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三章 个体化的过程_人类与象征

作者:荣格 字数:10938 更新:2025-01-10 13:27:18

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

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

心灵成长的模式 The pattern of psychic growth

在本书 然而,随着荣格理论体系的发展,这种可能性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对个体来说,梦存在的全部目的是什么?在人类最直接的精神结构之中,甚至是在人类整个生命中,梦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什么?

荣格通过观察许多人并研究他们的梦(他估计自己至少解释了8万个梦),发现所有的梦不仅与梦者的生活在不同程度上相关,而且也是各种心理因素构成的一张巨网的组成部分。他还发现,作为一个整体,梦似乎遵循着某种排列或模式。荣格把这种模式称作“个体化过程”(the process of individuation)。因为每晚梦中都会出现不同的场景和意象,没有留心观察的人就很难注意到任何模式。但是假如有人观察自己多年所做的梦,并研究整个序列,他将看到某些内容出现、消失,然后再次出现。许多人甚至重复梦见同样的人物、场景或情境。假如有人跟随这些,经历一个完整的系列,就会发现它们的变化虽然缓慢,却是可觉察的。如果对梦及其象征内容的恰当解释影响了梦者的意识态度,这些变化就会加速。

因此,我们的梦境生活创造了一种曲折的模式,在这之中,单个的链条或趋势变得可见,接着消失,然后再次出现。如果有人长时间观察这个蜿蜒曲折的架构,就会发现某种隐藏着的调节或指导趋势在发挥作用,创造出一种缓慢的、不易觉察的心灵成长过程,即个体化过程。

逐渐地,一个更宽泛、更成熟的人格形成了,并逐渐开始起作用,甚至可以被外界识别。我们常说“发展受阻”,这就说明了我们假设这个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可以实现的。由于这种心灵成长不是由意志力的自觉努力所带来的,而是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所以在梦中常常以树为象征,它自主地生长,缓慢而有力,形成了某种既定模式。

在我们的心理系统中,产生调节效应的组织中心似乎是一种“核型原子”(nuclear atom)。你也可以称它为创造者、组织者,以及梦中意象的来源。荣格把这一中心称作“原我”(Self),并将之描述成整个心灵的整体,以便将它与“自我”(ego)区分开来,后者仅构成整个心灵的一小部分。

上图是“盘延”(meander,7世纪手稿中出现的一幅装饰画)。

个体的梦似乎和图中装饰品所呈现出的细节(上图)一样离奇古怪、支离破碎,但纵观其一生的梦境,就会发现其呈现出一种蜿蜒、盘旋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心灵成长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心灵(psyche)比作一个球体。它的表面具有一片光亮区域(图中的A),代表意识的部分,而自我(ego)居于这块光亮区域的中央位置(所以只有当事物被“我”所意识到,方才是有意识的)。而原我(Self)便是整个心灵球体(图中的B)的核心,其内部调节过程产生了梦。

一直以来,人们都本能地关注着这个内在中心的存在。古希腊人称其为内心的“守护神”(daimon),埃及人用“巴魂灵”(Ba-soul)这个概念来表达,罗马人则将其奉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本能。在更原始的社会中,它通常被当作一种保护神,化身为某种动物或偶像。

如今仍生活在拉布拉多半岛森林中的纳斯卡皮印 地下室里迷宫般的神秘通道、房间、未上锁的出口,都让人想起古埃及关于冥界的描绘,众所周知,这是无意识及其未知可能性的象征。同时,它也表明了一个人如何“接纳”无意识阴影面的其他影响,以及如何被神秘和陌生的因素闯入。我们可以说,地下室是梦者心灵的基底。在这栋神奇建筑的后院(代表梦者人格中尚未被感知到的心灵领域),一个老校友突然出现。这个人显然是梦者自身的另一面向的拟人化呈现,这个部分在儿童期就已经是梦者的一部分了,但已经被他遗忘、丢失了。一个人儿童期的特质(比如快乐、易怒,或许容</a>易信任他人也算)突然消失了,而他本人不知道它们在哪里,或是怎样销声匿迹的,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正是这样一种已被梦者丢失的特质如今(从后院)返回,并试图与他重修旧好。这个人物可能代表的是被梦者忽视的享受生活的能力和他外倾的阴影面。

