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庞培已死,其麾下军队已被消灭,但恺撒依然觉得没有完全统治整个罗马共和国。恺撒征战胜利的消息席卷罗马共和国统治下辽阔、偏远的地区时,虽然他的征战功绩被夸大了,但在偏远地区,他的影响力还是有所下降,因为人们一般很少担心距离自己很远的危险。恺撒待在埃及期间,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三个反对他的势力中心,分别是小亚细亚、阿非利加和西班牙。他势如破竹,将其一一拔除,向世界展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速度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也正是他备受世人瞩目之处。他首先去了小亚细亚,发动了一场宏大、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他以突如其来、出其不意的方式击败敌军。敌军还不知道他率军接近,就被打败了。正是在这场战役中,他写下了“Veni,vidi, vici”的铭文。英文译文为“I came, I saw,I conquered”(“我来,我见,我征服”),但英文的表达力度,失去了铭文本身的韵味。
同时,恺撒的财富和成功极大地巩固了他在罗马共和国的地位。罗马人的生活主要依赖于那些四处征战的英雄。这些英雄被派去管理行省,从那里带回巨额财富,支撑罗马共和国的运转。当然了,征服者越是成功,就越有资格获得公民的支持。恺撒不在罗马城时,还是当选为罗马共和国的独裁官,安东尼也成为骑士统领。安东尼就是恺撒死后和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有男女私情的那个人。实际上,在罗马共和国,恺撒战功赫赫,功勋卓著。他横渡亚得里亚海向罗马城进发时,就已经成为大家共同赞赏、热烈欢迎的对象。
然而,恺撒还是无法在罗马共和国安稳立足。因为在阿非利加,小加图正在率领着一支强大的军队抵抗他。小加图为人严厉、刚正不阿,一直是恺撒的宿敌。现在,他认为恺撒是共和国的篡位者和敌人,誓与恺撒决一死战。在西班牙,也有一支庞大的军队,由庞培的两个儿子领导。派系政治斗争与替父报仇的愿望融为一体,使他们与恺撒之间的战争更加惨痛、激烈。恺撒决定先赶赴阿非利加,解决小加图,再横渡地中海挺进西班牙。
然而,还未来得及出发,恺撒就遇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军中存在普遍不满,最后竟然演变成公开哗变。士兵们抱怨没有得到恺撒承诺的奖赏和荣誉。他们中有人想要官位,有人想要金钱,还有人想要土地。他们声称,恺撒曾承诺,战争结束后就会兑现所有承诺。毫无疑问,他们为自己取得的战功而欢欣鼓舞,为他们的将军在罗马共和国拥有的影响力和权势而陶醉。他们期望太高、要求太不合理了。他们的要求不可能实现。他们无论在战斗中曾获得将军们的任何赞赏,或者是在履行职责时受到群众的什么赞扬,但毕竟只是奴隶,还是最低贱的那种。
著名的 在庆祝战胜埃及的凯旋式中,游行队伍里有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一个妹妹。在庆祝战胜小亚细亚的凯旋式中,有一面旗帜,写着那句名言:“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游行队伍中还有很多画作。这些画作描绘了战争和其他引人瞩目的场景。当然了,凯旋庆典的日子,公民很兴奋,整个罗马城一片欢腾。周边其他地区的公民纷纷涌向罗马城,一睹凯旋式的壮观场面。恺撒的强大和荣耀光芒四射。
大象成了火炬手
凯旋式结束后,还举行了一系列精彩的公众娱乐活动。共有两万个台子供公民坐着观看各种各样的表演,其中包括戏剧、马术表演、角斗士角斗表演、角斗士与野兽的对抗表演、舞蹈、战车比赛,以及其他我们能想到的娱乐活动。这些娱乐活动的设计,特别符合那些在生活艺术方面有较高修养但生性冷酷的人的品位。
