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二十一章 宋代及其改革问题_中华帝国史

作者:格鲁塞 字数:2673 更新:2025-01-10 14:47:21

长久以来,中国人一直带着景仰之心追忆大宋王朝。它并没有再现汉唐对亚洲的征服,相反,它甚至无法将鞑靼人从那些他们依然占据的中原领土上赶走。而且,在朝代后半期,它被迫放弃了中原北方的全部领土。不过,中国文士从来不曾将军事威力与文化成就相提并论。他们的古典性情,以及对军人或许抱有的一定阶级嫉妒,导致这些人站在哲学立场上,系统化地蔑视一切尚武政策;当他们的反军国主义理论导致了外敌入侵之时,文士们就用无力的抗争与迟来的爱国主义来抵制战胜方的军队。《资治通鉴</a>》——这是一部通史,或许由宋代文人中最为优秀的代表所编纂——正是这种观点的代表。而且,宋代因其对古典文化、哲学思考、学识、考古与业余艺术爱好的推崇,也就不可避免地赢得了文士们的赞赏。

宋代没有追随汉唐的辉煌足迹,这并不是其创始人的过错。大宋开国之君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同情心的伟人之一。在当上皇帝之前,他是一位在前朝服役的将军。皇帝刚刚去世,留下一个七岁孩子做其继承人。与此同时,一场战争即将打响,对抗的正是令人畏惧的契丹。赵匡胤以非凡的勇气指挥着这场战争。军方认为,让一位强人来掌权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强迫其统帅付诸行动。一天早上,刚刚拂晓,士兵们包围了赵匡胤的营帐。后者从惊吓中醒来,发现自己被其军官所包围。这些人提剑在手,宣称要拥戴主将做皇帝。在赵匡胤还没有来得及答复之时,军官们就给他披上了皇帝的黄袍,将他扛在肩膀上,并抬上战马。这些人把赵匡胤带到军队中间,士兵们高声叫嚷着欢呼他,并排成整齐的队列,朝着都城方向前进。不过,在马上待了几分钟之后,赵匡胤下令停下来,并向士兵宣讲道:“汝等贪富贵立我,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所有的军官都翻身下马,高喊说他们愿意服从他。“既然这样,”赵匡胤说,“那就听好。太后、主上,我北面事者,不得惊犯;公卿,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市府库,不得侵掠。用命,有重赏;违,不汝贳也。”所有人均发誓遵守这些命令,军队也重新井然有序地向前行军。 正是这些文学上的变革,而不是其经济创新,让王安石受到了大部分官员的激烈反对。对保守的儒家学士来说,此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儒家经典做出的新解释,就是一种悖理逆天的行为。王安石的所有改革措施都受到嘲笑,之后,关于这一时期的记录,读起来就像一则声讨他的长篇檄文。事实上,既然历史是由那些战胜王安石的反对派所书写的,想得出公正见解相当困难。不过,王安石的土地改革,似乎确实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成本。根据他的证言,只要其改革继续发挥作用,“稻米将变得和水一样廉价”。他的一首诗作(像那个时代所有的儒家文士一样,王安石也是个诗人)真挚感人,并显示出了一种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感,而正是这种情感激励他采取多项经济措施:

婚丧孰不供,贷钱免尔萦。

耕收孰不给,倾粟助之生。

物赢我收之,物窘出使营。

后世不务此,区区挫兼并。

然而,这些改革也许执行得过于严厉,导致了一种更为可怕的抵触情绪,这是因为,反抗采取了消极方式。政府实施的产品储备,要求一个清廉的管理团队,但看起来,实际上管理机构远非没有腐败。即使播种季节贷给农民的款项,所产生的后果也违背了立法者的意愿。得到贷款的农民往往无法偿还,因此就会发现,他们自己的财产被当局没收了。保守派领袖、历史学家司马光,有了很好的机会,以这些理由来批评整个改革体系:“理论上,堂皇美妙,却华而不实;实践上,危害国家,无过于此。借谷物予百姓,他们遂消费之,再借谷物,他们遂卖之。因此他们不再有主动性,变得懒惰。”就这一点,王安石答复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针对王安石改革,最为严厉的抨击是:国家以二成利息发放青苗钱,相比私人贷款者五成的利率来说,无疑是相当温和的,但事实却是,农民由此背负了极为沉重的债务。如果收成根本就很糟糕,或者,根据司马光的预言,他们轻率地挥霍掉了贷给自己的款项,那么,到了偿付期,农民仅有的选择是:要么被没收家产,要么流亡他乡。危机越来越重。当穷人无法抗拒一笔资金突然降临的诱惑,地方官员则发现,让前者屈服是符合自己利益的,因为青苗钱的二成利益,构成了地方收入最丰厚的来源之一。如此一来,就促使行政当局动用一切可能的压力,来劝说农民背上债务。尽管王安石动机良好,青苗钱却采用了可憎的形式,成为向头脑简单或一贫如洗之农民强求的附加税。而改革派政府,也扮演起了大级别高利贷者的角色。根本上说,王安石被悬在了中间,一边是他的仁慈,以及渴望帮助人民的良好愿望,另一边,则是恢复国家财政的必要性。作为其对手的保守派,则不乏技巧地将王安石的青苗钱体系,与更温和但更可靠的“常平仓”制度做比较(我们已经解释过后者)。

公元1085年,神宗皇帝去世,其十五岁的儿子继位,由高太后摄政。这导致了改革派的失宠,权力回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手中。此后不久,(1086年)王安石去世,很快司马光也告别了人间。在保守派之中,司马光之后最为杰出的人物,就是诗人苏轼</a>(1037—1101年),通常被称为苏东坡</a>。他的影响力似乎一直是让人愉悦的。苏东坡非常了解普罗大众,也明白卑微小民的立场与真实渴望。他试图减少将君主与其臣民隔开的障碍,并打破朝廷危险的隔离状态。“善政时期,”他说,“最卑微的属民,应当自由地让皇帝明白自己的不幸。”不过,苏轼的率真很快就让他失宠。公元1093年,当摄政太后(她青睐保守派)去世时,哲宗皇帝重新起用了改革派。下一位统治者是徽宗(1100—1125年在位),我们很快就将讨论他的戏剧性命运。公元1106年,徽宗皇帝首先召回了保守派,接着在公元1112年,又再次对改革派予以信任。但从这时候开始,改革运动的命运或许已经成为次要问题,更重要的是两派政治家之间的个人冲突。无论如何,尽管有不少冲突,大宋王朝带给中原的和平,还是产生了若干有益的结果。公元845年的普查,显示有三千万左右的人口。而公元1083年的统计,表明人口已经接近九千万。这可能并不是因为中国北方——旧的中原——的任何大规模增长,它的人口已经相当稠密了;而是因为帝国南部——新的中原——开始达到了一个相当规模的人口密度。自从汉代以来,南方一直就得到了系统的开发。

而且,幸运的是,南方的拓殖在这时已经完成。徽宗皇帝的政策,引发了蛮族大规模入侵北方各省,将要让南方再度成为汉人独立的一个庇护之所。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