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特殊表情
——回想、默想、恶劣情绪、愠怒、决心
我以为,上面所举出的一切原因,不论是综合的或者各个分离的,都以多少不同的程度在对各种情况起有作用;这绝不是不可能的。结果就应当形成一种牢固确立的、说不定现在已经成为遗传的习惯,就是:在开始和正在进行任何一种紧张的长期努力或者任何一种细致的操作时候,就把嘴紧紧闭住。根据联合原理,当我们的头脑一定要采取任何特定的动作或者任何行为的路线时候,甚至是在使用任何身体上的努力以前,或者在简直连这种努力也用不到的时候,也都会发生出一种朝向这同样的习惯的强烈倾向。因此,嘴的习惯性的紧紧闭住的动作,就应当成为表明性格上的决断的特征;而决断则又容易转变成为顽固。
猩猩常玩的游戏:①反复嚼面包屑;②头上带上胶圈;③用牙咬住某些长条状的东西。
皱眉动作——在努力时候或者在感受到某种困难事情或不愉快事情时候所发生的回想(考虑)——出神的默想——恶劣情绪——阴郁——顽固——愠怒和撅嘴巴——决心和决断——嘴的紧闭
皱眉肌由于本身收缩而使双眉下降,挤在一起,同时在前额上产生纵直的沟纹;这种情形就是皱眉(蹙额)。贝尔爵士错误地认为皱眉肌是人类所特有的肌肉,因此就把它看做是“人的面部的最显著的肌肉。它用强大力量把双眉皱紧在一起,这就无意识地而且不可抗拒地传达出心中所抱有的思想来”。还有,在另一处地方,他写道:“在双眉被皱紧在一起的时候,精神力量就明显地出现,因此在这里,思想和情绪就会去和真正动物的野蛮的、残酷的大怒混合起来”。[1]在这些说法里虽然合有很多真实情形,但是很难包括全部真理。杜庆博士曾经把皱眉肌叫做回想用的肌肉(muscle of reflection);[2]可是,这个名称如果不加以某些限制,那就不能被认为是十分正确的。
一个人可以陷进到最深刻的思索里去;而且在他的思考路线上还没有遇到一些障碍以前,或者在某种妨害还没有打断他的思索以前,他的双眉仍旧是平滑不皱的;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就出现皱眉,好像有一个阴影笼罩在他的眉毛上面。一个饿得半死的人会紧张地想着怎样去获得食物;可是,除非是他在思索方面或者行动方面遇到某种困难,或者在取得食物时候发现它是不能进口的,他就不至于会皱起眉来。我已经注意到,差不多每个人在一辨别出他所吃的东西的滋味奇特或者恶劣的时候,就立刻皱起眉来。我曾经在没有预先说明自己的目的时候,去请求几个人专心倾听一种很平和的叩击声,他们都已经对这种声音的性质和来源知道得十分清楚,因此在听到它以后一个人没有皱眉;可是,还有一个也参加到我们这里来,却没有理解到我们大家在十分静寂里干些什么事情,因此在请他倾听的时候,他就大皱起眉毛来,不过还没有发生恶劣情绪,并且说道,他至少是不能够理解到我们大家想要他干什么事情。皮德利特博士曾经发表过他对同样情形的意见,[3]并且补充说:口吃的人通常在讲话的时候皱眉;一个人甚至在干一件细小的事情的时候,例如在穿长筒皮靴而发现它太紧窄的时候,也要皱起眉来。有些人变成了习惯性的皱眉者,因此单单讲话用力,就差不多时常引起他们的双眉收缩起来。
一切种族的人在思想上发生任何疑难的时候,就会皱眉;这是我根据那些回答我寄给他们的询问信的人的话来断定的;可是,我的询问信写得不好,把出神的默想和困恼的回想这两种情绪混杂起来了。可是,澳大利亚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南非洲的卡弗尔人在感到困恼的时候,确实是皱眉的。多勃利茨霍费尔(Dobritzhoffer)指出说,南美洲的瓜拉尼人(Guaranies)在同样情形下也把双眉皱紧。[4]