一些与当时娱乐活动有关的故事流传至今。它们记录的当时娱乐活动的规模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例如,有记录说台伯河河旁建有一个巨型盆地,足以容纳两只战船,每只战船上都有两千名桨手和一千名战斗人员。这些人全部是战俘,一队是亚细亚人,另一队是埃及人。一切准备就绪,他们被迫真正开战,以此娱乐岸上成群的观众。直到杀光大部分人,鲜血染红整片湖面,战斗才会结束。还有记录说整个罗马广场及附近主要角斗场所的大街上,都覆盖着丝绸般的遮阳布,以此来使观众免遭阳光的曝晒。城中还搭起数万顶营帐,容纳来自周边地区的观众。因为前来观看凯旋式的人太多,市内建筑无法满足这些人的住宿需求。
所有公开反对恺撒的声音消失殆尽。元老院甚至与公民竞争,竞相给予恺撒他们能给予的最大荣誉。罗马最高权力一直掌握在两个执政官之手。执政官每年由选举产生。罗马人不允许任何特殊化的存在,因此,执政官在任期结束后,就要卸去职位。然而,他们现在允许恺撒做了十年的执政官,并且宣布其是终身独裁官,还授予其“国父”的称号,将其出生的月份—七月,改名为“Julius”(尤利乌斯-恺撒的氏族名)。Julius一直沿用至今(英语单词July便来源于此)。罗马人还任命恺撒为整个罗马共和国军队的总指挥—拉丁语中的“IMPERATOR”,拥有至高无上的军权。
恺撒对自己的成就和荣耀及职务感到非常满意,对公民对自己的肯定感到非常满足,尽管有些为肯定他的功绩而举办的仪式规模并不大。公民把恺撒的雕像置于公共建筑内,游行时抬着,让它享受着众神般的待遇。他们还为恺撒单独定做了装饰华丽的椅子,放置在所有公共集会场所。恺撒坐在上面,聆听辩论或者观看庆典,就像坐在宝座上一样。实际上,他还掌握了任命官员的权力。所有这些表明,除了名号称谓,他其实已经拥有了君主的权力。
此时,恺撒开始为罗马共和国的发展制订改革计划。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罗马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托他之福,罗马人已经享受到了很多。罗马人靠征服世界生存—恺撒四处扩张,建立统治,通过获取其他行省和王国的税收和朝贡,积累了无比雄厚的财富。现在,征服大业已经完成,他将注意力转向罗马共和国的内部事务,改进管理体系,认真调查各项事务。
也译作儒略历。—译者注 16世纪,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修正并采用了新的历法。—原注 时至今日,恺撒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仍在欧洲完美运行,这项改革就是历法改革。当时,罗马人使用的按月来划分的历法和太阳的公转轨迹不能完美契合,以至于年复一年累积下来,时间相差甚多。原有历法下的冬天实际是太阳公转的夏天,原有历法下的夏天成了太阳公转下的冬天。这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例如,法律要求某月做什么事情,要在太阳公转的夏天完成,结果最后要求的这个月却是太阳公转的冬天,季节完全相反。恺撒采用了新历法,纠正了上面的问题。恺撒历 规定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第四年为三百六十六天,然后依此类推。他引入的历法时间与太阳公转时间十分契合,一直应用了十六个世纪。一千六百年后,人们发现一年中少了十一天,然后就进行了新的修正。 现在,三千年的时间才会累计出现一天的误差。这一历法是恺撒请希腊天文学家计算后改进的。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他推行了如上文所述的历法改进,为了纪念他,人们就把其中一个月叫July(七月)—原本这个月叫Quintilis。
恺撒还制订了许多宏伟计划。他在罗马城修建了许多公共建筑。这些公共建筑的规模和宏伟雄踞世界榜首。他收集大量书籍,修建图书馆。他制订了庞廷沼泽的排水计划。他通过管道为城市引入大量水源,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他开辟了一条由罗马城通往大海的新通道,并在入海口建造大型人工码头。他打算沿着亚平宁山脉修一条路,在科林斯地峡开凿一条运河。他还要规划其他大型工程,把罗马城打造成世界商贸中心。总之,他大脑里充满了宏伟的计划,正在想尽一切方法收集资源,实施这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