但是,我们很快就得知为何梦者在见到这个看似无害的老朋友之前会感到“不安”。当他们一起在街上漫步时,马脱缰了。梦者认为它们可能是从军营中逃出来的,也就是说,从迄今为止成为其生活特征的意识纪律中逃离。而马的身边没有骑手,则说明了本能驱力会脱离意识的控制。在这个老朋友身上,在马身上,所有积极的力量都重新出现了,这是梦者以前所缺乏的,也是他迫切需要的。

当一个人遇见自己的“另一面”,这个问题很常见。阴影通常蕴含着意识所需要的价值,其存在形式却使得它们很难被整合到个体的生活之中。这个梦中的通道和</a>大房子也说明了梦者尚未了解自己的心灵维度,也尚未能使其充盈起来。

意大利当代艺术家德·基里科的画作《焦虑之旅》(Anxious Journey)。这幅画的名称以及画中阴暗的走廊,表达了在个体化过程初始阶段 然而,阿尼玛作为个体内在世界的向导,这在实践层面有什么意义呢?当一个男人能够真正认认真真地对待阿尼玛所传递出来的感受、情绪、期望和幻想等内容,并且可以通过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创作或跳舞等方式来体验、修复它们的时候,阿尼玛的这种积极的作用就会出现。经过缓慢、耐心的体验,其他更深层的无意识内容会从心灵深处涌现出来,并与先前那些内容建立联结。某个幻想被以某种具体的形式修复之后,你就必须在理智和道德两个层面上对它进行检视,并做出一种情感评估。我们必须将其看作绝对真实的,不能带有任何这“只是一个幻想”的怀疑。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期潜心致力于此,他的个体化过程会逐渐成为唯一现实,并能够以其真实的形式展开。

阿尼玛发展的两个阶段: 与此相对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期,才能做到有意识地关注阿尼姆斯,而且这需要巨大的艰辛和努力。然而,一旦她能够意识到自身阿尼姆斯是谁,他是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价值,一旦她可以面对这些现实而不是让自己沦为被占有的傀儡,那么她的阿尼姆斯就会转变为珍贵的内在伴侣,这位伴侣可以赋予其那些男性化的积极特征,诸如主动、勇气、客观的态度和心灵智慧等。

与阿尼玛类似,阿尼姆斯的发展同样经历了四个阶段。 原我常常会化身为一种动物的意象,这代表了我们的本能特征以及与外在环境的连接(这就是为什么在神话和童话中会出现大量前来帮忙的动物)。原我与周围环境特点以及宇宙的联系,或许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心灵的“核型原子”被编织入了这个世界当中,既包括内部世界也包括外部世界。所有的高级生命形态都被转化成了周围环境的时空连续体中的一部分。譬如说动物,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食物,特殊的家园(洞穴、巢穴)建筑材料,以及它们特定的栖息地。这一切都是他们自身的本能属性与之相转化、相适应的结果。时间节律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只需要想到这样一个现象:大部分食草动物都一定在草长得肥美、旺盛的时候产下它们的幼崽。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一位著名的动物学者说的一句话:每一种动物的“内向性”已经深深地触及它周围的环境,将时空“心灵化”(psychifies)了。

通常,原我会呈现为一种乐于助人的动物形象(心灵本能基础的一种象征)。上图是格林童话《金鸟》中的魔法狐狸。

印度猴神哈努曼,在他的心中有两个神。

上图是任丁丁,这只英雄狗曾经在美国电影和电视节目中非常有名气。

石头会经常作为原我的意象(因为它们是完整的,也可以理解为不变的、永恒的)。如今有许多人喜欢寻找特别美丽的石头,比如在海滩上,见上图。

一些印度教教徒会将石头代代相传,他们相信这些石头具有神奇的魔力,见上图。

“宝石”,比如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的宝石,就是财富和地位的外在标志,见上图。

与此类似,我们的无意识也正在通过一些仍然超出我们正常理解的方式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如与我们的团队、社会,还有更高层面的,如跟时空连续体、跟整个自然协调一致。比如,生活在北美的纳斯卡皮印 我们可以在卵石堆或山上看到石头的“永恒”特质,上图,加利福尼亚威廉姆森山山脚下的石头。