根据这些考察到的情形,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皱眉这种表情,无论怎样深刻,也绝不是简单回想的表情,或者无论怎样细致,也绝不是注意的表情,而是一种在思考路线上或者在动作上遇到某种困难或者不愉快的事情时候出现的表情。可是,深刻的回想很难长久不发生什么困难而顺利进行下去,所以通常就同时有皱眉出现。因此,据贝尔爵士所说,皱眉通常使面容显出一种具有智慧能</a>力的外表来。可是,为了要产生出这种效果来,就必须使双眼清楚地张开和凝</a>视不动,或者也可以像深刻的思考时候所经常发生的情形那样,双眼向下。如果同时出现另一些情形,例如有恶劣情绪或者容易生气的人、带有黯淡的眼睛和下垂的下颚而显露出长期受苦的人、辨别出自己的食物的滋味恶劣的人、或者发现自己难以做到某种琐细动作(如用线穿针)的人,所发生的皱眉情形,那么这种在回想方面所发生的面容就会因此遭到破坏。在这些情形里,虽然时常可以看到皱眉,但是同时还出现另外的表情,因此这就使容貌显现不出一种具有智慧能力或者深刻思考的外表来。
现在我们可以来考察,为什么无论在思考方面或者在动作方面所发生的某种困难或者不愉快的事情在被感受到的时候,就会由皱眉表达出来。也像自然科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这种考察方法同样适用于探查一种器官在胚胎学上的发育情形,以便充分理解到这种器官的构造,所以在表情动作的研究方面最好也尽可能遵从这同样的计划。我们在婴孩初生几天里所看到的最早的、几乎是唯一的表情(这种表情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时常出现),就是他在发生尖叫动作时候的表情;在婴孩初生时候或者稍后的时候,由于各种悲痛的或者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就是由于饥饿、苦痛、愤怒、嫉妒,恐惧等,而刺激起尖叫来。在发生这一类感觉和情绪的时候,眼睛周围的肌肉强烈收缩;我以为,这也大体上说明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时期里的皱眉动作时常发生的原因。我多次观察了自己的婴孩,从他们出生大约一星期时候观察到两三个月,并且发现,在一阵尖叫逐渐到来的时候,最初的征象就是皱眉肌的收缩,这就产生出轻微的皱眉来,接着很快发生眼睛周围的其他肌肉的收缩。根据我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的记录,在婴孩不舒服或者不健康的时候,可以看到有小皱眉不断像阴影似的通过他的面部;在这些小皱眉出现以后,通常迟早发生一阵哭喊,但并不是常常这样。例如,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观察过一个出生7~8个星期间的婴孩;他在吮吸到一些变冷的牛奶时候,就会因此不愉快,而且在整个时间里总是保持着固定的小皱眉。这种情形还绝不会发展到真正哭喊发作的地步,不过偶而也可以观察到各个很接近于它的阶段。
因为婴孩在无数世代里每当哭喊或者尖叫的发作要开始到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皱眉的习惯,所以这种习惯已经开始和某种悲痛或者不愉快的事情的最初感觉牢固地联合起来。因此,在类似的情况下,皱眉的习惯在成年期间里仍旧时常会重现出来,不过绝不会再发展到哭喊发作的地步。尖叫或者哭泣在我们的生活初期就已经被有意识地抑制,而皱眉则在任何的年龄里都很难被抑制住。有一件大概也值得使人注意的事情,就是:对于很会哭泣的小孩,任何一件使他们心中烦恼的事情,或者任何一件只是会引起其他大多数小孩皱一下眉的事情,都容易使他们哭泣起来。同样地,对于有几类精神病患者,任何一种精神上的努力,不管怎样的轻微,甚至使一个习惯性皱眉的人也只不过略微皱一下眉,都会引起他们发生抑制不住的哭泣。眉毛在最初感受到某种悲痛事情而收缩的习惯,虽然在婴孩时期已经被获得,但是也一定会在我们的其余生活期间里保存下去;而很多其他在幼年时代获得的联合性习惯,也一定会被人类和比较低等的动物永远保存下去;所以前面这种情形并不比后面的情形更加使人惊奇。例如,成年的猫在感到温暖和舒适的时候,就会时常再现出那种轮流伸出自己的张开足趾的前腿的习惯来;它们在吮吸母猫的乳时候为了一定的目的而采取过这种习惯。
