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卷一

作者:夏良胜 字数:7707 更新:2025-06-10 17:26:59

钦定四库全书

《中庸衍义》卷一     明 夏良胜 撰

天命之性之义【正性之原 论性之弊】

《易・干・彖传》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朱熹曰:“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已生之后。此言乾道变化,无所不利,而万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也。”

臣良胜曰:“世之有人,人之有性,皆本乎天也。天之生人,使之各得其性;人君治人,使之各遂其性,君犹天也。此臣托始于乾道之微意也。孔子释文王利贞彖词而推原性命之蕴,子思谓天命之性,盖本于此。天以阴阳理气浑融凝合,神妙变化,是生人物,而各有所赋为性者。故木之性仁,火之性礼,金之性义,水之性智,土之性信。人得其全而兼备于万善,物得其偏而各举于一端。然而天地冲和之气,各随所得而有所合,此乾道所以遂于用而至于成,故曰利贞,而元亨之德于是有终矣。”

《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真德秀曰:“阴阳二气,流行于天地之间,来往循环,终古不息。是孰使之然哉?理也。理之与气,未尝相离,继继而出,莫非至善,在人则曰性焉。理无不善,性岂有不善哉?”

臣良胜曰:“道者,虚位也;性者,定名也。性不可易,道可名而上下者也。故子思谓率性方名之道,此言道则在受性之先矣。何者?阴阳,气也。二气交感,继以生育人物,无有不善,而以成全于人物者谓之性也。是阴阳初气,犹有清浊不齐,至于继善成性,则合于理,合理气谓之性,此阴阳所以为道也。”

《汤诰》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蔡沈曰:“天之降命,而具仁义礼智之理,无所偏倚,所谓衷也;人之禀受,而得仁义礼智之理,所谓性也。”

臣良胜曰:“帝王言性,自成汤始,且当伐夏归亳之时,诞告天下,与之更始,即及于此。此成汤所以作民君师之首务,臣所以托始之微意也。曰降衷,言其中也;曰若有,言其顺也。惟其本然之中,是以自然而顺也。使其有所偏倚,必待矫揉造作,求合于中,则非性矣。然不特曰性,而曰恒性。上帝降于下民者,一而已,不以圣丰,不以愚啬,不以古有,不以今无。惟圣人为民物之主,而尽君师之职,则下民各遂其性矣。所谓代天而理物也,故曰克绥厥猷惟后。”

《烝民》之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朱熹曰:“天生众民,有是物必有是则,自百骸九窍而达之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无非物也,而莫不有法焉,如视之明、听之聪、貌之恭、言之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之类是也,是乃民所执之常性,故其性无不好此美德者。”

真德秀曰:“则者,准则之谓,一定而不可易者也。古人谓规矩、准绳、权衡为五则,以其方圆、平直、轻重皆天然一定之法故也。”

臣良胜曰:“理存乎内而为性,欲感乎外而为情,情之善者,性之善也。今夫执途之人而誉之曰君子,虽其所怨怒,有喜色焉,由其性中有君子之则也;执途之人而毁之曰小人,虽其所亲爱,有怒色焉,由其性中无小人之则也。以烝民之性无不好德若此,则圣人在天子之位,秉性至善,大有异乎凡民者,其好德之情当何如哉?”

《荡》之诗曰:“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朱熹曰:“荡荡之上帝,其命乃多辟,何哉?盖天生众民,其命多不可信者,盖其禀命之初,无有不善,而少能以善道自终,是以致此大乱,使天命亦罔克终,疾威而多僻也。”

臣良胜曰:“天之生人,其初未尝有僻,命人之初生,其性未尝有僻,民故天之于天下,未尝不欲大治而无乱也。惟人不克终,而失其受性之本,遂使天不克终,亦失其生人之本,故世有辟民,天有辟命,而大乱极矣。夫以烝民而好德者,由天之降衷也;其鲜终者,亦天之辟命也。虽然,岂上帝真有辟命哉?罹乱之人,疾呼而诉,归咎于天尔。此诗本以忧厉王而作,则致西周之乱者,君也,委罪于民而诉于天,忠厚之意如此。”

《春秋传》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

臣良胜曰:“天下之至善者,中而已矣。以民生而受天地之中,此性之所以善也。中之所以善者,无偏倚也。一有偏倚,若贤智之过,愚不肖之不及,皆非中也,亦非能也。故凡取祸在愚不肖,固其所也;在贤智,亦多有之。屈原之忠,贾谊之达,婴祸非浅,言足饰非,知足拒谏者,亦岂享天下之福哉?必若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皋陶、稷契、伊傅、周召之为臣,动罔弗中,是谓能者养之以福,刘子谓动作威仪为能者,就成子受脤不敬,出言非其至也。”