因此,石头一直被用来作纪念之用,就像美国4位总统的头像被雕刻在南达科他州拉什莫尔山的悬崖上那样,见上图。

石头也经常被用来作为宗教建筑的标志,如耶路撒冷圣殿里的圣石,见上图,它是城市的中心。

而耶路撒冷这座城市则被许多人视为世界的中心,正如这幅中世纪的地图所示,见上图。

穆罕默德在为麦加黑石赐福(一份阿拉伯书稿中的一幅插图),以将其融入伊斯兰教,黑石由4个部落首领(分立在地毯的4个角上)抬进克尔白圣殿中。

成千上万的穆斯林每年都会去那里进行朝圣。

另一块有象征意义的石头:苏格兰国王以前加冕所用的“司康石”(或称“命运石”)。后来,13世纪时它被送往英格兰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但它对苏格兰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1950年的圣诞节那天,一伙苏格兰民族主义者从教堂偷走了那块石头,把它运到了苏格兰(1951年4月它又被运回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一名游客亲吻爱尔兰传说中著名的“巧言石”。据说,只要亲吻了它,就能获得好的口才。

炼金石pis,即贤者之石)象征着那些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不会毁灭的东西,象征着永恒的事物。一些炼金术士将它比作一个人心灵当中跟上帝有关的那些神秘体验。一般来说,要将遮蔽在炼金石上的心灵杂质煅烧殆尽,需要经历长期、痛苦的磨难过程。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一生中的确会经历至少一次关于原我的深刻内在体验。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宗教信仰态度,其实就蕴含了探索这种独特的体验并与之保持和谐一致的努力(因为石头本身就是一种永恒的东西)。如此一来,原我就成了内在伴侣,这需要个体不断地给予关注。

原我最常见、最典型的象征是一种没有生命的物质形态,这引出了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另一领域,那就是“无意识心灵”(unconscious psyche)与“物质”(matter)之间仍旧未知的关系,这也正是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领域努力要解决的谜题。我们可能会发现,“心灵”和“物质”实际上属于同一现象,一种是从“内部”观察,另一种则是从“外部”观察。在探究这一尚未得到清晰界定和详细解释的关系的过程中,荣格博士提出一种新的概念,他称之为“共时性”(synchronicity)。这个词的意思是,内在与外在事件之间发生的“有意义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但事件本身并没有因果联系。其中,他特别强调了“有意义”这个词。

当代艺术家汉斯·哈芬里希特(Hans Haffenrichter)的一幅画,画家模仿了一颗水晶的样式——跟一般的石头类似,都象征着完整。

如果我在擤鼻涕的时候,面前刚好发生了一场空难事故,这是一次毫无意义的巧合。这就是随时都可能会发生的偶然事件而已。可如果我本来订了一件蓝色连衣裙,但是因为商店发错了货,我收到了一件黑色的裙子,而刚好就在那一天我的一个近亲去世了,这就成了一件有意义的巧合事件。这两件事情并没有因果联系,但是因为我们社会赋予黑色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它们被联系在了一起。

荣格博士观察到个体生活中发生如此有意义的巧合,似乎(就如个体梦中所呈现出的那样)相关个体的无意识中有原型被激活了。我用刚才黑色裙子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这种情况下,那个收到黑色裙子的人可能在那几天做过一个有关死亡的梦。就好像潜在的原型同时在内在和外在事件中将自己呈现了出来。这些共同点在象征层面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在这个例子中便是关于死亡的消息。

只要注意到,一些特定类型的“相似”事件会在特定的时刻汇聚到一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了。他们的医学、哲学甚至建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种有意义巧合的“科学”之上的。中国古代的书籍并不太关注前因后果,而是十分重视相关的“趋势”。我们可以从天文学中发现类似潜在的主题。同样,这也可以从很多文明对神谕、占卜和预言的信奉上看出来。所有这些,都是试图解释那些完全不同于以直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巧合事件的事件。

在构思共时性这个概念的过程中,荣格博士为我们描绘出一个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此途径更深入地探析心灵与物质之间的内在关系。石头的象征似乎正指向了这一关系。另外,这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还有待更多的人去探索的领域,也是未来的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要去面对的问题。

看起来,似乎共时性的问题使我的内容偏离了主题,但是我觉得在这里对它简单介绍一下至少是必要的,因为荣格的这一理论假设,可能蕴含着将来探索和应用的极大可能。另外,共时性事件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个体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中。然而可惜的是,它们往往都被忽略、错过了,因为个体尚未学会如何观察这些巧合事件,如何将梦中的象征意象跟它们联系起来,获得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与原我的关系 The rtion to the Self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被可怕的空虚感和无聊感所折磨,他们似乎在等待着某些永远无法到来的东西。电影、电视、观赏性运动或政治运动的狂欢,也许可以短暂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感到精疲力竭和幻灭之后,他们不得不重回自己生命的荒凉之地。

