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与反法国同盟的和谈
再次见到妻子和儿子的喜悦,稍稍抚慰了拿破仑的内心。同时,这也让他可以短暂地逃离那些繁忙的军务。他的所有时间都被用在安排保卫国土的事宜上了。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皇帝都在主持政府会议。我们采取了各种非常的手段来征召士兵,铸造火炮,制造武器装备,等等。过去10年中杜伊勒里宫的地下室里积攒的财富,现在都被用来应付非常的开支了。这笔财富是每年从皇室拨款中节省1400万法郎的结果。即便如此地节省,法国的宫廷也是整个欧洲最华丽的。这就是没有弊政、管理良好的体现。
在返回巴黎后,皇帝听到了他留在德累斯顿的圣西尔元帅的部队投降的消息。根据投降时设立的条件,这些部队本来将会返回法国。同时他们必须保证在一定的时间里不与反法同盟作战。总指挥官施瓦岑贝格拒绝批准这一条款,他向圣西尔元帅提出了一个荒谬的提议:让法军返回此前驻守的德累斯顿,等法军休整好之后,可以再打一仗。因此,元帅和他的部队也就一直都是战俘。奥军统帅这种违背誓言的可鄙例子,马上就被反法同盟的君主们学去了,这次他们欺负的是在但泽的守军。反法同盟拒绝批准投降协议,这份投降协议本来会准许拉普将军和法国守军返回法国。于是,我们可敬的士兵们成了敌人诡计的受害者,被关押在基辅的监狱之中。反法同盟在维滕堡和托尔高的守军投降时也出尔反尔,违背了他们自己提出的协议。我军在德意志守卫的其他堡垒也一个接一个地落入了敌人手中。我们留在德意志的那些守军本来是足以组织一支大军团的!
从西班牙传来的消息也好不到哪去。西班牙人将他们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威灵顿勋爵。他们已不再是为自由而战了。他们在威胁着法国的领土。皇帝决定和费尔南多签署协议。费尔南多那时还被关在瓦朗赛。协议是在1813年12月11日签署的。这个协议给西班牙人送去了一个一心想要向法国复仇的主人。通过这份协议,拿破仑承认费尔南多为西班牙及印度国王[1],并同意将法军撤出西班牙领土。国王则承诺让英军也撤出西班牙。两边将交换所有的战俘。在其他的条款中,国王还给了自己的父亲卡洛斯四世以及王后一份3000万里亚尔(750万法郎)的年金。我在这里还有一件不能省略的事情,因为这是费尔南多的特点之一:尽管他根本就不打算履行条约的内容,他还是再次提出要和皇帝的一名侄女达成婚约,他看中的是约瑟夫国王的其中一个女儿。
絮歇元帅受命去迎接了从西班牙归来的约瑟夫国王和他的家人。约瑟夫国王在东部省份成功地撑了很长一段时间。获知我们在维多利亚战败的消息时,这位元帅正在瓦朗赛。他接到了前往边境,同时不要忽视沿途防御的命令。他很好地保障了对沿途主要堡垒的保卫工作,各地守军加起来有2万人。法军的撤退是从7月5日开始的,絮歇元帅当时已经因为卓越的功绩被封为阿尔布费拉公爵。在集合了阿拉贡地区的军队之后,他将自己的营地设在了巴塞罗那近郊。他将阿拉贡和加泰罗尼亚境内的堡垒移交给了费尔南多。后者亲手写下了协议,允许还留在堡垒中的法军士兵尽快回国。他并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费尔南多的背信弃义,以及对瓦朗赛条约的拒绝执行,使得絮歇元帅只能重新跨过比利牛斯山。
约瑟夫国王虽然被我们重新带回了他的首都,但他无法维持在那里的地位,因此他被迫开始思考离开马德里的问题。在1.2万法军获得返回法国的命令之后,半岛上的法军力量再次被削弱了。此后,通过 反法同盟攻入巴黎
首都面临的威胁让巴黎市内人人自危。市内的所有警报都是整夜敲响,国民卫队正在全速集结。同时,还有一些志愿部队加入了拉克萨公爵和特雷维佐公爵指挥的军队中。这些志愿部队中,还有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勇敢的学生们,他们加入了火炮部队。他们这是在提前回报祖国对他们的恩情。其他人则来到了巴黎的各个街垒处,准备捍卫这座城市的入口。所有人都怀着满腔的斗志。大家对敌人造成了如此大的伤害,迫使他们召来了预备部队。市郊的民众也怀着满腔热血,想要拿枪上阵,但是武器非常短缺。就在巴黎人民群情激昂的时候,他们获得了摄政政府转往地方的消息,这让他们非常惊讶。本来,政府以及各种国家执法力量的缺席,会造成混乱。但是,大家对外敌的仇恨,以及城市面临的巨大危机,都让这种混乱没有发生。