《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之,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刘敞曰:“人生而静,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天命之性也;感于物而动,则性发而为情也。人心虚灵知觉,事至物来,则必知之,而好恶形焉。好善而恶恶,则道心之知觉,原于义理者也;好恶无节于内,而知诱于外,则是道心昧而不能为主宰,人心危而物交物,则引之矣。不能反躬以思其理之是非,则人欲炽而天理灭矣。况以无穷之好恶,而接乎无穷之物,则心为物役,违禽兽不远矣。”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朱熹曰:“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善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无(此处可补充 “恶” 字,原句应为 “习于恶则恶”,使语义完整)则恶,于是始相远尔。”

程颢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

臣良胜曰:“从古言性,皆自其至善者言,善则一而已矣。至孔子乃言相近之性,近则犹有间也。盖世有治乱,人有圣狂,赋理虽善,而受气之清浊、厚薄万有不齐,不相同而相近,至习而有善恶之分,乃相远尔。是非性之远也,习之远也。盖天之生人,理气浑融,故气以成形,理以寓形,二者不能相离,固不可言性纯于理而善,亦不可言气质之性有善恶也。故臣谓孔子言性,妙于近之一字,朱熹释注,妙于兼之一字。”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朱熹曰:“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词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

臣良胜曰:“圣人教人,无非欲其入于善也。所谓善者,即性与天道之理也。而子贡乃谓不可得而闻者,性命之原,精微之蕴,非惟学者之所难悟,亦教者之所难言,故夫子罕言仁,而颜子亚圣,止于问仁。仁虽统乎万善,犹性之一体,然则性岂可以易言哉?其后,佛氏以即心见性为教,始有易言之者,末学下流,往往便谈性命道德,以为饰泽之资,殊失孔门授受难言之意。”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朱熹曰:“性者,人所禀于天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人与尧舜初无少异,但众人汩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尔。”

程颐曰:“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即无往而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故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

臣良胜曰:“孔子言性,则兼气质,故曰相近。孟子学孔子者也,而言性一本于理,故曰性善。孟子岂异于孔子者哉?盖有所矫而言也。战国之时,邪说横流,为我害仁,兼爱害义。若告子杞柳、湍水之喻,公都子有性善性不善之问,皆将凿性分而坏心术矣。故孟子推本言之,必曰性善,且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见圣人可学而至此,圣贤救世之心也。若其论性,孔子之言无遗蕴矣。夫人之生也,气尝先理,如人有心,是气也,心之虚灵知觉乃其理也。理无不善,遇气之清而厚者,斯善矣;若浊而薄者,理亦为之少损。故生人亿兆,而卒为圣者不一二,为贤者不十百也。若果尽归于习,则颜曾所习岂有不善?欲至夫子之圣,亦且甚难。汤武反之,视之尧舜性之,终为有间。要之,气质所拘,自有分限,至于善恶相去之远,则由于习,而理大异矣。譬之泉水,是理,若出自石窦,流于石涧,到底清澈;若出自泥沙,流经污潦,虽云是泉,而渣滓秽浊,并其本性而失之。故曰:合理与气,有性之名也。然谓人皆可为尧舜,则必然者。尧舜者,圣之至也。圣有全体之圣,有具体之圣,有一节之圣,如夷之清、惠之和也,可以圣言。有人于此,或笃一行,或善一事,已到至处,便使圣如尧舜,不过如己所能,是即所以为尧舜也。故虽圉厮仆养之役,若百里奚之饭牛而牛肥,推之为孔子之畜蕃息者,只是一理。孟子岂大言欺世者哉?”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张载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理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臣良胜曰:“孟子尝言人可为尧舜,是人性与圣为一,此则言人性与天为一,顾人之自尽其心何如尔。天者,理而已矣。人心具而为性者,即此天之理也,是吾性中自有天也,何他求哉?故尽吾心以知性之理,不至于差缪,所以知天也;存吾心以养性之理,不至于消亡,所以事天也;持之终身,一息尚存,此志未懈,则与天之悠久无疆者吻合无间,将有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天之命自我而立矣。故曰:圣人之心与天为一。人君所以法天而立道,求之性分,有余师矣。”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臣良胜曰:“孟子善言性者,此则教天下之人言性也。性蕴于心,非有形迹可指而言,但因其发见已然之迹,而推原其流行自然之运,则言性而指掌矣。若言性中有仁也,则自见孺子入井而形恻隐之端言之,推之而立爱惟亲,又推之而亲亲而仁民而爱物,皆自然及之,而无所矫拂,则性之仁无余言矣。言义礼智信之性,放此。”

周敦颐曰:“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

朱熹曰:“此性便是言气质之性。四者之中,去却刚恶、柔恶,却于刚柔二善中择中而主焉。”

又曰:“性只是理,然无那天气地质,则此理没安顿处。但得气之清,则不蔽锢,此理顺发出来;蔽锢少者,发出来天理胜;蔽锢多者,则私欲胜,便见得本原之性无有不善,只被气质来昏浊,则隔了,学以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矣。故说性须兼气质方备。”