对现代人来说,唯一值得的探险在于无意识心灵这一内心领域。脑海中隐约浮现的这一想法,使得许多人如今转向了瑜伽以及其他一些东方修行实践。然而,这些尝试并未带来真正的新探索,因为在这些尝试中,人们只不过接受了那些对印度人或中国人而言早已知晓的东西,而并没有直接与自己内在生活的核心相遇。东方的方法确实帮助人们集中意念并转向内在(这个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分析性治疗中的内省),但是两者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差异。荣格发展出一条道路——独自地、不依靠外力帮助地进入个体自身的内在中心,与无意识充满生命力的奥秘建立联系——这完全不同于走一条老路。

试图给予原我这一生命实体持续的日常关注,就如同想要同时生活在两个层面或两个世界里。一个人像往常一样关注着外部世界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此同时,他对梦境和外在事件中显露出的暗示和征兆依然保持着警觉,原我以这些暗示和征兆为象征物揭示出其意图——生命之流徜徉的方向。

如今的城市居民们所遭受的无聊和淡漠的感觉,只是暂时被诸如像冒险电影(上图)

和打发时间的“娱乐游戏”(上图)等人为的刺激所抵消而已。荣格认为,我们唯一真正的冒险之旅便是探索自己的无意识领域。这种探索的最终目的,是与原我建立一种和谐、平衡的关系。

圆形曼陀罗图形呈现了这种完美的平衡——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市的现代大教堂建筑(上两图)中也体现出来。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经常用猫盯着老鼠洞的比喻来形容这类体验。有记载写道,人不应该让其他想法入侵,但一个人的注意力不能太过敏锐,也不能过于迟钝。在这里,存在一个正确的觉知层次:“如果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训练……随着时间推移,就会卓有成效。而当因化为果,宛如瓜熟蒂落,偶然碰到或接触到的一切,就会在刹那间促成最高的觉悟。这个时刻对修行者而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从对自己的一切怀疑中解脱出来,体验到极大的喜悦,这种喜悦就如同一个人在十字路口遇见自己的父亲。”

因此,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会突然被带入激动人心的内在探险。而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它是无法被复制或盗取的。

人们之所以会跟自己灵魂的调节中心失去联结,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中之一是某种单一的本能驱力或情感意象使人陷入片面之中,进入失衡的状态。在动物身上也会如此,比如,一头发情的雄鹿会完全忘掉饥饿和安全。这种片面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失衡令原始人感到极度恐惧,他们称之为“灵魂的丧失”。导致内心失衡的另一种威胁来自过度的白日梦,它们通常以某种隐秘的方式围绕着特定的情结。事实上,白日梦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它们把人与其情结连接起来,与此同时,它们对意识的专注性和连续性又产生威胁。

实际上,一旦人能够真诚地转向内心世界,努力去认识自己——不是通过对自己的主观想法和感受进行反复思索,而是顺应自身客观本质的表征,诸如梦和真实幻想——那么,原我迟早会出现。接着,自我就会找到蕴含着一切新生的可能性的内在力量。

但是,这当中蕴含着一个巨大的难题,迄今为止,我还未直接讨论过它。那就是,无意识的每一种人格化——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以及原我——都兼具光明和阴暗面。我们之前认为阴影也许是卑劣或邪恶的,是一种必须被人们克服的本能驱力,然而,它也许是一种应该被培养、顺应的趋向生长的动力。同样地,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都具有双重特性:他们既能带来让人格生机焕发的发展和创造力,也能导致僵化和肉体死亡。甚至就连“原我”,无意识这一包罗万象的象征,也带有矛盾的作用。这就好比那则因纽特人的传说中,“小不点女人”提出要把女主人公从月亮精灵手中拯救出来,结果却最终把她变成了一只蜘蛛。

原我的阴暗面是最危险的东西,正是因为原我是心灵中最强大的力量。它会使人们“编织”狂妄的或各种虚妄的幻想,这些幻想会抓住并“支配”他们。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人,会欣喜若狂地以为自己已经掌握并破解了伟大的宇宙之谜,因而他会失去与人类现实的一切联系。这种状况的确切症状,是一个人幽默感的丧失和人际关系的中断。

因此,原我的出现也许会给意识自我带来更大的危险。原我的双重特性在下面这个古波斯童话故事《虚无城堡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Bath Badgerd)中得到了绝妙的展示:

