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译序_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作者:康德 字数:3530 更新:2025-01-10 13:22:19

(一)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于1763年撰写的一篇长文,次年在哥尼斯堡作为单行本出版,题名为《对优美感与崇高感的考察》。

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康德是以这样一种形象呈现的:他是一位鼎鼎大名的哲学家,但同时也是一位枯涩的、刻板的纯哲学家。他一生足迹从未出过他的故乡哥尼斯堡 (1) ,生活有点古怪,没有任何嗜好,终生未婚,甚至也从没有恋爱过。每天、每月、每年都过着一成不变的刻板生活,以至于邻居们都以他每天固定的散步时间来校对自己的钟表。他的哲学也是枯燥无味的,文风沉闷而冗长,《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大概除了少数专业者以外,一般读者很少有人通读完了的。阿·赫胥黎(Aldous Huxley)曾有一篇谈旅行的散文,说到出门旅行的人的行囊里,每每总要带上两本书以供旅途消遣,有人就选有这部《纯粹理性批判》,但是直到旅行归来,实际上连(5) 古希腊哲学的画廊学派或逍遥学派,大都是在漫步谈笑中间自然而然地、毫无修饰地去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这使人能够更亲切地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很多人之受到师友的思想启发,大多并非是通过听他们讲什么大课,而更多地是从他们漫不经心海阔天空的闲谈之中得来的,而且所谈的甚至大多是与其专业仿佛无关却又有关的问题。

美之所以成其为美,关键就在于它是“无所为而为”(“disinterestedness”,这是朱光潜</a>先生的译语</a>,亦即与利害无关,或不考虑其实际的价值)。朱先生在他许多美学著作中曾大力介绍过的这一论点,早在30年代即已为中国的读者所熟知,无须赘述。美之所以和人们的愿望、利害和知识无关,是由于它有其自己独立的立足点,或者说它是理性的一个独立王国。是故,《判断力批判》开宗明义就有理性三分的提法(从此,美学也就在哲学中占有了合法的独立地位)。但是理性自身终究不能总是天下三分而仍是要复归一统的;天人是不能永隔而终究是要合一的。康德美学理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美学理论,而尤其在于它是打通天人之际的关键。由此,理性的三个方面就得到了最后的综合和统一。也可以说,宇宙的理性使人类的理性崇高,而人类理性的崇高则是宇宙理性(他使用的术语是“大自然”或“天意”)的鹄的。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一是优美与崇高的对立与统一;一是强调美的主观性。优美的观念是早在古希腊就已经受到人们重视的,他们的造型艺术等总是讲求和谐匀称(如所谓“黄金分割”),讲求明媚窈窕(如各种女神的造像)。但是要到晚期罗马的朗杰努斯(Longinus,?—273年)始特标“崇高”这一概念,尔后遂成为美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或标准。近代以来,经过法国文艺批评权威布瓦罗(Boileau,1636—1711年)的提倡,自17世纪起即蔚然成风。然而17—18世纪所谓的崇高,大都指的是外在事物,如宇宙的无限等等。而康德则在此之上加入了人的自身。人性自身的美丽和尊严,就在引导着自己的道德生活,这本身就是崇高的体现,它就是崇高(在本文中康德也常使用“高贵”或“高尚”一词来代替“崇高”)。由于这一点,康德早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之前就在美学上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亦即把美的基础从客观方面转移到主观方面来。在他以前,无论是理性派还是经验派都一致认同于美的客观属性,即认为所谓美乃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使我们产生了美感;而那特别指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所形成的和谐就成其为美。但是康德在本文中却提出:多样性本身就是美,而不涉及多样性的统一与否。与此相关的另一个论点则是:美是个人情趣和美妙感受的表现。换句话说,它是某种主观的表现,而不是某种客观的反映。这就和当时流行的(尤其是和古典主义所强调的)美的客观规律的论点完全背道而驰。

