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
在6世纪接触佛教前,日本艺术沐浴了 1.《易经》 中国古籍,经夏、殷两代不断积累,由周文王完成,孔子作注,儒生认为这是《易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着重点在于:人是在天地冲突的中心点产生的,并由此演化出了天下大同哲学。另一方面,道家无视儒家的注释,重新解释了《易经》,其着重点在于冲破物质的桎梏,获得全身心的自由。这本古中国的《吠陀经》可以描绘为自然哲学而非创世记载。它涉及一切二元内在的统一性,天之四季与地之八脉的关系。总共包括四卷。
2.太公时代 太公是周朝第一位国王(推翻殷人的周武王)的大臣。作为封赏,他获得了齐国(山东)封地。
* * *
[1] 伏羲氏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2] 甔,相当于瓶。《列子</a>·汤问》:“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
[3] 秦火,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a>下令焚毁书籍、坑杀儒士,对中华文明危害甚大,史称“焚书</a>坑儒”。
[4] 鞍作止利,生卒年不详,飞鸟时代和尚。祖父司马达止是第一位把佛教带到日本的梁朝渡来人。他本人是苏我马子与圣德太子的老师,法隆寺释迦三尊与飞鸟寺飞鸟大佛是他的作品,有鲜明的北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