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格尔的“存在论的”经验概念
(经验)之所是的规定以这样的话开始: 。 (1) 所有的人都具有出自其本性之根据的爱好,将(一切它们所面对的东西)带到视觉中,以便当场拥有其外观。( [看见、知道]—— [看])(这句话以未被说出来甚至未被思考的东西为基础,即,人具有其本质是因为,当场将存在者把握为在场者。)人当面拥有在场者所遵循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种就是 (经验)。比如说,我们具有这样的知识,每次,如果某人得了这样或那样的病,当时就要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手段,那么这种事实情况的预先计划,即“如果……就……”就是一种 (经验)。其本质在于, ——掌握关于“如果这样……那么就那样……”的计划。对于 (经验)而言,其特点是,它仅仅停留在关于“如果这样……那么每次就那样……”这种实际状况的知识上。有经验的人眼里只有,情况 是这样的,但他看不出其来龙去脉,看不出情况为什么 像它所是的那样。 。凭经验的人眼中只看到其然,但看不到(那)所以然(对之缺乏眼力)。与之相反, (技艺)的特点则是着眼于真相而能看到所以然,它是 (知识、学问)——科学之本质。
(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科学”[ ]的本质从 [技艺]之本质中发展出来,与这个本质性事件[Ereignis]相应的——一种隐蔽的和必然的对应,还有另一个事件,即,在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端[从19世纪以来],近代科学之本质就是作为近代机械技术的本质形式而突出并确立的。)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 (经验)之所是的东西,对“如果……就……”(如果……那么……)实际情况的先行掌握,对于康德来说,还不 是“经验”,而是一种“知觉”(Wahrnehmung)。作为那种知识的例子,康德在“绪论”中举到这样的认知,即,每次,如果太阳晒,那么石头就热。只有当这种认知本质性地转变为知识:因为 太阳晒,所以石头热时,康德意义上的“经验”才存在。“太阳晒热了石头”这句话超出知觉,给出了一种关于感性可知觉的,而同时又是客观的,是对每个人都有效的事实情况的新知识,也就是说,关于一种因果关系的知识。康德说:“经验就是某种经验性的知识,即一种通过知觉来规定客体的知识。所以它是知觉的综合,综合本身不包含在知觉中,而是知觉之杂多地综合统一包含在意识中,那种[统一]构成了感官之客体 的知识,即经验(而不单纯是直观或感官的感觉)之本质性的东西”。(《纯粹理性批判》,Kr.d.r.V.,B218f.)康德理解为“经验”的东西,作为牛顿意义上的数学自然科学被实现了。
但黑格尔的“经验”概念既和亚里士多德的 (经验),也和康德的“经验”在本质上,或者可以说,无限地不同,而不仅仅是在随便某个什么方面不同。尽管康德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之处恰恰首先是把按照亚里士多德本质性地有别于 (经验)的东西,即关于 (因为、为何)的知识(康德所说的原因—结果—综合的表—象)理解为“经验”,然而,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在这一点上 仍然是一致的 ,那就是说,经验或 还是与直接日常通达的存在者相关。与此不同,黑格尔所称的“经验”,既不与日常可觉察的存在者相关,也不一般性地关涉存在者,同样也不是严格理解的人的仅仅表—象活动意义上的知识的那种“经验”。那么“经验”对于黑格尔来说是什么呢?就经验通常总会关涉“某物”而言,其“对象”是什么呢?