3月29日,天刚破晓,一支普鲁士先头部队抵达了法国首都的城下:他们是武装起来的整个欧洲的先锋。一小群法兰西勇敢的孩子们组织了起来,想要保卫这座城市。但是,面对大量的敌军,他们的努力都无济于事。皇帝和他的主力部队离巴黎都很遥远,我们已经9天没有接到关于他们的任何消息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巴黎城需要的是一个卡米卢斯[7],或是元老院的英雄主义精神:就像是很久之前布伦努斯[8]在卡比托利欧山上见证的威严的元老院那样。
在这段时间里,约瑟夫国王一直和陆军大臣、战时管理大臣以及海军大臣待在一起,在城防的外面。正是在那里,他们从一位巴黎消防队的工程师口中获得了一个消息:几乎整个联军的所有部队,都抵达了巴黎城下。这名工程师在那天上午曾经被敌人俘虏,他在被带到沙皇、普鲁士国王以及施瓦岑贝格亲王面前之后,又被送回到了我们的哨所。他之前已经将自己的所见报告给了马尔蒙元帅,后者把他送到了约瑟夫国王这里。
而且,不久之后,拉克萨公爵就警告约瑟夫国王,自己所处的位置现在非常危险,最多还能再撑几个小时:他请求后者允许他和敌军达成协议,法军无法阻止敌军的武力占领,巴黎很可能今晚就会被攻占。约瑟夫国王和大臣们都意识到,抵抗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可以这么说,巴黎马上就要被风暴卷走了。随着我们愈发感受到事态的紧急,于兰将军被派到了马尔蒙元帅那里,负责和敌人谈判。的确,敌军的队伍已经出现在了原野上,并在逐渐吞没两位元帅手下薄弱的部队。敌军开始朝着圣丹尼的方向移动,并夺取了那里的桥梁。仅仅就在几分钟前,约瑟夫国王和几位大臣刚刚从那里通过。后者现在能做的,只剩下服从命令跟着皇后和摄政会议了。
约瑟夫国王曾</a>经向巴黎的公民们许诺,会和他们待在一起。他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他并没有待在城市里面,而是来到了非常危险的城门处。只要还有一丝守卫巴黎的希望,他就没有放弃努力。当莫蒂埃和马尔蒙两位元帅在一次英雄般的抵抗之后宣布,他们无法继续坚持时,拯救首都免受占领的恐怖职责,就落到了国王的肩上。他批准元帅们和敌军谈判。在皇后和罗马王撤离后,他待在巴黎,其实也没什么作用。在良心和荣誉感容许的范围内,他已经尽力避免了这次撤离。他证明了,自己既是一个优秀的公民,也是皇帝忠诚的兄长。如果约瑟夫国王那时候在巴黎继续待下去的话,他将会受到时人还有历史怎样的批判啊!要是出于个人情感,他是会留下来的,但是,他这样只会落入联军的手中,成为废黜他弟弟的工具。他将无法逃脱扮演这个可恨角色的命运,为了保护他侄子的利益,他也会被迫这么做。
总而言之,当约瑟夫·波拿巴心中希望他还能起到任何作用的时候,他一直都待在巴黎。反之,当这个希望消失了之后,他就离开了。不过,他是最后一个离开的。
* * *
[1] 这里的印度指的是西印度,也就是美洲地区。
[2] 指拜占庭帝国灭亡前,国内对是否应该与罗马教廷和解而发生的争吵。
[3] 巴黎北郊。
[4] 皇帝的侍从官阿纳托尔·德·孟德斯鸠先生。——作者注
[5] 这是很罕见的情况。这封信是被卷起来存放在一把钥匙的内部的,这么做是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作者注
[6] 特洛伊战争时,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耳的儿子。特洛伊城破后,安斯泰安纳克斯被希腊人当着他母亲的面扔下了特洛伊的城墙。
[7] 公元前4世纪罗马的执政官。
[8] 高卢酋长,曾经在公元前390年攻入罗马城。