每次在心中专门想着任何一个问题而对它的解决方面发生某种困难的时候,大概会有另一种特殊的原因来加强皱眉的习惯。视觉是一切感觉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在人类的原始时代里,大家一定为了要猎取到猎物和逃避危险,而对着远处的物体作最专心的注意。我还记得,以前我在南美洲的那些有印 年幼的儿童用撅嘴巴来表示愠怒;这种动作有时也被叫做“尖起嘴来”(making a snout)。[12]在嘴角被下压得很厉害时候,下唇就略微翻出和突出;这种动作也被叫做撅嘴巴。可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撅嘴巴,就是使双唇像管子</a>形状一样尖起;如果鼻子较短,那么双唇一直可以突出到鼻端的部位。通常皱眉也随着撅嘴巴一起产生;有时还同时发出“布”(boo)和“唬”(whoo)的声音来。这种表情是引人注意的;而且根据我所知道的说来,它差不多是唯一在儿童时代表现得比在成年时代更加明显得多的表情。可是,一切人种的成年人在大怒的影响下都有几分突出双唇的倾向。有些小孩在害羞的时候,也撅起嘴巴来;在这时候,就很难再把它叫做愠怒了。
我曾经对几个大家庭进行了调查工作;根据这些调查可以知道,好像在欧洲的儿童当中,撅嘴巴的情形并不十分普遍;可是,这种表情流行在世界各地,而且也一定是在最不开化的种族里是普遍而非常显著的,因为它曾经引起很多观察者的注意力,在澳大利亚的8个不同地区里,曾经观察了这种表情;有一个通信者告诉我说,那里的小孩的双唇在这种情形下突出得很厉害。有两个观察者曾经看到印度小孩撅嘴巴;有三个观察者看到南美洲的卡弗尔人和芬哥人的小孩撅嘴巴;还有两个观察者看到北美洲的印 还有一个也绝不是不合常理的事实,就是:野蛮人的小孩在愠怒时候,一定要比文明的欧洲人的小孩,表现出更加强烈的突出双唇的倾向来,因为野蛮状况的本质显然就在于原始状况的继续保存;这种说法甚至有时对身体的特征方面也很适用。[14]可能有人来反驳这种关于撅嘴巴的起源的见解说,类人猿在吃惊的时候,甚至在略微愉快的时候,也把双唇向外突出,而在人类方面,则一般只有在发生愠怒的心绪时候,方才出现这种表情。可是,在后面的一章里,我们将会看到,从各种不同的种族的人方面看来,有时惊奇也会引起双唇略微突出,不过大惊奇或者吃惊则普通用大张开嘴的动作来表示。因为我们在微笑或者声笑的时候,要把嘴向后牵伸,所以如果我们的很早的祖先确实是用双唇突出来表示愉快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在愉快的时候,已经丧失了采取这种表情的任何倾向了。
在这里也可以来注意一下儿童在愠怒时候所做出的一种小姿态,就是他们的“耸一个冷肩”(showing a cold shoulder)。我以为,这种动作是和同时耸起双肩的动作的意义不相同的。有一个生气的小孩,坐在父亲(或者母亲)的膝上,先把靠父亲的一个肩膀耸起,于是又突然把它向下急牵,好像受到抚爱的样子,后来又用它向后一推,好像要推开触犯他的人似的。我曾经看到一个小孩,站立在离开任何人稍远的地点,就清楚地用耸起一个肩膀来表示这种感情,同时使肩膀略微向后移动,于是再把整个身体转过去。
决断或者决心——嘴牢牢闭紧的动作,使面部显出一种决心或者决断的表情的倾向。大概有决心的人从来没有把嘴张大的习惯。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下颚又小又弱,好像在表明出他的嘴并不经常紧闭,那么这种情形也就通常会使人认为是性格软弱的特征。无论在身体或者精神方面,任何一种长期的努力都需要有事前的决心;如果可以证明说,在肌肉系统作着很大的连续的努力以前或者正在作着这种努力的期间里,嘴通常是牢牢地闭紧的,那么依照联合性习惯的原理,每当采取任何一种坚强的决定的时候,嘴差不多一定要随着闭紧。有几个观察者就曾经注意到,一个人在开始作出任何一种激烈的肌肉上的努力时候,总是先吸进空气使肺部扩大起来,于是靠了胸部肌肉的强烈收缩而压缩它;这就必须把嘴紧闭,才能达到这个效果。不但这样,当这个人不得不吸气的时候,他仍旧会马上把自己的胸部尽量扩大起来。