按照,互为存在 和本身自在存在 ,这两个环节都发生在我们所考察的知识本身之中,因而不需要携带我们的尺度,也不需要在考察时应用我们的 念头和想法:由于丢开这些东西,我们就能够按事物自在 和自为 的样子去考察它们。”(,所以 ,康德在上述段落讨论先验知识之本质时同样马上谈及一种“概念的体系”,对于黑格尔来说,先验的经验是新的对象之真理,绝对意识本身,而据此,统一作为系统的,必然同样也是绝对体系的那样一种统一。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指出:“真理存在于其中的真实形态,只可能是其科学的体系。”( “只是这种必然性,或者说,新的对象之生成 ——这种对象在意识不知道它是如何出现的情况下呈现给意识——是那种对于我们来说仿佛先行走到了意识背后的东西。由此,在意识的运动中就出现了一个自在的存在 或为我们的存在 的环节,它不是为那在经验本身中被把握的意识而展现;对于我们而生成的东西的内容 ,是为 意识的,而我们把握的仅仅是生成物及其纯粹生成的定式,为它 就是这种仅仅作为对象的生成者,为我们 同时又是作为运动和变化的生成者。”(同上)
由此表明,先验的系统的展现不是作为意识的经验之附加物被提供出来,而是说,经验作为让“新的真实的对象”产生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种指—示,因此是一种展现,这种展现活动致力于返回到诸条件所受的无条件之物的制约,并由此成为一种进程,这种进程感受着其出自新对象的对象性之本质的必然性。所以黑格尔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他把目前为止对“导论”的探讨进行了总结,以便通过这句话表达对著作之标题的解释:“通过这种必然性,通往科学本身的这条道路就已经是科学 了,就其内容而言,同时就是意识的经验 的科学。”(同上)
换句话说并 回想一下“导论”开头所表达的,这就意味着:“意识的经验”是属于其本质的并作为自我意识而导向其本质的进程。因为对绝对的认识本质上就是进程,也就是道路,所以检验绝对认识的检验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就绝不能被理解为某种“手段”,既不是作为可供使用的“工具”,也不是现成的“媒介”。显现着的知识之展现,作为无条件的先验—系统的科学,就是意识的经验本身展开之所向:适合于它的以太。这种科学的显现不沉迷于随意的、在某种不确定领域中突然出现的外观,科学的显现是经验之自行展现活动,经验——从其本质出发,即通过转化——为这种活动打开意识之显现的领域,同时也必然规定进程之开始,进程之进展和显现进程之一切先行的目标(参见,序言,关于“经验”,(努斯)。而关于 之“现实性”,黑格尔引用的亚里士多德的话是: (Λ7,1072b 27)。 (7) “那自发地劳作着的,也就是说,对一切在场着的东西之在场状态之觉察的在场,就是生命”。近代翻译为:“精神之现实性就是生命”。
2.黑格尔经验概念的指导原则
现在我们知道:意识是显现着的精神,因而是在其自行—显现中的“生命”,而如果“经验”通过意识之本质得到规定,其本质产生于“生命”的本质,那么“经验”就属于生命。活“命”无非就意味着在生命之经验中体验。如果我们追思这种关系,那么就不再可能对此陌生,即,在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中,恰恰由于它被先验地理解,所以非经验性的、思辨的精神之经验活动就意味着,隐蔽而散落了的“经验”之本质要素进入到光天化日之下。现在我们要尝试着遵循简明的指导原则,列举在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中出现的本质要素:
1.经验是pervagari(游走)——对进程进行一种彻底衡量。
2.这种进行衡量的经验活动不表现为所行进的道路,而是在经过时才展开的有待穿行的进程。
3.在衡量—展开中的经验活动是πει~ρα(经历、经验)之原始意义上的经验,这种经验意味着通过瞄向就此而出现的,即显现的东西自行进入到某物。自行进入到……仿佛“接纳”竞赛的对手,每次都这样或那样带来决定。经验是与某物进行争辩,就相互 争辩(Aus einander setzung)本质上让相互—分而 —被设立的东西(Aus -einander-Gesetzte)显示,也就是,让其得以显现而言,它是“辩证的”。
4.由于这种通过显现而自行进入到某物,经验活动设定就此出现着的(新东西)与以前的东西的关系。经验是考量、考验或检验。 (经验)就是在 (经历、经验)中发动或行进或驻留,是参与着检验的旁观。
5.然而,由于自行进入每次都贯穿着某种决定,经验每次都在某个方面进行修正;因此,处于经验中的决定表现为超越正确或不正确,超越真或不真的决定。经验,由于是修正活动,所以每次都使一个新的真实的对象产生。
6.经验并不自发形成,经验始终是由我们 自己以某种先行着手的方式形成。经验活动本身特意在其领域中走出来,作为那样一种筹备绝非偶然地去获取知识,而是一种experiri(验证),一种experimentum(试验)。当经验之先行活动取得对现象发起强力进攻的特性时,经验就造成了近代技术干预意义上的“实验”。经验活动通过进入到某物,同样每次也使得先行获得的东西“在某物上冒险”。经验活动不仅是考量或检验,而且同时是一种冒险。
