动手把他杀了……”
替代十四岁皇帝回答的是九岁陈留王刘协。
“嗬……”
董卓表情讶异地望了望陈留王。比起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的皇帝,这位弟弟的神态何等镇定。他的说明语无阻滞,口齿清晰,而且毫无怯色。
“这个小鬼硬是要得!”
董卓立刻有了这个想法。
被人畏如猛兽的董卓,有一种野兽般的敏锐直觉。这个直觉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的。他认为“硬是要得”,不是纯粹为了皇弟聪明而内心佩服,而是认为这个人可以大加利用。
陈留王刘协一点也不像一个小孩,把这次在宫中发生的事件说明得有条不紊。
感佩的不只是董卓,连群臣也由衷露出佩服的表情。不似宦官或宫女,廷臣过去绝少有机会和陈留王接触。
“听说陈留王很聪明,却没想到聪明到这个程度……”群臣都如此想。
日益中落的汉王朝,能否由这名少年挽回颓势,重建往日雄风?——这好像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国家连连发生乱事,而万人之上的皇帝虽年已十四,遇到事情时只会哭泣,根本欠缺作为统帅者的资格。
正因为皇帝是个颟顸无能的少年,所以,陈留王的才华更加显得耀眼。由于厄运连连,陈留王的辩才无疑更引发人们对他的信赖感,甚至视他如救主一般。
董卓立即做了有利于自己的打算。
废掉庸愚皇帝,让这位聪明伶俐的皇弟就帝位吧!废立皇帝当然不是一件小事,自然会引起极大非议。
——暴逆董卓!
因此声讨董卓的人,一定遍地皆是。他们团结起来进行讨伐是意料中事。但,这个团结会真正稳固吗?
为何反董卓团体之团结不会稳固?原因不外乎是,连最反对董卓的人内心也赞成他所做的废立皇帝之举。
——陈留王才值得信赖!
——今皇未免太窝囊!
目睹刚才情形的群臣,全都有了这样的强烈印象。要是办得到,他们自己也想废今皇而新立陈留王为帝。表面上否定心中肯定的事情——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产生极大力量。
董卓正有意进入洛阳,执牛耳于天下。他当然会预期自己将会面对无数反对者。
董卓此时致力的方向,在于击溃反对者的结盟力量。为了如此,他使出的手段是——把被反对的事情换成不会引起反对者由衷愤慨的事情。
这是一种幻术。
董卓以他的野性嗅觉选择了自己该走的路。
天子的行列终于回到洛阳。他们采取由董卓军护卫之形态回京。因此,天子安返皇都论功行赏时,董卓自然被列为功勋 “没有异议!”
听到众将兵说这句话时,吕布即刻率领部队,投入董卓阵营。首都势力分布情形因而一举改变。
原本只有区区三千兵力的董卓,因连续以幻术手法制造假象及吸收丁原部队,现在成了名副其实拥有最大兵力的军阀。
董卓已不需要顾忌任何人。他开始提出废立皇帝之事了。第一个商讨的对象是袁绍。
“天下之丰非贤明不可,先帝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由于先帝不贤,天下曾经乱到极点。今上似乎同样欠缺作为天下之上的资格。与之相较,陈留王确实聪明过人。我的意思是,应该改立陈留王为宜,足下高见如何?”
这样的谈话方式根本不像商量事情,无疑是逼人就范。
“汉家为天下之主已达四百余年,其恩泽深渥而兆民拥戴,今上为富于春秋之人,未曾有过未善待天下之事。你说要废天子,恐怕没有人会赞同吧?”
袁绍以此语驳斥之。
露出本性的董卓,一只手搭在剑柄上,吼道:“你这个小子!天下政事全在我的掌握之下。不管你们赞成或反对,我想干的事情一定要干到底,你们最好不要小觑我董卓的力量!”
“哈!你这种人叫做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
袁绍抓起佩剑,当场转身退出。
袁绍的踪影,这一天就从洛阳消失,原来他到冀州去了。面对董卓这野兽般的人,自己随时可能被杀,故袁绍以走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