伟大、高贵的海提姆·泰(Hatim Tai)王子奉国王命令前去调查神秘的虚无城堡(不存在的城堡)。历经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快要到达的时候,他听人说,所有到那儿去的人都一去不返。但是,他坚持继续前行。在一座圆形建筑那里,一个带着面镜子的理发师接待了他,领着他去了浴室。但是,王子刚要进入水中,一阵震耳欲聋的响声传来,四周一下子全黑了,理发师消失不见,水逐渐开始上涨。

海提姆一圈圈拼命地游,直到水最终涨到了圆顶的顶部,也就是浴室的天花板。现在他担心自己就要丢掉性命了,但是他仍然一边祈祷,一边抓住圆顶的中心石。又一阵震耳欲聋的响声,一切都变了,海提姆孤零零地站在沙漠中。

在漫长而痛苦的跋涉后,他来到了一座美丽的花园。花园中心是一圈石头雕像。在雕像的中心,他看到了一只笼子里的鹦鹉,天空中传来的声音对他说道:“哦!英雄,你可能无法活着走出这间浴室!有一次,迦约玛特(the First Man,“原人”)发现了一颗巨大的钻石,它的光芒盖过了太阳和月亮。他决定把它藏在没有人能发现的地方。于是,他建造了这间神秘浴室来保</a>护它。你看到的鹦鹉构成了魔法的一部分。鹦鹉脚下的金链子上,挂着金弓和金箭,你有3次机会,可以试着用它们来射中鹦鹉。如果你射中它,诅咒就会被解除;否则,你就会像这里其他所有人一样,化成石头。”

海提姆试了一次,失败了。他的双腿变成了石头。他又失败了一次,他的胸部以下都变成了石头。 撒旦的黑暗之翼,来自梦者第二个梦境。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两个主题都不是熟悉的宗教象征意象(对梦者来说也不是),每个主题都是从无意识中自发地浮现出来的。

第二类是由那些已经彻底失去其信仰,并转而用纯意识、纯理性的思想来代替的人组成的。对这些人来说,深度心理学仅仅意味着心灵领域的新发现的一篇导言,当他们开始新的冒险,对他们的梦进行探究以验证其中的真相时,这应该不会造成麻烦。

接下来是第三类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大概是头脑)不再相信自己的宗教传统,而另一部分则依旧相信。法国哲学家伏尔泰(Voltaire)就是这类人的一个例子。他通过理性辩论对天主教教堂进行激烈攻击,但是据某些报道记载,他在弥留之际祈求临终涂油礼。无论报道是否属实,他的头脑(认知)肯定是不信宗教的,但其情绪情感似乎仍属于正统宗教。这类人使人联想到被夹在公交车自动门里的人,他既不能抽身进入自由空间,也无法重新进入公交车。当然,这类人的梦很有可能帮他们摆脱这种两难困境,但是这类人通常很难转向无意识,因为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认真对待无意识,归根结底是个人勇气和诚实的问题。

那些陷入两种思想状态之间的无人区的人,导致其复杂处境的部分原因,是所有官方认可的宗教教义实际上都属于集体意识(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但在很久以前,它们起源于无意识。这点是许多宗教历史学家和神学家所质疑的。他们宁愿相信曾经存在某种“启示”。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寻找具体证据来证明荣格关于这个问题的假设,但是,由于大多数仪式的年代都过于久远,人们无法追溯其本源,因此,很难找到实证。然而于我而言,下面这个例子似乎提供了最重要的线索。

不久前去世的印第安奥格拉拉·苏族(Ola Sioux)的药师“黑麋鹿”(ck Elk),在他的自传《黑麋鹿如是说》(ck Elk Speaks)中告诉我们,他在9岁时生了重病,在昏迷期间有了惊人的幻象。他看见4群漂亮的骏马分别从世界的4个角落奔腾而来,接着,他坐在云端看见了“6位祖先”,他们是他部落先人的灵魂,也是“全世界的祖先”。他们为了他的族人给了他6个治愈的象征,并向他展示了新的生活方式。然而,在16岁时,他突然得了一种恐怖症,每当雷雨来临的时候他就会恐惧,因为他听到“雷电”在叫他“赶快”。这让他想起幻象中那些奔腾而来的骏马发出的雷鸣般的声音。一位年迈的药师向他解释说,他的恐惧实际上是源于他把幻象独自藏在心里,并告诉他,必须把幻象告诉他的部落族人。他照做了,不久他的族人和他在一个仪式中用真马把这个幻象演出来。不仅黑麋鹿自己,他的许多族人在这个表演之后都感到无比舒适。甚至有些人的病还被治好了。黑麋鹿写道:“甚至那些马在舞蹈表演后看起来都更健康、更愉快了。”