7.通过冒险和自行进入,经验活动介入显现者之中,更确切地说是以这样的方式,即这种介入直接促成显现者之显现。干涉或抓取着的制造,效劳于显现活动的制造,是劳作的本质,经验就是本质性的劳作。如果经验是意识的经验,而这种经验本身自为地就是概念的话,概念本身就必然是“劳作”,因此,黑格尔多次谈及“概念之劳作”,他借此指的不是思想之身体的—灵魂的努力或辛劳,而是先行把握的本质形式,这种把握按这种形式接收附加行为的功业并服务于“回转”。
8.经验之劳作特性不是排除而是包含着这一点,即,在一切经验和形成—经验的活动中,都有一种忍受或遭受的意义上的“经受”。经验活动遭受那向之提升并无论如何都要进入其中的暴力,经验之财富通过造成痛苦的力量得以规定。
9.与经验的这种“经受”环节一致,经验是“痛苦的”。经验的痛苦不是其本身作用于我们身体—灵魂之状况而产生的结果,痛苦毋宁说是经验最内在的本质,所有前面提到的环节都因之而获得其统一和规定性。痛苦是本质性的意识或知识,痛苦是知识之本质,就这种知识不断地通过每一次经验都包含着的修正而形成一条通道而言。每一次经验,本质性地理解,都是失—望,它使以前所坚守的表现为不可坚守的,我们借某事情而形成的所谓“好的经验”,也同样是一种失—望(Ent-t?uschung)。 (8) 我们在那样一种情况下“惬意地”失—望。可是,难道没有什么经验不是“痛苦的”吗?然而,每一次 经验都是一种痛苦,痛苦在意识被置身于经受失望之必然性的意义上,是意识通向自己本身之真理的唯一道路。由于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它绝非漠不相关地将其自身与它自己区别开来,而是说,它的这种有差别的本己存在,只不过就是它本身同时作为对于他物的他在。意识自身中这种多重统一的差别性本身,以绝对他在的方式的本己存在,是分裂的本质根据,在意识的每一个阶段上显现,只要它没有成为绝对意义上绝对的东西。因为通过转而外现并从自身返回的经验经受意识之分裂,于是它作为这种分裂的知识就是痛苦本身。(关于分裂,痛苦和否定性之劳作,参见,序言,第29页,特别是第20页关于绝对之本质。关于“痛苦”同样参见,“信仰和知识”的结尾处,Ⅰ,第157页。经验作为勇敢——认识着的勇气。)
每一次经验作为经验都是痛苦的,因为它作为经验是“坏的经验”,即那样一种经验,在其中表现出否定之暴力的坏(不是道德上的恶劣)。显得“好的”或“惬意的”经验,本质上理解,同样是“坏的”。
经验有如此深不可测的本质。只要黑格尔把意识之显现活动理解为本质性的失望之进程,他就必然要遇到经验的这种本质,它是生命本身之本质。
与经验的这种充实的概念相反,由经验得来的或经验主义者的经验概念,仅仅是从前新鲜的汤药变了味又干枯了的沉渣。
然而,黑格尔让“意识的经验的科学”这个标题消失掉了。“经验”的完满本质对于他来说,难道不是统一地当下得到了满足,因而才能够作为指导原则或标题发挥作用吗?为什么删除了这个标题呢?
我们不知道。
它对我们仍然保持为某种沉思的陌生障碍,这种沉思由此而在与绝对形而上学之争辩中被撞见,于是在分裂的痛苦中与之一道被酝酿,这就足够了。
* * *
(1) 一般翻译为:求知是人的本性。——译者
(2) “Gegenstand”就是对象,海德格尔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对象“面对—而立”(Gegen-stand)的含义,甚至专门分开讨论过“面对”(Gegen)和“立”(Stand)两方面。——译者
(3) 康德,形而上学自莱布尼茨和沃尔夫时代以来在德国所取得的真正的进步是什么?(征奖论文),《康德论文集》,普鲁士科学院出版,第ⅩⅩ卷,第270页。参见,Op.cit.in:康德,《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第三部分,1790—1793年的论文,第二版,Karl Vorl?nder出版,莱比锡,1921年,第95页。
(4) 编者注释:从这里起海德格尔开始根据Johannes Hoffmeister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来引用《精神现象学》。根据Johannes Hoffmeister出版的原版文本,哲学藏书第114卷,Leipzig 1937年,Veg von Felix Meiner。——所标页码均引自这个版本。
(5) “意识的经验的科学”德文是“Wissenschaft der Erfahrung des Bewu?tseins”,语序和汉语相反。——译者
(6) 黑格尔,《耶拿时期的实在哲学Ⅰ》,出自Johannes Hoffmeister出版的原稿,Leipzig1932年,《黑格尔1803/04年的精神哲学》,参见,第235页。参见,同上后文,第Ⅱ卷(1931年),《耶拿时期的精神哲学》,第183页。
(7) 依吴寿彭译《形而上学》,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本为理性之实现。——译者
(8) “Entt?uschung”的意思是“失望”,海德格尔拆分为“Ent-t?uschung”。“ent-”是“开始”、“分开”,“t?uschen”是“落空”、“弄错”的意思。——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