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研究笔记)_论再生产

作者:阿尔都塞 字数:2814 更新:2025-01-10 13:57:00

Idéologie et Appareils idéologiques d''état

(Notes pour une recherche)

论生产条件的再生产[1]

我们过去在谈到为了使生产得以可能就必须更新生产资料这一点时,曾在某个瞬间从我们的分析中隐约发现某种东西。现在,我们应该使它凸显出来。过去只是顺便提到的事情,现在我们要就它本身来考察一番。

正如马克思曾说过,甚至连小孩子都知道,一种社会形态如果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不对生产的条件进行再生产,它就连一年也维持不下去。[2]因此,生产的最终条件,是各种生产条件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可能是“简单的”(仅仅对先前的生产条件进行再生产),也可能是“扩大的”(对那些生产条件进行扩展)。让我们暂时把后面这个区分放在一边。

那么,什么是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呢?

现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从《资本论》 [2]马克思致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关于《资本论》的信,社会出版社,chemin parcouru?)。

[33]我在这里关于AIE中的阶级斗争所说的寥寥数语,显然远没有穷尽有关阶级斗争的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时刻牢记两个原则: [53]对“颠倒”这种提法的批判,可参见阿尔都塞《矛盾与过度决定(研究笔记)》一文的相关论述,见《保卫马克思》[该文在书中被译为《矛盾与多元决定(研究笔记)》],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译注

[54]前一个“主体”是单数,后一个是复数,这个区别在下一节开头讲明了,并在“基督教的宗教意识形态”一节里具体地演示了出来。——译注

[55]“唤问”原文为“interpelle”,其动词原形和名词形式分别为“interpeller”“interpetion”,关于这个词的译法,详见 [57]参见第188页注释。——译注

[58]参见《新约·使徒行传》17:28。——译注

[59]语言学家和那些为了不同目的而求助于语言学的人会碰到许多困难,出现这些困难是由于他们误认了意识形态后果对所有话语(甚至包括科学话语)的作用。

[60]“意识的沉默”原文为“quo;silence de conscience?”,详见第366页译注。——译注

[61]关于“承认”和“误认”,详见第339页注释。——译注

[62]“(老)相识”即“(re)-connaissance”,也即“(重新)相识”,是动词“reconna?tre”(即“认出”“承认”“认识到”)的名词形式。——译注

[63]注意,“总是已经”原文为“toujours déjà”,详见第367页译注。——译注

[64]注意:这个双重的目前又一次证明了意识形态是“永恒的”,因为这两个“目前”是被一段不确定的时间间隔分开的;我在1969年4月6日写下这几行字,而你可以在今后任何一个时候读到它们。

[65]呼唤(interpetion)作为一种服从于明确仪式的日常实践,在警察的呼唤实践中采取了非常“特殊的”形式:它是对“嫌疑人”的唤问。(详见第364页译注。——译注)

[66]“父姓”原文为“le nom de son père”,即拉康的术语“父亲的名”。——译注

[67]关于“多走一步”,还可参考第269页的相关论述。——译注

[68]“演说”原文为“discours”,也译为“话语”。——译注

[69]“言”原文为“Parole”,即“讲话、发言”,这里指“圣言”。——译注

[70]“传统”原文为“Tradition”,作为宗教用语,指“口头流传下来的教义”。——译注

[71]“起源”原文为“origine”,也可译为“出身”,具体参见第335页译注。——译注

[72]尽管我们知道个人总是已经是主体,但我们还是继续使用这个方便的说法,因为它可以造成一种对比效果。

[73]“在这流泪谷”原文为“dans cette vallée dermes”,语出《圣经·诗篇》84:6。——译注

[74]“大他者主体”原文为“Autre Sujet”,详见下注。——译注

[75]按照本书通例,我们把这个大写的主体用楷体表示,并在表示对照的地方,在前面加上一个“大”字,相应地,在表示对照的地方,小写的主体前加上一个“小”字,以使原文的意思更加显豁。——译注

[76]我以糅合的方式,不是逐字逐句,而是“按精神实质”进行引用。(参见《旧约·出埃及记》3。——译注)

[77]可参见《新约·马太福音》26:36—46;27:46。——译注

[78]圣多马(Saint Thomas),耶稣十二门徒之一,曾因怀疑耶稣的复活而用手触摸耶稣受伤处。详见第378页译注。——译注

[79]三位一体的教义正是关于从大主体(圣父)分出小主体(圣子)以及这两者的镜像关系(圣灵)的理论。

[80]黑格尔作为一位讨论了普遍承认的“理论家”,(在无意间)也成了一位令人钦佩的意识形态“理论家”,可惜他最终落入了绝对知识的意识形态。费尔巴哈是一位令人惊讶的讨论镜像关系的“理论家”,可惜他最终落入了人类本质的意识形态。要找到某种手段,以发展一种关于“保证”的理论,我们必须回到斯宾诺莎。

[81]“但愿如此!”原文为“Ainsi soit-il! ”即祈祷结束时说的“阿门”,直译过来是一个祈使句:“让它成为这样的吧!”另参见第380页的相关论述。——译注

[82]“das Bestehende”,德文,即马克思的“现存事物”一词。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资本论》第一卷,前引,第22页:“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译注

[83]法语中的“sujet”,既表示“主体”,又有“臣民”的意思,作为“臣民”时与动词“s''assujettir”(“臣服”)相对应。——译注

[84]关于“承认”和“误认”,详见第339页注释。——译注

[85]“功效”原文为“vertu”,也译为“德性”“能力”。——译注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8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