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是俄罗斯最后一个古典作家、诗人,193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他于俄历1870年10月10日(公历22日)生于沃龙涅什省叶列茨县的一个古老的败落的贵族家庭。全家都热爱文学,无限崇拜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等俄罗斯作家,同时他们也带有这一社会阶层的偏见,喜欢回忆往昔的繁荣年代。作家自幼年时期起就住在奥勒尔省祖传的布特尔基村的庄园里,生活在“花、草、庄稼的海洋里”“田野的寂静中”。作家幼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创作生涯有着深刻的影响。1881年蒲宁进入了叶列茨县立中学,但因家境困难,读到四年级就中途辍学,在长兄尤利的指导下继续学业。尤利是民意党人,曾被流放。1889年蒲宁不得不离开败落不堪的家园外出谋生。他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给许多家报刊(《奥勒尔消息报》《基辅人报》《波尔塔瓦新闻》等)做过按日计酬的临时采访员,从1887年开始给报刊写诗,当时他年仅十七岁。1891年,他的 精练、严谨的结构,花团锦簇的独特的语言能力,对人物心理的塑造,形成了蒲宁小说独特的风格。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和苏联开始注意对他的研究,曾一度形成了“蒲宁热”。苏联于1956年出版了他的五卷集,1966年又出版了他的九卷集。中国读者对蒲宁是生疏的。1979年《外国文艺》杂志介绍了六篇他的晚期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1980年我在外地开会,遇见了冯牧同志,他鼓励我介绍几篇蒲宁的作品。我把五卷本的选集通读了一遍之后,从风格上选了他的两个中篇和十个短篇。其中九篇属于得奖作品,三篇则是晚期的优秀之作。中篇《故园》原名《苏霍多尔》,意为“旱峪”,记得鲁迅</a>先生在提到蒲宁时,曾将这篇作品译为《故园》,我觉得比音译好。这是他具有挽歌情调的代表作。他在写一个庄园的败落过程时,是通过一个农奴的悲惨命运展开的,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对农奴制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对农奴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赞美,短短五万字,写得惊心动魄。中篇《米嘉的爱情》是对一个青年的心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堪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媲美;《档案》描写的是一个公务员的一生,短短几千字,使人觉得仿佛是出自果戈理之笔;其他有关生活和爱情的短篇则继承了屠格涅夫的传统。现在介绍给读者,供大家研究、分析、判断,希望抛弃那些不健康的东西,而能从中取得有益的营养。
我第一次翻译蒲宁的作品,加以时间短促,自知译文颇多不理想之处,请读者和我的朋友们指正。
在翻译过程中,参看了戴骢同志在《外国文艺》上发表的译文,得到李致同志和我的年轻友人的帮助,特此致谢。
本书的全部注释都是译者加的。
译者
1981年3月15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