程颢《定性书》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朱熹曰:“定性者,存养之功至而得性之本然也。性定则动静如一,而内外无间矣。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以其定乎?君子之学,亦以求定而已矣。”

臣良胜曰:“由周子之言,则有契于孔子相近之旨;由程子之言,则有发于孟子性善之蕴。”

右衍正性之原

荀况曰:“人性恶,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不学而能者,其性善也。”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察乎伪之情也。”

苏轼曰:“昔者尝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其父杀人,报雠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臣良胜曰:“君子之立言也,发于先而有光,示诸后而无弊,是以不朽。善之不朽,恶亦宜然。孟子之言性善,善之不朽者也;荀子之言性恶,恶之不朽者也。由荀之恶,废孟之善,积祸至李斯而发于秦焚书坑儒,割裂封建,破坏井田,举万古圣贤成法而尽变之,视桀纣之暴政为甚,此其背于孔子孰大于是?韩愈氏乃曰:‘考其词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至苏轼之论出,而后学者之议始定。呜呼,立言难矣,知言岂易乎哉?”

扬雄曰:“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韩愈曰:“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雄之言性曰:‘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羊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家;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习非不善者也,而卒为奸;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者也,而卒为圣人。之性果善恶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苏轼曰:“善恶者,性之所能知,而非性之所能有者也。且夫言性者,安以其善恶为哉?虽然,扬雄之论则固已近之,其所以为异者,雄其不知性之不能有夫善恶,而以为善恶皆出乎性也。”

臣良胜曰:“从古圣贤为教为学,只是理会此性,至于文字,又其末也。于其末者致力,而惑焉,足以害性,不足谓之文矣,而何以为学为教云哉?自荀况言性恶,以坏孟子性善之说,至扬雄而少变之,曰:‘善恶混。’盖将处荀孟之间,而自附于孔子相近之意,殊不知理本一致,但涉于气则略有差等,而皆善也。若以为一善一恶,则固相远矣。昔人谓著书之误甚于方书杀人,况之误远,故祸及于一世;雄误少减,祸亦及于一身。且人之有身,是以有性,既不知性,何以有身?故身有出处之大节,而雄不知也;身有死生之大数,而雄不知也;失身事莽,著论美新,一闻收捕之命,遂投阁以死,是以出处死生之际,庸人俗士之所不为,又何言性以累圣贤之教之学哉?或者曰:‘雄亦因已之迹而疑其性,将谓天下之人犹已也。’司马光谓其潜心于道之极致,故其所得为多,欲推尊于孟子之上,至朱熹正史,则直书曰:‘莽大夫扬雄死。’噫,雄之性果善恶混者哉?”

韩愈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者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

苏轼曰:“孔子之所谓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与下愚不移者,是论其才也,而至于言性,未尝断其善恶,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已。韩愈之说,则又有甚者,杂性以为情,合才以为性,是故其论终莫能通,又欲以书传之所闻,一人之事迹,而折夫三子之论,区区乎以后稷之岐嶷、文王之不勤、瞽鲧朱均之迹而明之。圣人之论性也,将以尽万物之理,与众人之共知者,以析天下之疑,而愈欲以一人之才定天下之性,且其言曰:‘今日言性者,皆杂乎佛老。’愈之学说以为性之无与乎情,而喜怒哀乐皆非性者,是愈流入于佛老而不自知也。”

苏轼曰:“性之于人也,可得而知之,不可得而言也。遇物而后形,应物而后动,方其无物也,性也;及其有物,则物之报也。惟其与物相遇,而物不能夺,则行其所安,而废其所不安,则谓之善;与物相遇,而物夺之,则置其所可,而从其所不可,则谓之恶。皆非性也,性之所有事也。”

臣良胜曰:“甚哉,文人之相忌也!忌则将申其说以相胜,夫既有胜人之心,已失其性矣。其所谓言心之声也,又安足以明性哉?自孟子发善性善之论,程子谓其大有功于世,扩前圣所未发者。荀况则反而言之,曰:‘恶。’扬雄则合而言之,曰:‘混。’韩愈则包举而专之,曰:‘三品。’其上则孟之善也,其下则荀之恶也,其中之可上下者,则扬之善恶混也。善恶之别至韩已悉,而无以加,苏轼则欲一举而弃之,曰:‘性中无善恶,遇物所感而应之为善恶尔。’若果性中无物,遇物所感能应而不能夺者,果何物也?以尧之性所遇,不能无恶物;以桀之性所遇,不能无善物。然而善恶之相违者,岂中无物以主之哉?以是言性,亦老氏之无也,佛氏之空也。轼谓韩愈流入佛老而不自知,臣谓苏轼讥愈而适自状也。”

右衍论性之弊

《中庸衍义》卷一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