优美与崇高,这是当时流行的论题,很多人都用这个题目做过文章,最有名的是英国理论家柏克(Edmund Burke,1729—1797年)的《崇高的与优美的观念之起源的哲学研究》一书,其中论</a>述了崇高的产生乃是由于我们对某种强大有力的对象感到惊愕,继而我们意识到它对我们并没有危险,于是这种惊愕之感就转化为一种愉悦之情。柏克认为优美的特性在于使人轻松愉快,而崇高的特性则在于它那巨大无匹的力度。康德是熟悉18世纪的美学的,也承袭了当时的术语:优美和崇高,但却赋之以新的意义而形成为自己的体系。他的体系是批判的,他曾说过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批判的时代里,一切都需要经过批判;就是理性自身,也应该受到批判 (6) 。在本文中他虽则没有采取《纯粹理性批判》的形式而提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一问题,但全文都在酝酿着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关于优美和崇高分野的界定,他只有简单的寥寥数语:

“美有两种,即崇高感和优美感。每一种刺激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

“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

“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 (7)

换句话说,优美可以是具有多样性的,而崇高则始终是单一的,这似乎是对传统美学观念——美是多样性之寓于单一性之中——的一种否定。美并不是一定非“多寓于一”不可。至于传统美学中“多寓于一”的观念,则大致上相当于康德在本文中所铸造的另一个术语,叫做“壮丽”(Pr?chtig)。

关于优美与崇高的分别,中国学人最早介绍并运用这一观念的,就我所知应是王国维</a>。王国维在他的早年著作中对此曾有要言不繁的论述:

“优美与壮美之别: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不厌者,谓之优美之感情;若其物直接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谓之壮美之感情。” (8)

“美之为物有两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苟一物焉,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吾人之观之也,不观其关系而但观其物,或吾人之心中无丝毫生活之欲存,而其观物也,不视为与我有关系之物而但视为外物,则今之所观者非昔之所观者也。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 (9)

这里,王国维的“壮美”一词即是“崇高”。王国维早年治哲学,中年治文学,晚岁才转入史学。青年时期曾受过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的巨大影响,中年的文学研究和创作成绩斐然,而且深深带有早年哲学思想的烙印。《人间词话</a>》一书思想之深邃、境界之高远、识见之精辟与夫文词之晶莹,足以无愧于字字珠玑;但是多年以来,他似乎仅仅是以古史</a>学家而为人所称道。这对王国维本人是不公正的,对近代思想文化的历史面貌也是不公平的。

优美和崇高两者是不同的,其区别就在于优美使人欢愉,崇高使人敬畏。但是两者的关系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相反相成的。崇高如果没有优美来补充,就不可能持久;它会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会使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亲而近之。另一方面,优美如果不能升华为崇高则无由提高,因而就有陷入低级趣味的危险,虽则可爱但又不可敬了。一切真正的美,必须是既崇高而又优美,二者兼而有之,二者相颉颃而光辉。世界上是不会有独美的,它必须是“兼美”。(不知《红楼梦</a>》的作者是不是也持此看法?)友情与爱情、悲剧与喜剧、感官之乐与思想之乐,总之一切优美的和一切崇高的,莫不皆然。在这一论点上,康德透露出了一种重要的倾向,即这两者的结合不但有其审美的、而且尤其是有其道德的涵义。

由此,我们便涉及到本书内容的另外几个重要的论点。(18) ,这个教派略近于清教派(puritanism),可以说是对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深化,他们鄙弃一切的教条和说教,而专重内心的严肃与虔敬。

本文是从美感着手而探讨人性的,到了批判哲学的成熟期,则转而从对先天能力的分析着手( (19)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第166行。

(20) 参见E.Cassirer,Kant’s Life and Thought,New Haven,Yale Univ.pr.,1981,第327页及以下。

(21) Pascal,Pensées et Opuscules,L.Brunschvicg ed.Paris,Hachette,1912,第178页。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