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试图解释这本书让很多孩子着迷的原因,特别是当电影上映之后,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对罗琳的小说乐此不疲,这让人有点不解。这个问题大概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完全解释清楚;当然,从事文学创作和通俗文学研究的作家、学者们无疑要在这7部书全部出版,故事有了结局之后,才能从整体上对这几本书的内涵、特质进行分析,才能知道那么轰动的“哈利·波特现象”是缘何而起的。
很多分析家很惊奇地发现在新千年即将到来之际,已经比过去有了更多手段获取信息及娱乐资源的孩子们仍然向大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那些铃铛、哨子、高速游戏或者那些带有技术成分的组装玩具,都不能取代一个深知如何可以把故事讲得惟妙惟肖,并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故事作家。
哈利·波特是个孤儿,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遗弃在居住在女贞路4号的姨夫弗农·德思礼和姨妈佩妮家的门口楼梯上,把他放在这里的人正是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阿不思·邓布利多教授和麦格教授。哈利·波特的头上有一条新的霹雳形状的伤疤,给他留下这道疤的正是小说中的坏人伏地魔,他还杀死了哈利·波特的父母。所以为了他的安全,哈利·波特被送到了他的姨夫家,一住就是11年。然而,哈利的姨妈夫妇是麻瓜世界里的人,他们不相信魔力的存在,也不相信有巫师和魔法师。在姨夫家的这些年里,哈利忍受着他们的百般虐待,他住在楼梯底下的很窄小的隔间里,但他的表哥达力·德思礼却倍受宠爱,所以那个孩子又肥又胖、娇生惯养。
小哈利在德思礼家的生活就像是狄更斯笔下悲剧人物的命运一样。他从来都没有收到过生日礼物,而且还被迫穿表哥的旧衣服。然而他11岁生日那天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由此他一生的命运改变了。从这一天起,他将开始了解到自己的身世之谜,而且故事中越来越多的细节会帮助他揭示自己的身份,并指示出他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就像孩子们每经历过一年对自己的了解就会越来越多一样。
截止到已经出版的几部书,其中的故事都是以在霍格沃茨学院学习的一年为限,从最初哈利就要去上学前的那个夏天开始,到他回到姨夫家度暑假为结束。读者们会好奇,为什么哈利还要回到那个残忍的姨夫家?其实书中早有暗示———这仍然是为了保护哈利;然而,读者们只有在读到最后的几本书时,才能领悟到这一点。
正当读者们推测着这个故事将如何结束时,对下一部书和电影上市的宣传力度多少都降了一些温,观众们大都耐心地等待着罗琳的新作,好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从罗琳的角度来说,她并非想吊读者的胃口,但她还是会拒绝回答与故事情节太接近的问题,因为她怕如果自己说了,会破坏这个故事的整体性,或者她可以笼统地透露一些内容,比如故事里会有更多的人死去。其实罗琳可以非常仔细地把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因为她事先计划得非常详细,但是她不会这样做,她不会就这样破坏一个好故事。故事的结局肯定是出人意料的。
2002年中旬,哈利·波特系列故事在全球的销量已经达到了亿册,被翻译成了近50多种文字。全球有12家左右的出版社把这些书用不同的文字出版出来,而且多数出版商都针对自己国家不同的文化为这套书设计了插图。罗琳说她看到的最漂亮的版本来自日本。
在新书还没有问世前,读者就把手中有的书又拿出来读。哈利·波特迷们上网谈论这些书,还有一些人在聊天室和留言板上探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中很多人都仔细地研究过书中的时间线索。他们组成书迷俱乐部,分享着哈利·波特的故事,而且在那里他们可以了解到很多神话和语言的暗示意义。他们说自己在整套书都发表之后,还会这样做。他们是带着一种和罗琳本人一样的兴奋心情来共同度过这段时间的,并期待罗琳会在新书中带给他们以更奇妙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