这个仪式没有再举行过,因为部落不久之后就被毁灭了。但在下面的例子中,仪式则仍旧被保存下来。居住在阿拉斯加科尔维尔河(the Colville River in ska )附近的几个因纽特部落,通过下面的方式来解释他们鹰节的起源:

一个年轻的猎人射杀了一只非比寻常的老鹰。他对这只死去的鸟儿的美丽印象深刻,于是他将它制成标本,把它当作图腾来崇拜,并用祭品来祭拜。有一天,猎人在狩猎的过程中进入森林深处,突然有两个兽人以信使的身份出现,把他带到了鹰的国度。在那里,他听到一阵低沉的鼓声,信使向他解释,这是那只死去的鹰的妈妈的心跳声。接着,鹰的灵魂化为身穿黑衣的女人现身在猎人面前,她请求猎人在他的族人中发起一个鹰的节日,以纪念其死去的儿子。鹰族的人向他展示了如何操作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筋疲力尽地回到了遇见信使的地方。回到家中,他教自己的族人如何举办盛大的鹰节——从此以后,他们就一直这么诚心诚意地进行下去。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某种仪式或宗教习俗是如何从单个个体所经历的无意识启示中直接发展而来。由此,生活在文化群体中的人们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原始材料被语言和行为塑造和重新塑造,被美化,并获得越来越明确的形式。然而,这种结晶的过程也有巨大的缺点。越来越多人对原初的体验缺乏亲身体会,只能相信由长辈和老师告诉他们的内容。他们不再认为这些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也就理所当然地不会明白这件事的亲历者会有什么感受。

这幅画(由埃尔哈德·雅各比所作)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个体的内在心灵来感知外在世界的,每个个体都会与他人稍微有所不同。同一个场景,男人、女人和孩子这些不同的群体会感知到不同的细节。所以只有通过意识的感知,“外部”世界才真正存在:我们被一些完全未知和不可知的东西所包围着(这通过画中的灰色背景呈现出来)。

这些宗教传统以目前的形式运转了漫长而又古老的岁月,因此经常会抗拒无意识进一步的创造性改变。神学家有时甚至会捍卫这些“真正的”宗教符号和象征主义,使其免受无意识心灵中发现的宗教功能的影响,却忘记了他们为之奋斗的价值观的存在也应归功于同一功能。人类心灵如果没有接受神的启示,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或用艺术塑造它们,就没有任何宗教象征能够进入我们人类生活的现实中(我们只要想想预言家和福音传教士就能明白了)。

倘若有人反对,认为宗教本身是独立于人类心灵之外的实体,我只能用这个问题来回应他:“如果不是人类心灵,那么这话又出自谁之口?”无论我们的主张是什么,我们永远无法摆脱心灵的存在,因为我们蕴含在心灵之中,它是我们掌握现实的唯一途径。

因此,对无意识的现代发现,永远地关上了一扇门。它彻底排除了深受某些人喜爱的虚妄观念,即认为人能够认识精神实体本身。同样地,在现代物理领域,海森堡(Heisenberg)的“测不准原理”也关上了一扇门,从而排除了我们以为可以理解绝对物理现实的错觉。然而,对无意识的发现在我们面前打开一个巨大的、未被探索的、崭新的认知领域,由此弥补了这些深受喜爱的错觉的损失,在这个领域中,客观的科学研究以一种全新而奇特的方式与个人的伦理冒险相结合。

然而,正如我开始所说的,要把一个人在新领域的全部经验传授给别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大部分体验是独一无二的,且只有一部分能够通过语言来沟通。同样地,在这里也有一扇门被关上了,防止人们产生这样的错觉:一个人可以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告诉他什么对他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同样地,人们在新的经验领域中可以通过原我的社会功能的发现找到这方面的补偿,它以隐秘的方式把有着共同属性的单一个体联合起来。

于是,发生于心灵现实中的富有意义的事件取代了头脑层面的闲谈。因此,对于个体而言,以上述方式慎重地进入个体化过程,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向。对科学家来说,这也意味着面对外部事实的一种全新的、截然不同的科学方法。我们无法预测它将如何在人类知识领域与社会生活中运作,不过在我看来,假如下一代人想避免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境地,他们就必须重视荣格关于个体化过程这一发现,这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