为了说明这一类动作,曾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来。贝尔爵士肯定说,[15]胸部被空气所扩大,并且在这些情形下,为了要那些附着在胸部的肌肉获得坚强的支持,所以仍旧保持着扩大状态。因此,据贝尔所说,在两个人要作决死的格斗时候,就有一种可怕的沉默笼罩着他们。而只有沉重的压抑的呼吸才在破坏着这种沉默。这种沉默的出现原因,就在于:在发出任何声音的时候,就要排出空气,因而会减弱双臂的肌肉的支持力。如果这种格斗在黑暗里进行,而我们听闻到一声叫喊,那么马上就可以知道,当中有一个人因为失望而投降了。
格拉希奥莱认为,[16]如果一个人不得不用尽全力去和另一个人进行格斗,或者不得不支持起很重的物体,或者必须长期保持同样紧张用力的姿态,那么他就必须先作出一次深长的吸气,然后再停止呼吸;可是,格拉希奥莱以为,贝尔爵士的说明是错误的。他肯定说,呼吸停止,会使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我以为,这种说法是确实无疑的;格拉希奥莱还举出几个从比较低等的动物的身体构造方面得来的有趣证据,来表明出:一方面,一种受到阻碍的血液循环对于延长的肌肉努力方面是必需的;另一方面,一种加速的血液循环则对于迅速的动作方面是必需的。[77]根据这个见解,我们在开始作任何一种很大的努力时候,就要把嘴闭住和停止呼吸,以便阻止血液循环。格拉希奥莱在总结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时候说道:“C''est là vraie théorie de l''effort continu”[17];可是,我不知道其他的生理学家对这个理论赞成到什么程度。
皮德利特博士根据下面的理论来说明嘴在紧张的肌肉努力时候的紧闭情形,[18]就是:在作任何一种特殊的努力时候,除了那些必须采取行动的肌肉以外,其他的肌肉也会受到意志的影响;因此,呼吸方面的和嘴部的肌肉,由于习惯上经常被使用,自然也就应当特别容易受到这种影响。我以为,他的这个见解大概也有几分真实,因为我们在作极紧张的努力时候,时常会咬紧牙关;这时候虽然用不到去阻止呼气,但是胸部的肌肉则被强烈收缩起来。
最后,如果一个人不得不完成某种精细的困难的操作,而且不需要作任何的紧张用力,那么他通常仍旧要把嘴闭紧,并且暂时停止一下呼吸;可是,他所以要采取这样的动作,就为了要使胸部的动作不至于来打扰双臂的行动。例如,可以看到,一个人在用钱穿针的时候,就把双唇紧闭,而且有时停止呼吸,或者尽可能平静地呼吸。前面曾经讲到,当幼年的生病的黑猩猩在用手指关节捺死苍蝇的方法来自得其乐的时候,因为苍蝇在窗玻璃上面嗡嗡地飞着,所以它也屏息着呼吸去干这件事情。任何一种动作,即使它是细小的动作,如果是困难的话,那么也就需要作几分事先的决心。
我以为,上面所举出的一切原因,不论是综合的或者各个分离的,都以多少不同的程度在对各种情况起有作用;这绝不是不可能的。结果就应当形成一种牢固确立的、说不定现在已经成为遗传的习惯,就是:在开始和正在进行任何一种紧张的长期努力或者任何一种细致的操作时候,就把嘴紧紧闭住。根据联合原理,当我们的头脑一定要采取任何特定的动作或者任何行为的路线时候,甚至是在使用任何身体上的努力以前,或者在简直连这种努力也用不到的时候,也都会发生出一种朝向这同样的习惯的强烈倾向。因此,嘴的习惯性的紧紧闭住的动作,就应当成为表明性格上的决断的特征;而决断则又容易转变成为顽固。
[1] 贝尔:《表情的解剖学》, [15] 贝尔:《表情的解剖学》,第190页。
[16] 格拉希奥莱:《人相学》,第118—121页。
[17] “这也是连续不断的努力的真正理论”——译者注
[18] 皮德利特:《表情和人相学》,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