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世纪到前3世纪的古代中国,能够向西方的中世纪学者提供封建制度比较研究的素材。在上述时期的中国社会中,王室权力衰落所催生的制度,与10世纪的法国有几分相像。封建领地的分割持续了相近的时间,随后,与法国类似,一定数量的大诸侯引发了领土的重新整合。
春秋</a>战国进度图
我们无意列举出中国全部的封建诸侯国,但应当注意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国家的形成是出于地理原因。今天的中国各省,通常相当于好几个欧洲国家的大小;相应的,在历史长河的起起落落之中,它们与总是重复出现的永久性单元保持一致。(像后者所做的那样)这些大的地区性单元,在中国古代的诸侯国时期就已经很明显了。例如在西北,位于渭河河谷之中的今天之陕西省——这条河谷是从黄土中开辟出来的,它控制着河南平原——自从这段历史时期的开端就已确定了。我们已经看到,周朝的国君是如何从这些西部边陲出发去赢得王位的。他们曾经丢弃的边境之王角色,被其封臣秦伯承担起来了。后者在陕西开拓了一处地盘,并注定要有一番引人注目的事业。在山西省的黄土梯田上,另一个诸侯国建立起来了,这要归功于其高于中原的优越地理位置,这种优势使它能够成功地建立霸权并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在和平时期,绅士们也抱持着同样的理想。这些人的腰带上饰有玉佩,发出“清脆和谐之声”;他们来到国君的朝堂上,参加贵族射箭比赛。空气中弥漫着轻柔的乐曲,处处都有高雅的互相致意,整体气氛如同一场芭蕾舞剧。
这种忠诚于国君、公平对待敌手的侠士理念,这种对交战诚实的尊重,这种和平时期在“礼教”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贵礼貌准则,在中国人的精神</a>世界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从此产生了儒家学说的部分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