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黑格尔指的是谢林和谢林派自然哲学家,如埃申迈耶尔(A.K.A.Eschenmayer)、里特尔(J.W.Ritter)、特雷维拉努斯(G.R.Treviranus)、奥铿(L.Oken)、施特芬斯(H.Steffens)等人。—— 14 .柏拉图:《蒂迈欧篇》,34c—35b。—— 4 .黑格尔这个论断不对。康德最初考虑过怎样解释物理空间的三维性问题。他在《关于真正度量活力的想法》(1746年)中提出了空间三维性与万有引力相联系的假设,指出“三维性的产生显然是由于现实世界的物体在相互发生作用时,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黑格尔对此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反之,恩格斯则在《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 20 .即S= 1 2 gt2 。见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定理II,命题II。—— 26 .开普勒在《宇宙和谐》(林茨1619年)里谈了他自己研究天体运动的经过。—— 32 .谢林:《全部哲学、特别是自然哲学的体系》(1804年手稿), 49 .雅可布·尼古拉·莫勒尔(Jacob Nici Mφller 1777—1862),挪威科学家,唯心论哲学家。黑格尔援引的这篇文章是他在谢林的影响下写的,题为《论摩擦生热》。—— 60 .维尔布洛德·斯涅尔(Willebrord Snell 1580—1626),荷兰数学家与物理学家,1620年从实际观察中归纳出光线的折射定律。笛卡尔1638年在其《方法谈》“折光学”中从微粒说推出这条定律时,引用了斯涅尔的手稿。—— 72 .黑格尔把电理解为一种在自身有对立关系的物质状态,就像反对声质说、热质说一样,反对把电理解为某种特殊物质。恩格斯关于黑格尔这一思想的评论,见《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 87 .安都昂·罗朗·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 1743—1794),法国化学家,确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从而推翻了全部燃素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原理。参看他的《论金属在封闭容器中的煅烧过程》(巴黎1774年)和《关于燃素的回顾》(巴黎1783年)。—— 99 .季奥伐尼·阿尔迪尼(Giovanni Aldini 1762—1834),意大利物理学家,坚持伽伐尼的学说,反对伏打的接触论。黑格尔在这里援引的是他的《论伽伐尼电的理论和实验》(巴黎1804年), 7 .约翰·哥特弗里德·埃贝尔(Johann Gottfried Ebel 1764—1830),瑞士医生。他在《论地球的构造》(苏黎世1808年)中把地球视为一个巨大的伏打电堆,认为埋藏到地层里的一切形成物都曾经由此获得自己的生气。—— 29 .西格门德·黑尔姆施泰德(Siegmund Hermbs!?dt 1760—1833),德国化学家、药物学家。关于他的这项研究,见《论活植物冬季生热的能力》,原载《博物学最新发现杂志》(柏林1808年), 31 .弗里得里希·卡西米尔·梅迪库斯(Friedrich Kasimir Medicus 1736—1808),德国医学家和植物学家。他所作的这项观察,见他的《植物生理学论文集》(莱比锡1803年), 39 .弗里得里希·约瑟夫·舍尔维(Friedrich Joseph Schelver 1778—1832),德国植物学家、医生和自然哲学家。—— 60 .约翰·亨利希·奥滕里特(Johann Heinrich Autenrieth 1772—1835),德国医学家、生理学家。他在他的《生理学手册》(三卷本,图宾根1801—1802年)里试图摆脱谢林自然哲学对生理学的影响,竭力强调实验是这门科学发展的基础。——Croone 1633—1684)的。—— 69 .毕夏在这里援引的论证,见瑞士生理学家阿尔布雷希特·封·哈勒尔(Albrecht von Haller 1708—1777)所著《人体生理学基础》(八卷本,洛桑1757—1766年), 75 .歌德援引的事实,见德国自然科学家福尔斯特的《环球旅行记》(伦敦,1778年), 95 .希罗多德(Herodotus纪元前484—纪元前425)在其《历史》 96 .约翰·布朗(John Brown 1735—1788),英国医学家。按照他的体系,有机体的健康依赖于刺激和兴奋应有的平衡,有机体不能保持这种平衡,就会生病。正像兴奋不足引起虚弱病一样,兴奋有余则引起亢进病。他把健康与疾病视为一种显示兴奋程度的量的差别的状态,这种状态没有任何质的不同。黑格尔这里评论的是他的代表作《医学原理》(爱丁堡1780年)。——第611页
97 .芬尼克斯(Phφnix),埃及神话中的长生鸟,据说这种鸟每隔500年自行烧死,然后由灰烬中再生。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王造时译本,北京1956年,第114页)里说:“这不死之鸟终古地为它自己预备下了火葬</a>的柴堆,而在柴堆上焚死它自己;但是从那劫灰余烬当中,又有新鲜活泼的生命产生出来”。——第6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