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en
一般人类学[νο?σεω?(对思本身之思):νο??(奴斯)。
一切有限性都被回避了;一切都在其自身被观察,而这样来看的一切事物都在无限的、绝对的意义上存在。——“自然”:如今还走得更远,只是被绝对地看待了:上帝在本质的意义上是自然,在绝对的意义上是ψ?σι?(自然,物性)。——“在其自身的存在”:永恒的。——量上的规定:一切有限性的根据。一切个别事物都是绝对同一性之存在的一种特定的形式,既包括自我性事物,也包括自然。
规划(带着谢林的哲学运思方式的全部粗糙性):绝对观念论,亦即关于随着费希特那里的发端和他对康德采取的立场而已经被预先规定下来了的事物的那种观念论。
谢林——批判[ 但要把同一性讲得更清楚一些:……的共属性。讲得再清楚一些:……的共属性的根据;使共属之物的共属性成为可能,使共属之物本身成为可能;使某事物成为可能,但恰恰只是在从事使某物成为可能的活动时(erm?glichend),而且在这种活动中,才获得其真正的现实性。(在让某事物生成的活动中有了这种生成。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但不是从外部来看。
“开端”[第二十节]
在有限性之问题格局中,那个问题采取了什么形态?(参见关于“开端”之形式概念的四重含义的论述。)
采取“开端是任意的”这种形态吗?是什么在要求这种问题格局?揭示超越性及其奠基。
此在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的发端与真理。恰恰因为是有限的:历史意义上的开端。
每一种哲学都有它的时代。
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的更原初得多的努力(Anstrengung)。
黑格尔[第二十节]
[第二十节][32]
1.“方法”(“程序”)
绝对者——并非并列
——在相对者中实现自身
2.自我——真理(超越性)
“宗教之物”——“俯仰”——“概念性把握”
* * *
[1]用于1929年5月16日的第8次讲座。——编者注
[2]取自于1929年5月16日的第8次讲座(笔记)。——编者注
[3]本己的哲学[?]。
[4]总结和历史回忆:νο??(奴斯),ψυχ?[灵魂], mbda;?γο?(逻各斯)——拒绝的根据,重复的必要性。
[5]在1929年5月31日第10次讲座的开篇被用作导引性文字。——编者注
[6]译名参照了梁志学先生译文,见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卷1,梁志学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该文名称直译为《评〈埃奈西德穆,或论莱茵荷尔德教授先生在耶拿提出的基本哲学的基础〉》(1792)。——译者注
[7]费希特:《费希特全集》,卷1,第13页。
[8]被用于1929年6月28日第26次讲座的开篇。——编者注
[9]参照上面第141页起。
[10](Ent-gegen),去掉连字符时一般译作“对立”。——译者注
[11]这里有一个词无法辨认。——编者注
[12]此处原文为“Dialekt[...]”,编者在方括号后加了一个注释说明:“这个词的余下部分无法辨认。”如果单独看“Dialekt”,是“方言”的意思,但这里编者既然说“这个词”,就表明无法辨认的部分与“Dialekt”构成了一整个词,而不是“Dialekt”单独成为一个词,故此我们译作“辩证法”——尽管“Dialekt”与“Dialektik”(辩证法)也有一定的词源</a>关系。——译者注
[13]比较《黑格尔全集》,卷1,第115页:预先就知道,我们不可能迷失方向。
[14]这里有一个词无法辨认。——编者注
[15]嵌入物、发端和此在的-先行居有(Daseins-vorhabe)。
[16]“整个哲学从一个原理出发,而且必须从一个原理出发,这个原理作为绝对的原理,同时也作为绝对意义上的同一者而存在。一个绝对简单之物(Einfaches)、同一之物,不是通过描述,一般而言不是通过诸种概念而被理解或被传达的。它只能被直观。这样一种直观是一切哲学的工具。——但这种直观不是某种感性直观,而是某种理智直观;其对象不是客观之物或主观之物,而是绝对同一之物(后者在其自身既非主观之物,亦非客观之物)。这种直观本身仅仅是一种内心中的直观,它为了其自身,不能再变成客观的了:只有通过第二种直观,它才能变成客观的。这第二种直观是一种审美的直观。”(《谢林全集》,卷2,第625页)
[17]直译为“乘方”。——译者注
[18]“接下来的各个幂(Potenzen)贯通了哲学的对象,以便产生自我意识的整个大厦。——在自我意识的行为中,那绝对同一之物才分离开,自我意识的这种行为正是一般自我直观的某种行为。……在第一种行为中,那绝对同一之物才同时成为主体和客体……第二种直观是这样一种直观,由于它,自我才直观到了在它的活动的客观方面被设置下来的那种规定性,这客观方面发生于感受(Empfindung)之中。在这种直观中,自我成了对于其自身而言的客体,因为在先行的客体与主体中,它仅仅对于哲学家而言才存在。——在第三种自我直观中,自我也作为感受者而成为自身的客体,这就是说,此前的主观之物在自我中也被放到客观之物的行列了;因而自我中的一切如今都成了客观的,或者说,自我完全是客观的了,而且作为客观的,同时成为主体和客体。”(《谢林全集》,卷2,第631页)
[19]比较第十九节,第2小节。
[20]此外还是某种发端?
[21]作为统一之原理,而且是同一性。
[22]参见《黑格尔全集》,卷1,第34页起。
[23]由此才有《黑格尔全集》,卷1,第19页起的那些话。(《黑格尔全集》,卷1,第295页)——认识论。
[24]这里有三个词无法辨认。——编者注
[25]这里有一个词无法辨认。——编者注
[26]这里有一个命题无法辨认。——编者注
[27]《黑格尔全集》,卷3,第143页。
[28]《黑格尔全集》,卷4,第148页。
[29]参见1926-1927年冬季学期关于托马斯的论述。
[30]参见第十八节,第1小节。
[31]“Vorhaben”(计划)或译“先有”“先行居有”。——译者注
[32]关于在接下来的两列笔记中是否在进行某种概念上的对照,从手稿中无法判断。在两列笔记中间有一道垂直的分隔线。——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